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动乱来代替整齐,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是:
理由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劝说艺术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什么时候?
郑国是周初分封时的公国,春秋初期曾一度强大,郑庄公还曾击败周讨伐大军,迫使周天子屈服。但随着争霸战争的深人,郑国逐渐衰落,至春秋中期以后,便只能靠高明的“外交”策略,周旋于强国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了。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出兵攻郑。兵临城下,危在旦夕之际,郑国大夫烛之武挺身而出,乘着夜色缒城而下,秘密进入秦军的营中,晋见秦穆公,陈说利害。他分析说,秦国与郑国相距千里之远,即使攻取郑国,也难以对新得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守住都很困难,因此获利的只能是临近郑国的晋国。秦国劳师动众,为人作嫁衣,是很不合算的。况且晋国的强大,于秦国来说,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有诸多的不利。这番说词,终于使秦穆公动心,于是便与郑国结盟,并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留下来协助郑国防守,自己则带领秦军回国。晋文公见秦穆公罢兵回师,出于秦晋关系的考虑,也与郑国言和返回晋国。这便是“烛之武退秦师”的著名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与郑文公相继去世,留在郑国的杞子等人认为有机可乘,随派人密报秦穆公,说他们负责郑国都城北门的防守,秦军如秘密来攻,可作为内应,定能一举灭掉郑国。秦穆公得到密报后,决定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袭击郑国。秦国的大夫蹇叔得知消息后大惊,急忙劝秦穆公说,秦军劳师袭远,必然会走漏消息,不可能达成奇袭。郑国一旦有备,则很难取得成功。更主要的是,晋国知道消息后,必然会派兵截断秦军的归路,这样就有丧师辱国的危险了。然而,秦穆公却认为蹇叔老迈昏聩,胆小怕事,将他的正确建议视为危言耸听而置之不理大军出发时,蹇叔哭着送他的儿子说,晋国的军队必然在崤山(今河南省崤山)设伏,到时候我只好到那里为你收尸了。次年二月,秦远征军偷越晋境,进入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在赴周做生意的途中,他得到消息并识破了秦军的意图,于是火速派人通过驿传向国内报信。郑国得到消息后,立即驱逐了杞子等秦军的内应,并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弦高为争取时间,迎着秦军而行,并佯装是郑国的使者,将准备贩卖的牛和熟牛皮作为礼物来犒劳秦军。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戒备,奇袭已不可能成功,于是灭掉滑国后率军返回了。这样弦高以他的智慧,并凭借郑国有效的驿传通信系统化解了危机,挽救了自己的祖国。正在办丧事的晋国君臣得知秦国袭郑的消息后,群情激愤。事情的发展正如蹇叔所料,晋襄公穿着孝服率军出征,在崤山地区设伏,全歼秦军,俘孟明视等三位主帅。从此,秦晋关系交恶,秦联楚以制晋,晋联吴以制楚,春秋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