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堪称“心理剧的圣经”。最近我带着这部“圣经”走进了课堂。。
话说文章百读不厌,初读戏剧,部分语句艰涩难懂,亦是国外译本,学生读起来稍显吃力,大有畏难情绪。因此,毅然肩扛重任,带他们细读重点情节,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探究悲剧冲突,感受作品的魅力。
戏剧矛盾冲突是指戏剧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矛盾和斗争。古希腊式悲剧,重在前者。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好人与坏人的争斗;“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人与命运的抗争。而莎士比亚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式悲剧特色,另一方面将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闪烁着人文之光。
文章常读常新,反复讲了几遍之后,越来越被莎士比亚的文才所折服。怪不得歌德曾说道:“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今日在班级讲述大作,我竟然也有些激动了。
作为苏格兰军中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如两尊巨炮击退了敌军,凯旋归来途中,偶然间遇到三位女巫。女巫形容枯槁,服装怪诞,面长胡须,她们告诉麦克白,他将成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甚至未来的君王,班柯的子孙也会称王。麦克白偏偏如预言走向那般,野心膨胀,一步步沦陷,不料又因预言酿成大祸,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女巫,作为非自然的存在,始终贯穿全篇,亦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今日我就简单地谈谈对女巫的理解吧。
一、女巫映射当时社会环境
女巫经常出没于凄清的荒野、幽暗的山洞等,来无影去无踪。每次出场必是雷电交加,暴风骤雨,一片阴森恐怖的自然景象。她们长相奇特,举止行为怪诞,对血腥和腐朽情有独钟,自带神秘光环。在女巫预言的导引下,邓肯被杀,班柯遇刺,麦克德夫妻儿惨死等,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浓重阴郁的一笔。“美即是丑,丑即是美”,文章开篇,即道出这是一个是非不明、颠倒黑白的时代。由此可见,女巫不简单,映射出整个专治社会的幽暗氛围。
二、女巫是麦克白内心的独特写照
女巫虽然作为非自然的存在,并非凭空臆造。“内心世界外化,内心情感物化”,女巫正是麦克白野心、恶念的外显。当邓肯为麦克白加官晋爵时,表示一切的报酬都不足以抵挡麦克白的勋绩。邓肯的慷慨极大地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让它错误地认为觊觎王位也不为过了。当功高盖主,内心的魔鬼被释放,这个主子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女巫的出现,为麦克白的梦想插上了翅膀,麦克白蠢蠢欲动,欲望满天飞。同一预言,班柯将其视为梦幻泡影,虚无缥缈之事,️麦克白却听得入神,听得入心了。可这虚妄的、有悖于常理的欲念,悄悄地从潜意识层面浮起时,也着实让他感到惊惧,口口声声骂女巫简直是个鬼婆子。毕竟国王邓肯对他恩待有加,且秉性仁慈,勤政爱民。怎能昧着良心,弑君篡位。犹豫彷徨之下,他将预言告知了他的夫人。
麦克白夫人果断怂恿麦克白:“我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更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却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你不缺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坚决,可是你又宁愿中途住手也不愿事后追悔……”夫人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采用各种激将法。
当麦克白在良知和野心间不断徘徊之时,女巫又出现了:“你要残忍、勇敢、坚决……你要像狮子一样骄傲而无畏,不要关心人家的怨怒,也不要担忧有谁在算计你,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一针针的强心剂打入麦克白的体内。女巫再也不是该死的鬼婆子了,反而被麦克白视为最美的精灵。他和夫人上演一出出连环谋杀案,如果说谋杀邓肯和班柯前,他还有一丝丝良善怜悯和恐惧,但对于麦克德夫一家,他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容升为杀人狂魔了。麦克白的野心与贪欲彻底暴露,将善良与仁慈嚼得残渣不剩。
有的人说,麦克白最终走向灭亡,他的夫人“功不可没”。的确,他的夫人是最称职的帮凶,但若不是麦克白内心的欲念作祟,料谁也撼动不了他的忠诚,善良的班柯即是如此。可惜班柯在遇到女巫之时,就注定要沦为麦克白权欲的殉葬品了。
无论是麦克白最初的怀疑恐慌,还是犹豫彷徨,他听信女巫的预言,即是听从了他的内心。因为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潜藏心底最深最响亮的声音。
由此看来,麦克白夫人是最懂他的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果然还是有些道理哒。
《麦克白》中的女巫
莎剧有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取材的传统,《麦克白》就是取材于霍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在《编年史》中,麦克白因不满昏庸无能的国王邓肯的统治,在一些朋友(包括班柯)的默许和纵容下,杀死了邓肯,登上了王位。篡位行为使他长期处在极度的恐惧之中,为了巩固其地位,他排斥异己,滥杀无辜,从血腥走向血腥,最终受到敌对力量的讨伐,战死于疆场。莎剧《麦克白》通过对这一材料的改写,使之注入新颖、深刻的内涵。麦克白究竟是怎样从一个万人敬仰的大将军一步一步沦为弑君夺权、滥杀无辜的野心家,这与“女巫”可谓脱不了干系。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幽灵”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推动着事件的发展走向。女巫作为同种类型的超自然现象,也让麦克白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剧。
一、女巫形象阐释
女巫在这出五幕场的大戏中的出场机会并不多,但是她们对于整出悲剧的发展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巫(witch)”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a woman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magic powers,especially to do evil
things”,在西方世界里,女巫拥有超自然力量,尤其是在做坏事的时候,也就是说,女巫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邪恶的化身。看看女巫们长什么样子吧:“这些是什么人,形容这样枯瘦,服装这样怪诞,不像是地上的居民,可是却在地上出现?”“每一个人都同时把她满是皱纹的手指按在她的干枯的嘴唇上。你们应当是女人,可是你们的胡须却又使我不敢相信你们是女人”(第一幕第三场班柯语)女巫们照常理说应该是女人,却又长着男人的胡子,在性别上模糊界限,非男非女。且看第一幕的第一场,三个女巫第一次出现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奇怪的似是而非的对话。她们出现的地点就很有意思,“荒原”,这就意味着是这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是原始的,是粗糙的,是自然的,也许是本真的。荀子说,“人性本恶”,这块自然的荒原就象征着人类的最原始的私和欲。
女巫们出场时总伴着雷鸣,且各有一个精怪尾随其后,听其驱使。跟随女巫甲的是狸猫精,跟随女巫乙的是癞蛤蟆,跟随女巫丙的是一只怪鸟。女巫们信奉黑夜之神赫卡特——赫卡特常在黑夜中在墓地中往来,是灾祸的主持者和支配者,被认为是黑暗世界的代表人物。她们用蟒蛇肉、蝾螈目、青蛙趾、蝙蝠毛、蜥蜴足等一类毒物来冶炼丹药,通过这些可怕的意象的列举,正是说明了女巫们正干着黑暗的、血腥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她们用似是而非、含混的、逻辑颠倒的“预言”将麦克白的野心一点一点剖露出来,使其在膨胀的野心的驱使下干出弑君夺权、滥杀无辜的恶行。她们深谙人性的弱点,知道“自信是人类最大的仇敌”(第二幕第五场)在麦克白急切地想获得命运的肯定的时候,仍然鼓励他“要残忍、勇敢、坚决”,麦克白在这样的诱惑下逐渐踏入罪恶的深渊。“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这一句作为全剧的总纲,看似荒谬却又孕着真理。女巫作为这个混沌颠倒的世界的邪恶力量,诱惑着野心家终将自己跌入布满罪恶引力的深渊。
二、女巫的作用
1、女巫是麦克白悲剧的预言者
这是显而易见的。上文已经说到,在女巫的开场白中道出“美即丑恶丑即美”,正是暗示了下文悲剧中麦克白虽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冠,但却“杀死了麦克白的睡眠”,永远失去了平静的内心和原有的荣耀。谎言瞒住了真相,他“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微笑”(第一幕第七场),这个世界看起来就是这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最后麦克白也自食恶果,惨死在麦克德夫的剑下。成功也是失败,得到也终将失去。
女巫们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因素,在全剧中扮演着预言者的角色,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三个女巫们在第一幕中说了起到全剧关键的几句话:
女巫甲: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
女巫乙: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
女巫丙:万福,麦克白!祝福你,未来的君王!
女巫甲:比麦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
女巫乙: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
女巫丙: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
这几句话看似违背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显得自相矛盾,逻辑混乱,但正是这几句话,燃起了麦克白的野心,尤其是第二个预言实现以后,暗自做起了君王梦。麦克白表现得既惊恐又害怕,好像有人将他的内心欲望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而班柯内心无欲无求,虽然心存疑虑,但就算面对自己的子孙成为国王的话语,也显得很平静。值得深思的是,前考特爵士是一个叛国的奸徒,而麦克白通过军功而又获得具有煊赫势力的考特爵士之衔,这是否在暗示我们麦克白也即将成为“考特第二”呢?麦克白加封在前,女巫预言在后,说实话,“成为考特爵士”并不能算是女巫的预言,而应该归功于麦克白的在战场上的赫赫战绩。而且,正是这组对话,不仅让麦克白做起君王梦,“堂皇的帝王戏就要正式开演”(第一幕第三场),也为他因忌惮班柯而将其置之于死地埋下了伏笔。
戏剧中并没有实写麦克白的战场杀敌的英姿,他的伟岸的功绩都是在邓肯及其他臣子之间对话塑造的,已经达到“一切的报酬都不能抵偿你的伟大的勋绩”(第一幕第四场)的程度。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当武将的战绩所向披靡时,他的野心也会随着他的功绩逐渐膨胀,甚至威胁王权。当麦克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或许他早就不满足于屈于人下,在做起这个“堂皇的帝王梦”之时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的妻子,让她“不至于因为对于你所将要的到的富贵一无所知,而失去了你所应该享有的欢欣”(第一幕第五场)当他听到国王邓肯将他的儿子马尔康立为王储,麦克白顿时生起嫉妒之火,“肯勃兰亲王!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凡它所做出的你都要敢于面对”(第一幕第四场)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当麦克白协同麦克白夫人协手杀死国王邓肯,并成功嫁祸给王储马尔康时,他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平静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受伤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佳肴、生命盛筵上主要的营养——”麦克白也无福消受了。但是,就算登上了觊觎已久的王位,麦克白也依然没有办法在这个位子坐得安稳。为了能够在这个位置坐得安稳长久,他又接连杀害了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孩子,但他依旧不死心,急于得到命运的肯定,在女巫们的咒语中,具有“戴盔之头”“流血之小儿”“戴王冠之小儿,手持一树”的三个幽灵先后出现,他们让麦克白留意麦克德夫,鼓励他要“残忍、勇敢、坚决”,“因为没有一个妇人所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第四幕第一场)这些幽灵是女巫们的恐怖魔法所塑造的“符咒魔蛊”,代表着女巫们的意志,企图“让种种虚妄的幻影迷乱了他的本性”,让麦克白“藐视命运,唾斥死生,超越一切的情理,排斥一切的疑虑,执着他的不可能的希望”(第三幕第五场)。“不可能的希望”,这就暗示了麦克白终将帝王梦碎,他用不择手段所得到的权力,最终都会失去得一无所有。而且,“戴盔之头”“流血之小儿”这两个字幽灵的形象都向我们暗示着麦克德夫身披战甲战斗,“戴王冠之小儿,手持一树”就暗示了下文马尔康砍下勃南森林的树向邓西嫩高山移动的场景。女巫们明明知道麦克白最终会致向悲剧,但仍然用似是而非,看似不合逻辑的话来坚定麦克白的心志,使其一步一步坠入深渊。
女巫是全剧的上帝,她们以预言者的身份通过上帝视角俯瞰全剧,在为数不多的出场中向麦克白、向我们暗示着最终悲剧的结局。她们深谙人性的弱点,在逗弄着野心家得到又失去权力。
2、女巫是麦克白潜意识的外化
黑格尔曾经说过,“女巫们其实只不过是麦克白的顽强意志的诗的反映”。女巫的每一次预言,都是麦克白无意识的反映。女巫事实上就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形象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除了人们所意识到的事物,还有“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既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无意识’的。”而无意识又分为两种,“我们称仅属隐潜而不难又复成为意识的材料为‘前意识的’,而称其他为潜意识的。因此我们乃有‘意识的’、‘前意识的’、‘潜意识的’,借以描写心理现象。”而与这三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三个心灵领域则是“超我”、“自我”、“本我”。“因此,超我、自我及本我是个体心灵的三个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就是人的本能,人有避苦求乐的本能、攻击的本能、死亡的本能,追求“快乐原则”。麦克白,作为一个劳苦功高的大将军,国王的忠诚的臣子,在潜意识里,当然有掌握王权,君临天下的欲望。当他还没有立下“一切报酬都不能抵偿的伟大的功绩”之前,他的本我的欲望被超我压制在“潜意识”里,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而当他捍卫疆土,保卫国家并立下汗马功劳时,他的成为当权者的欲望开始膨胀,但依旧被自我压抑,成为“前意识”,自我是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和仲裁者,遵从“现实原则”,在获得自我满足的同时又避免痛苦。而此时女巫以“他者”的形象介入麦克白的世界,上文已经提到,女巫是一个形容枯槁的不男不女的形象,这也许就说明,在麦克白的潜意识里,的确有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这样的模糊界限的想法。虽然当麦克白听到女巫的预言时表现出惊讶和害怕的反应,但当他得知他当上考特爵士,即女巫的第二个预言实现的时候,麦克白却说:“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好兆。假如它是凶兆,为什么用一句灵验的预言,保证我未来的成功呢?我现在不是已经做了考特爵士了吗?假如它是好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森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勃勃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猜测之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第一幕第三场)偶然浮起的杀人的妄念,正是麦克白被狠狠压抑住的潜意识,当被“他者”唤起的潜意识成为意识进入脑海时,他感到惶恐害怕,这正是说明了杀死邓肯,登上王位就是麦克白被压抑住的潜意识。而当马尔康被立为王储时,麦克白瞬时将马尔康视为自己登上王位的绊脚石,这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了。看似是麦克白接受了女巫的预言,但实际上,这就是麦克白的本能欲望,女巫事实上成了麦克白本能欲望的象征符号。
但尽管麦克白的本能欲望已经被唤起,仍然受到超我(即良知)的压抑。在行刺邓肯前,他产生犹豫:“他(即邓肯)到这儿来是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干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东道主,应当保障他的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第一幕第七场)在杀死邓肯、班柯后,他的良心又受到各种折磨,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来回摆荡。弗洛伊德说:“良心常最易脱离自我,与自我对峙。譬如,我欲为某事以求快乐,但因良心不而不为。或者我所受的诱惑力量太大乃至违背良心而为之,可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乃大受良心的谴责而后悔。”麦克白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以致心理人格紊乱,精神失常。女巫的第二次预言看似是麦克白急于获得命运的肯定,但实际上也是麦克白对自己的心理暗示,以致做出更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本我始终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制,当本我挣脱压制,动物性的本能欲望上升为意识时,就容易受到良心的谴责,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女巫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外化和形象化。女巫的每一次预言都把麦克白往深渊迈进了一步,实际上,是麦克白的不断膨胀的野心和不断受谴责的内心驱使的,就像黑格尔早就说过:“女巫们的预言正是麦克白私心里愿望,这个愿望只是采取这种显然外在的方式达到他的意识,使他明白。”
三、结语
女巫在全剧中的出场机会很少,分别是在第一幕第一场、第三场、第三幕第五场以及第四幕第一场,其中有两次作为独立的单元出现。女巫作为一个行动元,对麦克白的行动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一方面,女巫在全剧中以上帝视角俯瞰全剧,深谙剧情走向,并在关键时刻给关键人物麦克白进行点拨,使其步入悲剧的深渊;另一方面,女巫实际上是麦克白潜意识的外化,是他的内心欲望的形象化,女巫以他者的形象介入麦克白的内心,使他的潜意识上升为意识,女巫的预言就像是麦克白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莎士比亚把麦克白塑造成一个受到权利驱使而变成滥杀无辜的魔鬼,可见其洞悉人性的功力之深。
莎士比亚的悲剧名作《麦克白》,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什么?
《麦克白》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但看完后却没有悲伤的感觉。也许很多人认为麦克白的死是活该,但这活该的是一种命运,一种人性,一种这个国家的悲哀。小说写的是麦克白并不是一个人人都鄙视、禽兽不如的叛逆小偷,而是一个为国家赢得战争的勇士和英雄。是什么让他走上了这条不归路?首先,这是他的野心。勇士有野心并没有错。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国王都有野心。然而,麦克白的野心并没有真正让他得到他想要的,而是导致他失败的因素之一。巫师的预言点燃了麦克白的野心。巫师预言他将成为考多的国王,然后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为巫师的预言成真了,麦克白认为自己会成为苏格兰的国王。因此,他会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杀死邓肯,夺取王位。巫师的预言在那里起到了催化作用,使麦克白的最黑暗的野心燃烧起来。正是因为他的野心的燃烧,他的人性消失了。麦克白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刺杀邓肯,只是因为他知道邓肯是个好国王。然而,在妻子的煽动和鼓动下,麦克白终于做出了这一恶行。因此,麦克白妻子的挑衅性也至关重要。对麦克白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没有一个男孩能忍受被别人称为懦夫的耻辱。麦克白良心的消失离不开他的妻子,所以我们不得不想到这句话:一个成功的男孩背后,总有一个能干的女孩。麦克白夫人确实是个能干的姑娘。她的能力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同时也把她的丈夫推向了无底深渊。如果麦克白对杀死邓肯感到内疚,那么他对杀死班科和麦克达夫一家就没有罪恶感。麦克白杀了班科因为他觉得班科对他有威胁,所以他必须杀了他。麦克白觉得受到了威胁,于是杀了麦克达夫的家人,但幸运的是,麦克达夫逃脱了。如果说麦克白在成为国王之前还有良心的话,那么麦克白在成为国王之后甚至失去了人性。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杀了很多人,这导致许多苏格兰贵族离开了这个国家。麦克白的不安仍然源于他的迷信。他太依赖巫师了,认为他们说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把他带进了死胡同。
莎士比亚悲剧集:麦克白
2015年07月10日 10时23分
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不管干下什么你都要敢于面对。
2015年07月10日 01时14分
您要是果然相信了她们的话,也许做了考特爵士以后,还想把王冠攫到手里。可是这种事情很奇怪;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关头我们便会堕入他的圈套。
2015年07月10日 21时27分
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要作非分的攫夺;你没有事后的追悔,却太多事前的顾忌。
2015年07月10日 21时28分
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开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
2015年07月10日 21时29分
在我面前摇晃着、它的柄对着我的手的,不是一把刀子吗?来,让我抓住你。我抓不到你,可是仍旧看见你。不祥的幻象,你只是一件可视不可触的东西吗?或者你不过是一把想像中的刀子,从狂热的脑筋里发出来的虚妄的意匠?我仍旧看见你,你的形状正像我现在拔出的这一把刀子一样明显。你指示着我所要去的方向,告诉我应当用什么利器。我的眼睛倘不是受了其他知觉的嘲弄,就是兼顾了一切感官的机能。我仍旧看见你;你的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刚才所没有的血。没有这样的事;杀人的恶念使我看见这种异象。
2015年07月10日 21时30分
一个人在睡梦里大笑,还有一个人喊“杀人啦”!他们把彼此惊醒了;我站定听他们;可是他们念完祷告,又睡着了。
2015年07月10日 21时31分
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着:“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上主要的营养——那声音继续向全屋子喊着:“不要再睡了!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眠,所以考特将再也得不到睡眠,麦克白将再也得不到睡眠!”
2015年07月10日 21时32分
使人盲目的黑夜,遮住可怜的白昼的温柔的眼睛,用你的无形的毒手,撕毁那使我畏惧的重大的束缚吧!天色在朦胧起来,乌鸦都飞回到昏暗的林中;一天的好事开始沉沉睡去,黑夜的罪恶的使者却在准备攫捕他们的猎物。我的话使你惊奇;可是不要说话;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
2015年07月10日 21时32分
时间,你早料到我狠毒的行为竟抢先了一着;要赶上飞快的恶念,就得马上见诸行动;从这一刻起,我心里一想到什么,便要把它立刻实行,没有迟疑的余地;我现在就要用行动表示我的意志。
2015年07月10日 21时33分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白的悲剧》-- 小论女巫背后所隐藏的残酷现实
11世纪的苏格兰,和整个处于黑暗时代的欧洲一样,争执不断、战争不迭。国王邓肯此时正在与叛军激烈交战,双方你来我往,不分胜负。电影在色彩上选用了黑白基底,道具上也奉行大道至简的原则,与其讲这是一部基于《麦克白》所讲出的故事,不如说这是一场致敬戏剧而诞生的重制片。
不过,开场与戏剧的节奏不同,电影选择了士兵与国王的视角,来阐释战争的焦灼、惨烈。这种阴沉的氛围搭配剧作特有的悲伤音乐,使大家不由得陷入了对现状的无限忧虑之中。对于国王邓肯,乃至苏格兰全境,这场战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都明白,一旦失败,纷乱的时局势必会让苏格兰成为刀俎上的鱼肉。
士兵竭力述说着战况,他描述了两位伟大的战士,Macbeth(麦克白)及Banquo(班柯)。他们俩将会最终取胜,成为国家的英雄。此时,电影画面一转,来到了迷雾之下麦克白和班柯的战场,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女巫,她巧言令色的神态让二人不禁警惕起来。电影在此和戏剧重合,通过行为展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格。
班柯视女巫为邪道,他深知魔鬼的可怕之处。这些邪祟之物只会预言你想要知道的部分。然而其上下之利弊,又或应付之代价,他们却只字不提,静待你陷入欺诈、背叛、阴谋等等利益陷阱之内。而麦克白却恰恰相反,他对于女巫的说法充满了不解与好奇,在预言一步步应验之时,他开始逐步变得贪婪,多疑,和以往相比,他选择抛弃自己善良、果敢、正直的性格,情愿投身于权力、谋杀所浇筑的宫殿之中。
这部电影的一个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用简单的场景搭配,结合戏剧的节奏,完整地向观众们展现了麦克白的性格变化过程。更有甚者,如果我们细心思考,这部电影其实还向我们暗示了背叛自己良知的血腥后果。
被册封为爵士的麦克白逐渐开始坚信,女巫的所有预言终会成真。但实际上,他更多地是在为自己无休无止的贪婪寻找理由。由于没有成为苏格兰王储,他心里的怨念逐步生根,将自己得胜归来,获得奖赏,遇到女巫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写信告诉了妻子。这也引出了本部电影最为关键的人物,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夫人是残忍与奸诈的代表。她在整个剧作之中都在竭力推动麦克白通过刺杀、毒害、嫁祸等等阴谋手段来夺取王位,巩固权力。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明白一切行善作恶的道理,了解一切是非曲直的论调。她清楚如何成为一名恪守原则的夫人,也知道如何扮演一名恶毒狡猾的谋士。她所实施的一切行为,并不是被利益所迷惑,而是心甘情愿地跪倒在恶行之下,成为政治争斗的一枚棋子。这份矛盾,让人不禁感叹,也许麦克白夫人也是一名女巫。
电影利用戏剧独白的特色,不断地激化着简单的道德矛盾,让人们观察着角色忽左忽右,摇摆不定的内心。首先是麦克白的看法:“国王邓肯对我有恩,他赏赐给我土地,宣扬我的头衔,肯定我的荣誉。在政治上他大行善道,人民对他无比爱戴,当我刺杀他时,他应该不会坠入地狱,反而会走入天堂。”
其次是夫人的看法:“我的爵士,你的脸像一本书,写着很多奇怪的事。要想欺骗别人,你必须变成人们期待的样子,你的眼里、手里、舌尖处处都要流露出受欢迎的韵味,要摆出一份纯真花朵的模样,但其实你是花下的毒蛇。” 在这样诗意化的阴谋之下,国王被秘密刺杀,王子被迫逃离苏格兰,而麦克白最终登上了王位。
预言此时已经不再是麦克白生活的动力,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如果女巫的预言都是真实的,那么麦克白在王位之上待不长久,他的子嗣也无法延续王室的香火。不仅如此,好战友班柯的子嗣将会延续王室的血脉,成为苏格兰将来的国王。这对于麦克白而言是无法接受的,无限膨胀的利己之心使他认为,只有预言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才是真实的,否则就要尽自己之所能,来破坏这层魔法约束。因此,他开始谋划更加惊悚的计划,加固王权、清除异己。
第一件事,就是刺杀班柯和他的儿子。麦克白借酒宴之机,策反了班柯的两个手下,使他们中途设伏,斩草除根。如果班柯和他的儿子都死在屠刀之下,那么女巫的预言就不可能成真。不过,也许是天意使然,阴差阳错之间,班柯的儿子逃出生天,这让麦克白的脸上又多了一层阴霾。
第二件事,就是杀掉Macduff(麦克德夫)。麦克白再次见到了女巫,询问更多的事情,他得到了三份咒语的承诺,其一是小心提防Macduff。其二是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都不能伤害麦克白。其三是只有在勃南森林(Birnam Wood)向他移动时,他才会落败。于是,麦克白以麦克德夫叛国为由,荡平了他的城堡,不过,又是阴差阳错之间,麦克德夫逃离了凶狠的魔爪。
故事的发展逻辑到达了冲突点,电影叠合了不同背景的人物,逐一述说了他们的命运。麦克白夫人因为手上沾满了太多的鲜血,在愧疚之情与利欲纷争的裹挟之下,最终被失眠症重重困扰,发疯而死。麦克德夫则联合了王子马尔科姆,借英格兰之兵大举反攻麦克白。他们将最终的决战地点设置在勃南森林,无意中叠合了麦克白的预言之线。
麦克白虽然已经众叛亲离,虚弱不堪,但是他身经百战的勇武尚在。面对前来挑战的英格兰众将,麦克白势如破竹,也许女巫的魔力尚在,任何被女人赋予生命的人,终不能伤他分毫。酣战之际,麦克德夫上前,他是由妇女剖腹产所生,并不畏惧国王的预言。他以坚定的复仇之心,与这位大限将至的国王决一死战。电影在这个阶段设置得十分巧妙,从两个人的搏杀观察,麦克德夫的技巧并不及麦克白,然而他无意之中打飞了麦克白的王冠,正在其回身捡起王冠之际,麦克德夫结果了他的性命。
这场黑色悲剧终于收尾,电影的叙述也戛然而止。剧情带给我们的回味远不止于此,除却精彩的戏剧元素,女巫的存在也让我们心存疑惑。也许她们所施展的并非魔法,而是诱导我们走向一个又一个利益极端。麦克白的行事方式势必会让他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内,不过,在现实之中,这种人依旧不在少数。
真实的历史之中,也有麦克白这一人物。不过,与剧作之中阴险狡诈的角色性格不同,现实中的麦克白并不喜爱这类阴谋把戏。他谋反的根本契机,在于厌恶邓肯一世穷兵黩武的治国方略,在这方面,麦克白也和戏剧之中的人物形象一样,希望能排除异己,从而执掌皇室大权。
1040年,邓肯一世率领军队闯入莫瑞地区,麦克白与其交战,最终邓肯一世被杀。其后17年的皇室大旗为麦克白所执掌。不知苏格兰皇室是不是存在一种魔力,不论支持拥兵自重的皇亲,还是选择文武相济的国戚,都在走上皇位之后,迷恋起了武力。
短短几年之后,头戴王冠的麦克白就开始疯狂扩张军力,自1052年起,麦克白持续与英格兰王国发生冲突,但是就算崇尚武力,国家资源的巨大落差也让苏格兰屡战屡败。看到机会的王子马尔科姆借机突袭麦克白,于1057年先后杀死了麦克白和他的继任者卢拉赫,最终重登王位。
麦克白是黑暗时代的欧洲代表,不仅是莎士比亚的剧作让他为世人所知,这种崇尚利益、武力、阴谋的论调也是对后人的警醒。屠龙者终成恶龙,悲剧之所以被人铭记,是因为当你把它的剧情升华、提炼之后,不论人如何改变,都无法脱逃剧作讥讽的现实。它就像《麦克白》之中的女巫,给人以无穷的暗示,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告诉人们在腐败的诱导下,“正直”仅为昙花一现,“利益”才是日月经天。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哪4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他最出名的就是悲剧,其中四大悲剧最为经典。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哪4大呢?分别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下面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四部经典悲剧。 一、《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一部悲剧,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它也是篇幅最长的一个,具有极为深刻的悲剧意义。主要讲述了哈姆雷特王子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他的国王父亲篡取王位,还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向叔叔复仇,结果发生的一系列悲剧故事。 二、《奥赛罗》 《奥赛罗》主要讲述了勇将奥赛罗,与公国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是因为年纪相差太多不被准许,于是两人就私下成婚。阴险的旗官伊阿古想出掉奥赛罗,就向元老高蜜,结果反而让两人完成婚事。之后伊阿古又挑拨两人关系,奥赛罗愤怒之下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得知真相后自杀在妻子身边。 三、《麦克白》 《麦克白》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了权利害死国王篡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维残暴杀害臣民,之后落得个被推翻削首的下场。这部剧创作于1606年,大体上是根据《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改编而成的。 四、《李尔王》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因为听信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将小女儿放逐远嫁,结果遭到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怠慢,最后流落到荒野。结果成为法兰西皇后的小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最后李尔王伤心的死在小女儿的身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_奥赛罗_李尔王_麦克白莎士比亚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很有名,在世界上,在中国都是十分有名的,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反应一个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世人皆知,更是中小学时就要求去看的名著。但是其中晦涩难懂的政治主题却不一定是小孩子能懂的,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都有哪些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英语: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他最负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1]、《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戏剧中叔叔克劳地谋害了哈姆雷特国王,窜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为父王向叔叔报复。剧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伪装的、真实的疯癫 —— 从悲痛欲绝到假装愤怒 —— 探索了背叛、复仇、乱伦、堕落等主题。《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是最长的一出,也是英国文学中最富震撼力、影响力的戏剧之一,并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讲述、改编着。”[2]本戏剧是莎士比亚有生之年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并自1879年以来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榜首。[3]戏剧影响了众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乔伊斯、艾瑞斯·梅铎等人,并被称为“在《灰姑娘》之后最常被搬上荧幕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来自于阿姆雷特传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纪的萨克斯·格勒麦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达诺拉姆》[6],并在十六世纪由学者弗朗西斯·迪·贝勒弗莱斯特重新讲述。他也可能参考了伊丽莎白时代的《乌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亚也让演员理查德·伯比奇[8]出了名。[9]在之后的400多年中,剧中角色都有颇负盛名的演员们来担任。戏剧有三个早期版本,存在于《第一四开本》,《第二四开本》,和《第一对开本》当中。版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剧幕。戏剧的结构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着评论家的注意。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杀叔叔时的迟疑,这个辩论长达几个世纪: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戏剧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将哲学与道德之间的问题复杂化,讨论了冷血谋杀、精密复仇、欲望受挫的矛盾。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潜意识,女性学家也重新分析了被边缘化的人物欧菲莉亚(英语:Ophelia)和葛簇特(英语:Gertrude_(Hamlet))。 哈姆雷特历史 该剧写于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间。这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戏剧杰作的第一个印刷本是所谓“坏四开本”,是个没有作者授权的盗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长剧本。剧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麦王子。他在剧中第三幕第一场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英语: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戏剧史上流传最广的台词之一,也是许多现代演员恶梦般的表演难点。在剧场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国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对成熟的男演员提出了巨大挑战,因为哈姆雷特在剧中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哈姆雷特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麦王子。在城外透过遇见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亲乃遭到叔父克劳地毒害,经过一次舞台剧的演出证明叔父克劳地为杀父凶手...为了报复,经历痛苦挣扎后他达成目的,整个王宫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后也中了致命的毒剑死去。克劳地 (Claudius)——丹麦现任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为杀父凶手后,他百般阻挠,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鬼魂 /丹麦前任国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时,哈姆雷特正在国外。葛簇特 (Gertrude)——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先王死后改嫁克劳地,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误喝下克劳地预藏的毒酒,当场身亡。波隆尼尔 (Polonius)——克劳地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顽固,阻挠哈姆雷特与自己女儿欧菲莉亚之间的爱情。哈姆雷特总是假装呆头呆脑来戏弄他。为了监视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块挂毯后,偷听哈姆雷特与王后的谈话时,被王子一剑刺死。雷尔提 (Laertes)——波隆尼尔的儿子。为了父亲和妹妹的死用剑杀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剑下,尽管当时哈姆雷特没有意识到剑是带毒的。欧菲莉亚 (Ophelia)——波隆尼尔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学的好友。他没有直接卷入王室之间的阴谋,成为哈姆雷特的传声筒,莎士比亚用他来烘托剧情。虽然他曾扬言要自杀,但却是唯一活到剧终的主要角色。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的大学同学。他们受克劳地之请前来照顾哈姆雷特。虽然两人在剧中无太大用处,王子很快就怀疑两人是间谍。当国王下密令要处死远在英国的哈姆雷特时,他把名字偷换了。于是两人在幕后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过场戏。他的重要性在于,由他说出全剧的最后台词,似乎象征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哈姆雷特剧情概要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哈姆雷特起源 哈姆雷特式的传奇广泛存在(如在意大利、西班牙、拜占庭、阿拉伯等地),其核心主题“英雄是傻瓜”可能发源于印欧地区。一些前哈姆雷特的古代作品可以找到。第一个是匿名人所著的斯堪的纳维亚《赫罗尔夫与卡其色传奇》。其中,被谋杀的国王有两个儿子——赫罗尔夫与卡其色——他俩在故事中隐姓埋名,而不是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那样假装癫疯。第二个是罗马布鲁图斯传奇(legend of Brutus),出现于两个独立的拉丁作品当中。故事的主角卢修斯,改名为布鲁图斯(愚钝的),来躲避父兄们所遭遇的不幸,并最终杀死家族的凶手国王塔克文。十七世纪北欧学者托夫斯(Torfaeus)将冰岛英雄阿姆罗德(Amlodi)、西班牙王子阿姆巴勒斯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了对比。类似的地方包括王子装疯,意外地在母亲卧室里误杀国王的大臣,最终杀死自己的叔叔。 许多更早的传奇元素包括十三世纪的《阿姆雷特的一生》(Vita Amlethi),它是萨克斯·格勒麦蒂克斯所著的《格斯塔·达诺拉姆》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文字是拉丁文,反映了经典罗马观点中的道德与英雄主义,并在莎士比亚时代广为流传。重要的相似处包括王子装疯、他的母亲与篡位者通奸、王子杀死背后的奸细等。萨克斯的故事在1570年被弗朗西斯·迪·贝勒弗莱斯特翻译到法国,出现在他的《历史悲剧》一书当中.贝勒弗莱斯特美化了萨克斯的文字,基本上将篇幅长度翻倍,并叙说了英雄的忧虑。 哈姆雷特评论史 十七世纪早期,戏剧就因其中的鬼魂和对忧郁、疯癫的生动描绘而著名,并导致詹姆士一世和卡洛琳时期的戏剧中出现了一连串疯癫事件。虽然戏剧深受人们喜爱,观众众多,但十七世纪复辟时期的评论家认为《哈姆雷特》太原始了,认为其整合程度、礼仪态度上都不合规范。这种观点在十八世纪被反转,评论家们认同哈姆雷特是英雄——一个优秀的青年,但生不逢时 。十八世纪中叶,哥特文学影响了心理分析和神秘主义分析,将疯癫和鬼魂重新推到了前台。直到十八世纪末期,评论家和演员们才开始将哈姆雷特视为一个思维混淆、内心矛盾的人。在此之前,他要么是疯了,要么不是;要么是英雄,要么不是;没有什么中间回旋的余地可言。这些发展反映出文学评论的根本改变,即更多地注重人物而非剧情。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认为《哈姆雷特》中内部的、个人的矛盾反映出在那个年代里对内心挣扎和内部特点的注重 。同样,批评家们开始注意到哈姆雷特拖拖拉拉的特点,并认为这不单单是个写作手法。这种对角色特征和内心斗争的分析持续到了二十世纪,之后评论向多方面发展。 结构 《哈姆雷特》与同时代的戏剧有所不同。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年代,戏剧通常遵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即戏剧应该注重剧情,而不是人物。在《哈姆雷特》当中,莎士比亚翻转了这一规则,将重点放在了独白,而不是剧情上,这样观众就可以获悉哈姆雷特的动机和思想。除了“坏”四开本以外,戏剧看似断断续续、情节不规则。例如,在掘墓戏时 ,哈姆雷特似乎决志行刺克劳地:但在下一幕时,当克劳地再次出现,王子却突然软了下来。学者们依然就此争辩不休,不知这是否是创作中的瑕疵,还是故意增添主题中思想混淆与二重性的手法[89]。最后,其它戏剧一般时长两个小时,而作为莎士比亚篇幅最长的作品,《哈姆雷特》,这个总计4042行,29551字的作品,需要超过4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演出。甚至在今天,戏剧也通常只演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影视版中才进行全部的演出。《哈姆雷特》也使用了莎士比亚擅长的手法——戏中戏,即使用故事中讲述的另一个故事来进行叙述。 哈姆雷特有关的电影 《哈姆雷特》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比较广为人知的版本(其他详见“哈姆雷特”消歧义(英语:Hamlet (disambiguation)))有: 1948年,《皇子复仇记》,黑白电影,劳伦斯·奥利维尔自导自演,更凭此片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1964年,《哈姆雷特》,俄罗斯俄语版,科津采夫执导,斯莫克图诺夫斯基主演。1969年,《哈姆雷特》,首部彩色版,Tony Richardson执导,Nicol Williamson主演。1990年,《王子复仇记》,霍高·薛科维尼执导,米路·吉逊主演。1996年,《哈姆雷特》,首部足本电影版,简尼夫·班纳自导自演。2000年,《哈姆雷特之后现代叛逆篇》,现代曼克顿版,Michael Almereyda执导,伊森·霍克主演。 奥赛罗 《奥赛罗》(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莎士比亚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一出悲剧。戏剧被认为是根据意大利短篇小说《一位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编而成,后者是由乔凡尼·薄伽丘的门徒吉拉尔迪·钦齐奥写成,并于1565年出版。剧情围绕这四位角色展开:供职威尼斯部队的摩尔军奥赛罗;妻子苔丝狄蒙娜;副将凯西奥;和骗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于戏剧情节跌宕起伏,涉及种族、爱情、嫉妒、背叛,《奥赛罗》依然常在今天上演,并为众多作品提供了创意基础。 奥赛罗人物 奥赛罗 (Othello),摩尔人(黑人)、威尼斯将军。苔丝狄蒙娜 (Desdemona),奥赛罗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儿。伊阿古 (Iago),奥赛罗的旗官、爱米利娅的丈夫、反派角色。凯西奥 (Cassio),奥赛罗的副将。爱米利娅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丝狄蒙娜的女仆。比恩卡 (Bianca),凯西奥的爱人。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莱西安诺的长兄、苔丝狄蒙娜的父亲。洛特利哥 (Roderigo),风流和有钱的威尼斯人、暗恋苔丝狄蒙娜。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葛莱西安诺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罗多维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亲戚、苔丝狄蒙娜的表亲。蒙泰诺 (Montano),塞浦路斯总督、奥赛罗的前任。小丑,奥赛罗的仆人。官长、绅士、信使、传令官、水手、侍从、乐工等。 上一页 0 /5 下一页
麦克白 中人物有哪些 英文名
麦克白中的主要人物有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1、麦克白(Macbeth)作为邓肯国王的一个首席将军和最亲近的军事顾问,麦克白在三个女巫预言和他妻子的阴谋的驱使下做出邪恶的行动。当他因他的军事功绩而被授予考特爵士时,他登上皇位前的一个预言实现了。他受谋杀的诱惑而去实现第二个预言。一旦他被加冕为国王,他就会制定残忍的计划,开始不加选择的杀人以确保他王位的安全。他是不敏感的,当他激怒了整个苏格兰贵族反对他的暴虐时没有有效的抵挡,最终他迫于心理压力和反抗势力而垮台。2、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作为麦克白的妻子,麦克白夫人是那个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她的阴谋就像她丈夫的行为那样冷酷狠毒。在谋害邓肯时麦克白夫人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邓肯的死兆。因此她请求魔鬼将自己妇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恶与疯狂;她还让黑夜掩盖他们行凶的刀剑。然而,在虐杀开始后,她没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影响,不久她成了自己罪过的受害者,最终发疯并自杀。尽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可怕,但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扩展资料《麦克白》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克白
麦克白英文
麦克白英文Macbeth。双语例句1你可能会屏住呼吸,或者打消看电影的念头,改成回家像麦克白夫人那样搓洗手。Maybe you hold your breath, or maybe you decide to skip the flick and go home to scrub your hands like you're Lady Macbeth.2如果我听起来有点像比利·菲尔普斯,我很抱歉,但我确实很兴奋。他引用了《麦克白》的选段。I'm sorry if I sound a little bit like Billy Phelps, but I do get excited. He quotes the passage from Macbeth.3如果他戴着手铐被带回洛杉矶,恐怕电影史学家们会把由他改编的电影《麦克白》视为他的代表作。If he is taken back to LA in handcuffs, perhaps film historians will come to regard his most important film as his adaptation of Macbeth.
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什么?
您好,亲😊我是生活导师小强,非常高兴能够为您解答。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对麦克白的预言是:第一个女巫:“麦克白将为光荣的三个头衔而欣喜”。这预言麦克白将获得三个头衔,成为格拉姆侯爵、卡雷沙伯爵和安哥斯伯爵。第二个女巫:“麦克白将不会被任何生者之子所生者杀死”。这表明麦克白不会被任何自然出生的人所杀死。第三个女巫:“麦克白将不会被任何女人之手杀死”。这预言麦克白不会被任何妇女所杀死。根据这三个预言,麦克白认为自己已经无敌,不会遭到任何正常出生的人或妇女的伤害,所以重要的是一个“既非生者之子也非女人”的人才能杀死自己。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活产婴儿通过剖腹产出也可以被视为“未生者之子”,后来麦格达夫的幽灵破坏了他对预言的误读,并告知可以由麦格达夫的子嗣马克·西瓦德来杀死麦克白。这三个预言实际上是含混其词,利用麦克白对文字的误读导致其产生错误判断和狂妄自大,最终造成自己的毁灭。女巫的预言体现了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关于词语运用和命运的深刻体会。希望这能帮助您理解《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对麦克白所作的预言及其深意。如果您有任何其他疑问,欢迎在回复中提出,我将继续为您解答。【摘要】
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什么?【提问】
您好,亲😊我是生活导师小强,非常高兴能够为您解答。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对麦克白的预言是:第一个女巫:“麦克白将为光荣的三个头衔而欣喜”。这预言麦克白将获得三个头衔,成为格拉姆侯爵、卡雷沙伯爵和安哥斯伯爵。第二个女巫:“麦克白将不会被任何生者之子所生者杀死”。这表明麦克白不会被任何自然出生的人所杀死。第三个女巫:“麦克白将不会被任何女人之手杀死”。这预言麦克白不会被任何妇女所杀死。根据这三个预言,麦克白认为自己已经无敌,不会遭到任何正常出生的人或妇女的伤害,所以重要的是一个“既非生者之子也非女人”的人才能杀死自己。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活产婴儿通过剖腹产出也可以被视为“未生者之子”,后来麦格达夫的幽灵破坏了他对预言的误读,并告知可以由麦格达夫的子嗣马克·西瓦德来杀死麦克白。这三个预言实际上是含混其词,利用麦克白对文字的误读导致其产生错误判断和狂妄自大,最终造成自己的毁灭。女巫的预言体现了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关于词语运用和命运的深刻体会。希望这能帮助您理解《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对麦克白所作的预言及其深意。如果您有任何其他疑问,欢迎在回复中提出,我将继续为您解答。【回答】
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什么?
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1. “麦克白,你将成为格拉姆斯的莫夫”(Thane of Glamis)2. “你将成为卡多尔的莫夫”(Thane of Cawdor)3. “你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King of Scotland)这些预言激起了麦克白的野心,他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些预言。这也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摘要】
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什么?【提问】
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三个女巫告诉麦克白的预言是:1. “麦克白,你将成为格拉姆斯的莫夫”(Thane of Glamis)2. “你将成为卡多尔的莫夫”(Thane of Cawdor)3. “你将成为苏格兰的国王”(King of Scotland)这些预言激起了麦克白的野心,他开始寻求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些预言。这也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