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解析

时间:2024-07-08 07:53:48编辑:小早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莉莉老师带你过教资系列文章

考点解析

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

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二、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成熟

2.社会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二)主观因素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儿童的发展绝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地、系统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生物因素为前提,在环境因素具备的情况下,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儿童的自身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强调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只看重儿童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的作用。只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教育问题。

考点练习

• 典型例题

材料:奇奇是这样一个孩子:他胆子小,上课不主动发言,即便发言,小脸涨得通红,声音很小,特别害怕失败与挫折、他也不爱与同伴交往、老师和小朋友邀请他时,总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问题:

(1)造成奇奇性格胆小的可能因素有哪些?(12分)

(2)你觉得该怎样帮助奇奇?(8分)

答案解析:

• 分析思路:

(1)先阐述影响幼儿发展的所有因素有哪些。再结合材料阐述影响奇奇性格胆小的原因有哪些。

(2)谈方法时要分点回答,基本都可从教师自身的态度、教师的教育引导和注重家园合作联系家长等入手

• 参考答案:

(1)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有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根据所给材料,本案例中的奇奇性格胆小,害怕失败和挫折,不爱交往,根据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推断有以下原因:

①遗传因素,奇奇生性胆小内向,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

②家庭影响,可能独生子女保护过度,能力差。

③幼儿园影响,老师没有针对性采取教育措施,没有过多关注。

④幼儿自我因素,由于以上因素存在,导致幼儿自身能力不足,自信心不足,于是出现回避群体,不爱交往,比较退缩、自卑的现象。

(2)对于这类幼儿,个人觉得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他:

① 教师的态度上关心、爱护,肢体动作上拥抱、微笑。。

②教师还要针对性地教育引导,通过游戏、课程教学引导幼儿建立自信,积极参与交往。

③ 还要联系、沟通家长,让家长多带幼儿与同伴互动,多交往。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奇奇的胆小自卑心理一定会得到改变。


ACCA知识点梳理:flexible budget

在ACCA考试里,flexible budget是MA科目中每年必考的核心知识点,很多考生在复习时对该考点比不太了解,对此深空网今天就跟大家进行解析。Q1、What are fixed budget,flexible budget and flexed budget在flexible budget中我们学了三种预算: fixed budget, flexible budget and flexed budgetFixed budget:A fixed budget is a budget which is normally set prior to the start of an accounting period, and which is not chang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activity or cost.(固定预算是在生产之前就决定的,是固定数值不会随着生产活动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适合用于planning stage,为企业未来的生产提供指引)Flexible budgets are budgets which, by recognizing different cost behaviour patterns, change as activity levels change.(弹性预算是将成本按照成本性态进行区分,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会随着生产活动水平的变化而变化)Flexed budget: [Adjusted for actual volume](是flexible budget中特殊的一种,基于实际生产活动下的弹性预算,但是在MA中flexible budget 和flexed budget 看作一致的,也就是flexed budget 也可以表示为基于实际数量下的预算)注:当弹性预算是基于任意生产活动水平时,适合用于planning stage,帮助企业了解在不同情况下会消耗的资源,在生产前进行资源配置。当弹性预算是基于实际生产活动水平时,使用于control stage:在获得了实际结果时,如果直接那fixed budget 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意义不大,因为此时既有销售数量的不同,又有价格的不同,所以此时用flexed budget 与 actual result进行比较,基于同样的实际生产水平,去对比预计和实际之间的差异。对于Flexible budget 主要考察计算题但是也会考查文字题,因此我们会对两种题型进行总结。Q2、Flexible budget-计算题1,注:(1) 弹性预算是将成本按照成本性态进行区分,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对于不同类别的成本有不同的计算方式(2) 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之间只存在数量间的差异,价格是一致的。固定预算下基于预计数量弹性预算下基于实际数量(3) 对于固定费用本身特性是不会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下的固定费用是一致的,都是基于预算的固定成本。有时候题目会将固定成本以单位的形式迷惑大家,此时大家要注意,固定成本=预计的数量*预计的单位成本。2, 计算流程第一步:根据成本性态对于成本进行区分由上面表格可以知道对于不同的成本会由不同的计算方式, 但是题目中有时不会直接明说以下成本是固定,变动还是半变动,所以第一步是根据这三类成本的特点对于要求的成本进行成本分类。变动成本:单位成本保持不变,总成本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固定成本:总成本不变,不随这数量的变话而改变半变动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组合而成,通常如果成本既不是变动成本也不是固定成本,那就是半变动成本。第二步:对于分类完成的成本按照各自的计算方式进行计算。例题一:基于不同的生产活动水平Answer:D解析:第一步:成本分类对于direct cost 是变动成本(MA中所有的直接成本都是变动成本),所以Direct material是变动成本对于labour cost和production overhead总成本都在变化,所以不符合固定成本总量不变的特点,所以不是固定成本。对于labour cost,在生产活动水平为80%时,1%所对应的单位成本=$2120/80%=$26.5/%;在生产活动水平为90%时,1%所对应的单位成本=$2160/90%=$24/%, labour cost不符合变动成本单价不变的特点也不是变动成本, 那么此时labour cost 为半变动成本。同理对于production overhead在生产活动水平为80%时,1%所对应的单位成本=$4060/80%=$50.75/%;在生产活动水平为90%时,1%所对应的单位成本=$4080/90%=$45.33/%, production overhead也不是变动成本, 那么此时production overhead 为半变动成本。第二步:计算Direct material 的单价=2400/80%=$30/%, 所以在生产水平为83%时,total direct material cost=$30 per %*83%=$2490对于labour cost和production overhead都是半变动成本,因此可以结合在一起计算。假设y=a+bx,其中y是labour cost和production overhead的总成本,x是生产活动水平%,a是固定成本,b是1%的变动成本。将已知数据带入:a+80%b=2120+4060a+90%b=2160+4080解得:a=5700,b=6所以方程为:y=5700+6x将83%带入公式,labour cost和production overhead的总成本=$5700+$6 per %*83%=$6198所以total production cost=2490+6198=$8688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幼儿期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莉莉老师带你过教资系列文章

考点解析

1.学前初期(3—4岁)

• (1)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说,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 转折年龄 。

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 集体生活 ,这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 (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依靠动作和视觉 进行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出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指点着小汽车数才会数清,而不会像大班幼儿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 不会计划 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地说,“我画的是太阳”“是饼干”。

幼儿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会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例如,在教学活动时,有一个幼儿要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上厕所,教师就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结果果真孩子们都去了。此外,对小班幼儿提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 (3)情绪作用大:情绪影响行为(喜欢谁听谁的话),情绪波动大,变化无常。

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爱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就把图书上所有大灰狼的眼镜都戳城洞洞;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等。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玩具,又马上破涕为笑了。

• (4)爱模仿:身边所有的人。常模仿老师的声调、坐的姿势等。言传身教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玩娃娃家时,看见别人当妈妈,自己也要当妈妈,他们才不管一个家里有几个妈妈呢!因此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宜太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

在教育过程中,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例如,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某位小朋友,“看小明坐的多直呀!”马上全班幼儿都挺起了小胸脯。

如果需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说,“悦悦小朋友学习最认真了,眼睛使劲看着老师呢!”如果老师说,“小朋友,不要看外面了,外面没什么好看的!”则会引起更多小朋友看外面。

2.学前中期(4—5岁)

• (1)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坐一会儿,很快就会有疲倦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中班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保育员都反映“中班的孩子最难带”。

与中班相比,小班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主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大班的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

中班的幼儿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小班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大班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

因为活泼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中班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 (2)思维具体形象。靠表象(实物的形象)进行思维

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

• (3)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 (5)同伴关系开始开始占主导地位。

3.学前晚期(5—6岁)

• (1)好学好问。求知欲开始发展。“为什么”

好奇 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常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

他们 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 ,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切淘气行为也反映了幼儿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想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

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文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研究行为,对探究事物过程中的失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实时地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开始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能理解如数学(分类、规律)、物理(沉浮、油水分离等现象)、科学(平衡等原理)等知识。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 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 。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橘子、香蕉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

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十五件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 (3)个性初具雏形。 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能控制自己,做事有主见。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保育员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幼儿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往期推荐: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8陕西特岗教师考试内容都有什么?

笔试内容:分为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综合知识两科。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 主要考核对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了解与运用情况。其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考查内容占60%左右。
学科综合知识: 分为文科综合1类、文科综合2类、理科综合1类、理科综合2类、技能综合1类、技能综合2类、外语综合类等7种。
(1)文科综合1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语文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语文知识的比例不少于60%。
(2)文科综合2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政治(含思品)、历史、地理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语文和各学科专业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语文知识40分,各学科专业知识60分。
(3)理科综合1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数学和中小学数学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数学知识的比例不少于60%。
(4)理科综合2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数学和各学科专业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数学知识40分,各学科专业知识60分。
(5)技能综合1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以及小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和各学科专业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合计占50%,学科专业知识占50%(其中10分考察本学科英语知识)。
(6)技能综合2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科学、综合、信息、劳技及其他小学科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语文、大学数学、普通生活知识组成(包括生存技能、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满分100分,其中大学语文和大学数学合计不超过50分;生活知识中有10分考察英语知识。)
(7)外语综合类。笔试对象为报考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的考生;笔试内容由大学英语和中小学英语知识组成,满分100分,其中大学英语比例不少于60%。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A.计算能力

  B.问题解决

  C.数学思维

  D.数学素养

  【答案】B。

  2.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答案】B。

  3.因材施教的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C。

  4.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机体成熟

  D.基因复制

  【答案】D。

  5.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哲学家是()。

  A.培根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答案】A。

  6.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倍尔

  D.兰喀斯特

  【答案】A。

  7.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称为()。

  A.内隐的学习

  B.外显的学习

  C.接受的学习

  D.智能的学习

  【答案】A。

  8.学习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

  A.监控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学习环境策略

  【答案】A。

  9.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

  A.编写教案

  B.确立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

  C.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

  D.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答案】B。

  10.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包括: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

  A.检查课

  B.复习课

  C.实验课

  D.活动课

  【答案】A。


谁有2011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2011年教师上岗考试必备)
1、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本身独有的基本特点。从宏观来看,教育是指(整个社会的,国家的教育活动);从微观来看,教育则是指(单项的教育实践活动)。
3、 教育是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学开成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他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
4、 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媒体。
5、 (《学记》)是我国教育这门学科的萌芽。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第一部教育学的著作(《大教学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的教育学说,成为后世传统教育学的根基。
6、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诞生。
7、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8、 教育按其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
9、 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分为(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教育)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教育)两大方面。
10、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11、 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12、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3、 基础教育又称为国民基础教育,其特征是:(全民性),(基础性),(未来性)。
14、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客观因素的遗传和环境)两个层次。其中(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5、 小学教育根本任务是(使儿童的德智体美劳等和谐地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16、 小学教育的发展,既需要(教育部门和教研努力),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还(需要法律的保障)。
17、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18、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和学手段),它解决(教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
19、 某老师在检查知识时,让优等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论,要求中等生和后进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这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运用了(谈话法)教学方法。
20、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上课制),辅助形式有(课外作业,课外辅导,现场教学)等。
21、 课的类型是指(课的分类)。小学用得最多的课型是(综合课)。
22、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结构的中心环节是(讲授新教材)。
23、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师讲,学生听)作为基本活动方法,具体分为(讲述,讲解,讲读)等讲授方式。
24、 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由传统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向现代化的(公民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使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
25、 要上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上课全过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26、 (提出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提编写教案的最主要两个环节。
27、 (上课)是整上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板书的技能包括(板书什么和怎么板书)两个方面。
28、 直观的手段有(实物的直观,造型的直观,象征性的直观,语言的直观)。
29、 (教学内容)关系到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因此,各国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都把(教学内容)的改革放在(首要)地位。
30、 我国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体育、社会、外语、音乐、美术、劳动学科。
31、 发现法是由布鲁纳提倡的,发展性教学是赞可夫提倡的。
32、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面置和批发,个别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3、 综合课的结构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作业)。
34、 思想品德教育又称为(德育)。它的内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几个方面。
35、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36、 自我教育能力也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它是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几种因素构成的。
37、 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包括有品德这一方面的(认识,情感 ,意志和行为)四个基本成分。
38、 知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39、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发展。
40、 正面教育是指教师要以(正面的事实,道理,榜样)等对学生进行启发。
1、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实现教育目的的(A)
A、基本途径 B、基本规格 C、基本方向 D、基本要求
2、(D)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目的
3、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法是(B)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D、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最主要是通过(A)来实现。
A、培养人 B、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舆论 D、继承文化
5、同样环境在不同儿童身上可以产生的反应,这主要是因为(D)
A、遗传素质不同 B、教育条件不同 C、成熟程度不同 D、人在活动中表现的主观性
6、教育目的所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B)
A、身心发展 B总的质量规格 C、具体标准 D、思想品德
部分


幼儿园《保教》核心考点: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莉莉老师带你过教资系列文章

考点解析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远近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和其他事物一样,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儿童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从而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发展之间一般不出现突然的中断,阶段之间具有交叉性。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儿童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关键期和危机期就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或者临界期,指的是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段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就很难弥补。

危机期是指儿童在某些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如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另外,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平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

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机制、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感觉和知觉的灵敏度、智力、知识范围、学习成绩、兴趣、态度,以及其他种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性。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种表现在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例如,相同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也有明显差异。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且环境和教育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 这一特征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以上这四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

这些规律反映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

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

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儿童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

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考点练习

1.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的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2.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答案】C。

3.【2016下真题】下表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个体差异性 C.整体性 D.不均衡性

答案:A

4.【2019上真题】图1表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整体性 C.个体差异性 D.独特性

【答案】A。


2012年高考核心考点效果如何?介绍下

我是文科生,我上周买的,最喜欢地理那一科,还有政治,里面的老师讲的很到位啊,把散乱的知识点串起来了,自己复习起来就很轻松了。语文和英语可能就主要讲学习方法去了,话比较多,但是确实很有道理,数学老师就主要是以举一反三的形式讲题目,一道题攻破一类题,自己多花时间去消化一下,效果会很好的。历史老师就是以故事的形式教学核心考点,讲得很好,不过速度稍微有些快。楼主一版碟可以听多遍,那样才能消化。可以考虑一下买,我感觉,帮助还是很大的!


马原理重要知识点解析: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改编)

这是恩格斯的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作为思维主体(也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思维客体的对象(就是外物,也认识客体),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有人说,认识主体决定认识客体(认识论中),或思维决定存在(本体论中),那么这一类人就是唯心主义者,如康德,黑格尔;另一类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客体决定主体,存在决定思维,那么这一类人是唯物主义者。有说的不清楚的地方,欢迎追问。


考研马原理唯物论中重要考点是什么?

一、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含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下列论述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考研 钻石卡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旅游管理考研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运动观
(1)物质与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计算机考研。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四、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五、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一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旅游管理考研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上述各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2.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便构成了人的物质生活本身,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旅游管理考研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4.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海文钻石卡视频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
【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变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二、多选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二者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相对性。
时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题目中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其自身的时间会有不同,这是时间相对性的表现。故答案为选项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海文钻石卡视频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正确选项是D。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观反映性特征。选项B把人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正确答案是选项D。
二、多选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展开来有二层含义:一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二是说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因此马克思概括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所以A、D两项是正确选项。B项忽视了意识反映事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错误选项。虚幻的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选项C说法错误。
2.【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道试题的出处是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最为广泛的哲学范畴,给物质下定义,必须从与意识的关系这个角度来下,“除了指出它们之中哪一个是第一性的,不可能,实质上不可能再下别的定义。”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这个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即无条件的、不能改变和颠倒的,否则,就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但是,一切对立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不例外。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具有相对性,是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总之,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形而上学唯物论。因此,正确选项是A、B。选项C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凡是物质都有意识,万物都有灵魂”的“物活论”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选项D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即意识与物质从来都是并存的,否认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不了解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否认了意识同物质的原则区别,属于庸俗唯物主义思想。
3.【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题干的引文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著名科学论断。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是不同于物质的精神现象;所以,E项是错误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所以A项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但不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意识是客观海文钻石卡价格事物反映在主观中的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意识同物质具有同一性。所以,选项C和选项D都是正确的。


上一篇:婴幼儿牙刷

下一篇:儿童滑滑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