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炙穴位图

时间:2024-07-05 07:06:49编辑:小早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1 外关针灸位置图 取穴:坐位,肘关节半屈,前臂旋前。腕关节水平以上2寸,即前臂下1/6与上5/6交界处,指总伸肌腱尺侧缘。 简易取穴:在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处即是本穴。 2 外关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由上述皮神经分布。 3.小指伸肌和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尺侧,后者位于桡侧,针刺时先后或从二者之间透两肌,若进针偏向桡侧,仅刺入指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肌肉的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4.骨间后神经及同名动,静脉位于针的尺侧:针稍偏向尺侧,可刺激骨间后神经,产生向腕后及手背放射的触电感,骨间后动,静脉为同名神经的伴行血管。 5.拇长伸肌及食指伸肌:两肌并列,前者位于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者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必要时可继续深刺,透刺内关穴。 3 外关针灸手法 进针方向:直刺。与前臂背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可透刺内关,或向上斜刺1.5-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直刺时在局部有酸胀感,可有麻木电感想指端放射;向上斜刺时,酸胀感向上扩散至肘,肩部,以治肩,肘及躯干疾病。 4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腧穴,又是本经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本穴具有去六淫之表邪,疏三焦之壅热,通经络之气滞,调气穴而止疼痛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热病(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瘰疬,胁肋疼痛,痄腮,咳嗽,暑病,急惊风,腹痛,便秘,肘臂屈伸不利,3,4,5指疼痛,甚则不能握物,手颤诸症。

针灸穴位层次解剖图谱的内容简介

折叠循经取穴而后运用针灸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项重要方法。然而,皮肤上的穴位在皮下的位置如何?它有多深?如何走向?至今尚无多少专著向读者介绍。本书利用图谱的形式,按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骨骼、内脏,分层介绍了人体三百多个穴位的分布、走向和深度,为读者了解人体穴位提供了形象而科学的资料。  本书还附有人体穴位名称、各穴位的主治疾病、针灸常识和针刺注意事项,可供医务工作者和针灸爱好者参考。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针灸外关的作用与好处

5 外关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太阳,侠溪,悬颅,头维,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头痛。 2.配丘墟,太阳,风池,针刺泻法,宣通少阳,通络止痛,治疗邪热循经上扰之偏头痛。 3.配耳门,丘墟,听会,翳风,会宗,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宣少阳,开通耳窍,治疗三焦邪上扰之耳鸣,耳聋。 4.配睛明,风池,太阳,太冲,侠溪,针刺泻法,清热明目,治疗三焦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 5.配丘墟,翳风,曲泽,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疗邪热腹结,壅遏少阳之痄腮。 6.配列缺,大椎,风门,针刺泻法,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7.配风池,百会,曲池,大椎,针刺泻法,平肝熄风,治疗风阳上扰之头痛,眩晕,高血压。 8.配合谷,大椎,尺泽,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咳喘。 9.配内关,行间,中庭,肝俞,侠溪,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止痛,治疗肝俞胸胁胀满,疼痛。 10.配丘墟,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疟疾,伤寒少阳证。 11.配大陵,原络相配,针刺平补平泻法,调气行血,治疗气血瘀滞之腹痛,肠痈等。 12.配曲池,针刺泻法,祛风散热,治疗风热外袭肌肤之扁平疣,寻常疣等。 13.配阳池,偏历,养老,针刺补法,健壮经筋,补益虚损,治疗经筋弛缓之手足痿弱无力。 14.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谷,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治疗经脉痹阻之上肢不遂,肩臂肘痛,屈伸不利,腕下垂,手指疼痛等。 6 针灸外关注意事项 针刺外关时宜注意针刺方向,当屈肘俯掌位时,即前臂旋前位时,桡骨交于尺骨前面,两骨下端之间缝隙甚小,针尖稍偏尺侧,则较易刺入两骨间可避免刺中桡,尺骨,产生疼痛。

针灸三阴焦的好处 针灸三阴焦位置图和作用

1 针灸三阴焦的好处 三阴焦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针灸该穴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如脾胃虚弱,消化不利,脘腹肿满,肠鸣泄泻诸症;泌尿系统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频数,遗尿;生殖系统病证如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经疼痛症。 2 针灸三阴焦位置图 位置:坐位或仰卧,沿胫骨内侧缘,在内踝上3寸处最为适当。 简易取法:以双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即是本穴。 3 针灸三阴焦的方法 进针方向:从小腿内侧向外刺,与内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悬钟,深1.5-2寸,局部可有酸胀感;直刺,略斜向后,深1-1.5寸,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斜刺,向下,沿胫骨后缘,进针1.5-2.5寸,出现感应向上时,大幅度捻转数下,酸胀感可扩散至膝关节或股内侧。留针20分钟。 施灸方法: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4 三阴焦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小腿内侧皮神经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 3.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 4.胫骨后肌:其神经支配同趾长屈肌。 5.长屈肌:此处位于胫骨后肌的后外侧,其神经支配同上两肌。 6.采用透刺阳辅法:针穿过趾长屈肌,长屈肌,腓动,静脉,再穿过小腿骨间膜,进入长屈肌,趾长屈肌,从腓骨的前缘到皮下。 7.若采用斜向后下此法:可刺到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从而产生向足底放射的触电样感。 8.若采用向下斜刺法:则针主要是在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内。

针灸三阴焦的好处 针灸三阴焦位置图和作用

5 三阴焦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健脾益气,如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治疗脾虚泄泻,消化不良;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章门,治疗虚寒腹痛,胃痛;配气海,带脉,白环俞,足三里,治疗脾虚带下。 2.配膏肓,肾俞,然谷,太溪,针刺补法,滋补肾阴,治疗肾阴虚之眩晕耳鸣,梦遗健忘等。 3.配内关,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补脾宁心,治疗心脾两虚之失眠,心悸,怔忡,健忘等。 4.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如配气海,气穴,太冲,治疗肝气郁结之月经吧调,痛经,经闭;配归来,太冲,治疗肝郁气滞之疝气偏坠。 5.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活血化瘀,如配中极,地机,合谷,太冲,血海,治疗瘀阻胞宫之经闭;配气海,地机,冲门,隐白,治疗血瘀崩漏;配中极,气冲,地机,治疗血瘀恶露不下。 6 针灸三阴焦注意事项 1.本穴忌针刺手法过强,沿胫骨内侧缘入针,向后斜刺可刺中胫神经,有触电样针窜行至足心,此时应稍提针,如仍强行捻转或大幅度提插则可损伤神经,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形成针感后遗。 2.孕妇禁针此穴。

面神经麻痹针灸那几个穴位效果好啊

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
  配穴:合谷、内庭。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
  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81.7%),显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无效12例(1.4%),总有效率为98.6%[5~8]。
  电针
  (一)取穴
  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
  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处。
  (二)治法
  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75.5~93.3%,总有效率为95.7~97.2%。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44.4%[9~15]。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二)治法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
  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
  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
  (三)疗效评价
  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76.9%),显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无效23例(2.6%),总有效率为97.4%[15~18]。
  针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
  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
  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
  (二)治法
  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疗效评价
  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97.9%),显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达到100%[19]。
  温针
  (一)取穴
  主穴:下关。
  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观察
  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82.7%),显效21例(8.9%),有效18例(7.6%),无效2例(0.8%),总有效率99.2%[20~22]。
  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取穴
  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
  配穴:翳风、合谷。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
  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
  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
  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1.5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显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无效47例(6.9%),总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
  (二)治法
  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9.2%[29]。
  苇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
  (二)治法
  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20]。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 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清热去火

很多人平时不注意,结果生病了,就想起用药片来抱佛脚。其实,我们身体上的穴位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大药库。当我们出现咽喉不适、肠胃消化不良、心悸……就可以通过身体的穴位来补身体,缓解不适,安全有用,能让我们尽享健康。消炎护嗓药照海穴咽喉部痒痛,有时还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吃药无效;空调吹久了,咽喉肿大、发炎、发烧……这时可以按摩照海穴,消炎护嗓。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用法: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钟,每天不限制时间、次数。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并闭着嘴,不要说话。一会儿,会感觉嘴里有津液,慢慢吞咽下去,这样几次后,可缓解不适。健胃消食药大陵穴脾胃不好的人,遇到喜欢的食物,稍不留神,吃的稍微有点多,就会消化不良。此时,如果能够来点具有消食化积作用的“药物”,往往可以缓解不适。位置: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用法:这个穴位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去心火药劳宫穴心火亢盛多见于工作压力较大、烦心事较多、遇事老爱着急的人,这些人大多有情绪烦躁、夜间浑身燥热而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清火药就是劳宫穴。位置:手握虚拳时中指指尖点到的地方。用法:清泻心火要用强刺激,可内外劳宫(手心为内劳宫,对应手背处即为外劳宫)同时掐按,并朝第三掌骨桡侧方向用力,使麻胀感蹿至中指尖。止咳化痰药孔最穴我们身体上就有不花钱的止咳糖浆,那就是孔最穴。位置:孔最穴位于伸臂侧掌,在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上一横指处。用法:弹拨孔最穴可以缓解久咳,即用拇指深按于穴位,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像弹拨琴弦一样地往返拨动。通便药支沟穴想排的时候排不出,或是排后仍有残余感,体味到便秘难受滋味的人越来越多。多数人的便秘原因,往往是生活习惯不好,除了调整饮食外,多多按摩支沟穴,也能帮助刺激肠胃蠕动,消除便秘。位置:抬臂,掌心向下,从掌腕背横纹中点处直上量4横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在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它的位置。用法:每次排便前,用手指按揉3~5分钟。降糖药然谷穴降血糖最常见的药物是二甲双胍,其实人体里也自备了二甲双胍,那就是然谷穴。位置:它在足内侧,先找到足内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块隆起的骨头,这个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用法:每天晚上洗完脚可用拇指用力按揉这里,直到有明显的酸胀感为止。降压药内关穴、外关穴
7aec54e736d12f2e80faa0b141c2d56284356867
我们的身体有一个神奇的降压穴,它在血压高时可降压,血压低时候可升压,这就是内关穴、外关穴。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用法:按揉时,上下要同时用力,每侧按揉30秒,左右交替,每天按揉5~10分钟。镇静安神药印堂穴
9e3df8dcd100baa1b6d0496a4910b912c9fc2e66
调理失眠有一个非常好使的穴位,可以起到明显的镇静安神作用,这个穴位就是印堂穴。位置:正坐,在面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用法:食指和中指并拢,从印堂的位置依次螺旋状往上按摩。这种方法适用于晚上临睡前,每次按揉5分钟,就可以大大改善睡眠质量,逐步摆脱失眠的影响。护肝排毒药太冲穴
cf1b9d16fdfaaf51b4598f6e825494eef11f7aac
肝脏毒素积累过多,会出现偏头痛,脸部的两侧长痘痘,女性还会出现痛经。因为脸部两侧以及小腹,是肝经和胆经的领域,一旦肝的排毒不畅快,身体就会出现不适。位置: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用法:用拇指按揉太冲穴3~5分钟,感觉轻微酸胀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气,两只手交替按压。健脾排毒药商丘穴
2e2eb9389b504fc2e9e4bed4ebdde71191ef6da3
脾脏有毒时,面部会出现色斑,身上会积累脂肪,导致肥胖。同时,口气会比较明显。位置: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用法:用手指按揉商丘穴,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手交替做。补肾养肾药涌泉穴
a044ad345982b2b7f6a037153fadcbef76099b27
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如果人体是一幢大楼,这个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涌泉穴直通肾经,经常按揉它,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用法:这个穴位比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觉即可,以边按边揉为佳,持续5分钟左右即可。急救药极泉穴
314e251f95cad1c8d708f2f6713e6709c83d51ab
如果你突然感觉心悸、心痛,身边又没有急救药物,怎么办?危急关头,首先你一定不要慌,先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的同时,可以弹拨心经上的急救穴——极泉,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救护时间。位置:极泉穴位于腋窝的最深处,取穴时上臂外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用法:弹拨的速度不要过急,感觉会有明显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发散。用此方法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缓解前胸部的胸闷气短、心悸、心痛的症状。


艾灸治疗面瘫穴位

  提起针灸,大家都不陌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它是“针”与“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一根小小的银针具有神奇的疗效,同样,灸法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艾灸治疗面瘫,希望能帮到你。   艾灸治疗面瘫   由于天气闷热,一些人喜欢开着电扇、空调睡觉,或是躺在窗户下享受“过堂风”。可是,这样却很容易导致人们出现面瘫症状,一早醒来,发现嘴歪、漱口漏水、一侧眼睛不能闭合,半边脸僵硬麻木,耳后出现疼痛等。   发生面瘫后除及时到医院治疗外,同时可以自己在家艾灸配合治疗。   灸法中最常见的是艾条灸。其中“艾”指“艾条”,即用艾叶卷成的细条。艾叶是一种中草药,具有逐寒湿、理气血的作用。点燃后,借其温和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刺激某些相应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驱寒除湿、温中补虚等作用。   艾条可以很容易在药店买到,且其灸法操作简便,您只需掌握一些简单的要领和穴位,就可以在家进行自我保健了。   传统艾灸的缺陷是纯手工操作、耗时、费力;灸疗过程中有烟雾和灰尘产生,污染环境;温度不好控制,起泡的可能性较大。灸大夫则克服了这些缺点,特别适合自己艾灸。   操作方法:取一根艾条点燃其中一端;一只手拇、食、中三指拿住艾条,同时小指放在皮肤上作为支撑;对着镜子找到以下几个穴位,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   1.地仓穴:   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0.5—1厘米。   2.颊车穴:   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3.迎香穴:   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4.翳风穴:   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5.合谷:   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选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约5cm、厚度约5mm左右的姜片,中间扎8mm孔备用;患者仰卧位,将姜片贴于地仓、大迎、颊车、头维穴处;点燃艾条,距离面部约5~10cm,沿着地仓、大迎、颊车、头维穴,往复施灸,温度以面部感觉温热为度;一般施灸时间为10~15分钟,施灸者可观察到姜片表面变干,患者应感到姜片热度渗透至皮下。   整个过程中应及时弹去艾条艾灰,距离适度、避免烫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西医认为面瘫和感冒一样,由于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自然病程两周左右即可恢复。   事实上,还有一部分面瘫患者,由于其病毒侵袭部位较深、自身体质较弱等因素,往往形成重型、顽固性、难治性面瘫,从而遗留后遗症。   因此,当面瘫患者发现自己耳后疼痛难忍、流泪、味觉异常等症状,或是伴有糖尿病、带状疱疹等,则往往提示侵袭部位较深、病情较重,应及时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   艾灸治疗面瘫注意事项:   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   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   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后才宜施灸。   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

面瘫打针针灸哪几个穴位?

面瘫针灸的穴位主要有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面瘫的局部取穴主要还是针对瘫痪的肌肉,比如说额肌瘫痪会扎额头上的阳白穴,眼轮匝肌闭合不全会扎眼轮匝肌。另外常规的像迎香、口禾髎、人中、地仓、颊车、承浆,这些都是常规的取穴,主要还是针对瘫痪肌肉进行取穴。另外,在面神经的主干道上,比如像翳风、乳突,是从面神经从颅内穿出来以后就会通过这两个穴位,可以在这个上面进行刺激。

还有非常常用的远道取穴,就是合谷穴,合谷穴是一个经验取穴。在面瘫的后期,因为气血不足,会选择足三里、三阴交进行补益气血。

专家提示:面瘫针灸取穴分为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局部取穴主要针对瘫痪的肌肉进行取穴,常规取穴部位有阳白、迎香、口禾髎、人中、地仓、颊车、承浆以及翳风、乳突等穴位。远道取穴主要以取合谷穴为主,后期由于气血不足,还会取足三里、三阴交等补益气血。


常用针灸穴位

   针灸 是传统 中医 里的一种 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   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 咳嗽 、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 性病 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 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 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腹痛 , 腹泻 ;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 血压 ;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 湿疹 、瘰疬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经 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 神经痛 、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 耳鸣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 便秘 、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 月经不调 、 痛经 等 妇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 胃痛 、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 泌尿 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 妇科病 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 贫血 ;③瘾疹,皮肤 瘙痒 ;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 头晕 、耳鸣、耳聋、腰酸痛等 肾虚 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 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 男科 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 痤疮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 脱肛 、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 产后 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请问中医针灸常用穴位有哪些?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偶感风寒而引起难以名状的头痛,这时就可以通过按揉列缺穴来疏卫解表,还可以结合热毛巾敷额头的方式一起进行。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散热去痛的尺泽穴
  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

  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保健心脏的内关穴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因为内关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为日常按揉的穴位,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此,只要想起来,我们都可以用手指按揉此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每天上午的9~11点,如果你可以拿出点时间来,那么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经络腧穴学的内容简介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经络腧穴理论既是针灸学科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系统阐述经络、腧穴理论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上篇为经络腧穴总论,概述经络与腧穴的基本理论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中篇为经络腧穴各论,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脉循行、主要病候,络脉、经别、经筋以及腧穴定位和主治。下篇讲述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和经络腧穴的现代研究进展。附录中列有《帛书·十一脉灸经》原文,经络、腧穴歌赋选,人体重要部位及脏气经络分布表,手足部反射区定位及主治。

经渠穴的具体位置 按揉能帮助养生

  经渠穴是我们人体中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是位于我们手部附近的一个穴位,因此是比较容易找到的,而且通过按摩经渠穴是能够很好的起到养生治病作用的,在家里我们就可以自己按摩经渠穴进行养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经渠穴的情况。



  经渠穴实际上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一个穴位了,首先经渠穴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的位置,所以说这个穴位是很容易找到的,经常按摩经渠穴对我们健康有帮助,其实还可以找些经渠穴的图示,这样我们一看就能够了解,其实这个穴位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是蛮有帮助的。



  经渠穴是人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经常到自己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头痛发热的情况来说,经渠穴是很有效的,而且如果我们有头疼脑热的现象出现,不必要去吃药,也不必要非得到医院当中去打针输液,只要适度地按摩一下,这个是不是就很好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错的一个穴位。并且经渠穴还能改善一些呼吸道的不适情况,特别是如果我们的呼吸不顺畅,或者说有的时候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度的去按摩一下经渠穴,它有利于缓解我们胸痛等呼吸道疾病。而且对于一些神经性的疾病也有所帮助和指导,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帮助,大家不妨试试。



  我们经常按摩经渠穴对健康是很有帮助的,经渠穴作为常见穴位的一种,经常按摩经渠穴能够很好的改善头痛的问题,而且对于呼吸道的一些不适情况来说,同样可以试试经渠穴来改善,效果都是不错的,大家不妨经常去进行按摩。


经渠的腧穴定位

《灵枢·本输》:寸口中也,动而不居。《针灸甲乙经》:在寸口陷者中。《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寸口陷中脉会处。《医学入门》:寸口下近关上脉中。《循经考穴编》:在寸口之动脉陷中。 《素问·咳论篇》:浮肿;《针灸甲乙经》: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备急千金要方》:咳逆上气喘,手掌热,肘中痛。《外台秘要方》:疟寒热;胸背痛,腹中膨膨然;心痛欲呕。《针灸资生经》:足心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热病喘逆。《针灸大成》: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嘭,喉痹,掌中热,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呕吐。《循经考穴编》:手腕疼痛。

杨甲三针灸取穴图解的图书目录

第1章 全身骨度分寸第2章 手太阴肺经穴中府(LU1)云门(LU2)天府(LU3)侠白(LU4)尺泽(LU5)孔最(LU6)列缺(LU7)经渠(LU8)太渊(LU9)鱼际(LU10)少商(LU11)第3章 手阳明大肠经穴商阳(L11)二问(L12)三间(L13)合谷(L14)阳溪(L15)偏历(L16)温溜(L17)下廉(L18)上廉(L19)手三里(L110)曲池(LI1)肘髎(LI2)手五里(LI13)臂臑(LI14)肩髃(LI15)巨骨(LI16)天鼎(LI17)扶突(LI18)口禾髎(LI19)迎香(L120)第4章 足阳明胃经穴承泣(ST1)四白(ST2)巨髂(ST3)地仓(ST4)大迎(ST5)颊车(ST6)下关(ST7)头维(ST8)人迎(ST9)水突(ST10)气舍(ST11)缺盆(ST12)气户(ST13)库房(ST14)屋翳(ST15)膺窗(ST16)乳中(ST17)乳根(ST18)不容(ST19)承满(ST20)梁门(ST21)关门(ST22)太乙(ST23)滑肉门(ST24)天枢(ST25)外陵(ST26)大巨(ST27)水道(ST28)归来(ST29)气冲(ST30)髀关(ST31)伏兔(ST32)阴市(ST33)梁丘(ST34)犊鼻(ST35)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条口(ST38)下巨虚(ST39)丰隆(ST40)解溪(ST41)冲阳(ST42)陷谷(ST43)内庭(ST44)厉兑(ST45)第5章 足太阴脾经穴隐白(SP1)大都(SP2)太白(SP3)公孙(SP4)商丘(SP5)三阴交(SP6)漏谷(SP7)地机(SP8)阴陵泉(SP9)血海(SP10)箕门(SP11)冲门(SP12)府合(SP13)腹结(SP14)大横(SP15)腹哀(SP16)食窦(SP17)天溪(SP18)胸乡(SP19)周荣(SP20)大包(SP21)第6章 手少阴心经穴极泉(HT1)青灵(HT2)少海(HT3)灵道(HT4)通里(HT5)阴郄(HT6)神门(HT7)少府(HT8)少冲(HT9)第7章 手太阳小肠经穴少泽(SI1)前谷(SI2)后溪(SI3)腕骨(SI4)阳谷(SI5)养老(SI6)支正(SI7)小海(SI8)肩贞(SI9)(月需)俞(SI10)天宗(S111)秉风(S112)曲垣(S113)肩外俞(S114)肩中俞(S115)天窗(S116)天容(S117)颧骼(S118)听宫(S119)第8章 足太阳膀胱经穴睛明(BL1)攒竹(BL2)眉冲(BL3)曲差(BL4)五处(BL5)承光(BL6)通天(BL7)络却(BL8)玉枕(BL9)天柱(BL10)大杼(BL11)风门(BL12)肺俞(BL13)厥阴俞(BL14)心俞(BL15)督俞(BL16)膈俞(BL17)肝俞(BL18)胆俞(BL19)脾俞(BL20)胃俞(BL21)三焦俞(BL22)肾俞(BL23)气海俞(BL24)大肠俞(BL25)关元俞(BL26)小肠俞(BL27)膀胱俞(BL28)中膂俞(BL29)白环俞(BL30)上髎(S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L34)会阳(BL35)承扶(BL36)殷门(BL37)浮郄(BL38)委阳(BL39)委中(BL40)附分(BL41)魄户(BL42)膏肓俞(BL43)神堂(BL44)(讠意讠喜)(BL45)膈关(BL46)魂门(BL47)阳纲(BL48)意合(BL49)胃仓(BL50)肓门(BL51)志室(BL52)胞肓(BL53)秩边(BL54)合阳(BL55)承筋(BL56)承山(BL57)飞扬(BL58)跗阳(BL59)昆仑(BL60)仆参(BL61)申脉(BL62)金门(BL63)京骨(BL64)束骨(BL65)足通谷(BL66)至阴(BL67)第9章 足少阴肾经穴涌泉(KI1)然谷(KI2)太溪(KI3)大钟(KI4)水泉(KI5)照海(KI6)复溜(KI7)交信(KI8)筑宾(KI9)阴谷(KI10)横骨(KI11)大赫(KI12)气穴(KI13)四满(KI14)中注(KI15)肓俞(KI16)商曲(KI17)石关(KI18)阴都(KI19)腹通谷(KI20)幽门(KI21)步廊(KI22)神封(KI23)灵墟(KI24)神藏(KI25)或中(KI26)俞府(KI27)第10章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天池(PC1)天泉(PC2)曲泽(PC3)郄门(PC4)间使(PC5)内关(PC6)……第11章 手少阳三焦经穴第12章 足少阳胆经穴第13章 足厥阴肝经穴第14章 督脉经穴第15章 任脉经穴第16章 经外奇穴附录A 杨甲三教授简介附录B 杨甲三教授针灸临床经验索引……

上一篇:女士袜子

下一篇:微型轿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