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

时间:2024-08-25 19:26:01编辑:小早

李如松之死

好吧,前面几位竟然都用了我的百科版本,我给你看一个我最新发现的版本吧,应该说跟恭进合机铳疏是相印证的。从北京发现的李如松墓墓志中可以看到,李如松最早使用以少胜多的打法是从张亮堡之战开始的:张亮堡一战,虑不无为,平夏首功者,究其所设,旋大奇。虏号称十万,中军樟以三千人,驰之中军,固求虏顾左。公急,其弟驰援顾返,中虏单师重围中。马三易,几殆矣,徒手格斗,竟射杀一最骁酋,虏后辟易,会中军,骤闻驰突阵,兄弟夹击遂破敌。呜呼!兵家亦渠不有天幸,要以致之死地而后生,此自合法。当是时,弟兄兵不满万人,格数万虏,断贼日夜它望,卒成大功。公以此自喜用寡覆众。这一段话之后,墓志对李如松战死之事做了较详细的解释,不过有些字已近无法分辨:“吾长技当在养善术,业已明知当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转战数百里,誓不还缩一步,斩馘不下数百,往来□捣万众中如无人,使李平胡、张玉辈有一军策应,虏乃亦不知少多仓卒,一□□,腹背夹击,岂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帅与敌,矢竭力尽,慷慨杀所坐马,万里功名,百战残躯,坐令狼藉。”如果李平胡真的是暗中“阴泄主帅出塞之期”,那么可以这样解释李如松中伏之事:李如松原本想先亲率部队故意中伏,再让李平胡率军策应打乱敌军阵脚,可李平胡却暗中与敌勾结,未及时支援,使李如松战死沙场。前面两人的回答都用的我编辑的百科版本,而这是我新发现,还没发上百科。
用我的都不看看编辑者是谁,悲剧啊……
刚去百科更新了一下,不知何时能通过,不过李如松墓志全文没发上去,否则以后就更悲剧了……


李如松怎么死的

李如松是战死沙场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辽东总兵官一职空缺,廷议再三推举人选,神宗特以中旨用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官。言官争相劝阻,明神宗不听。李如松闻讯,“感帝知,气益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终年五十岁。神宗闻讯后“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并追赠李如松为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其立祠纪念。李如松的人物评价: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参与或指挥了其中两场战役。综观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谙兵法,奇正相辅,一往无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平壤攻坚战石破天惊、碧蹄馆遭遇战打得气壮山河、龙山奇袭战一剑封喉。

李如松是明朝著名抗日名将,他指挥的抗倭援朝战争,为何能够以少胜多?

李如松所打的援朝抗倭战争其实最出名的就是三场战争,第一场是平壤之战,第二场是碧蹄馆血战,第三场是龙山奇袭战。而要说以少胜多其实三场战争皆是如此,最出彩的就是碧蹄馆血战中明军以三千战三万余倭军的战斗了。其实不要看当时李如松部下很少,但是他们其实可以说是明朝的精锐部队。第一场战役:平壤之战,这一场战役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实与李如松是脱不开关系的,在刚开始的时候,李如松在到达平壤的次日就开始了攻城战,而且是直接发起了总攻,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震天动地,经过一上午的鏖战,两军还是在厮杀中,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而李如松也是前往了前线督战,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整个平壤之战可以说李如松的作用是十分之大的,他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两军伤亡比也是达到一比十几。第二场战役:碧蹄馆血战,可以说这场战役是最惨烈的战斗了,也是最为不对等的战役,因为明军的三千军力其实只是明军的一支探前部队,当时的日军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必须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消灭这3000明军,以备决战。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整支部队的精锐所在,而且由于将领的用命和李如松长时间的治军,导致这支部队作战非常顽强,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虽然期间有支援到达但是明军一直处于人数劣势,战役结束时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第三场战斗:龙山奇袭战,李如松派人奇袭汉城日军在龙山的军粮库,烧了日军的所有军粮,最终让日军无奈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逐步收回了朝鲜沦陷的国土。这一战役最主要的就是李如松的谋略了。当然也有日军的掉以轻心。最后,只想说李如松干的漂亮,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粉笔字

下一篇: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