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  

时间:2024-08-25 06:10:34编辑:小早

马嗣援是什么朝代的人

清朝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知道,马汝舟,字济川,嘉庆辛酉年中进士,授襄垣县令。为官勤政,断狱无冤,监督县学生,多所造就。按照常规,常平仓的稻谷,年景不好时平价出仓,秋天收成后再还仓。一些官员被下属蒙蔽,以出陈换新为名,春天领出,秋天再数倍其偿,百姓因此损失被害。马汝舟终其所任,无出纳粟,也不去干扰市场,平抑了物价。当时滑县教民闹事,百姓惊惧,马汝舟安抚百姓,没有造成大的动荡。在任六年,因眼病辞职回家,终年七十六岁。著有《贻谷堂诗文集》。
在县志艺文志中有张汝舟的两首诗,《游明水即事两首》其一:“寻到泉源别有天,梵王宫殿锁云烟,珠玑万颗霏霏雨,一片空明在眼前。”其二:“居然风味似江南,看罢溪泉兴未央,日暮归来风断续,满身犹带荷花香。”写的清新而意蕴悠远,回味无穷,颇得王渔洋神韵说的遗风。
马汝舟有子三人,绍援,嗣援,绍夔。马绍援,拔贡,曾官山西潞安府知府。他祖父因他官赠中宪大夫池州知府,可知他曾经做过池州知州。由此可知,郝秋岩所说的幼文,就是马绍援。也可以说,郝秋岩之所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诗人,应该与她家庭教师马汝舟和马绍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马援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马援是东汉初期杰出军事家之一。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军事家,汉族。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他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马老将军戎马一生,为大汉帝国“马革裹尸”。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死后受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一直到汉章帝时平反,才得以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

马援为何一直不受朝廷重视:死后还被人污蔑?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后,鉴于豪强地主隐瞒土地、逃避国家赋税,下令州郡度田,检查垦田亩数和户口,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度田”运动。
刘秀的“度田”运动非常成功,从此成了东汉一朝的制度,每年一次。
可是,刘秀却颇有些后悔。
某天,他若有所思地对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了强行推行度田运动,朕斩杀的大臣也太多了点了!”
马援哈哈笑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但死者既往,不可复生也!”(他们的死和罪过相当,有什么多不多呢?只是已经死了的人,不能再复生了。)
刘秀也跟着笑了笑。
马援的笑和刘秀的笑是不同的。
马援的笑,是对刘秀的一种劝慰,毕竟,人死不能复生,悔恨又有什么用?不如付之一笑,宽慰自己。
刘秀的笑却对生命充满了痛惜。
在对待生命态度上的分歧,注定了这对君臣的相处不会太愉快。
当然,马援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彼时的马援,意气风发,声望如日中天。
陇西初平,刘秀授其以太中大夫。陇西羌患严重,当地居民饱受其祸。群臣一致认为,要平定羌患,非马援不可。刘秀于是拜马援为陇西太守。
马援也不负所望,其引马步兵三千人,于临洮大败诸散羌,斩首数百,获牛、马、羊万余头,迫降的羌人达八千余,断其来路,阻塞临洮,羌人从此丧胆,不敢再入陇西劫掠。
在治理陇西问题上,马援又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廓,兴办水利,劝以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诸羌联合作乱,人数达数十万之多,陇西一带的军民闻之色变。马援率领四千余骑兵先夺占了水草之地,再邀击羌人,将羌人打得溃不成军,有万余人请降。
一仗打出了十几年和平,陇西清静,罕见羌患。
不久,交阯(历史上又称安南,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越南北部)发生了动乱,为首的是一对名为征侧、征式的姐妹,其势力发展迅速,已经蔓延了两广,天下震动。
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命其率水陆军南下。
马援于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四郡集结起万余军队,先合兵于合浦,然后沿海岸下,猛击二征,连战连捷,仅用一年多一点的功夫,就将二征擒获杀掉,传首洛阳。
擒杀二征的马援意犹未酣,其整顿水陆大军,大小战船二千余艘,士卒二万余人,继续征剿二征余党都羊等人,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获五千余人,彻底平定南土,于日南,立铜柱为界,留兵驻守。
马援的威望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然而,一将成名万骨枯,凯旋回京之日,因瘟疫而死去的士卒竟近半数。
风光无限的马大将军背后,不知掩盖着多少将士的血汗和妇孺的啼哭!
志得意满的马援不会看到这些,在他的眼里,只有事业和功名!
那,才是一个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死后被诽谤揭示马援为何不受朝廷重视

公元25年刘秀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像他的祖先刘邦那样“狡兔死,走狗烹”,屠杀开国功臣。反而表扬他们的功德,让他们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刘秀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汉武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执行英雄优抚政策。他不仅从开国元勋中挑选了二十八位英雄,还命人将他们的画像摆放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以示认可和欣赏。令人惊讶的是,先后担任陇西刺史、富博将军并被封爵的马援,无论是战功、政绩还是操守,都是东汉初年为数不多的。没有进入云台阁的名臣画像,却被谗言陷害,死后受尽冤屈。对此,当时有人很不解。据后汉书,东平王问汉明帝:“为什么不画富博将军的画像?”明帝只是笑了笑。明帝的态度让人怀疑。马援是扶风茂林人。他的祖先不叫马。他的祖先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军。赵浩棋惠文因其杰出的成就和对马的精通而被授予“马夫军”的称号。因此,赵奢的后代以“马”为氏。说马援身高七尺五寸,“貌如画”,是个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皇帝召见他,他很快回答。他给王储和国王们讲故事,王储和国王们听得如痴如醉。马援在12岁时失去了父亲。他有三个兄弟,老大是河南巡抚,老二和老三在北京做官。我哥给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东观汉记。他不习惯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课文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向哥哥暗示自己要在社会上谋生。哥哥很支持他,马匡鼓励他说,你会是一个很大的人才,但你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马援没有依靠他的兄弟,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了边军以放牧为生。后来,他变得富有了,管理着几百个家庭,拥有成千上万的牛羊,在山谷中受到成千上万的欢迎。他曾说:“丈夫志在必得,穷则强,老则强。”他还说:当一个人发了财,重要的是他能帮助别人;否则,他就是一个吝啬鬼。他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的兄弟和朋友,他没有遗憾。后来他升官了,就经常劝诫一些官员:“老百姓宝贵,能力要便宜。”也就是说,有钱的日子可以过,没钱的日子也要过。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首先,马援隶属于位于甘肃西部的肖伟,后来,肖伟很难做任何事情。然而,刘秀很慷慨,有汉高祖的气度,所以他离开肖伟去了刘秀。刘在时,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将领们议论纷纷,犹豫不决,认为禁军师长的行动要慎重,不宜深入阻碍。刘秀把马援叫来,告诉他将军们的意见。马援挤过人群,主张毫不犹豫地进攻。他说:肖伟的将军们弃德而逃,我军借此机会发动进攻,必胜。他还“采米作山川谷,指形势”,即用米做军事地形图,指着它说明山川、敌我形势和我军进攻路线。马援的策略被刘秀采纳,军队发起进攻,彻底击败了肖伟的军队。马援有一个战略计划,并经常参与军事决策。说,“还擅长军事谋略,皇帝经常说,‘我同意你的看法,如果你有计划,就可以用。’“军事上,光武帝听他的,很倚重他。马援率军平定西羌,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先后平定武陵之乱。他为中国领土的统一和东汉政权的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援是第一个举起320磅重的大锤的军事指挥官。【齐诗】详细介绍了李元霸的鼓瓮金锤。据说这是东汉著名的马援发明的一种武器。它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隋末才出现在李元霸手中。这个锤子不是球体的形状,而是一个“腰鼓”,类似于圆柱体,和储旭在街机后汉书里的大锤差不多,像锤子,有一个水平的铁圆柱体,下面有一个手柄。裴元庆的梅花亮银锤是两个圆锤。】顺便说一句,马援还擅长骑马。他发展了中国的项马术,是真正的伯乐。他不愧为“马仆”赵奢的后代,可谓“克少秋吉”,继承了祖业。马援曾铸造铜像“马的样式”,即骏马的标准形象。光武帝下令将马援铸造的铜马放在宣德殿下,作为挑选名马的标准。元代马祖长大隋唐赞曰:“汉代以金铜铸马,不如求马。”马援以他的成就而闻名,他的一些名言流传千古。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裹着马里的习语。毛泽东和周恩来不止一次赞扬马援“被马埋葬”的精神,并要求人们学习这种精神。根据安明在1996年第一期上写的三国志篇文章,20世纪60年代初,应一个非洲国家革命者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派遣一名中将到这个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和民主革命运动。这位中将不接受命令。听到这个消息后,毛泽东说,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汉铜马式歌中的广西党史。他还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何死而无憾,马援不如。后来,在周恩来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本着“青山处处埋忠义,何必以身殉职”的精神,对比这位中将,批评一些高级干部怕死,比古代马援还不如。习语的“裹在尸体里的马”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变而来的。据毛泽东周恩来赞叹的伏波将军及其他年的记载,马援曾对人说:“时至今日,匈奴和乌桓仍在骚扰北方,所以要自己攻打他们。男人应该死在旷野里,把他们的耳朵埋在他们穿着靴子死去的地方。”这段话说的是:朝廷面临匈奴和乌桓的威胁,男人要瞄准边疆,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如有牺牲,会用马皮包裹运回内地安葬。多么豪迈、旷达、悲壮的“裹马尸”!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想象马援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马援一生都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而奋斗。62岁时,看到皇军在武陵大败,请求朝廷出兵。光武帝可怜他的晚年,没有批准。马援对光武帝说:我仍然可以穿着盔甲上马。光武帝让人把一匹马带到马援试骑。马援急忙上马,跨鞍回望光武帝,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光武帝笑着说:“是翁晔!”说明老人真的很有魄力,很有勇气。所以他同意马援的探险。我不知道这次入侵进行得不顺利。由于天气炎热和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死亡,军队几乎失去了战斗力。马援也病了,所以他不得不命令他的士兵在山上挖洞,进入洞穴避暑。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军队中有人在搞内斗。中郎将耿舒不同意马援的行军路线,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所以他对马援不满,想报复。于是他通过弟弟耿_上书朝廷,把军事上的失败归罪于马援,诬称他像西域商人一样,处处止步,以至于失去战机,战败。光武帝听了庚戌的话,派武士连长宋亮作为钦差,骑着驿站的快马,火速赶往武陵监督马援的军队。要走的路是憎恨马援的宋亮,他不仅在武陵遇到了马援,而且还被任命监督他。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去世了。梁没有放过死者,还想以此为借口陷害他,以报他的旧仇。在这次远征中,马援死在了军队中,实现了他的抱负“一个人应该死在旷野,并被埋葬在他们穿着靴子死去的地方”。但“马歌之尸”运回北京时,朝廷并没有按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相反,马援的新利益侯银寿被收回,他几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一本书从家里泄露出来,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马援曾经写过一封著名的家书,——侄儿书。就因为这段文字,地面上掀起了一场风波,引起了对马援家人的不满。马援二哥马钰的儿子马琰和马盾都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他们善于指手画脚,对人品头论足,从不考虑这样谈论别人会不会犯忌讳。马援非常担心这两个侄子年轻且直言不讳。他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这两个侄子。当他远在交趾,远在万里之外时,还不忘写信警告他们。信中说:“希望你能听到别人的错误,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父母的名字耳朵听得见,嘴巴听不到。我讨厌谈论别人的优缺点和时事。我宁死也不愿我的子孙有这样的行为。龙高波是一个忠诚而谨慎的人,他说话从来不出错。我尊重他,希望你能向他学习。杜是个豪侠,关心他人之忧,乐于他人之乐。我尊重他,但我不希望你向他学习。为什么?因为即使学不到龙伯高,你依然可以做一个谨慎的人。俗话说“雕一条鳜鱼不能当一种猫头鹰”,画天鹅不像野鸭。虽然不太现实,但有些类似;如果杜不能学习,他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轻浮的人。所谓“画虎不反狗”。这封家书教育侄儿,用心良苦,意见很好。即使时隔近2000年,今天的读者也会受到启发。但让没想到的是,这封信后来被杜的仇人拿到了。马援私下对家人说的话一旦泄露出去,就被利用了。杜的仇人于是上书朝廷,说杜是“轻浮糊涂之人”,并拿出的谏侄书为证。敌人还说和窦固与杜勾结,会有反朝廷的行动。光武帝听了高庄人的话,免去了杜骑司马的官职,而和窦固则免于刑罚。因为一封给我侄子的劝诫信,马援无意中与宋亮等人结下了仇恨。然而,这个宋亮不是傻瓜。他是当今皇帝的女婿,所谓的“博士”在朝廷如此“值钱”,连大臣、大臣都怕他。一次,马援卧病在床,宋亮来看他。在病床前,许向敬礼,但没有还礼。宋亮离开后,马援的儿子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他没有回报宋亮?马援说,“我是宋亮父亲的朋友。虽然宋亮当了医生,但我们不能乱了孩子的秩序!”马援认为自己做得对,完全符合礼义。梁松泽认为马援仗着资历,贬低自己,所以怀恨在心。两件事加在一起,宋亮要报复马援,只是时间问题。薏苡珠的冤案宋亮虽然免于刑罚,但他心里却对马援怀恨在心。直到马援去世,宋亮复仇的机会来了。朝廷对马援不满,因为他领导军队打了最后一仗。抓住这个机会,向朝廷告发了马援,说他在交叉脚趾头回来的时候,带了一辆军车“珍珠犀牛”。事实上,马援带回了一车薏苡仁。薏苡仁又叫薏苡仁、稻子。中医认为薏苡的种仁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功效,种仁和根可治疗水肿、脚气、风湿病、关节炎、肝炎、肾炎等疾病。马援以前做爱的时候会吃薏米,据说效果很明显。他相信吃了它之后可以“以轻体救情欲,以战胜疟疾”。当地的薏苡果实很大,所以马援想把它的种子引进大陆推广。这是一件有益于大陆人民的好事。然而,宋亮的声明是准确的,这让他怒不可遏。马援的家人非常害怕,他们不敢将马援的尸体和他们的祖先一起葬在自己的墓地里。他们只好在北京西郊买了几亩地,草草掩埋。亲朋好友害怕株连,不敢去吊唁丧事。一代名门背后受尽委屈,拖累全家,好惨,好难过!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家、文学家刘基有一首著名的诗,名为后汉书,其中提到马援被诬谋杀的事实,对马援义愤填膺:“赤子天子视千里之外,以薏苡泪为文鼻。”意思是说,汉武帝在千里之外观察,却把从马援脚趾上带回来的薏苡当成了有纹理的犀牛角。刘基感慨道:“谁说月明?不用一尺就能盖住。谁说河水清澈?你不需要一桶泥来迷惑它。”恶小人掩盖真相,蛊惑人心,陷害忠良。防不胜防!因为这个冤案,引入了一个新的习语——“薏苡珍珠”,意思是无缘无故地被冤枉和诽谤。关于这个冤案,马援传作者叶凡是这样看的:马援劝别人小心避灾是很明智的,但是他避免不了被别人诽谤。是因为他身居高位,有棵大树招风吗?叶凡从马援的立场寻找冤案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这起冤案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原因是恶小人捏造歪曲事实,报复陷害他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马援当时率先告诉自己的侄子不要随便议论别人,谨慎言辞,不发号施令,是否可以避免这场悲剧?


东汉名将马援的一生有何作为?他为什么死了还会被污蔑?

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自请领兵征讨武陵“南蛮”反叛,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因病死于军中。与此同时,光武帝派女婿梁松前往军中调查马援。梁松把马援之前从交趾运回一车薏米仁说成珍珠,诬陷马援贪污。“帝益怒”,搞得马家惶恐不安,连马援的棺柩都不敢运回祖坟安葬,马援生前的宾客旧友,也没人敢去祭吊。马援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著名军事家,也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曾说过一句话:“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这句话的确非常豪迈有志气,也一度成为他之后历代将领们的至理名言。但马援自己却真的如他所言,62岁死于战场床榻上,亲人不敢给他厚葬,只得以草席将他尸体裹住找了块地皮草草把他埋了。马援死后梁松刚刚赶到监管军队,两人素有怨恨,于是趁机将所有责任全部甩在了马援头上,马援曾经带回洛阳的薏苡也被人说成了搜刮而来的珍惜之物,于是刘秀愤怒之下收回了马援的新息侯印绶。在公元60年时,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直到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朝廷才为马援更行封树,起建祠堂。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才最终为马援平反,遣使持节追策马援为“忠武侯”,几十年冤案终于平白于天下。清朝末年的大诗人龚自珍曾有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说,世界之大,到处都可以掩埋仁人志士的遗体,倒不一定需要马革裹尸运回家乡安葬,这就把马援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将壮士情怀表现得更加豪迈而洒脱。结语如果马援肯主动解甲归田,应该说整体选择还是合适的,悲剧并不会发生。可惜马援戎马一生的心并不允许。

东汉军事家马援的简介 马援最后为何会身死蒙冤历史名人

  马援人物生平简介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著名军事家,也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 刘秀 ,为 刘秀 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大臣。马通与兄莽何罗与 江充 关系友好,因此参与巫蛊之乱。后武帝反思巫蛊之祸,开始对参与制造巫蛊之乱者的惩处。莽何罗见此,非常害怕。于是他铤而走险,与其弟马通、莽安成合谋要刺杀武帝。但是阴谋被金日磾发现并阻止,于是莽何罗兄弟宗族俱被杀。   马通虽然死了,但是马通的儿子马实却没有被处死。马实于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马实生马仲,官至玄武司马。马仲生四子,第四子就是马援。   马援在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守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   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   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在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马员到洛阳投奔刘秀。马援则羁留在西州,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参与隗嚣的决策定计。   同年,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隗嚣派马援去探听虚实。马援跟公孙述本是老乡,而且交情很好,马援本以为这次见面定会握手言欢,没想到公孙述却摆起皇帝的架子。公孙述先陈列卫士,然后才请马援进见,待刚见过礼,又马上让马援出宫,住进宾馆;接着命人给马援制作都布单衣、交让冠。然后才在宗庙中聚集百官,设宴招待他。席间,公孙述表示要封马援为侯爵,并授予他大将军的官位。   马援的随从宾客以为受到了礼遇,都愿意留下来。马援则认为公孙述只是是装腔作势,不能久留天下士,于是毅然返回陇右,并对隗嚣道:“公孙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刘秀)。”   马援最后是怎么死的   当初南征交趾时,马援常吃一种叫薏苡的植物果实。这薏苡能治疗筋骨风湿,避除邪风瘴气。由于当地的薏苡果实硕大,马援班师回京时,就拉了满满一车,准备用来做种子。当时人见马援拉了一车东西,以为肯定是南方出产的珍贵稀有之物。于是权贵们都希望能分一点,分不到便纷纷议论,说马援的坏话。但马援那时正受刘秀宠信,所以没人敢跟皇帝说。马援死后,有人上书说马援曾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运回。马武、侯昱等人也上表章,说马援确曾运回过一车珍稀之物。刘秀更加愤怒。   马援的家人不知皇帝为何如此震怒,不知马援究竟身犯何罪,惶惧不安。马援的尸体运回,不敢埋和原来的坟地,只买了城西几亩地,草草埋葬在那里。马援的宾朋故旧,也不敢到马家去吊唁,景况十分凄凉。葬完马援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到朝廷请罪。刘秀拿出梁松的奏章给他们看,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后,先后六次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凄切。刘秀这才命令安葬马援。前任云阳令朱勃也上书为马援鸣不平。   永平三年(60年),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汉明帝在云台图画建武年间的名臣列将,为了避椒房之嫌,单单没画马援。东平王刘苍观看图像时,问明帝道:“为什么不画伏波将军的像呢?”明帝笑而未答。   后来到了马援夫人去世之后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


上一篇:王靖

下一篇:西游记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