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时间:2024-08-21 07:56:47编辑:小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舞,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最新知识点 总结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 ★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扩展资料学习方法: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哪些理论知识特别重要?需要了解的考生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一   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二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篇三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怎么学有效果   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   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总结归类,知识迁移   地理知识很多,命题方式也很灵活,不像政治、历史一样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地理的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方法的学习,所以地理成绩的提高必然要求掌握方法与技巧。   错题的整理总结归类和知识的灵活迁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总结归类就是要用好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搞清楚正确答案的合理性,整理完之后还要从头到尾经常看。   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具有格式化、类型化的特点,又往往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所以在学习中要善于总结每个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区位条件或影响因素,并对照课本找准知识的对应点,以后凡是这类问题,就可运用这种模式“因题制宜”并结合具体的地理背景加以改动,就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分为五个单元,必修一洋流很重要:什么洋流都要记清楚,根据图很好记,可以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结合起来记忆,风向就是洋流流向,一举两得,还有背斜与向斜,考点如大型渔场形成的成因等。 地理必修一归纳总结 地理必修一的复习心得 第一,宇宙地球部分。这部分在天津高考中一般是两个选择题,而且是失分率比较高的一种题型,所以在这部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练习选择题。在选择题练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题目中的图很奇怪,不像书上给的一样比较直观。在这种情况下请各位同学抓住几个关键点——特殊时间、赤道、极点、自转方向、公转方向、晨昏线。这几个信息是最重要的几个信息,只要知道一个或者两个信息,基本上就能推断出来题干所求的信息。 第二,大气部分。这部分在高考当中是自然地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占的分值最高,一般是15分左右,考察的形式为大题和选择题。在这部分学习的过程中,请各位同学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好是整理成框架来梳理知识。 第三,关于水循环和地质构造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总结题型为主。再有就是注意总结记忆方法。在这两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记忆背诵的,掌握地理记忆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减轻背诵量,而且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记忆。例如口诀法、联想法之类的方法。举个例子,水文的特征有很多,一个一个背很难准确记全,所以总结成——量位沙冰速——这样的口诀更加简便。 再者,就是注意题型的总结。地理学科是文科当中比较偏向于理科的一个科目,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可以参考数学和物理等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应用就是总结题型,归类掌握。例如地质这一章内容,可以总结出来很多的题型,比如地质构造判断类、等值线判断地形、外力作用类、岩石种类判断等诸多题型。通过分类也可以在做题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更好的查漏补缺、有效的学习。

上一篇:喜洋洋与灰太狼之兔年顶顶呱呱

下一篇:上海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