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谭第四季

时间:2024-08-06 06:40:16编辑:小早

文言文曾国藩家书翻译

文言文曾国藩家书翻译
1.求以下曾国藩家书的翻译纪鸿纪泽:
今天派专人送家信,刚出发,又接到王辉四等人带来的四月初十的信件。你写的和澄叔写的各一封。借此知道了所有情况。你进来写的字都薄弱,没有骨力。字不够饱满,与你自身一贯不重视书法是一致的。你应当用油纸摹写颜真卿郭庙碑,柳公权琅琊碑,元秘塔碑,来改正你的毛病。每天留心把字写厚重饱满。不然字单薄,人的气质也变单薄轻浮了。人的气质由于是天生的,本来难改。只有读书能变化气质。古代的精相法,也说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想求改变气质的办法,总需要先立下坚定的志向。就拿我生平来说。三十岁前最喜欢抽烟,片刻离不开。到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到今天没有再次抽过烟。四十六岁前,我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近五年很以为是一条改严格遵循的戒律。现在大事小事,我都能持之以恒。就这两件事可看出没什么事不能改变。你必须立志变得厚重。古代有金丹换骨的说法,我认为立志就是使人脱胎换骨的金丹。这是我的嘱咐。
2.曾国藩家书一则中“凡仕宦之家翻译:凡是当官的人家,由节俭到奢侈的生活容易,由奢侈返回节俭的日子艰难。你尚且年纪小,切记不可以贪爱奢华的事物,不可以懒惰成为习惯,无论大户人家或小户人家,官员、农民、工人、商人,勤劳苦干而节俭的没有不兴旺的,骄傲奢侈懒惰的没有不败光的。
你读书写字,都没不能间断,早上要早起,不要坠了你祖先一直相传下来的家风。我们叔辈父辈,都是黎明时段就起床了,你都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这些都是命里注定的,一半是人力而为,一半则听天行事。只有学习圣贤的作风,全都是你自己拿主意,跟天命没有关系。
我有学习成为圣贤的志向,年少时欠缺娴静的能力,直到现在仍然免不了有时会言语、行动儿戏。你应该端正你的举止,不要随便说话,则是人的德行的基石。
原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
出自:曾国藩[近代]《曾国藩家书》。
扩展资料:
文章历史背景
曾国藩早年致力学问,其学术研究从历史、古文到书法、理学以及各种典章制度。
他渴望多做学问,与当朝大学问家梅曾亮、何绍基等名士媲美,但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位著述丰富的大学者,主要原因是他还来不及著书立说,就已升至二品高官,从此忙于官场之争,再后来投身于戎马征战之中,使他不可能固守书苑,一心研究学问。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今人可以《曾国藩家书》研究学习。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
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
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
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
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3.求曾国藩家书《字谕纪鸿儿》的译文译文字谕纪鸿儿: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
世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家,习劳习苦,既安乐又巨人节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寒素家风,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
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农业没有不兴旺的;骄奢怠倦,家业没有不衰败的。
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
我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居家共恭谨的功夫,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由于打字实在是慢啊,这篇就打了两天,另一篇正在打,希望对你有用。
4.求曾国藩家书《字谕纪鸿儿》的译文译文
字谕纪鸿儿:
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世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家,习劳习苦,既安乐又巨人节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寒素家风,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农业没有不兴旺的;骄奢怠倦,家业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我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居家共恭谨的功夫,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由于打字实在是慢啊,这篇就打了两天,另一篇正在打,希望对你有用。
5.曾国藩家书翻译从“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弟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咸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悔之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发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讽刺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以后宜在这西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乏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去做,这是劳字的功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create_time]2022-05-19 22:25:16[/create_time]2022-06-02 17:19: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清念景辰9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48dc957.Dhd5r3yWq5GQsW_Id3H0cQ.jpg?time=12651&tieba_portrait_time=12651[avatar]TA获得超过94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04[view_count]

曾国藩家书翻译及原文

曾国藩家书翻译及原文如下: 一、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 “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的,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二、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 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个人的文;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 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 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create_time]2022-12-31 19:08:19[/create_time]2022-12-15 15:11:5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小么社会生活说[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d6118cc.CkaxYIdApfX0qJWYx47VZQ.jpg?time=4230&tieba_portrait_time=4230[avatar]TA获得超过99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685[view_count]

曾国藩传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曾国藩传》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 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 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曾国藩传》以高度凝练的笔法,再现了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为读者提供一把打开曾国藩谋略宝库的金钥匙。 人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曾国藩传》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这本《曾国藩传》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曾国藩传》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传

[create_time]2023-05-12 07:39:53[/create_time]2023-05-25 09:25:5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旧城南忆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c209c22.xs042P18x5nWnCYEQdsv-w.jpg?time=6251&tieba_portrait_time=6251[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view_count]

《曾国藩传》主要讲什么?

《曾国藩传》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曾国藩传》是由中国最具影响的清史专家之一萧一山在四川三台撰写而成,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


[create_time]2023-05-12 17:46:42[/create_time]2023-05-24 12:10: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蓝色殊俟[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917ab7.CCBstFeul0CO8zsxH4lsnQ.jpg?time=3365&tieba_portrait_time=3365[avatar]TA获得超过4.9万个赞[slogan]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intro]21[view_count]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摘录】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倭仁提议于曾文正公


【摘录】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曾国藩传》

【摘录】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摘录】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促使他“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曾国藩传》


[create_time]2022-07-29 04:39:45[/create_time]2022-08-12 01:41: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新东都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065045.pZQna0cSLYxp2wwq-wiUvQ.jpg?time=4637&tieba_portrait_time=4637[avatar]TA获得超过49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读书笔记《曾国藩传》

第一卷:京官时代

1.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2.“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3.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尙拙”。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涓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4.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5.记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

6.一个人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也就是“有恒”。

7.广泛结交,肯于付出。

8.一个人的声望是晋升的重要基础。曾国藩潜心学术,热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形象比较清新端正,这是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

9.自卑的人,最在乎的是你看得起看不起我。

第二卷:湘军崛起

1.曾国藩身上有着突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凡事总愿意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勇于尝试,勤于尝试。

2.在危急时刻,要能坚持住。重重困难之中,曾国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长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他要让那些当初逼他出走衡阳的湖南官员看一看,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3.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4.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5.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做事是非常脚踏实地的。文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唱高调,但是实际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

6.主要收淳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因为中国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7.我们讲过,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智商并不太高。为什么他能制定这些高明的思路而当时那些更聪明的人不能呢?这是因为他“不惮烦苦”,精心苦思。他能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曾国藩并不比别人聪明,然而他做事却非常高明。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就是建立在最简单的只有“1”“0”两个数字的二进制基础之上的吗?

8.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9.“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10.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

11.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12.“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稍微处理不慎,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危险。因此,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趋福避祸。

第三卷:总督生涯

1.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

2.做将帅的,一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这样,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的恩德。

3.作为学生,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一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李鸿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4.然而晚清以来,有一个规律性现象,那就是在对外交往中,凡是主张强硬,甚至主张“蛮不讲理”的人,通常都会获得民众的热烈欢呼,被称为“民族英雄”“扬我国威”。而主张和洋人“讲理”“妥协”的,几乎都会被骂卖国,被称为汉奸,声明尽毁。

5.为人一定要做到“不忮不求”。人这辈子,最难去除的是嫉妒和贪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这两点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当世明公,都处理不好。嫉妒经常出现在功名事业差不多的人之间,贪求常出现在升官发财之际。

第四卷:曾国藩的最后岁月

事实证明,慈禧不具备领导国家进行现代化转型的知识与能力。她是一个有权术而无见识的人。诚然,她精通传统的统治术,对人性卑劣的认识超乎很多男人,可是她并没有一个成形的治国理念,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这样的人,绝不是几千年不遇大变局中合格的领导者。


[create_time]2022-06-14 04:27:13[/create_time]2022-06-29 00:37: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欢乐颂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a7af672.FMRR-s2raFgfh113BGMttg.jpg?time=593&tieba_portrait_time=593[avatar]TA获得超过464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张宏杰《曾国藩传》第一章

1. 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1.1曾国藩的家庭背景



曾国藩祖父曾玉萍本为普通农民,年轻时没有度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买一匹好马,整天在城里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在他纵酒高歌之时,有一老头对他孙子说:“不要学他,家里没钱却跑到城里装大爷,这个家迟早败在他手里!”他听闻此话,便立马卖了马,徒步回家。自此之后,早睡早起,干农活,发誓兴家立业。他告诉曾国藩,自己亲手种的菜,吃起来才香,辛苦挣得钱,花着才心安。

曾玉萍奋斗十几年,使曾家从普通中农成为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在地方上树立了自己威信。传统社会,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主要看家里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巩固。故而,他请最好的教师,将自己的儿子曾麟书供出去。奈何,儿子太笨,中不了秀才,他将希望寄托在长孙曾国藩身上。由其父曾麟书给他开蒙,教他学习。然而,此次,二父子再次踏上科举之路,已是第五次,但仍未高中。

1.2曾国藩的性格



然则曾玉屏相信人定胜天,第六次送他们去科考。而这一次其父曾麟书已中秀才,而曾国藩却被“悬牌批责。”(被批为文理不通,是一件难堪的事,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次,对他打击特别大,他开始反思多年读书考试失败的经验,找出原因。

他自此确定一个事实: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即天赋太差,志向远大但能力不副。但是他天生有一股倔劲,绝不放弃,故而,解决雄心与头脑之间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超人的努力。他给自己取名叫“涤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他要扫去过去的失败,重新做人,洗刷“悬牌批责”的耻辱。他要破釜沉舟,挽回自己的颜面。于是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思路,寻求改变。

其实他之所以一直失败,主要是曾麟书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就是四个字:死记硬背。虽然基础扎实,但是限制了他的灵性。他通过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文章,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于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苦苦反思后,他感觉以前学了六年的他,瞬间打通了关节,最后第七次科考终于中榜。后来考举人,考进士、进翰林院都遂如人愿。开了窍后,一顺百顺。

艰难的科举考试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崇尚笨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他一生做事从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脚印。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带兵打战,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虽然比别人晚,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2. 为什么学做圣人

2.1初入翰林、诸多不适



进入翰林院后,曾国藩开始了京官生涯。翰林院工作任务便是“读书养望”,在这里深造,以备他日大用。翰林院之学士不以官员自居,而以学者身份自重。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锐意功名,意气自豪;顾盼自雄,睥睨一世。但不久他便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翰林院集结了当时的精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学者气质,大儒本色。而自己,没读过什么书,从气质到观念都非常庸俗,出生在普通农家的他从小听闻的,不过是鼓吹变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不过是功名利禄。然而人毕竟是被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他“急于功名”倒也情有可原。

他开始读王阳明,发现自己的境界和视野狭窄而低劣。于是,如何洗刷身上的低劣之气成了他深深的焦虑。

一开始,曾国藩在性格上有许多缺陷。一、浮躁,坐不住;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青年时代的他,活跃外向,爱交朋友,爱窜门,爱聊天,爱开玩笑。初进翰林院,许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他开始放任自己。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好。朋友称之为“无处不着怠慢之气。”“自是——说什么事都认为自己对,听不进不同意见。”刚刚结识,还显得谦逊,但是与人交往久了,就会露出傲慢的本色。三、虚伪。发出言不由衷的赞美,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第四、好色。所以说年轻时的曾国藩很多方面都很平庸,不仅智商、性格修养上亦如此。

湖南人虽倔强、坚韧,但也封闭、狭隘。湖南历史上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只有出湖,才能褪去那种在闭塞环境中产生的狭隘偏执,变得大气宽广,有所作为。在这里,曾国藩大开眼界,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他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至此一年起,发奋图强。后通过读书与交友,他的视野和见识大不相同。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追求完美的时候。三十岁这年,是曾国藩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一年,他决定要做“圣人。”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精神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2.2如何改变——写日记



每天写日记为入圣之基。早期日记三问题:不连贯、流水账、提要求不能马上做到。

事实上:日记之主要目的是反省自身。首先,把日记当成生活之大事。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研究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一个细节垮掉,整个自我管理都会垮掉,所以写日记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于是每晚他都细细过一遍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不对的地方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既是自我完善,当不能荒废时间。于是,他开始规定自己的学习基本日程:每日读写日记、读史十页、等为下限。除此之外,还练习作文,通过记日记之方式,他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他还对脾气性格进行反思,在日记中记录整个事件的经过,然后进行分析。即使两个人都有问题,他也觉得应该要从自己做起,改过从速,立马道歉,握手言欢。对于最大的毛病,每日在日记中高度警惕。但是圣人的标准太绝了,他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很难坚持。如何坚持呢?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比才能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最有效的。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目的是把自己的行为开诚布公的给朋友看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成功:戒烟。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实、走得远。戒烟成功,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

2.3志当存高远



但是,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并非那么容易。比如上午决定去学习,但是朋友叫他去玩;比如发誓不吵架,但是一言不合又大吵一架。经过不断失败,他发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单纯的嗜好那样简单,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值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只能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可能慢慢化解。因而,在修身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所以曾国藩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越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就只有一个办法: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在一次次磨练中待、,他越来越有恒心,待人接物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高看得远。

他总结道:人的一生,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回顾其一身,我们发现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故而,“立志”或者”“确立一个终身的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曾国藩人生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志存高远。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上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促使他“洗除旧日晻昧卑污之见,矫然直趋广大光明之域;视人世之浮荣微利,若蝇蚋之触于目而不留。”

3. 惊人的进阶之道

3.1自我管理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在十多年里在仕途上的升迁非常迅速。“十年七迁徙。连跃十级”。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为自己制定了十二军规。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通过这十二条日课,他额生活变得十分规律,对考试的准备也比一般人充分。

3.2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他除学习外,还交友广阔,在士林中名声很好。一个人获得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靠朋友。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在闭塞的湖南,曾国藩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乡间无朋友,此乃第一憾事。”到北京后,他迅速结交了一大批朋友,看他日记,几乎没有一天不社交。之所以能交到如此多的朋友,在于他效仿祖父,急公好义、特别爱助人。但他也懂得朋友之间的界限,比如与上级交往,注重分寸从不失态,,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走动不是特别勤。

3.3道光皇帝喜爱



之所以深得道光皇帝喜爱。源于曾国藩的性格、工作态度、和学识。性格上与皇帝相投,实在、踏实;态度上,认真尽职尽责;学识上,在理学上下了不少功夫,广读书籍,成绩颇好。

4. 从前的官场闷头青

4.1郁闷的“副部长”



道光29年,曾国藩是升礼部侍郎,从此有了实权。每天特别忙,无闲暇时间。转印一份日记用纸,分八栏(读书、静坐、办公、课子、对课、回信),每日按表格填写。

湖湘学风是经世致用。曾国藩很早就研究实际政治,他虽致力于理学,却没有被理学遮蔽全部视野。他考察范围极广。开始时,其雄心勃勃,想在国家大政中有所建树。而后,他发现自己虽处庙堂之高,却无补于国计民生。他虽一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但是忙的都是例行公事,于国家大政丝毫无补。偶尔提出改革主张,也被大学士弃置一旁,根本不予考虑。曾国藩厌恶当时官场的污浊混沌。道光帝用的大臣多为“多磕头、少办事”一类。这让他非常忧虑。那时他察觉到,一场席卷全国的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太平天国)。于此时他结识江忠源——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4.2开罪咸丰皇帝



曾国藩正欲辞官之时,道光帝驾崩,咸丰继位。先罢免道光帝所用重臣穆章阿,后下诏“求言。”曾国藩写《应诏陈言疏》,希望皇帝能培养人才,这加深了咸丰对曾国藩的好感,后来,让其身兼五部。曾国藩不断给皇帝提意见,指出大清面临的各种危机、官僚体系问题,呼吁改革,然而皇帝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其实,咸丰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主子。(咸丰为奕伫,其弟明敏能干为奕祈。道光帝对于皇位犹豫于二人之间,于是叫二人南苑射猎。咸丰自知本领不如,于是待见父亲时,两手空空,说,现在是春天,母兽怀孕之时,如果把他射死了,也害死了他的孩子,这样太残忍了,此所谓藏拙示仁,道光帝认为其很仁慈,对其满意;后道光帝临死前接见二人,想听听他们对家国大政的看法。奕祈滔滔不绝,咸丰见父亲病容,跪在地上磕头流涕,一句话不说,说看着父亲太难受,说不出话来,此所谓藏拙示孝),咸丰其实个人能力不如其弟弟,却采用了其他的方法保住了皇位。

一个王朝,到了末期,这些皇族子孙往往气质庸若,缺乏做大事必要的坚持和担当。咸丰做事也是有始无终,刚开始下诏求言诚心诚意,但是几个月后,折子也就不看了。曾国藩对此失望不已,因为此时天下大乱已经从可能变成了现实。他决定敲打这个糊涂皇帝,于是上了一道惊世骇俗的 《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他本以为这一奏折能使皇帝幡然大悟,可不知其触到了皇帝的软肋。咸丰是一个非常自卑和敏感的人。(事事不如其弟弟,身体有残疾)——无能缺才引起的内心自卑,反过来使他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更爱装腔作势。自卑的人最在乎的是你看得起看不起我。

就因如此,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大转变。他同时又是一个特别记仇的人,他把这件事记了一辈子,以至于后来曾国藩尽管战功赫赫,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这次上书呈现他一心为国、忠心耿耿,也让他在湖南的知名度和威望迅速提升。​

4.3北京,生命最艰难的时刻



因为其过于刚直,得罪了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大学时赛尚阿。由于二人在北京人脉广、门生众多,官场又信奉“官官相护”这一套,这让曾国藩迅速进入了被孤立的状态。后来他向皇帝提议举行“日讲”,皇帝让他画图解释讲堂怎么布置。由于他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最后图画出来相当难看,瞬间成为北京官场议论中心,自取其辱。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咸丰二年,他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他想回家,却因为清朝的低薪制没有路费,终于,皇帝派他去江西为正考官,可以借此机会回家。六月“驰驿出都”,结束了十来年的京官生涯。


[create_time]2022-07-25 04:47:43[/create_time]2022-08-02 10:33: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7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3[view_count]

读张宏杰《曾国藩传》

看完张宏杰《曾国藩传》。将近十年前开始了解曾国藩,但此时才能真正看明白一点点。 一则是底层精神。 曾国藩之道义,一生两大变。 1)30岁后入翰林,学习理学。师友夹持之下,以自省为本。存天理而去人欲,曾国藩效仿终生。 2)攻打太平天国中奔父丧回家,学了点老庄。故从一心入世而自傲,一转和光同尘。 二则是人生历练。 1)读书 :年少科举未中,回家关门遍读23史;来京入翰林,深究理学;为官任事,悉心于工法兵赋诸领域;乃至晚年,不拘泥晚清已僵化之学术路径,探索西学。 2)交友 :在京为官时,结交了”躬行心得“、”穷经知道“、”诗文字而艺通于道“、”才气奔放“一大帮各领域师友。而其中晚年主政时,门客幕僚一百余人,以举贤为要务。 3)磨砺 :人生越是艰难,越是历练之时。故多次兵败自杀、不见容于群小、身体常年羸弱至于吐血、乃至于天津教案苦心孤诣而不顾个人声名扫地。 故梁启超评价文正公:

[create_time]2022-07-23 05:28:44[/create_time]2022-08-05 04:24: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刚阳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3002d3.quHGwluozlicJTypiQAQgw.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3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读曾国藩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

          读书过程中,时常觉得受益的地方,就是读书真的是超受益,低成本的学习投资,你可以借鉴别人生活经验,还能获得从这份生活经验里得出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书中的人付出的沉重代价或者是成本,你却是可以避开的,避坑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曾国藩入进士时,比大多数人平均早了十年,做京官时,比大多数人升迁快,职场中耿直指导上级,痛击平级,自己时常认为别人的行为是不道德,无论是京城为官或者是打仗筹粮筹饷都是坎坷无比,曾国藩其一的好习惯,就是坚持复盘,能够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恰恰是这一点帮助他走过了几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困境。


  对于他的这段经历,联想至自己工作中,我的感悟如下:

① 先成为大树:无论你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生长在什么样的丛林里,是否会不会受到风的摧残,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根扎稳,一棵树全部的养分来源于的根基,来源于你的根脉能够生根扎营的范围,让自己稳稳当当吸取一棵树应该有的养分,做好要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的全部准备,至于风有多大,风是什么性质的,或者风的方向吹向哪里,并不是核心,是成为木之后的事情,想到这一点,我送给自己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不要因小失大,这个小可能是各种干扰,也有可能是小小的阻碍,重要的是你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如果你是鹰,你就应该竭尽全力飞向鹰的领域,如果你是树,你就应该做一棵活着对人有用,死了仍然可以燃烧自己,有余力的树。”




②如何面对风:当你成为一个大树之后,甚至是你还没有成为一棵大树的时候,你都是需要面临如何和风相处的问题,有风的人生并不是悲惨的人生,世间万物,很多顽强的植物都生长在悬崖峭壁,心态上把风当作是你生活里就该有的一部分,其次修心养性,做一个能够给森林带来影响力的树,很多时候不是人们不能接受木秀于林,人们恰恰不能接受的是,德不配位、为人处事没有原则和分寸、肆意张扬的木,如果你能够让森林万物看你人畜无害的一面,能够让森林万物看见你这棵树带给森林的影响,送给自己的一句话:“要主动的去和森林万物建立链接,就像再出后的曾国藩,一改清晰明了的边界,去往人家家中道歉拜访一样,这样拜访让别人看见了没有认识过的他,他也有了原来这些人如此优秀的领悟。”




根扎多深取决于树,树能瞭望多远,取决于森林万物。


[create_time]2022-07-10 05:45:02[/create_time]2022-07-21 04:14: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7[view_count]

曾国藩传的内容概括是什么?

《曾国藩传》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 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 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曾国藩传》以高度凝练的笔法,再现了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为读者提供一把打开曾国藩谋略宝库的金钥匙。 人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曾国藩传》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这本《曾国藩传》或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曾国藩传》全文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为方便读者对全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书中另附由李鼎芳编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鉴于水平有限,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还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传

[create_time]2023-05-12 14:43:28[/create_time]2023-05-27 04:2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旧城南忆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c209c22.xs042P18x5nWnCYEQdsv-w.jpg?time=6251&tieba_portrait_time=6251[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7[view_count]

曾国藩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曾国藩传》细述曾国藩人生历程中的四件大事。第一、二章讲述曾国藩童年的传奇故事和他战胜自我、科举高第,并在官场上初获成功的早年经历,重在展示曾国藩学习圣贤之道并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的心路历程;从第三章到第八章描绘曾国藩团练湘军、风云际会,血战太平天国及进剿捻军的无言事功,重在揭示曾国藩在险恶万分的战场、官场中历尽千劫万难,最后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的实践历程;第九章则叙写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事业,备述他管窥世界潮流,顺时而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之路的开拓精神;最后两章叙写他忘却人生荣辱,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事实,侧重介绍他“记大德,忘小怨”、老成持重的外交心态形成的曲折经历。

《曾国藩传》是由中国最具影响的清史专家之一萧一山在四川三台撰写而成,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的过程,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著作。


[create_time]2023-05-11 04:59:18[/create_time]2023-05-24 23:03: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蓝色殊俟[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917ab7.CCBstFeul0CO8zsxH4lsnQ.jpg?time=3365&tieba_portrait_time=3365[avatar]TA获得超过4.9万个赞[slogan]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intro]43[view_count]

曾国藩的文言文

1. 关于曾国藩的文言文 立志 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聪明杰出的祖先,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藐小的我自己,也同样是父母所生。在聪明和福禄方面,天给予我的已经非常丰厚了,我如果违背天意而贪图安乐就会遭到灾祸。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过去的过失已经无法挽回,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己的誓言。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齐明,以凝汝命;汝之不在,伐生我性。谁人可忧?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是及凶灾。我虑则一。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聪明福禄;道听途说,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弛骛半生! 有恒 自吾识字,曾未闭或忿;往者不可追,忧人者反尔,也同样是父母所生,殆扰以终古,与之以言,予我者厚哉,新者旋徙。过去的过失已经无法挽回;闲言送日;尔之再食,百历及兹。 居敬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天群司命,前有犯虎?何事可弛?藐焉小子。积悔累千;鼎焉作配,夸者不解,亦长吾骄,铭以自攻,伐生我性。德业之不常,天罚昭昭。一生中的后悔积累到千万次,则无一知?藐小的我自己。纵彼不反;一息尚存,我将永远不忘记自己的誓言。严恪齐明,其终也已,敢告马走立志 煌煌先哲,谓汝贾欺,自扰其身,我要用铁肩担当起道义,曾不自主,请从今始,天鸡一鸣,天给予我的已经非常丰厚了,日为物牵,亦搅汝神。 聪明杰出的祖先。 主静 斋宿日观。谁人可忧,一切从今天重新开始,神定不慑。后有毒蛇?凯伊避人。黍黍之增。解人不夸。用自己的口和笔将它不断宣传。万籁俱息;铭而复蹈。尤悔既丛,嗟汝既髦,他们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吗,久乃盈斗,虽矢犹疑,以凝汝命。在聪明和福禄方面;二下有八载。曩者所忻,我如果违背天意而贪图安乐就会遭到灾祸;今其老矣,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永矢弗谖,智笑愚骇,但闻钟声;汝之不在?日对三军?弛事者无成! 谨言 巧语悦人!荷道以躬;笑者鄙汝,谁敢予侮,彼纷不纷。骇者终明,实曰三才,亦父母之身;人则下汝!弃天而佚,彼不犹人 2. 曾国藩写的文言文“原才” 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欲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告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土大夫得晋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试译: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3. 【曾国藩写的文言文“原才”】 风欲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欲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告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土大夫得晋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试译: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4. 文言文翻译 汤海秋传 翻译: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 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 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 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 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 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 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二十四年七月去世。 年四十四。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 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 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 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原文: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此文出自道光年间·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是,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 《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杂钞》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是超过了《古文观止》的,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的。 “观止”者,观此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 《经史百家杂钞》,可以说就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观止”。 《经史百家杂钞》,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观止》。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5. 曾国藩经典语录文言文曾国藩的经典语录文言文是怎么样 曾国藩六戒为必读知识点。可以说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2.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3.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4.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5.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6.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6. 曾国藩的为学之道译文. (按:曾氏之历史功过是非,留给别人去说.但其人为学时有精妙之论,不论对于四书五经,还是现在的信息科目的学习深造,想真的有点自己的东西,都有一些规律需要而且必须遵循.兹录之以为借鉴,于己浮躁、不耐、无恒之陋习,或有小补也:)细思不能主一之咎,由于习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实由于知之不真.若真见得不主一之害心废学,便如食乌喙之杀人,则必主一类.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况本为歧念乎?余生平以无恒之故,百无一成.即写字一端,用力亦不少,而时进时退,时好之,时不好之,时慕欧、柳、时慕赵、董,趋向无定,作辍靡常.学古文则趋向略有所定,亦以不常作之故,卒无所成,每用悔叹.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诚哉,是言也!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日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本.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手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如恍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按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榜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日: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技,适中则涵则涵德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场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大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create_time]2022-11-04 09:43:55[/create_time]2022-11-14 08:54: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7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8[view_count]

上一篇:鹿鼎记 电视剧

下一篇: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