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笔花鸟画最成熟的时期
宋代是工笔花鸟画最成熟的时期。宋代是我国古代宫廷画繁荣发展的时期,这种围绕着封建帝王将相生活、朝政而进行的绘画,在北宋时达到鼎盛,此时的宫廷花鸟画从绘画技巧、绘画题材、语图关系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花鸟画源自新石器时代,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脱离其他画种,成为独立画科。唐至五代之后,花鸟画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由单一的图画表现形式逐步转换为语图结合的表现形式,与山水画并驾齐驱。五代末至北宋初,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成熟,绘画中的语图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宋代工笔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宋代花鸟画强调简约大气的审美基调,将画面构图放在描摹设色的重要位置上,通过合适的绘画素材和合适的角度,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和谐与统一,实现生动有趣的内容与严谨简约的构图相映成趣的艺术表现。宋代工笔画家在现实观察基础上,采用笔线勾勒的形式,通过线条的走向来刻画花鸟,描绘的景物更加客观,更能给人以真实之感。在处理一些较为复杂的绘画主体时,运用线条的强弱、粗细、浓淡对比,使画面展现给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
画人物脸怎么画
画人物脸的步骤如下:准备工具:素描铅笔、参考图片等1、首先,我们先画一个正圆,标出互相垂直的直径,纵线延长至圆外少许(不到半径的长度)然后和园内的横线连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两遍再分别绘制顺畅的弧形,这要就看着就差不多了,最后插去除了外轮廓中的所有辅助线,然后不够平滑的部分,用铅笔绘制平滑。2、在整个脸型轮廓上上下以2比1的比例分开,然后左右以1比1的比例分开,这样横线的两遍就是耳朵的位置;而纵线和横线的交叉点就是鼻子的位置,横线稍微偏上一点,就是眼睛的位置,横线稍微偏下就是嘴巴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基本上确定出了各个位置。3、眼睛可以用于表达人物性格、情绪;鼻孔和鼻梁是为了确定脸部朝向,在画漫画人物的时候跟写实鼻子不用,但还是需要了解鼻子的结构特点;嘴巴也是用来表达人物情绪的,重点是嘴角和上下两片嘴唇的变化;耳朵大多数的时候不需要去细致刻画,主要是根据头部的来绘画。4、画出头发量,画一点体积的头发补上一点细节即可。动漫人物的脸部绘制,重点就在于脸部轮廓、五官、表情等外在特征,用来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教程只是提供基本的绘画思路,想要扎实技术还是要靠不断地练习、累积。练习画人像的好处1、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力:人像画是对人物形象和特征的观察和再现。通过练习画人像,你可以提高观察力、细节把握能力和对人物情感的表达能力。你可以通过细腻的线条、光影的处理以及色彩的运用,表达出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特征。2、形象塑造和创造力培养:练习画人像可以帮助你学会构图、塑造形象和创造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和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和特点,你可以学会在画布上塑造出具有立体感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同时,你也可以挑战将人像与背景、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艺术表现力的作品。3、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练习画人像需要对细节进行观察和把握。这有助于培养你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肌肉结构等细微的变化。同时,通过不断练习画人像,你也会逐渐培养出对美感和审美价值的敏感度。
工笔人物画的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
从可考的内蒙古阴山岩画和彩陶文化中,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了高度概括的抽象人物图形和笔的运用轨迹,人们己开始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描画、记录远古的生活。战国时期的帛画是迄今为止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人物画。就画法而论,用墨线双勾轮廓,以线条为框架平涂设色这一中国画的构成因素已初见端倪。中国画根基于民族基本哲学,掌握“阴阳”、“气积”的规律,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节奏,奠定了以线造型的审美理念。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已日渐成熟。顾恺之是代表性的高手,他的传世摹罪本,《女史藏图》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性手卷,也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人物题材卷轴画。作品注重刻画人物神态。相传顾恺之画人物广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他“迁想妙得”的主张,为后人解决形、神关系树立了典范。顾恺之用线把过去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如“背云浮空”、“流水行地”般舒展流畅。《女史藏图》、《列女仁智图》用高古游丝描法,如“春蚕吐丝”、“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疾”;用色只求“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唐代人物画达到鼎盛期,阎立本上承顾恺之,融恢弘博大的气势,确立了初唐工笔人物画风。阎立本的《步擎图》记录了唐太宗接见吐番松赞干布求亲特使禄东赞的史实,阎立本是描写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好手,画面没有去刻意表现迎亲、宴饮等重大场面,而是采用了聚焦法,突出主体,使主要人物心理描写得以放大。唐太宗的威严善待、庄重安详,禄东赞满面风霜、智慧干练和对大唐皇帝的崇敬神态溢于脸面。红衣使者和白衣随从的眼神和表情的刻画也极为精彩,主仆关系使人一目了然,道具与人物的层次结构穿插得非常得体。阎立本亦是一位色彩高手。画面以黑、白、红、绿为基色,充分归纳;运用色彩的对比、反衬,使和谐的情节氛围和人物组合的内在节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张萱开创了工笔人物画绮丽华滋的重彩画风。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骑马游春的场景。画中女性体态丰腴、动态舒缓优雅,“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是盛唐“绮罗人物”的塑造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审美的要求。横展铺陈的构图,高低错落的起伏,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为了突出虢国夫人这个主要表现对象,张萱独具匠心,有意把虢国夫人、男监、老年仕女和小孩的目光聚焦于一点。整幅作品线法纤细而富有弹性的张力,衣纹处理注重丝织品的质感,色调明快亮丽,春意盎然。唐玄宗时的吴道子,因人物画线法有独到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当时画坛的画风,所以时称“吴家样”。从《送子天王图》中不难看出其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磊落,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世称“吴带当风”。或如兰叶或如莼菜条,线条粗细随着形体和线条走势的起伏进行变化,活泼、流畅、生动,有强劲的节奏感。勾线时用焦墨,“轻拂丹青”,略加以淡彩、敷彩于墨痕中,设色富丽且现秀淡雅致之风,有“吴装”之美称。此幅画,尤其是画面末端,天神端坐中央,兰叶描法的中锋勾线,转折处略有侧锋回转,势若风动。净饭王抱子则用铁线描勾勒,挺劲有力,转折分明,二者气质与不同的心理变化表现得生动充分。吴道子所画人手“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千余年来素有“画圣”之誉。韩斡因善画鞍马人物而闻名。他流传的作品有《照夜白》和《牧马图》。所画《牧马图》手法洗练简洁,构图上舍去琐碎,不描写场景和周围的环境,作品中二马一人组成的画面结构,主体突出,生动之至。然而在细节的描写上却又可以看出韩斡的用心良苦。画面无更多的颜色,画家集中精力用墨色演染画面,层层渲染,十分讲究,奚官头戴的黑帽与前匹黑马渲染得沉厚透明、不死板,以铁线描表现马的雄骏形体,用线的方圆对比使人物造型厚实起来,满脸蓬松的胡须和胳膊上的汗毛刻画。加之人物衣纹疏密相间的虚实处理,使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跃然眼前。作为杰出的鞍马画家,韩斡注重写生,常以内厩之马为“师”,在解剖结构的准确把握上前无古人。周昉是唐代人物画大家,尤以仕女画见长,《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宫延贵妇悠闲疏散的精神面貌。周昉抓住了宫延仕女的“丰腴典丽、雍容自若”的体态特征,以神领形的把握,散步时仕女身体曲线的微妙变化、慵懒无聊的心态神韵被形态表露得入木三分,是典型的以神表形、意象造型手法。周昉用笔遒劲纤细,铁线勾勒,柔丽而富有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非常贴切:纱衫轻薄透明,肌肤丰腴白皙、光彩照人,羽毛轻盈,头饰闪亮。周昉设色手法多样,常常采用多层烘染、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走线等手法,开一代工笔人物画新风。《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工笔人物画的杰作,作者顾闳中受后主李煜之命潜往韩熙载府第,靠目识心记窃绘了韩熙载政治上失意而无意为官、荒诞不羁纵情声色的夜宴故事。《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叙事性画卷,有“听乐”、“观舞”、“歇息”、“演奏”、“散宴”等五个场景,把握了众多人物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神情的心理活动。整幅画在大面积黑色的包围中沉闷抑郁,觥筹交错,似乎使人感受到韩熙载因长期纵情声色、麻木不仁的外表中隐藏着内心的紧张。全幅画面构图运用曲线铺陈开来,利用屏风、坐椅等作为分隔,起到了把不同的场景情节既分隔开独立成章而又整体贯通的效果。在线与色的运用方面,顾闳中也有独到之处。线条工整精致,以直求折,屈铁盘丝,柔融于刚。设色华滋冷艳达到极致,色彩的布阵匀称,凝重加染,配以淡色,变化自然、节奏迭起是后学工笔人物画的典范。灯烛、乐器、帐幔、床椅、桌屏等道具的逼真写照,也为史学家提供了极好资料。贯休以罗汉造像见长。《罗汉图》具有肖像画特质,形象极度夸张,古怪奇特,塑造头部多为庞眉大目,丰颐隆鼻,突破了晋唐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贯休自称所绘罗汉形象怪异的来源为“从梦中所见”,其实当时西域僧人传教中国,以及大量的印度佛教画像的传入,拓展了画家的想象空间。贯休所作怪异罗汉宋时评价极高,《宣和画谱》日:“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巨桑颡稿项,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贯休在作画手法上受阎立本、吴道子、周防、尉迟乙僧影响,莫高窟晚唐壁画也可见类似画风。《罗汉图》是以人物情态神韵为前导,以骨像的内在神态为根本的造型手段,怪异在外形上,而内在结构的把握上丝丝入扣、严谨扎实,在画史上的成就独树一帜,对明清时期的丁云鹏、陈洪绶、海上三任,甚至现代的人物画都有着潜在的影响。《八十七神仙卷》是宋代道释人物画的代表作,佚名。全图采用长卷式的构图方式表达主题,场面宏大饱满,排列的人物以递叠陈设的构成方式处理得顶天立地、层次交错。用铁线描和游丝描反复表现长而流畅的线条,是画面造型表现手法的明显特征,向后飘动的衣带和裙摆,增强了画面的方向动势,在缭绕的云雾烘托中飘然灵动。在视觉角度安排上,画家为了避免作品人物走向的单凋,而在众多顺向人物组合里插入几个反向人物,加强人物群体的前后呼应关系。仙人们手执的仙瓶、团扇等器物刻画精美,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感。从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线描塑造的表现力、组合穿插技巧和线描的节奏韵律感。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释壁画中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永乐宫壁画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由无极门、三清殿、纯阳门和重阳殿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最为壮观。全图人物安排有286人之众,所绘的8个主像,皆作冕旒帝王装。每一主像旁配以各种神祇围绕主像左右展示开来,分三至四层递叠排列。在气势磅礴的朝元行列里,画家们深入刻画每个人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个性魅力。主像庄重肃穆,武士威武雄健,玉女娴秀温雅,真人翩翩欲仙,感人至深。对大场景人物的把握,画家们巧妙地采用互动互静的照应方法,利用画面人物的侧耳倾听、左右顾盼、转身对话,使整幅画浑然一体。壁画笔法利落,线条疏爽,敷色辉煌,极富浓郁的装饰意趣。画作重彩勾线填色法,为了突出衣袖、缨络和花钿等,多采用堆金粉技巧,增加体积厚度和质量感,使画面富丽高贵。永乐宫壁画既延续了唐宋壁画的传统手法,又开拓了明清壁画的新路。明代末年的曾鲸在人物肖像画领域有着突破性的贡献。他的《张卿子像》、《王时敏像》、《葛展甫像》、《王鏊像》等是重人物面部结构和凹凸特征的具象写实主义肖像画。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来华传教,随身带来的圣母和耶稣像的逼真画风同传统以线描为主略加渲染的中国肖像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刺激着曾鲸这类画家的审美需求。曾鲸所作的肖像画中流露了在传统的作画手法上融入西方造型要素并形成新风格的要求。曾鲸画像,注意墨骨,以淡赭根据人物面部结构的内在本质层层渲染,线的因素不被强调,五官描绘富于立体感,凹凸起伏中人物的神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篇》中提出:“须将前代妙手如曾氏一派细玩其下笔之道,再于临时能从面部相取下笔的确道理,勾勒皴擦,用惟其宜。浓淡轻重,施得其当。”曾鲸的肖像画法,风行一时,也称“波臣派”,造就了肖像画的崭新格局,一直影响到清代。明代最具创造力的人物画家应是陈洪绶。他专心研究晋、唐、宋、元以来的诸家风格,用线纤细,转折有力,造型偏重于自然形态。晚年用笔转向浑厚,线条强调金石味,设色重清淡。人物衣纹画法浑圆细劲,他将人物的腰际卡位收后“任由”宽袍大袖舒展飘逸地翩翩然起来,装饰感极强的线条运用反过来又增强了这种造型语言的韵律。人物形态夸张变形,个性鲜明,怪诞中人物神情表达含蓄。任伯年是众多海上画家中的成就卓著者。《群仙祝寿图》是任伯年人物画的杰作。这是巨大的12幅泥金画地的通景屏,共描绘了46个神仙人物共赴王母的寿筵。为了营造画面气氛,表达群仙祝寿的仙灵境界,任伯年想像力超凡,他把各路神仙人物安排由地面、空中和海上分路去赴宴,场面宏大。画家将人物划分五大组块,每组人物之间又相互关照、疏密多变、错落有致。构图采取交叉重叠式展开,活泼灵动,穿插树木、花鸟、山石、建筑、海水、云雾,画面显得丰富统一。任伯年用色明快、鲜活,朱砂、石青、石绿在泥金的画地上浓彩淡染,整幅画面金碧辉煌。鸦片战争后,上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群仙祝寿图》通景屏或多或少烙下西洋教堂画风的印迹,设色方法上是受到水彩画影响的。正是由于任伯年这样一批前瞻性画家的不懈努力,为中国现代工笔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清末民初,人物画衰败,工笔人物画亦已萎缩。“五四新文化”浪潮的冲击,似乎没有让中国画得到改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跨出国门,寻求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路子。建国以来,徐悲鸿提倡以素描融入中国画人物画学习的教学体系,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指导思想给画家注入了新的血液。工笔人物画在长时间的休克中得到复苏和繁荣,从传统中启迪智慧,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从国外绘画的精髓中汲取养分,尤其是现代教学理念在中国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为中国画人物画的振兴培养了大批有志有为的青年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新的贡献。
工笔画的特点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传统工笔画追求用笔生动、渲染层次丰富、形象细腻逼真。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科目,需要艺术家们不断加以创新,这样工笔画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笔工笔画多用中锋勾勒细而匀的线条。一般选用狼毫类细而尖的笔。常用的笔有衣纹笔、叶筋笔、大红毛、小红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染色笔常用的染色笔有:大白云、中白云、小白云和其他软毫毛笔。纯羊毫笔过于软,一般不太好用,兼毫笔较好,因为它外层是羊毫,中间部分是硬而挺的毛,因此既能含水分又有弹性。板刷类工笔画经常需要涂底色,或做大面积的平涂和渲染,因此需备有各种宽度的羊毛板刷、排笔、联笔。
工笔画的特点
1首先,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2其次,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3最后,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工笔画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水墨、浅绛、青绿、金碧、界画等艺术形式均可表现工笔画。
工笔画绘制的四个基本步骤
工笔画绘制的四个基本步骤为:起稿和勾线、晕染底色、敷染表色、深入刻画和调整。1.起稿和勾线:工笔重彩落墨之后很难改动,所以起稿时一定严肃认真,要求精细准确,笔笔肯定。墨线的深浅根据对象本身的色调来决定。2.晕染底色:工笔画把墨当色来用,画某些东西须用墨来大第色,如枝干,山石走兽等着色之前先打好墨底,这是工笔重彩画特殊的表现方法。3.敷染表色:一般是先染花头,再染叶子。花先染淡色花再染重色花。染花先从画面最前边的突起部分染起。4.深入刻画和调整:像花蕾,花蕊、花萼、嫩叶、叶芽、叶筋等。使画面完整。最后要调整收拾,中国画讲“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一幅画的最后效果如何,跟这一不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选择画工笔人物画
选择画工笔人物画是因为画工笔人物画形象,在画家的把握与引导下,借助笔墨表现出来,既反映了客观自然的美,又揭示了画家的心理世界。在工笔画中,线及其塑造的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品格特征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中国画的墨色处理,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
“写意性”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观。自从它两千多年前形成起,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中国画艺术的写意性,不但表现客观形物的形态特征(外在美)和内在精神(内在美),还表现画家自我的主观意识、精神、审美观、感情旨趣。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形物,又有表现的意识;既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它们形意相融,主客相合,物我相契而又不互相排斥,构成了中国画特殊的审美艺术观。
工笔人物画技法?
1、先把绢绷在框上,因为绢很透明,所以很容易就看得清素描稿的形,勾线时注意深浅,如头饰的里面勾得稍重些,边缘就要浅些。(为了产生虚幻的效果)因为衣服是红色的,所以墨线要粗些和重些和有变化些,勾线时注意起笔,收笔。重要的眼睛和睫毛、眉毛要分多几种墨色去勾,这样不会很死。2、用墨分染,先从大体入手,淡墨染背景,宁可谈些多染几遍都不要一下用重墨染死,到头饰时就用水晕开。泛光的感觉就是这样做出来的。3、花青染脸的暗部,胭脂和朱瞟染血色,我个人认为国画的相对平面性很重要,所以点到位就好,不需太多。红衣服用了几个红色,先胭脂、曙红、大红再到朱砂。因为朱砂在红色底没做足够之前是不会发色的,所以红色底一定要从水色到矿物色地叠加。4、背景处理成弱对比,这样就会退进去,芭蕉着了一点黄和红,为了和主体人物身上的颜色呼应。白色是加了云母的,也加了一些骨胶,增加附着力。调整完成。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的一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通俗的说法也就是仔细工整的去绘画,注重绘画的线条和神韵,线条即工笔画的灵魂所在。
工笔花鸟画画家有哪些?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那么网友们知道工笔花鸟画画家有哪些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黄筌。黄筌(公元约903—965年),字要叔,五代西蜀画家。成都(今四川成都)人。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擅山水、人物、龙水、松石,尤精花鸟草虫,师法李踦、孙位,对刁光胤的花鸟画师法尤深,并加增损,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其花鸟画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所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色彩富丽典雅。因他长期供奉内廷,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画风工整富丽,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今有《写生珍禽图》传世。子黄居宷、黄居宝等亦擅花鸟,承其父法,黄居宷有《山鹧棘雀图》传世。黄氏父子的画风深得北宋宫廷喜爱,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
2、 徐熙。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3、 赵昌。赵昌(?-约1016)(北宋),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师事滕昌祐,有“出蓝”之誉。喜画折枝花卉,擅长着色。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专家多以为不真。画院待诏林椿以花鸟翎毛著称于时,画法师赵昌,今有《果熟禽来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与记载中赵昌画法相似。
4、 易元吉。易元吉(北宋)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据说曾深入山中居住,观察兽类活动,所画动物极其生动传神。英宗时应召入画院在西庑殿作《百猿图》,未竟而卒。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画于崇山峻岭间嬉戏的群猿。
5、 崔白。崔白(约1004—1088年)(北宋)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画院画家。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其花鸟画重写生,并且不打草稿。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轴,描绘西风袭过的深秋野外,一对绶带鸟飞来,对野兔叽叫。禽兔刻画细腻,树石草坡则用笔老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画数只麻雀于枯枝间栖憩的情景。其弟崔悫,字子中,也是画院画家,兄弟齐名,且画风相近,都是改变宋初以来“黄氏体制”的中坚人物。
6、 赵佶。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赵佶是个书画家,他的正书称为“瘦金体”,并最擅长于花鸟画。
以上就是对于工笔花鸟画画家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工笔花鸟画代表人物
郑瑰玺:现代彩墨工笔花鸟画代表人物,极富个性辨识度.“荆楚之地多才俊,两湖文脉出才子”,这是学术界一个不成文的共识。这是因为在这片文化厚土上从未间断的文化传承,而当代杰出画家郑瑰玺正是生长于这样一片文化厚土。郑瑰玺出生于196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创作院专业画家、中国职业画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荣获多个奖项,出版有十余部个人画册。瑰玺一致致力于探索现代彩墨工笔花鸟画领域,以及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其作品风格独具时代审美与人文语境,呈现出独具个人学术品格与审美意趣,且极富个性辨识度。郑瑰玺以更为自由开放的思维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很多对家乡有着眷恋之情的画家一样,郑瑰玺的工笔重彩花鸟主要锁定在湖北西部大巴山区神农架的自然景物上,神农架的奇异景观,山花野卉、杂树藤蔓、珍鸟异禽、坡石溪流都寄托着他对于家乡的真切感受以及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在郑瑰玺的重彩花鸟中,山水与花鸟的融合不仅复现了花鸟的自然生存环境,而且也呈现出实境之美的艺术个性生成。可以说这种美是朴素的,充满了本真,但也需要去“发现”。作品中所包蕴的丰富性、生动性都是独特的。
中国画里面的工笔画技法和写意画技法的特点各是什么?
中国画里面工笔画和写意画是最基本的两种绘画形式。那么这两种技法的特点各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工笔画绘画技法工笔画工整秀丽,造型严谨,形神兼备,真实感较强。工笔有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没骨工笔等几种形式。白描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画法。它是依靠线本身的粗细、刚柔、方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的质感和线条的笔感情趣。淡彩在色彩运用上,有着独特的规律和方法。淡彩强调典雅、单纯、朴素、纯净的美。画幅以墨为主,略施淡彩。重彩用色较淡彩用色浓重、艳丽、华贵,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重彩一般均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所谓“三矾九染”。每遍施色要薄,数遍之后,加染一遍胶矾水,以固定画面上的颜色,其效果也显得厚重、沉着。重彩可分勾染法,勾填法两种。勾染法多以植物色积染套色。勾填法则均以矿物色打底,然后再采用句染法。没骨工笔一般不需勾墨线,而用颜色直接关染。关染时采用磁染法,而不用积色法。碰染也叫撞染,是用两校毛笔,分别蘸上两种颜色,从不同方向染起,中间相碰,形成颜色自然相接,如绿色的叶子,先以深草绿染叶根。再以淡草绿染叶尖,当深浅草绿相碰时,自然形成深浅相间的草绿色。另外,没骨工笔还有注水、注色与注粉的方法,工笔画家陈之佛多用此法。中国画的写意绘画技法写意有小写意、兼工带写、大写意之分。但一般画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小写意是写意的一种,其特点是简练概括,强调笔墨趣味,在形神关系上,它不求惟妙惟肖而注重“以形取神”,部分摆脱了形的约束。小写意着重整个画幅的整体气势,而工笔则着重结构的交割。但这也不是说小写意可以不要形似,而是和工笔的要求不同罢了。兼工带写是小写意与没骨工笔之间一种画法。有时也采用一些工笔的画法,也可采用粗画细染的方法,即采用大写意泼墨粗画,再以工笔的烘染法细染收拾,放而不野,细而不腻。大写意是在小写意基础上,进一步削繁成减,更为简括洗练。写意画一般采用先墨后色的方法,常用的技法有泼墨法(墨或色)、破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
工笔”是哪种绘画形式的技法?
“工笔”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陈之佛所作秋艳图。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扩展资料:“工笔画”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是:1、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2、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笔画
工笔牡丹画一幅要多久
工笔,也分好多种,有水墨、青绿、金碧等。
所谓工笔,是和写意相对的。写意追求的是意绪的表达,托物言志;工笔基本算是写实,有工整的意思,要画时间。
其中,工笔勾线,力求细致、写实;然后是上色时的各种染法,有时需要干透接着再然,各种染法(分染,统染,点染,罩染,醒染等等)
根据个人功力不同和画幅大小,时间相差很大,不可容日而语
如果画心是三尺的画幅,从勾线开始到画完成品,少则3-4天,多则一周,十多天也有可能
工笔人物画的皮肤颜色怎么调?
工具/原料:颜料(国画颜料)、毛笔、调色板、宣纸。1、首先,勾线,白描稿。2、然后,用花青染出荷叶,要注意前后的关系:前面重些,后面淡些。用曙红染衣袖,坎肩则用花青墨分染,白纱用赭墨。用淡淡的绿从荷花瓣的根部往上染,分出结构。头发分染出结构。用赭石,曙红,花青,藤黄搭配,分染出脸,手的大体结构,体积。3、荷叶先用花青罩几遍之后,调绿色罩,根据虚实反复去画。画够之后用水清洗,然后再染。反复多遍,满意之后,再用淡淡的石绿轻轻地提一提。荷叶残破的地方,用胭脂墨去画。坎肩用花青墨画出底子,用淡墨画方格,衣袖用大红调白色淡淡地罩一两遍,次数不宜太多。头发用墨加染,留出高光。脸,手按结构逐渐深入。4、主要几块颜色的关系,做适当的调整。头发罩染,高光不宜过亮。5、将荷叶完成,荷花用曙红染尖部,然后用白粉染花瓣的结构,染够之后用白粉罩一遍。脸,手颜色染够,用白,朱瞟,三绿调成肤色罩染,颜色要稀,一遍不够再罩。6、画五官用胭脂调赭石,染出五官的结构。眼睛周围、耳垂及耳廓用胭脂多一些,鼻口周围赭石多一些。结构不要卡得过死,要和周围的皮肤有联系。7、这就完成了,看看整体效果。
工笔人物画的基本调色
皮肤颜色调色:
年轻女性:朱膘加胭脂或曙红再加三绿,结构的地方用淡赭石分染,脸蛋用胭脂或曙红稍微罩一下。
年轻男子:赭石加胭脂。
老年人:赭石加墨罩染,结构处用赭墨分染。
老年妇女:同老年男子,但脸色上还要加点胭脂。
儿童:朱膘加三绿赭墨分染结构,脸蛋处用点曙红。
手颜色调色:
方法一:用胭脂分染结构,再用朱膘加三绿罩染,适用于肤色较浅者,例如:小姑娘,年轻女子。
方法二:赭墨分染结构后再用胭脂分染必要的地方,再罩赭墨,适用于肤色较重者,如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
着色:
这个阶段是在分染的基础上用透明或半透明色涂大面积颜色,营造画面的气氛。颜色要单纯、鲜明,涂得要匀净,也是反复数遍而成。涂色时所用颜色调得要多些,以防不够用。如重新再调,色彩就很难衔接上。毛笔蘸色要饱满,一笔接一笔轻轻涂染,不要留空隙。涂过的地方,最好不要再用笔乱蹭。
中国工笔画发展历史
从可以找到的考古发现的内蒙古阴山岩画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文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高度概括的抽象人物图形和笔的轨迹,人们己开始用类似毛笔的工具描画、记录远古的生活。古史相传,舜时期即距今约四千二百年前已有绘画。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帛画是迄今为止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人物画。《人物御龙锦画》(画一个高冠长袖,身佩宝剑的男子,侧身驾着一条巨龙,龙身呈船形)与《人物凤锦画》(画上绘一细腰女子与一龙一凤)用墨线双勾轮廓,以线条为框架平涂设色这一中国画的构成因素已初见端倪,线条圆润流畅,图案纹样均衡有变化,画面具有平面装饰的艺术效果。中国画根基于中华民族传统基本哲学,运用“阴阳”的规律,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表示宇宙万象的变化节奏,奠定了以线造型的审美理念。
秦一统天下之后,至汉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多民族的强盛的封建制国家,这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汉武帝时期尤其如此,这时的科学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今天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距今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是覆盖在墓主棺上的幡,又称“非衣”。是丧葬仪仗的一部分其意识引魂升天,内容分上中下三段,上段,绘天界神话传说中人物,右侧有日,金乌,扶桑,左有月,蟾蜍,嫦娥,正中上方是人首蛇身的女娲,其下是神兽和天门神。中段画墓主人柱仗而行,前后有男女数人伴行,下面有一组准备宴食的人物,以古壁交龙华盖玉磬,是墓主人身前的生活写照,在绘画的技巧上,人物刻画,设色,构图都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成熟,是第一幅完整的工笔重彩画。
汉画像石,画像砖在艺术技巧上定论,已经掌握了运用细线条描绘人物形象与色彩的基本技法规律。虽然还出于稚拙阶段,但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及后世的绘画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汉元帝时宫廷著名画家有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善画人物鸟兽。
东汉、三国时期,天竺佛教的传入对中原绘画有重要影响,三国时吴国画家曹不兴始画佛像,自此,宗教绘画渐兴,继而佛教壁画逐步出现,从敦煌壁画可窥见一斑,可观其昔日之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画家众多,西晋有卫协,其为曹不兴弟子,善画人物佛像,有画圣之称。
东晋晋明帝时知名画家为顾恺之。顾恺之生于西元345年左右,他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性手卷,这种绘画格式是为了便于一段段展开画面观赏而设计的,此图一西元4世纪(晋惠帝)时期的宫廷女官为了鉴戒宫内仕女而作的女史箴文为画题,属于早期儒家思想中所偏爱的训悔性绘画范畴。画分九段,
也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人物题材卷轴画。作品注重刻画人物神态。相传顾恺之画人物广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他“迁想妙得”的主张,为后人解决形、神关系树立了典范。顾恺之用线把过去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如“背云浮空”、“流水行地”般舒展流畅。工整的墨线,设色。《女史藏图》、《列女仁智图》用高古游丝描法,如“春蚕吐丝”、“紧劲连绵,循环超息,调格逸易,风趋电疾”;用色只求“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
此时的绘画色彩经常渲染的平整而均匀,颜色似乎从来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用来模拟形态,或者光线落在物体上的凹凸效果与空间感。而随着佛教与佛像的传入,带有塑造性的凹凸表现方法也随之进入中国,可以说中国艺术的发展是不断吸收的结果,中国从来都是带着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来发展自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幻觉凹凸法的画家是西元6世纪初的画家张僧繇,他的主要作品是佛寺壁画,所用画法远接地中海地区的后期古典艺术,是从印度北部和中亚细亚的沙漠绿洲城市传入中国的,中国人原来并不熟悉它,所以张僧繇的画在当时肯定有惊世骇俗之情景,张僧繇的绘画表现了一种比较具有肉体感的造型,一位九世纪的评论家张彦远在评论早期人物画的特征时,说顾恺之捕捉到了人物的神情,陆探微是骨,张僧繇是肉。相传张僧繇作《五星二十八星宿真形图》,运用了凹凸技法,表现人物的体积感。
魏、晋、南北朝政治分裂局面在西元589年结束,隋代统一了中国,但是到了六世纪末战乱又起,西元618年隋亡。取而代之的是持续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唐代初期和盛期一百五十年间,中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生活各方面一片繁荣景象,东西交流发达,各种宗教传入,万朝来贺,文化艺术发达。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大唐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此时绘画也因这样的时代而繁荣。
唐代人物画冲破了汉魏六朝时期描写圣贤、功臣、义士、烈女及宗教绘画题材的束缚,更加的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唐代人物画达到鼎盛期,阎立本上承顾恺之,融恢弘博大的气势,善于选取重大历史题材,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人物时,非常注意人物精神气质和心理特征的刻画。他画的《历代帝王图》人物刻画传神,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确立了初唐工笔人物画风。
阎立本的《步辇图》记录了唐太宗接见吐番松赞干布求亲特使禄东赞的史实,阎立本是描写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好手,画面设有去刻意表现迎亲、宴饮等重大场面,而是采用了聚焦法,突出主体,使主要人物心理描写得以放大。唐太宗的威严善待、庄重安详,禄东赞满面风霜、智慧干练和对大唐皇帝的崇敬神态溢于脸面。红衣使者和白衣随从的眼神和表情的刻画也极为精彩,主仆关系使人一目了然,道具与人物的层次结构穿插得非常得体。阎立本亦是一位色彩高手.画面以黑、白、红、绿为基色,充分归纳;运用色彩的对比、反衬,使和谐的情节氛围和人物组合的内在节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张萱开创了工笔人物画绮丽华滋的重彩画风。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描写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和另两名姊妹骑马游春的场景。画中女性体态丰腴、动态舒缓优雅,“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这是盛唐“绮罗人物”的塑造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审美的要求。横展铺陈的构图,高低错落的起伏,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为了突出虢国夫人这个主要表现对象,张萱独具匠心,有意把虢国夫人、男监、老年仕女和小孩的目光聚焦于一点。整幅作品线法纤细而富有弹性的张力,衣纹处理注重丝织品的质感,色调明快亮丽,春意盎然。
唐玄宗时的吴道子,因人物画线法有独到的审美意趣,影响着当时画坛的画风,所以时称“吴家样”。从《送子天王图》中不难看出其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磊落,气势雄健“其势圆转,而衣纹勾线飘逸生动”,世称“吴带当风”。或如兰叶或如莼菜条,线条粗细随着形体和线条走势的起伏进行变化,活泼、流畅、生动,有强劲的节奏感。勾线时用焦墨,“轻拂丹青”,略加以淡彩、敷彩于墨痕中,设色富丽且现秀淡雅致之风,有“吴装”之美称。此幅画,尤其是画面末端,天神端坐中央,兰叶描法的中锋勾线,转折处略有侧锋回转,势若风动。净饭王抱子则用铁线描勾勒,挺劲有力,转折分明,二者气质与不同的心理变化表现得生动充分。吴道子所画人手“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千余年来素有“画圣”之誉。
韩斡因善画鞍马人物而闻名。他流传的作品有《照夜白》和《牧马图》。所画《牧马图》手法洗练简洁,构图上舍去琐碎,不描写场景和周围的环境,作品中二马一人组成的画面结构,主体突出,生动之至。然而在细节的描写上却又可以看出韩斡的用心良苦。画面无更多的颜色,画家集中精力用墨色演染画面,层层渲染,十分讲究,奚官头戴的黑帽与前匹黑马渲染得沉厚透明、不死板,以铁线描表现马的雄骏形体,用线的方圆对比使人物造型厚实起来,满脸蓬松的胡须和胳膊上的汗毛刻画。加之人物衣纹疏密相间的虚实处理,使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跃然眼前。作为杰出的鞍马画家,韩斡注重写生,常以内厩之马为“师”,在解剖结构的准确把握上前无古人。
周昉是唐代人物画大家,尤以仕女画见长,《簪花仕女图》描写的是宫延贵妇悠闲疏散的精神面貌。周昉抓住了宫延仕女的“丰腴典丽、雍容自若”的体态特征,以神领形的把握,散步时仕女身体曲线的微妙变化、慵懒无聊的心态神韵被形态表露得入木三分,是典型的以神表形、意象造型手法。周昉用笔遒劲纤细,铁线勾勒,柔丽而富有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非常贴切:纱衫轻薄透明,肌肤丰腴白皙、光彩照人,羽毛轻盈,头饰闪亮。周昉设色手法多样,常常采用多层烘染、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走线等手法,开一代工笔人物画新风。
在色彩的运用上,技法非常成熟,在继承了前人以墨线为骨的基础上,不仅把调好的颜色平涂上去,还进行必要的晕染和渲染,更好的表现物体的形质。
工笔画的起源和发展
工笔画的起源和发展
工笔画,古代绘画,崇尚写实,求形似,是以工整者多;至唐王维创水墨画法,尚意轻形,题材由人生转变为描写自然,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因而画法有工笔与写意之分。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仔细观赏并可确信所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原来画面中的猫眼有“竖线”可见。又如五代画家黄筌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此见于《圣朝名画评》 :“广政中昶命筌与其子居农于八卦殿画四时山水及诸禽鸟花卉等,至为精备。其年冬昶将出猎,因按鹰犬,其间一鹰, 奋举臂者不能制,遂纵之,直入殿搏其所画翎羽。[1]”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的《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如陈之佛所作秋艳图, 何家英《秋冥》。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的材料也有很大改进。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 赵新建《清塘荷韵》的绢或宣纸上。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从战国到两宋,工笔画的.创作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边鸾牡丹图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现了新的面貌。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沿着融合文学、书法、哲学、诗兴语言的轨迹深入发展。吸收了东西方新视觉艺术语言的元素,扩展了材料、技法的新领域。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现的装饰性以及西方写实主义手法和梦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当代工笔画中。使工笔画从传统走向当代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
(1)线条
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