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
佛家对男女之间爱情见解是:人生在世,除了饮食的养分,还需要精神的滋润,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感情和生命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然而,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感情浓烈,如胶似漆分不开,一旦爱过了头,或失去了爱,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就不会为爱所苦,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那么,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既不合乎因果规律,也不合乎人情道理。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如果想避免吵架、误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断的期待、要求,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妨以尊重的心态,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去面对、解决,心中的纠结,其实在当下都能即得化解。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 能够互相关怀、照顾、包容,不去彼此计较、相互猜疑,多沟通,并相互信赖,才能成为菩萨伴侣。
“七情六欲”的“六欲”具体指什么?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人的七种情绪。这是儒家的说法。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人的需求与欲望。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六欲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后来,六欲被佛教所发展,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佛教主张人们要放弃六欲,做到觉悟、正念和无染。只有这样,人才不会变为欲望的奴隶,及时听从自己的内心,修炼成佛。扩展资料1、“七情六欲”今人的理解。七情,即七种情绪:喜怒哀惧爱恨怜。六欲,即六种欲望:求生欲、求知欲、 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人的所有情绪,都可归纳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欲望,都可归纳或分解为上述六欲。2、七情六欲的反义词: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佛教的爱情观?或者佛教如何看待男女爱情
爱情需要双方对对方负责任,而佛教恰恰是个什么责任都不愿意负责的宗教。确切地讲,佛教根本就不懂得爱情。他宁可将具体的男女之爱,扯到其他不相干的人身上去大谈什么慈悲观,也不愿意去为爱情承担一点点责任。当然,即使把爱情剔除,佛教还是那个样子,不会有什么起色。看一段吹牛的话,来自《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对别人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欲和爱都要去掉,饭也不想做,宁可去当乞丐。还把自己那一套歪理学说吹嘘得天花乱坠。好在有脑子的人毕竟是多数,老百姓的眼睛毕竟雪亮,这是人们的幸运。让那一部分人在毫无根基违背人性的所谓“智慧”中自娱自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