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爆炸

时间:2024-07-30 07:20:29编辑:小早

超新星的形成原因

每一秒钟在宇宙的某个地方都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即使它们的距离极为遥远,这一恒星灾变现象仍能为我们提供有关恒星形成的重要信息.其抛射出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碎片丰富了星际空间中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尽管超新星非常的明亮,但是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仅仅是整个事件能量释放的冰山一角.理论预言当爆发恒星的铁核坍缩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时,中微子带走了绝大多数的引力结合能.对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观测证实了这一预言.通常情况下,总能量中只有1%转化成了喷出物的动能,而其中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电磁辐射.能量是怎样从坍缩的致密核传递到被抛射的物质上去的呢?了解超新星爆发的驱动力对于预测超新星遗迹的质量、爆发的能量以及核合成的产物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大质量恒星的特质和超新星的观测之间建立起理论联系.但不幸的是,目前观测还无法解释在恒星坍缩核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 未来通过对银河系中超新星的中微子和引力波观测将会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数据.但是现在我们对超新星的认识都来自数值模拟和分析.尽管已经研究了30多年,而且计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但是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当高能光子把铁核团打碎成单个粒子和核子(质子和中子)时,恒星的铁核就会出现引力不稳定.这时,核子和自由质子就会俘获电子,进而使压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后者可以毫无阻碍的离开恒星,直到密度上升为止.在1秒钟之内,恒星内部核区就会坍缩至核密度,但是由于核子简并和核力排斥作用会阻止其进一步的坍缩.此时,会产生一个流体动力学激波,并且通过仍在超声速下落的外部核区向外传播.一般认为这一激波并不会直接导致超新星爆发.由于铁核的光致蜕变和中微子辐射,激波会损失大量的能量,因此导致在半径100-200km处失速. 但是仅仅几分之一秒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激波之后的温度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于离开刚诞生的中子星的大量高能中微子会被后激波层中的自由核子所吸收.如果这一能量传递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出原来已经失速的激波,导致一次“延迟”的爆发.因为激波的最终命运取决于这些物理过程之间的强弱对比,所以需要更详尽的计算模型来确定由中微子传递给激波的能量是否足以导致超新星爆发.威尔逊(Wilson)和梅勒(Mayle)通过使用两个假设成功模拟了这一中微子驱动的爆发,但是这两个假设还没有被普遍接受.他们假设中子星中的对流混合过程加速了中微子辐射.另外,他们认为为了得到所观测到的爆发能量,在中子星介质中会出现高密度的π介子(产生于夸克和反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基本粒子).这两个假设都有利于导致超新星爆发,因为中微子所传递的能量会随着中微子数目和其本身能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这一模型也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物理过程,正如超新星1987A的光谱观测所显示的,爆发中放射性元素镍以出乎意料的高速运动.这一观测预示大尺度的喷流携带着物质从中子星进入爆发恒星的外部壳层.多维模拟确实显示了在新诞生的中子星与超新星激波(那儿由于中微子加热而形成了一个对流不稳定层)之间的强烈瓦解作用.而且,中子星发出的大量中微子以及上升的高温物质也帮助激波进一步的向外传播.这两个效应对于先前描述的延迟爆发机制至关重要. 最近,进行了首次三维模型的计算,这是超新星模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其证实了先前二维模型的结果.蘑菇状(见图)的结构开始出现,然后发展成大尺度的结构.由于子扰动,中微子驱动的后激波对流可以解释超新星爆发中核合成产物分布的各向异性.加上自转,它也可能会形成非对称的球体,以及观测到的年轻脉冲星所具有的极大反冲速度.[图片说明]:超新星的三维模拟.这张透视图显示了新诞生的中子星中的对流混合过程.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导致了蘑菇状结构的产生.不同的颜色代表了在一个恒定质子-中子比例面上不同的流体熵的值(蓝色低,红色高)但是,目前还没有模拟能精确证明中微子加热机制是完全正确的.在最好的二维、三维模型中,有关中微子的物理过程仍是被大大简化的.其中的恒星会以极高的速度爆发,留下一个较小的中子星,同时抛射出大量的锶、钇和锆,但是其丰度与银河系中所观测到的并不相符.中微子主导了超新星爆发的能量,而且决定了核合成的结果.精确描述中微子的输运和相互作用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整合牛顿和广义相对论流体动力学模型中的中微子输运玻尔兹曼方程,可以获得新的结果.但是在球对称(一维)模型中没有出现超新星爆发的结果.下一步就是在二维和三维模型中加入这一对中微子更精确的处理方法,同时也要进一步改进中微子在高密度物质中互相作用的有关方程.对于高温中子星的研究也十分有价值,而且超新星爆发中磁场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囊括了所有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大质量恒星爆发的标准模型.

[create_time]2020-09-18 13:47:25[/create_time]2016-05-21 22:43:1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百度知道日报[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cfaaf51f3deb48f457355fef81f3a292df578f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每天多一点知道[slogan]《知道日报》是百度知道重要的品牌内容栏目,专注于“健康、生活、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法律、商业”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分享,通过百度在互联网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向数以亿计的网友及时传递着专业、[intro]1425[view_count]

超新星究竟是什么?

超新星,听名字应该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恒星吧?其实恰恰相反,超新星是某些超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但是超新星的爆发并不意味着终结,因为他喷发出来的星际云物质,也许几十亿年后,又会凝聚成一颗新的恒星。

[create_time]2020-07-02 20:32:20[/create_time]2020-01-17 11:20:1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275[alue_good]宇宙大爆炸[uname]http://pic.rmb.bdstatic.com/a3b123ad56dcae9cf883ab745c5b8c11.jpeg@c_1,w_1114,h_1114,x_12,y_0[avatar]别笑,我们是正经科普[slogan]别笑,我们是正经科普[intro]490[view_count]

超新星爆发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天空里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景象,一颗明亮无比的星星突然出现于众星之中。 在它面前,著名的天狼星变得暗淡无光,明亮的金星也不能与之匹敌,甚至太阳的光辉也不能把它压倒。 在白昼的天空里它依然光芒四射,持续23天,举世瞩目,蔚为壮观。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新星爆发吗?不!它是一颗比新星亮得多的星,我们叫它“超新星”。 “嘉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 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 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我国宋朝《宋会要》中关于这一前所未见的天象的记录。 它如实地反映了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实况,是一份极有科学价值的历史记载。 “客星没,客去之兆也。”经过两年时间,客人才走了,看不见了。 光阴似箭,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过去了。 除了留在厚厚的史书中的一些记载之外,人们早已把它忘记了。 望远镜发明之后,人们用它在天空里发现了许多云雾状的“星云”。 其中有一个面貌不凡的星云,就在上述史书记载的那个位置(金牛座)上。 从望远镜中看,在暗蓝色的天空里,它像一个威武地挥舞一对大钳的螃蟹,因此人们就叫它为“蟹状星云”。 由于它那奇特的外形,惹得人们频频地给它留影。 本世纪初有人测量了这些相隔多年的照片之后,发现这只螃蟹居然在逐年长大,它的角直径达到了180″,有月亮角直径的1/10那么大。 测量结果告诉我们:星云正在不停地向外膨胀,膨胀速度极快,每秒为1300千米,它的角直径每年平均要长大0.21″。 如果它过去一直以这个速度膨胀着,由此可以反推出它是哪一年爆发的。 这就是说,这事情是发生在860年前,也即1054年。 那么,这不正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那位不速之客光临的年代97直到这时,人们才又想起了那早已忘记了的史实。 于是,蟹状星云——超新星,这两者靠了历史的资料而紧紧地联系起来了,毫无疑问,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所留下的余迹。


[create_time]2022-11-12 08:26:49[/create_time]2022-11-20 14:06:1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华源网络[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da57034.Ka_C7foUo-WdM44LpZjJrw.jpg?time=707&tieba_portrait_time=707[avatar]TA获得超过465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

在SN1054的遗迹-蟹状星云中发现脉冲星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哦=w= 还有超新星,脉冲星,中子星是什么关系啊,,求

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了 我试着简略点说.超新星是爆发规模远超新星的变星. 除了太阳, 我们对其他恒星的内部缺乏了解. 所以要建立模型分析. 光谱中没有氢线的称为I型超新星, 这类超新星是一颗白矮星和一颗普通恒星构成的双星系统. 白矮星从伴星吸收物质, 当质量超过白矮星极限值时导致星体坍缩, 核心温度升高引起星体爆发. 这种超新星 不会 形成中子星.光谱中有氢线的称为II型超新星. 这种超新星质量需要大于8倍太阳质量, 当恒星核聚变至后期, 形成铁核, 而铁的结合能是最大的. 因此铁进行裂变或聚变都需要吸收能量. 后期星核就会消耗大量能量, 不能维持足够高的压力来抗衡引力, 星核即会坍缩(中子化), 外壳会被抛射出去, 形成爆发. 核 有可能 形成中子星.坍缩的恒星, 如果电子气的简并压力仍然不能抗衡引力, 那么就会继续坍缩; 原子被挤碎, 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与质子反应:p+e→n+v最后, 由中子简并压支撑起星体结构, 形成中子星.脉冲星就是自转中子星.是中子星的一种.1932年L. D. Landau预言简并中子流体的存在, 1934年W. Baade和F. Zwicky预言超新星爆发产生中子星. 1939年J. R. Oppenheimer计算出第一个中子星理论模型.之后一段时间中子星被认为难以观测确认所以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1967年英国天文学家Antony Hewish和他的研究生Jocelyn Bell一起发现了脉冲星。Hewish因发现脉冲星并证认为中子星而荣获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1968年蟹状星云中的脉冲星得到确认, 一直以来人们就怀疑蟹状星云可能是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其实脉冲星的发现主要是Hewish的学生Bell的功劳, 你知道的太多了 麻烦采纳,谢谢!


[create_time]2013-11-06 09:06:48[/create_time]2014-11-11 14:16: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爱默恨9P鵊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f1e1dc4.LvtkMq-_DYhtMWzgs499Iw.jpg?time=3638&tieba_portrait_time=3638[avatar]TA获得超过1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9[view_count]

国内外天文学家对《宋会要》记载的1054年的超新星爆发做过哪些研究?

据《宋会要》记载:“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至和元年五月,相当于公元1054年六七月间,天关星即金牛座ξ。这是宋朝当时司天监的观测记录。1731年,英国天文爱好者比维斯用小型望远镜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一个椭圆形雾斑。1844年英国人W.P.罗斯通过大型望远镜观察到它的纤维状结构,并根据其外观,命名为蟹状星云。1921年美国人邓肯研究两组相隔12年的照片,惊奇地发现蟹状星云在膨胀。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从星云的膨胀速度,反推出这些纤维状物质大约是900年前从一个密集点飞散出来的。经过很多天文学家的计算、分析,证实了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的遗迹。1969年在蟹状星云中又发现一颗脉冲星。早在1934年,德国天文学家巴德就曾在理论上预言过,超新星爆发后,其中心部分将坍缩,变成体积小、密度极高、快速旋转的中子星。这颗脉冲星所反映出来的物理特征与预言完全合拍。说明1054年确实存在过一次超新星爆发,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蟹状星云形成的原因。

[create_time]2020-01-01 23:49:15[/create_time]2020-01-16 23:34: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漫阅科技[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d95cd2de60061d950b7bf6f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800,h_45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09[view_count]

距离我们10光年以内的超新星爆炸,我们的地球会被波及吗?

当前,天文学家普遍的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位置是极佳的,当然,相比于其他空间区域,这个极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位置成功的让地球孕育了生命,同时也孕育了我们。处在银河系内的位置极佳的同时,我们与太阳的位置也是非常的难得的。



当前的理论普遍认为,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来源于彗星或其他小行星等外来星体。地球的磁场及臭氧层挡住了太阳的射线辐射,而太阳的磁场及太阳风则替我们挡住了大量的宇宙射线的侵害。拥有天然的自我保护伞,没有像银河系其他区域那样的恶劣空间环境,很多的巧合再加上运气,这才有了今天这样勃勃生机的地球。



看起来,即便银河系内存在着无数的类地行星,但唯独我们的地球仿佛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有可能这才是我们依旧没有找到外星生命的原因。

由于太阳系所处在的银河系的位置非常的平稳,这也让地球免受了很多其他大型天体打扰,但是,据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其实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只是暂时的相对稳定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恒星天体只是相对的安稳而已。万一,离我们近的恒星偶然的翻脸发生爆炸,那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就会突然变得非常的恶劣。





想象一下,当一颗超新星失控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超新星的失控其实就意味着很有可能会产生大爆炸,然后它们爆炸的同时会把它们星体内部的所有物质都抛到它们周边的宇宙空间内。科学家相信,最原始的太阳,也就是初代的太阳恒星爆炸过了一次,然后喷射出了很多的物质,而这些物质不只形成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同时也形成了奥尔特云。太阳系经过一次大爆炸,然后再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

超新星的爆炸其实是可以看作是一颗超级核弹的爆炸的,其星体本身的物质除了会随冲击波散发而去,从而形成大量的宇宙尘埃及重元素外,它也会伴随着大量的X射线,还有伽马射线等等高能射线的产生。



我们知道,宇宙射线侵害的范围是极广的,就目前我们太阳系周边虽没有超新星的爆炸,但周边依然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宇宙射线。若所在太阳系周边10光年以内的区域有超新星的爆炸,那或许太阳的磁场及其太阳风根本就无力阻挡得了因附近超新星爆炸而产生的宇宙射线。



若这些强大宇宙射线能够穿透太阳的射线保护伞达到地球,那经过射线对地球生物的一系类危害,最终很有可能导致的就是物种的大灭绝。而宇宙射线辐射到了地球,具体的变化是会使氮分子发生裂变,然后裂变的氮原子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从而生成一氧化氮。而我们知道,一氧化氮是会跟臭氧反应的,它们反应会生成二氧化氮,之后,生成的二氧化氮又会与氧结合,然后又生成更多的一氧化氮,反反复复,最终将地球上空的臭氧消耗殆尽。



地球上空没有了臭氧的保护,这时太阳的紫外线就会畅通无阻的照射进地面,然后杀死地面上的生物,或是使生物产生变异,癌变等等。其中当首次冲的就是为地球提供了50%的氧气的浮游植物,它们量多,但生命力弱,它们普遍被紫外线照死后,空气中的氧含量肯定骤然减少。大量依靠浮游植物为食的小鱼或其他小动物也会因没有食物而慢慢消失,随之就是那些吃小鱼小动物的较大型动物。食物链一级一级的崩塌,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天文学的东西,很多的都是通过测算而的出来的,很多的太空事件看似可怕,实则离我们却非常的遥远。很多人说天文学家的预测就是杞人忧天的,我们人类的文明不过就存在了几千年而已,而他们居然就已经开始预测几十万年甚至是几百万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了,而我们人类能不能再存活几千年,这还说不定呢,这未免是太着急了点。对此,你怎么看?


[create_time]2022-06-18 08:52:51[/create_time]2022-07-02 07:20: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罗网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5668a1.MCbbKeRMln4YrBR5C-et5Q.jpg?time=4976&tieba_portrait_time=4976[avatar]TA获得超过52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view_count]

250万年前,地球附近发生超新星爆炸,宇宙外来元素覆盖地球

根据外媒报道,近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支科学团队在地质结构中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该科学团队由慕尼黑工业大学多位物理学家组成,他们在地球的壳层中发现了与超新星爆发相关的元素,并且根据对该元素的研究发现早在250万年前地球附近可能发生过超新星爆炸,那么该元素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作为研究的证据呢? 什么可以证明地球附近曾发生过超新星爆炸? 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地球的不同层次结构存在着不同的元素,它们能够反映一些地球上曾经发生的事情。这次研究所利用的证据是来自地球壳层的锰元素和铁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存在的锰-53元素的浓度较高,这与地球自身的情况相违背。一般情况下,地球自身所拥有的锰元素多为锰-55,而锰-53来自外太空。 因为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发现,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尘埃多存在锰-53元素,它们有些聚积成较大的尘埃,然后在引力作用或其他扰动下朝着某一颗星球飞去,最后撞在了星球的表面上。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采集到海底的沉积岩样本,同样在该样本中发现了锰-53元素。这两个发现说明,地球在250万年前应该受到过外太空的影响。 研究人员如何得到这一发现? 为了进一步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上出现了锰-53元素,该研究团队利用加速器质谱仪对地面沉积岩和海底沉积岩的元素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中的锰-53元素可能来源于一次超新星爆发。此外,在加速器质谱仪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还计算出了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恒星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1倍。 如果该研究团队所得到的发现符合 历史 事实,那么当时超新星爆炸发生在距离地球多远的地方呢?对此研究人员认为它与地球还是存在较远的距离,因为地球生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至少并没有因此而出现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至于超新星爆发生的地点距离太阳系有多远,现在很难再进行调查了。 超新星爆发会产生什么影响? 该研究表明地球过去不仅遭受过外来天体的撞击,还可能受到超新星爆发的影响。在以上提到的发现中,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那就是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能量推动给宇宙尘埃穿越大气层来到地球表面,其中就存在大量锰-53元素。然后经过百万年的地质变化,曾在表面上的锰-53元素被埋在地下,也就是说那一次超新星爆炸并没有对地面造成太大冲击。 但如果距离太阳系100光年的范围内出现超新星爆炸的话,势必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的冲击。爆炸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的形式进行传播,传播的距离取决于辐射的能量,但近距离的超新星爆炸会对地球大气层造成冲击,甚至可能摧毁地球大气层。大气层相当于地球生态圈的保护罩,一旦这个保护罩被破坏了,地球生命就会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下。 幸运的是,经过天文学家的研究发现,太阳系周围的恒星系要么处于主序星阶段,要么已经变成了红矮星。换而言之,人类所存在的时期应该不会遭遇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但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后的情况就很难预测了。

[create_time]2022-06-02 05:33:03[/create_time]2022-06-15 22:21: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新科技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3abb5d4.9j2BQAKGQsFp7PChsWf0LA.jpg?time=4982&tieba_portrait_time=4982[avatar]TA获得超过488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科学家发现第三种超新星:或能解开蟹状星云起源

据外媒报道,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观测到第一种新型超新星。这一发现证实了40年前的一个预测,这可能会对恒星的生与死产生新的认识 。这项研究于2021年6月28日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和天文学教授Stefano Valenti是发现和描述超新星2018zd的团队成员,他指出:“天文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比较恒星是如何演变和消亡的。由于还存在许多环节缺失,所以这非常令人兴奋。” 目前已知的超新星有两种。当一颗质量是太阳10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其核心坍缩成黑洞或中子星时就会出现核心坍缩超新星。白矮星则是质量达到太阳质量8倍的恒星的残骸,当它爆炸时会产生热核超新星。 1980年,东京大学的Ken'ichi Nomoto预测了第三种超新星,称为电子捕获超新星。 使大多数恒星在自身引力下免于坍塌的是它们中心核心产生的能量。在一个捕捉电子超新星中,当内核耗尽燃料时,重力会迫使内核中的电子进入它们的原子核进而导致恒星向内部坍缩。 晚期光谱的证据 超新星2018zd是在2018年3月被发现的--约在爆炸后3小时。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档案图像显示,一个模糊的天体可能是爆炸前的恒星。这颗超新星离地球相对较近,在NGC2146星系中距离约3100万光年。 这个研究小组由Daichi Hiramatsu领导,他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的研究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其收集了关于这颗超新星的数据。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天文学家们在爆炸两年后对这颗超新星进行了光谱分析,这是证明2018zd是一颗电子捕获超新星的证据之一。 研究人员Azalee Bostoem表示:“我们有一个非常精致、非常完整的数据集,它记录了(电子捕获超新星的)兴起和衰落。”Yize Dong则补充称,数据包括来夏威夷凯克天文台10米望远镜收集到的非常晚期的数据。 理论预测,电子捕获超新星在数年后会显示出不寻常的恒星化学光谱。 Valenti指出:“我们观察到的Keck光谱清楚地证明,SN 2018zd是我们认为的最佳电子捕获超新星。” 最近的光谱数据并不是拼图的唯一部分。该团队还浏览了所有发表的超新星数据,他们发现虽然一些超新星拥有一些预测电子捕获超新星的指标,但只有SN 2018zd拥有所有六种指标:一个超渐近巨星支(SAGB)类型的表观祖星、强超新星前质量损失、不寻常的恒星化学光谱、弱爆炸、小放射性、一个富含中子的核。 “我们一开始问‘这个怪人是什么?’然后我们研究了SN 2018zd的每个方面,并意识到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电子捕获场景中得到解释,”Hiramatsu说道。 解释蟹状星云起源 这些新发现还揭示了过去最著名的超新星的一些奥秘。公元1054年,银河系发生了一颗超新星。根据中国的记录,它非常明亮,白天可以看到它23天,晚上可以看到它将近两年。由此产生的遗迹--蟹状星云--已经被详细研究过了。它以前是电子捕获超新星的最佳候选,但这并不确定,部分原因是爆炸发生在近1000年前。新结果增加了蟹状星云形成事件是一个电子捕获超新星的信心。 “我很高兴这个电子捕获超新星终于被发现了,我的同事和我曾预测它的存在并认为其跟40年前的蟹状星云有关。这是观察和理论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Nomoto说道。

[create_time]2022-07-21 08:50:55[/create_time]2022-08-03 02:48: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科创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93bbde8.PVbP8BkQWcgeD7mtuhrfPw.jpg?time=4991&tieba_portrait_time=4991[avatar]TA获得超过492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蟹状星云”的发现对之后的天文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蟹状星云让人们第一次确证了通过超新星的爆发,恒星变成了星云物质的设想,为恒星的晚期演化理论提供了最好的证据,因而它倍受天文学家的青睐。有人甚至说:“对于蟹状星云的研究,占据了现代天文学的一半,其他所有分支的研究加起来也只与它相当。”1968年,天文学家又在蟹状星云的中央发现了一颗极为独特的脉冲星PSR0531+21,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5倍,由此也证明了中子星产生于超新星爆发的科学假设是正确的。更让人惊喜的是,那颗PSR0531+21还是脉冲星中的“极品”,它不只是发出射电波,而是从X射线到紫外、从光学到红外区域,都有辐射发出,它发出的总能量是太阳的4万倍。让人视为掌上明珠还因为它是惟一可以用光学望远镜见到的脉冲星,其周期只有0.033秒,也就是说,它能在1秒钟内转上30圈,是转得最快的脉冲星。

[create_time]2020-01-02 15:22:06[/create_time]2020-01-17 15:02: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漫阅科技[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9381f30e924b899d95cd2de60061d950b7bf6f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800,h_45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view_count]

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记录是在中国的哪个朝代

《公元185年正值中国东汉,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在天空中观察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过程并对此做了记录。他们称之为“客星”。在传世的《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天文学家们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颗极亮的“新星”,色彩鲜艳,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渐消失,前后一直在天空闪耀了将近8个月。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纪录。
这颗爆发于2000年前的超新星编号为RCW 86,距离地球大约8000光年,比之前所知有记载的史书《宋会要》记载了北宋钦天监对公元1054年7月4日天宫星附近超新星爆发事件更早,虽然这次超新星爆炸被公认为是蟹状星云形成的根源。


[create_time]2016-12-11 22:41:53[/create_time]2016-12-26 22:36:16[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5[alue_good]畅游江湖[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b2504276501c23e5c0985a36ec77f27b.jpeg[avatar]来自火星的奇葩君~陪嗨、陪聊、陪你玩~~[slogan]来自火星的奇葩君~陪嗨、陪聊、陪你玩~~[intro]2831[view_count]

上一篇:满堂红广场舞

下一篇:徐若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