1942大饥荒电影

时间:2024-09-03 20:48:51编辑:小早

1942剧情详细介绍

《1942》电影以1942年河南大旱为背景,讲述了千百万百姓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所发生的故事。影片分两条线来展开,一个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个就是国民党政府对灾情的蔑视不作为促进了灾情的发展。

《1942》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集结一大批老戏骨(包括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主演的剧情片,电影于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曾获得“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以及“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电影中张国立饰演东家范殿元,本是河南延津的一个地主,家境殷实,但因为灾荒,导致他的万贯家财付之一炬,最后妻离子散独身一人。另一个家庭家庭核心佃户瞎鹿由冯远征饰,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儿女双全,生活齐乐,而一场灾荒彻底改变了他。


《1942》全片多长时间

《1942》全片145分钟。《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难战争电影。电影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剧集评价电影的改编很好地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合二为一,主次分明、有条不紊。在表现形式上,导演冯小刚有效地利用了过往电影的成功元素,如自然灾害后的人性重建和白热化的战争场面,以及少许冯式幽默渗透其中。

《一九四二》:等了18年,两次被禁拍摄,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

苦等18年,两次禁拍,三次审查,冯小刚说:“过审那天我们都喝高了!”是什么样的电影历经这样千辛万苦才最终才得以搬上银幕,让冯导坚持这么多年也要将它拍摄完成? ——原来是2012年上映的《1942》 全片没有过度煽情的戏份,却让你体会到绝望,在一个人流离失所孤苦无依找不到希望时,原来绝望也会显得平凡。 让我们从角色设计方面看芸芸众生之相,再将影片深度剖析寻找巨灾之下的人性之真和人性之丑陋。 01、老东家 他是一个品性温和,善良,平凡的地主人家,兢兢业业只为守住一点点家业。 在经历了粮食减少,日军轰炸,亲人逐一离去,曾经的倔强一点点被消磨,所谓的自尊也转化为简单活下去的希望。 大年三十,女儿甘愿卖掉自己换来几升小米,让他这个从来只有买人没有卖人的东家彻底抛弃了自己的自尊与虚荣。 然而此时的东家并未放弃所有希望,真正的绝望是抵达唯一能够逃荒的地方陕西时却遭到乱枪扫射,最后的香火留成也没有留成的时候,他绝望了。 绝望的他只抱着死也离家近一点的念头朝着河南走去。然而结尾处的小女孩和他一起最后是回到河南活下去的,没有粮食的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吃的是什么? 影片最后说女孩从此之后没再见她吃过一口肉。 02、瞎鹿 也许没有太多观众会记住瞎鹿这个角色,他的存在太过于短暂,然而饥荒面前,像他这样短暂的小人物又何其多呢。 瞎鹿和老东家是一个对比,同为整个影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角色,一个原本富裕一个原本贫穷,一个活下去了一个草率的被一巴掌拍进开水锅就再也没有起来了。 尽管花枝等了他三天,但他的死也终究只是万千“瞎鹿”中的一个而已,没有人会记得他,甚至没有人会为他流太多的眼泪,毕竟在饿死面前,流泪也是要花力气的;在死亡面前你还来不及悲伤的时候,可能你也要死了。 03、栓柱与花枝 栓柱与花枝是整个影片当中的两股精神力量,只不过花枝的精神与信念在不断被消耗殆尽,而栓柱的精神信念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升华(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过审,突出人性之善日本人之凶残,不然日本人给灾民粮食真成善举了)。 从少东家对她实施强暴,花枝拼死反抗,到愿意和栓柱睡只要两片饼干就行。影片当中栓柱与花枝最后就着城内大年三十的烟火拜堂(城内阖家欢乐与城外卖女求米的对比多么讽刺。) 花枝嘴上说希望栓柱死前有个媳妇其实只是想第二天栓柱就有老婆可卖了,这样她们都能活。 这时候卖一个人能值四升小米,精神与信念还算什么? 04、东家之女 受过教育,能读书识字,大富人家出生,她是有自尊有修养有道德底线的文化人。然而经历了饥饿,身边的人相继死去,东家杀猫熬汤的时候她也只淡淡说了句:“我也要喝猫汤。”她的精神世界便是在这一瞬间崩塌的。 将书本全部撕掉烧火,证明她已经彻底摈弃了自以为豪的知识分子的骄傲,承认她只不过是一个随时面临死亡的逃荒者而已。 东家之女的变化是合乎情理的,却又是残忍至极的,为了活命大年三十将自己卖去换几升小米,十七岁的她卖入妓院服侍军大爷时候,含泪说出了那句“吃太饱了蹲不下去”闻者听之何其心酸。 从东家之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人类的身心蜕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进化也不是退化,只是适应生存法则弃其“糟粕”而已。 然而透过剧情我们更应该看到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人性一面与民族一面,以及整部影片想要体现的核心思考。 05、明流与暗流,众生并非平等 什么是“明”什么是“暗”,明是登得上台面的,暗是永远隐晦的。 顾此观之,政治家眼里“明”是外交,将领眼里“明”是战争,而统治者眼里的“明”是口蜜腹剑之流刻意伪造的虚假,真正的“暗”隐藏在死亡当中,在最隐晦的角落暗自凋零。 饥荒固然让人挨饿和死亡,而真正致使三百万人民饿死的难道不是一些人的见死不救和腐败吗? 巨灾面前并非众生平等,只有底层人民才拥有平等,那就是死亡平等。领导者和投机倒把者只要有心,依然可以夜夜莺歌,歌舞升平。 道德是什么?道德在生存面前什么都不是,至少在99.99%的人眼里什么都不是,因为我们只是人不是神。 道德在中国具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孔孟之道千年来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约束着无数代人的思想,然而在吃饱面前,无论是道德还是性羞耻什么都约束不了。 06、 历史 的真实 历史 发生在过去,而我们生活在现在, 历史 是什么样的, 历史 是谁来记录的,影片当中的白修德吗?现实中是冯小刚是刘震云吗?是吗?都不是。 历史 的记录者是死去的人不是活着的人,影片最后奶奶说:“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提它干嘛,图个啥?” 那一代活下来的人选择遗忘 历史 ,而像我们隔层断代的这一代人却不能遗忘 历史 ,对于我们 历史 是警钟也是自省。 历史 的真实就是死去的人的的确确死去了,真与假再也说不清,唯有对受难者的尊敬值得永存。 1942,死去的人再也回不来,活着的人只能被迫坚强,而后世的我们应当铭记 历史 避免悲剧再次重演。(撰文:鱼肚白)

冯小刚呕心沥血创作的《一九四二》,为何却无人问津呢?

平常生活中很多的年轻人关于一些爱情或者是古装的题材影视作品非常的关注,但是关于一些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却是提不起兴味,毕竟其中的剧情都非常的古板,并没有任何看点,但是在一些电影当中假定真正反映出来之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是会惹起大家的关注,不知道大家在之前有没有看过冯小刚导演创作出来的《一九四二》这样的一部电影呢?当时这样的一部电影是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其中主要就是讲述了当时年代中的历史故事。在这样的一部影视作品中,除了题材比较大胆之外,还约请到了李雪,见张国立和陈道明等非常有实力的演员参与。当时这样的一本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故事全部都是真实世界知名作家刘震云为了展现出来这段历史,还特意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才写出了这样一本小说。这样的一部影片当中,主要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但是还没有抵达目的地的时分就沦落为难民,在这个过程中,还亲眼见证了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治的腐朽同志及日本人的入侵,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下他一人的故事,电影普通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生活有时分会比电影愈加残酷。假定关于当时的阶段有所了解的人,肯定应该知道,在1941年秋季的开端,河南就曾经开端了严重的旱情,致使很多中央颗粒无收,农民们也是为了生计直接开端刮树皮挖树根。固然说在发现这样严重灾情之后,政府及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是没有计划也不尽力,所以各个中央都开端推脱义务,坦白灾情,当时的状况比电影中反映出来的愈加惨淡。在当时的电影当中,导演为了呈现出最真实的状况,还让其中的演员提早半年的时间开端练习河南方言,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集体减肥,只是为了抵达当时人们的状态,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觉得。当时在出演完成这样的一部电影之后,张国立也曾经表示真正到了那一种饥饿浑身无力的状态之后就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几乎都是多余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是应该知道,在这部电影刚刚开端的时分,就直接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在整部影片当中,导演大多都是采用了暗颜色的方式来展现出当时的环境和状态。不得不说,当时在创作这样一些细节的时分,确实是非常用心的,在制造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冯小刚也是呕心沥血,想要给大家展现出来当时最真实的状况。固然说当时的年代中,冯小刚也是希望这样一部情怀之作,能够深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但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上映之后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和同期上映的喜剧作品《泰囧》也是相差接近4倍的数据。不能不说再多的认真,还是彻彻底底的败给了理想生活,毕竟往常的社会当中,并没有人能够真逼逼真的在意当时的年代中发作了什么,而是非常享用当下的生活。

《1942》电影观后感

我一直认为冯小刚导演是个有悲悯之心的人,他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大人物的取舍,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我其实只看过冯导的两部电影,一部是《芳华》一部便是这部《1942》,《芳华》讲的是在1970年至1980年的军队文工团的故事,而《1942》则取材于真正的历史事件。

我小时候就曾听家里人说过,河南有一年闹旱灾,死了几百万人,那会儿我还很天真的问:为什么会死呀?家里人告诉我:因为没有吃的。怎么会没有吃的呢?因为旱灾,地里产不出粮食来,还有蝗虫把粮食都吃了,人们刚开始吃树皮,后来吃观音土,将人活活胀死了。而电影《1942》便是描述了这样的人间地狱。

《1942》开头讲的是在旱灾已经发生的时候,有一家范姓地主,因为储存了很多粮食,所以他们对这场旱灾并不在意。

开头范老爷在巡视粮仓,同时吩咐下人看好粮仓,而范少爷却在想着与前来借粮的花枝交好,正在二人纠缠的时候,刺猬带着一群土匪前来借粮,说是借粮,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抢粮。

当晚,土匪与范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粮食被抢走了,房子被烧了,儿子也被杀死了,范家也走向了逃亡之路。但在范老爷看来,他们与真正逃荒人不同,他们是避难,不是逃荒,因为他们有粮食,有马车,还有仆人。

他们与花枝一家碰到了一起,并约定同时逃难。

花枝一家很幸福,花枝漂亮,知趣,而且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逃难的时候,穿上了自己新婚的衣服,以图一个好的兆头,但实际上这条路就是一条不归路。

而花枝的男人瞎鹿是个很能干的人,他随手可以做个很好看的风车,还可以拉弦子。

人们的逃难开始了,在最初,家家都有些余粮,所以大家都不会发慌,花枝可以显出自己有些仇富的本色,星星也可以养着自己的黑猫,并且赌气说自己不吃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逃难的困难。

逃难哪有那么容易?渐渐的,花枝一家首先没有了粮食,瞎鹿的娘也生病了,瞎鹿便想着将自己的孩子卖掉,花枝却不同意,最后还是范老爷将三斤小米借给了他。

而范老爷一家又遭遇了一次磨难,在日本战机轰炸后,粮食和马车都被逃亡的军人抢走了,没有了粮食,范老爷一家也成了逃难的了。

在路上,少东家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范老爷给他取名为留保,希望他能存活,留住范家的血脉,这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逃难的苦,星星不再是高高的大小姐,而成为一个饿着肚子的女孩,她狠心将自己的黑猫杀掉,并将自己的书当作柴火烧汤喝,她一言不发,没有一滴眼泪。

但黑猫也无法挽救这些人的命,夫人死了,少奶奶死了,瞎鹿死了,一个接一个死去,狗吃着路边的人肉,眼睛变成了狼的眼睛。

死的人已经离去,活着的人却要饭吃,没有了粮食,卖女人,星星被卖了,念过书,会识字,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好卖,卖了五斤小米,花枝却不行,她有两个孩子,没有人要,所以她嫁给了栓柱,将孩子托付给了他,卖了三斤小米。

兜兜转转,一家子人,最后孑然一身。

没有更多的渲染,只是陈述事情的经过,却让人感到那么悲伤。逃亡的路上是沉默的,每个人都省着力气往前走,他们穿着灰色的破旧的棉袄,缓慢的行走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的,低着头,脸上都是沉重的表情,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苦,有的只有麻木。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我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 观后感 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 故事 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观后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灾,饿殍遍地。 电影由此展开。如同生化危机里的病毒,饥饿也能把人变成行尸走肉,且具有攻击性。但不同于丧尸,饥民间还有满是无奈、客气、幽默的对白。影片之初,一群饥民打算打入一个小村。饥民头子和东家对话了,他话里透着有借有还的客气;东家也笑里藏刀的说吃饱吃好云云。一来一往,暗涌着嗜血。   终于爆发,杀戮让一切化为灰烬:饥民逃荒,东家避难。如蚂蚁一样走在河南风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卖,自堕落成汉奸,一幕幕上演着,落幕着,重复着。底层逃荒者在人间地狱里煎熬,上层统治者有吃有喝,中间官员饱食但无奈,军人和污吏依旧忘不了发财梦。饥荒的年代,天灾和人祸下,死了有时是好事,活着的人面对无限苦难。但是心中闪现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动力。人是多么需要互相依靠。   饭都吃不饱,“富家女”还喂养宠物猫。起初爱猫如命,饿到极端时杀猫果腹,用书本当柴火,煮着自己的宠物,心却干燥的很,最后自荐去当妓女,换得三升小米,为了活下来也就这样了。不过在看惯太多的生和死之后,人可以卑贱的求生,也可以为承诺去死。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永远可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他们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灾难面前总有无数人死去,也终究有人会活着走出来,可以选择抛弃人情,也可以选择把人情攒的更紧。人饿麻木了也就不饿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体。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报告 几个人的结局一样。有的饥民活了下来,这是一件小事,一笔带过。蒋介石失去了大陆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样报告了,一句话交代了。整个电影就像呜咽的二胡,又轻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调。   《1942》观后感三   刚看完了1942.,颇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三百万人。内忧外患的国家,腐败黑暗的官场,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全方位了构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对的不仅有饥荒,更有日军的不断轰炸、各地政府的不断推脱。而面对严重的灾情,蒋政府在无法封锁消息的情况下,只能调粮食赈灾。而赈灾粮食则经过一层层官吏的克扣贪污,没有真正落到灾民的手中。最终,饥饿的灾民被日军所收买,在河南战役中给国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民族大义与生存冲突时,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作为一颗与大局无关紧要的弃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常言道“温饱而后知荣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谈民族大义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说是置民众于水火的国民政府呢?   而传教士在影片中又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最后的教堂则象征着救赎。从天灾到最终的人祸,又是谁造就了这一切呢?可以说,把这些灾民一步步逼上绝路的人,正是这些貌似救灾,道貌岸然的人。在他们眼中,收受贿赂是救国,保养童养媳也是救国。似乎平常那些恶劣的行为只要竖难时期立刻就能高尚起来。更还有那些大发国难财的商人。也正是这些人,才终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942》观后感四   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这次灾难被称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工厂火灾。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这样的新闻都是无动于衷,因为事件发生在遥远的泰国。   玩具工厂主要生产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销售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公司中的大股东也恰恰是一家美国公司。火灾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简陋的生产条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们要逃的时候,竟然有管理者锁上了大门,很多工人不得不从高高的窗户跳下。事后,公司管理者不是积极地协助善后,而是不断地推卸责任。14日14时52分,温岭市城北街道杨家渭村台州大东鞋厂发生火灾,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别为6男10女。这样的新闻是否进入过你的眼帘。但又有多少会停下来认真阅读,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乱世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人间真情。“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爷。”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尸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观后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岁,河南人;受到那场饥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样,我外公的父亲带着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讨口.   其实我外公不愿意说是"要饭",可是我真的找不出来什么形容词说那是什么,逃难也不像,毕竟是为了生活,为了口粮,得活下去;   这部电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现在他已经80多岁,这辈子经历的太多,让我实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于是现在才看完,感慨很多,无奈和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在心头化不开;   我外公他们三个人,从家里走出来没有多久我外公的父亲在逃难的路上去世了;他哥俩还小,还不清楚要怎么样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们挖个坑把外公的父亲埋了.最后连脚都没有埋上土.外公回忆到这里的时候深吸一口气,说"后来我大哥去看了,他还在那里."我不清楚"后来"数了多久.我不想去问他,我知道那些回忆已经让他很难受了;   我外公这辈子经历了很多,那场饥荒后回到了河南,又听说隔壁村在招兵,连夜从家里跑了出去;后来去到了,平息过的第一次暴动;守过边境,去过不丹和印度,在8年会说藏语;因为没有 文化 ,不识字,没有当过官.转业后工作分配到了重庆,来到了卢作孚的第一个船厂,认识了我外婆,于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孙孙.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记不住现在,只记得曾经;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只知道难受就对了;当一位84岁的老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着泪光,那才叫"人生".

上一篇:免费宫廷电视剧大全

下一篇:极限飞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