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采茶戏有哪些特色?
宁都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很少袍带戏、武打戏。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载歌载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旦角以碎步、云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门入廷、生产劳动等。20世纪50年代吸收了武打技巧。 宁都采茶戏传统装束很有特色。花旦头戴珠子、绉纱或满额,满额上镶八宝牡丹、角花,戴耳环,脑后梳船子髻;彩旦脑后梳擂槌髻、耳上吊红辣椒、朿简便满额;小生戴小生帽;老生戴毡帽或方形员外帽;小丑戴罗帽。 化装:生、旦素脸;彩旦脸上绘一蜘蛛,小丑在鼻子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花脸仿祁剧、京剧脸谱。 服饰:旦角穿短装或普通的妇女便服,系围裙。生角穿蓝色或青色褶子。小丑着短装,系水裙。 宁都采茶戏的曲牌共有100多个。三角班时的小戏每剧一至二调,男女同曲异腔,并以戏名为调名。 半班以后,由于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人们便以原来曲调为基础,发展了多种板式,如倒板、散板、诉板、快板、哭板等,其中以诉板最为特色。 近年来改编创作了一些新曲调,或把几个曲调连缀起来用,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勾筒、竹笛、唢呐和尺板、班鼓、梆子、小鼓、大锣、苏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演唱时使用两把勾筒,定为正反弦,突出正弦,作为主奏乐器。笛子、唢呐一般用于过场或间奏中。在过门和唱腔里有时也用唢呐伴奏,如《接姐姐》、《补缸》等。又在“川调”、“神调”、“王氏劝夫”等曲调中,也用唢呐吹奏“起板头子”,气氛更加热烈。 打击乐用于角色的上下场,或配合身段动作,或在道白中加强语气,有的唱腔和过门中夹进锣鼓,特色更浓。
[create_time]2020-01-02 02:28:41[/create_time]2020-01-17 02:14: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北京创典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99f8c3c.szpTDWNiCgBDfL7BxdQCrg.jpg?time=9653&tieba_portrait_time=9653[avatar]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5[view_count]宁都采茶戏
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宁都采茶戏形成于清乾隆中叶(约1768年前后),因演采茶灯起家,故初名“灯子戏”,又称“采茶戏”。经历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杂、后半班等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备大班规模。创始人凌官保是兴国县龙公山人,发源地在宁都县赖村镇赖村。在2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于嘉庆初年,艺人多、班社多,已从三角班进入半班阶段,而衰于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剥削压迫、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等戏,被官府明令禁演(见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禁搬演采茶》);二盛于光绪初年,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条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进入半整杂阶段,而衰于红军北上抗日后,被反动统治者抓丁封箱,残酷迫害;三盛于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荣昌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人扬眉吐气,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这个剧种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大力扶植,并得到许多名人的爱护与大力扶助。
剧目有《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
[create_time]2011-11-01 08:43:01[/create_time]2011-11-17 00:48: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x晓得[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822150074,1326662947&fm=3012&app=3012&autime=1698312124&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55[view_count]
宁都话的方言特点
在语音方面,宁都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等七个声调;声母比普通话要复杂一些;韵母有阴、阳、入三类,合口呼只有u、uei和uk三韵,没有撮口韵,比普通话韵母也要复杂些。在词汇方面,单音词多,保留了相当的古词,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或者是吸收普通话中的新词语,代替那些原先过于生僻的词语,或者是创造新词汇。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基本一致。由于地域辽阔,幅员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再加上地处偏僻,旧社会交通不便,宁都方言内腔调南北各异,东西有差。全县大致可分为三片:即“上三乡片”(黄陂、小布、洛口、东韶等地),“下三乡片”(固村、固厚、田埠、黄石、对坊、长胜等地)和“城郊片”(城关、石上、会同等地)。但千百年来,县境内经济、文化、宗教活动频繁,彼此交往,络绎不绝,三片之间的人还是心意相会,语言交通。
[create_time]2016-06-03 16:48:21[/create_time]2016-06-18 14:27: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起吧豆0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57596c6.0CYyizVPC_zY3wcRrVmCIA.jpg?time=8261&tieba_portrait_time=8261[avatar]TA获得超过2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9[view_count]宁都话的介绍
宁都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北隅,属古越地。东晋、唐末、南宋几次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后,县境成为客家定居在赣南的中心县之一。县内方言是中原古音与本地“土著”语的合璧。从土著语中吸收部分词语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再按自己内部规律继续发展。在方言地理分布图上,处于赣语和客家语的交界线上,虽然基本上属于客家方言,但情况较复杂,从语音到词汇,与纯客家方言不一样。
[create_time]2016-06-03 16:48:20[/create_time]2016-06-18 14:27: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歪有小爱88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02a16b2.qFBWeEjKJeqmYIeDHEq8JQ.jpg?time=3663&tieba_portrait_time=3663[avatar]TA获得超过10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view_count]宁都半班戏全部叫化歌
温润一抹念,轻抚一缕思,思与念牵手,静默与时光对语,握着新绿与夏花缠绵,徜徉一帘绿色梦幻,花懂叶的诗意,叶懂花的浪漫,风会记得花的香,雨会记得风缠绵,花轻雨柔蝶飞舞,夏的季节浪漫温婉,徜徉如水的情怀,轻嗅一抹绿,呢喃眸里一缕馨香。
[create_time]2016-03-25 16:26:22[/create_time]2016-04-09 16:23:2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南山南Ma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2725964.t5slw9dLy3ihCwPJozCDKQ.jpg?time=6733&tieba_portrait_time=6733[avatar]TA获得超过224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66[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