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清廉的海瑞,深受百姓爱戴,为啥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为什么海瑞为官清廉,又深受百姓的爱戴,但始终得不到朝廷重用?海瑞之所以出名,在于他曾给嘉靖的一份奏疏,名为《治安疏》。奏折中痛斥嘉靖的种种不作为、沉迷修道、官员贪腐等问题,随即天下为止震惊,海瑞也成了名人。嘉靖看到奏疏后气得暴跳如雷,之后则沉思良久,最终在嘉靖的宽容和反思下,海瑞得以存活,并成为廉洁的标杆。隆庆年间,海瑞最高级别做到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应天,隆庆皇帝对海瑞还是很重视的。就算海瑞干不出什么太大的政绩,但对打击贪腐、安抚民心也是有帮助的。海瑞到哪里,哪里的官员就会倒霉,哪怕民众再拥戴,当然,海瑞也会被弹劾下任。到了万历朝,海瑞则一直没有受到重用,那究竟为何海瑞为官清廉、百姓爱戴,却得不到重用呢?一、海瑞只认是非、不顾人情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任福建淳安知县,在他任职期间就得罪过浙直总督胡宗宪。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到淳安游玩,胡公子喜欢铺张,也仗着老爹的权势在地方胡作非为。海瑞则只按照普通招待标准,接待胡公子。这下惹恼了胡公子,在公馆大吵大闹。海瑞的做法不是安抚和劝慰,而是命人把胡公子吊起来,胖揍了一顿。这还没有结束,海瑞还没收胡公子几千两银子,充了国库。胡宗宪可是封疆大吏,比海瑞的级别高出太多。史料记载:“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假如胡宗宪真的想要除掉海瑞,之后海瑞海大人的事迹就统统不会再有了。以胡宗宪的能力和地位,只需一个小纸条,就可以废掉海瑞的官职。好在胡总督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这才没有和海瑞一般计较,放了他一马。海瑞的做法很对,面对无法无天的官宦子弟,理应该训教。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甚至会连累到他的家人。而海瑞则不管不顾,只是一心为了对错、为了道义,得罪了高官。在海瑞任职应天巡抚之时,他做了另一件惊掉下巴的事。原本首辅徐阶很欣赏海瑞,把海瑞提拔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海瑞则对徐阶占用田地问题抓住不放,哪怕徐阶已经做了表态,海瑞依旧不依不饶,坚决要求徐阶归还占用的田地。经常有人拿戚继光和海瑞做对比,戚继光同样有经济问题,但戚继光却能平定沿海倭寇,救了当地无数百姓的性命,以功绩来论,戚继光比海瑞强很多。海瑞是一身正气,而他却无法做出戚继光的功绩,这就是其中的差距。二、海瑞只能处理细节,无法办大事我们现代的人才系统中,最难得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尤其高级管理人才最少。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者,而有些人则只适合做跟随者,这无法改变。海瑞并不是庸人,他是很有能力。最初,海瑞在南平任教谕,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被海瑞搞得井井有条,老师认真教课,学生认真学习。海瑞任职应天巡抚的时候,主要工作是审案,这也是他的本职工作,很多百姓都来找他诉说冤屈,海瑞则一一审理,事无巨细,全部审完结案。单从海瑞处理政务能力来说那是没有问题的,做个普通的地方官也绰绰有余。办大事的人历朝历代也都很罕有,不论大奸还是大忠都是少数,做小事需要能力,做大事则需要的不仅是能力,还有权谋手段和对时局准确的判断力等等。哪怕海瑞的名气再大,在张居正看来,也无法为其所用。看看张居正用的人,内有东厂提督冯保,外有蓟州总兵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海瑞则只能做些基础工作,无法成就大事。三、海瑞只能看到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海瑞上奏的《治安疏》,文辞激烈、字字诛心。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沉迷修道炼丹,大兴土木,修造宫殿,法纪废弛等等,这些的确是嘉靖朝的大问题。难道只有海瑞看到了问题所在?史料记载:“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只要是为国的忠臣,哪怕是奸臣也能看到问题所在,而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明显是个大议题,如此庞大的明帝国,难道一份痛斥皇帝的奏疏,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海瑞这么做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就算是徐阶、高拱也无法完全解决如此难题。北宋的司马光就有此先例,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死对头,一个是保守派的领导者,另一个是改革派的领军人,可以说水火不相容。王安石变法几乎遭到了所有官员的反对,司马光就是那个举大旗反对的人。令人诧异的是司马光只批判王安石的种种不是,司马光明白改革是必要的, 但他无法给出解决方案。王安石却明确给出了解决方案,实施变法,做得多当然会错的多,不做事当然不会错,这难道就是王安石的错吗?在我看来,海瑞比司马光要强不少,只是海瑞帮不了张居正,张居正当然不会重用他。四、对朝廷来讲,海瑞作为形象人物最合适任何一个机构,都有可能需要做形象工程,找些帅哥、美女或者明星撑撑场面,国家也是如此。海瑞在明代就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海瑞两袖清风、为民做主,还被百姓誉为“海青天”,任何人都说不出海大人的不是。作为形象代言人,自然不会放实权。海瑞就像个吉祥物,被朝廷捧在手中,他代表着权力机关的真善美,以此提高政府印象分,安抚民心。五、官场容不下海瑞这种官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为食物链顶端的高级物种,自然不会像动物一样简单,所以人往往有两面性。隆庆二年,很多官员听说海瑞要来应天做巡抚,把本来朱红色的门柱刷成黑色,做过不法之事的官员干脆自动辞职。海瑞在众多官员中是个异类,他不服从官场游戏规则,只按照自己的套路来,不给官员留活路。长此以往,当地官员当然受不了,于是很快就有人弹劾海瑞,说他庇护奸民,鱼肉官员、沽名钓誉等等。海瑞就这么被调离了岗位,不论海瑞多么正直无私,但他融不入官场的大环境,那么这位置就不会稳固,就更别提做出什么业绩了。海瑞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一心为民,不掺杂私心,极其痛恨贪官污吏,是大明廉洁的典范。不论海大人被上层鄙视也好,不受人重视也罢,但从未影响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由于得罪了太多权贵,近代污蔑他的书籍和文章也比较多,最典型的例子,如饿死女儿,都是杜撰的。海瑞去世之时,两岸数百里都是给他送行的民众,这就足够了。
海瑞的宦海浮沉:清廉中正兢兢业业,为何一直无法得到朝廷认可?
海瑞是谁?一个骂过皇帝3000字而不死、属下帮他贿赂上官助他高升、百姓直呼“青天”的奇人,可这位奇人到死也没有被朝廷大用,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 当什么官,做什么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后人既叹之又敬之 。 1、天资不丰 海瑞天资不高,35岁才中举,并且脑子很死板,这也成为他日后混不好官场的主要原因。 35岁这年的乡试,海瑞凭借对家乡的了解和观察,写下了因地制宜的 《治黎策》 方才得以中举。可到了京城参加会试, 海瑞还是一篇类似的《平黎策》 。 于是,海瑞理所当然地落榜了,四年后,海瑞又试了一次,四十岁的他再次落榜,或许是他知晓了其中的关节,亦或者不想不惑之年还在蹉跎,于是放弃了会试并安慰自己 “士君子由科目奋迹,皆得行志,奚必制科” 。 他跑到吏部以举人的身份出任官员,被分配到福建南平县当教谕,开启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2、当官干嘛不当清官 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兼县公立学校校长,官小,但海瑞并不在意,他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大明下一代的“树苗”。 可海瑞的这份敬业精神令下属们吃不消了,他的下属不过是些书吏,薪俸不多,晋升无望,能从穷学生上卡点油水就卡点,能浑水摸鱼就摸会,总之,要得多、干得少是常态。 这放在明朝的官场再正常不过,可海瑞偏要“不正常”,不仅自己不这样,还严格要求一改从前的习气,否则就是各种处罚。可以说海瑞来了以后,这帮书吏再也没有好日子了。 不过,书吏们想到海瑞这么勤奋,说不准就出一个好苗子,很快就晋升走了,不会一直在小县城里祸祸他们。 可没想到,海瑞给他们憋了一个“大”的。 一日,御史巡视各县,顺便检查一下县学宫工作,例行检查,没有什么特殊,一行人等到了御史后,该拜就拜,该陪检查陪检查,别的不说,书吏们相信海瑞的工作,御史来了都挑不出刺。 等待御史到来,众人下拜,御史相当满意, 可唯独海瑞在最前面长揖一下,又直挺挺地立了起来,挡着了他端详的视线。 见有人不拜,御史不悦,出言询问。面见上官不拜,海瑞是犯了大忌,一下子跪倒在地的小吏们汗都流了下来了,也不知道海瑞在犯什么轴,把头埋的更低,只求老天保佑,御史不要迁怒自己。 谁知海瑞不慌不忙回怼了过去: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官府见面当然行下属之利,可在学堂、教学相长之地,读书人怎么能轻易卑颜屈膝。 御史哑口无言,怒极拂袖而去,可也觉得海瑞说的没有什么错漏,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话传到福建学政耳朵里,深以为然, 便升了海瑞的官,迁任淳安县知县 。 1、“不正常”的官员 海瑞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升官,但更进一步总归是高兴的。只是海瑞没有想到,等赴任淳安县以后,傻眼的就变成了他。 到任后,海瑞第一个遇见的事就是被人要钱,但这个人不是上官,而是师爷、火头夫、轿夫等一票县衙打杂的。 明朝官员正式的薪俸很低,更别提没有编制的“合同工”,国家干脆没有他们的工资,通常都是知县自掏腰包。如果是“正常”的知县,当然出的起这钱,可海瑞他“不正常”,出不起。 清朝人修撰的《明史》曾这样评价明朝官员的薪俸: “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顾炎武也曾感慨过“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 海瑞养家都困难,怎么雇他们,只能遣散了他们。 履任后,海瑞万事自立更生,并一如既往,严于律己、律人,不收受任何贿赂,可海瑞没有想过,教谕不比知县,从前手底下只是些“忍气吞声”的小吏,现在手下可是有教谕、县丞、巡检等有大明正式编制的官员。 为了对抗海瑞的“清正”,这些官员孤立海瑞,不仅工作上少有配合,还因为海瑞清贫雇不起杂吏取笑他。 海瑞反而对这些无感,没有人帮忙就自己亲力亲为,自己实在难以自暇便“令老仆艺蔬自给”,自己种菜,艰难度日, 以至于海瑞清廉之名连当时的浙江总督胡宗宪都听说过他的事迹。 2、“我们凑钱为您升官!” 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咬牙买了一块肉,这事轰动了整个浙江,连胡宗宪听说过都十分惊奇,平日没少和人八卦: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这口气几乎和“你听说了没……昨天那个谁谁……”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海瑞并没有念胡宗宪的好,反而胡宗宪儿子在淳安胡闹的时候,以“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为由,不仅扣押了胡公子,还没收了所有财产,并快马禀告胡宗宪有人假冒。 简而言之,死脑筋的海瑞,这次动脑筋了,对张扬跋扈的胡公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爸来的时候还搞低调,你在这里张扬,那你就是假的!胡宗宪受到消息后,只是无奈笑了笑,其后“无以罪”。 不过,海瑞显然没有把这件事当做冲动,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得罪了一个过路高官。都御史鄢懋卿过淳安,也是索要丰厚的招待,海瑞依旧不为所动。还打着“遵循胡宗宪政策”的招牌,不给鄢懋卿特殊优待。 鄢懋卿心中愠怒,但面上没有表露,微笑着留下一句“照宪牌行”后,离开了淳安县,不过事后多次寻找机会找海瑞的麻烦,甚至找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的罪。 下属听说了这件事后,纷纷劝海瑞屈服,向上面行贿,换取饶恕。 海瑞早年间就有言“尽天下而不为上官之赂也,岂尽不迁!又尽天下而惟上官之赂也,岂尽不黜!安可自以其身甘沟壑也!” 誓死不从污流,行龌龊行贿之事,怎么又会因为莫须有之罪名求饶,因此,原本他政绩斐然得到的升任机会被取消,还被贬官。 同时,海瑞“清官”之名“扬名”在外。 后来,海瑞调任的消息只要一明确,就会被当地的乡绅、贪官、污吏联合保举,众人捐钱捐银只求海瑞另谋他地,导致几年中,海瑞一连辗转多地。 1、一心为民,终得入京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调任兴国县知县,在这里海瑞干了一件大事,他“冒天下大不韪”,清量了土地,没收不少豪绅大家违规侵占百姓的土地,还把不少大家瞒报的土地纳入官府资料,列入收税名单,这件事百姓开心了,称海瑞为“青天”。 可地方豪强海瑞得罪狠了,大家再一次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人找人,一定要海瑞好看。可帮助海瑞复任知县的朱衡再次站了出来,拿清田的事作为表彰的功绩,为海瑞谋了一个户部主事的官。 正七品的地方知县变成中央部门正六品的主事, 看似只提升一品,但地方到中央,可以说“一步登天”,朱衡出力多大也由可而知。 不过海瑞在史书上并没有和朱衡走的很近,别人当官当的是利益、关系,海瑞眼里只有民。我清田为民,朝廷奖与不奖是它的事,奖有更好的机会为民,不奖就继续一心一意为民。 海瑞在民众眼里,是“青天”,是好官。可在明朝官场,不逢迎、不结党、不贪污、不贿赂,势单力薄,怎么前进,怎么更好的“为民”。这与海瑞形成鲜明的对比,海瑞眼里以后是以后,现在是现在,现在做不到一心为民,以后也不会。 是非曲直,在海瑞眼中清清楚楚,没有模糊,这也是他在官场浮沉的主要原因。 2、“作大死” 海瑞失望了,来到京城以后,他亲眼见证了嘉靖朝的萎靡朝政: “……肃皇帝晚年玄修,大小臣工,率勉强道服将事”。 看到了,就不能袖手,海瑞开始了他的千古壮举: “慷慨上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以明臣职……其间批鳞逆耳,侃侃数千余言,自许于有犯无隐之义”。 在这封彪炳史册的“骂帝书”中, “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 等 “不当臣子” 的话赫然纸上,任哪一位皇帝看过不勃然大怒? 海瑞却没什么特殊反应,在交完奏疏后,继续与人谈笑风生,可回到家后,就诀别妻子,遣散所有仆人,买一口棺材,在家等死。 嘉靖帝知晓一切以后,与胡宗宪的反应出奇一致,有敬有叹,敬国潮萎靡数十载,还有慷慨报国之士;叹刚直如此,朝堂怎么留他,幽幽说出一句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海瑞想当比干,不过嘉靖不想当昏庸至杀忠臣的纣王。他自诩比纣王强,可咽不下这口气,就一直把海瑞关在大狱中。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驾崩,朝中大臣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力求新朝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狱卒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高兴的给海瑞买来了上好的酒菜。海瑞自入狱以来,不卑不亢,折服了他们,眼下新君即将即位,必然大赦天下,狱卒发自内心的替他高兴。 海瑞却会错了意,误以为是断头饭,大肆吃喝,可听到狱卒不是要杀他的头,而是皇帝驾崩了以后,狱卒见到了他毕生难忘的画面: 他崇敬的海先生“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是非曲直,不能不明,这便是海瑞,封建时代,一个合格臣子的极致。 海瑞死脑筋、一根筋,做事一腔热血,没有章法、手腕,一味埋头苦干,清高孤直,这些都是官场大忌,必然不受官场中人喜欢。 可脱离官场这个黑白颠倒的“牢笼”呢? 一个板正的完美官员。人们可以说他不适合官场,但谁也不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官。一个认真为官、一心为民的人宦海浮沉、终不得用,这不是那个人的错,错的是扭曲的世道。 1、《海忠介公年谱》 2、《明史·海瑞传》 3、《海瑞年谱》 4、《日知录》 5、《明故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谥忠介刚峯海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