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吧

时间:2024-08-12 19:00:17编辑:小早

花园口决堤时政府有通知民众吗?

通知了!以下是真相:
1938年6月9日,花园口黄河决堤,但洪水流速非常缓慢,黄泛区人民流离失所有之,但几乎没有一人丧命,为什么?因为几天以后洪水才淹没了小腿。当时还不是汛期,放水的时候决口的附近乡镇已经得到警讯,早已撤离,当然可能还有没有撤离的民众,但这和该地居民总数比较已经是极少数了。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一直有“春雨贵如油”的民谣,当时花园口决堤是在6月份,能够有多少蓄水量?黄河中下游一般在麦收以后进入雨季蓄水,到7月底、8月初进入主汛期,不时泛滥,花园口决堤是在6月上旬,还算是麦收时节的枯水期。诸位如果不信,尽可以这个时节去黄河郑州段考察一下,看看决堤以后是否就会造成89万人的殉难?
5 月31日深夜,蒋介石委员长命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在中牟县赵口决堤。6月2日,国民政府黄委会河南修防处主任陈慰儒带着程潜下拨的第一批救济款 10000元交给郑州专员罗震,由其和郑县县长全百慈向百姓发放迁移费,而中牟县县长则落实居民沿着贾鲁河向西的具体迁徙工作。(承德文史》第3辑)然而,赵口的两次决堤都告失败,原因是此时春末,黄河水量实在太小,自然出槽困难,对堤坝形不成应有的压力。(二档,787.3489卷宗)但日军已经攻陷开封、进逼中牟,于是该地守将新8师师长蒋在珍决定在赵口向西26公里处的郑县花园口决堤,此时已经是6月7日。
日军战史将“花园口决堤 ”称作“京水镇决口”,一直以为是6月12日发生的。(《华北治安战》上册,p.74)其实决堤是在1938年6月9日,但3天以后,也就是12日,中牟县的日军14师团才发现黄河决口了,可见黄水的流量是何等的小,流速是何等的低。(《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册,p.81)
事实上共死亡38万人(当然,这也是个惊人数字),是国民政府在黄泛区的统计数字,时间为1938-1947年,其中包括9年之间因水灾、旱灾、蝗灾和风灾直接、间接死亡和失踪人数。也有“89万人”一说,这其中不仅包括了黄泛区中日拉锯战中受害而死的中国平民,还有个统计项目的问题,可能是政府将1939年水灾和1942年蝗灾也算作是黄水罹难人口,但1943年旱灾他们认为和洪水无关,因此没有计入“38万人”之中。而89万人是连这次旱灾死亡人口也算进去了。不管数字如何,都是这9年来的所有各种天灾人祸的受难人数。在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前夕,国民政府在大堤沿线乡镇做了动员令,并由河南省政府统一转移到大后方安置,但是为何后来的9年之内还有38万人于黄泛区罹难呢?这是因为:
1、当时麦收时节,黄河沿岸很多农民不愿意离开,忽视了决堤的可怕;
2、中国人安土重迁,一旦觉得大水稳定,纷纷回乡,却因乏食再度逃难;
3、翌年即有大水灾,接着1942年蝗灾、1943年旱灾,这才是致命的灾祸;
4、黄泛区为国共日伪的拉锯战场,日寇到1941年才开始关注沦陷区水利保护;
5、同样原因,国民政府虽然不断赈灾,但战争状态没有修复河堤的可能;
6、中国当时将花园口决堤栽赃于日本,在宣传方面颇有些对灾情耸人听闻。


花园口决堤事前为何不通知

因为花园口决堤是临时决定的换地点重新决堤,并且当时的战事非常紧张,通讯也不发达,因此没有提前通知。花园口突围任务是由保卫黄河的国军上镇部队执行的。地点首先选择在中牟县相对较薄的堤防赵口。因为赵口流沙太多,无法打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八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1938年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几乎在距郑州30公里的中牟失守的同时,花园口也终于挖开了。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普降了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同时被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日军被黄水阻隔后,就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他们退守到徐州后,南下到蚌埠,过淮河,再到合肥与日军其他部队会合,又开始从长江北岸进攻武汉。黄河改道,虽然为国民政府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上一篇:成都商务酒店装修

下一篇: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