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 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 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色彩混合对于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透明,例如玻璃、水、窗户等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前面说过,色彩是由RGBA表示的,A就代表alpha,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指定A的值0到1之间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
当使用混合时,始终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一个是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一个是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一、色彩构成三原理
1)色彩的印象方面
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 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
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
图形色和底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
在黑暗中色彩消失。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
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
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
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3)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
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
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五、色彩的三要素
1)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
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五、色彩表示
1) 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
2) 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
A 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
B 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
C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
D 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
E 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
3) 三种主要色立体:
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
六、色彩混合
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
1、原色
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
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三原色。
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
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
2、色彩的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RGB是加法混合。
图片说明:相近的两种颜色相混合必得到它们中间的那种颜色,也就是说红色和绿色混合肯定是得到黄色,相对的是互补色,互补色混合会得到白色。
3、色彩的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 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 象。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
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
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 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 重要的作用,是四色的基础。
4、色彩的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
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 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 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 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 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
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
如果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 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 (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
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七、色彩心理
1)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
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2) 颜色的表情:
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
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
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
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
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和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黑、白、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价值。
黑和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的阴极和阳极。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
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又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难以言状的共性。
白色和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
色彩是怎样产生的?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明,则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畅哗扳狙殖缴帮斜爆铆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7世纪后半期,为改进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
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
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色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色彩的起源人类使用颜色,大约在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我们在原始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同遗物埋在一起的红土,涂了红色的骨器遗物,在劳动中用美丽的颜色表示自己的感情而制作的。红色,原始人把它作为生命的象征,有人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原始人使用红士、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这可能是对自己威力的崇拜,带有征服自然的目的。【摘要】
色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提问】
色彩的起源人类使用颜色,大约在15-20万年以前的冰河时期。我们在原始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同遗物埋在一起的红土,涂了红色的骨器遗物,在劳动中用美丽的颜色表示自己的感情而制作的。红色,原始人把它作为生命的象征,有人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 原始人使用红士、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这可能是对自己威力的崇拜,带有征服自然的目的。【回答】
色彩发展历史色彩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人就已经将固体或者液体的颜料涂抹于面部和躯干,公元3至4世纪,经西方已具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力 ,产生了拜占庭色彩镶嵌艺术;公元5至6世纪,爱尔兰僧侣的手抄本,公元8至9世纪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广泛运用,在绘画中色彩,主要是中四象的固有色,17世纪60年代牛顿日光三棱镜折射实验后色彩得到正确认识,19世纪科学得到发展带来艺术观的重大变化。【回答】
色彩学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有意识地应用色彩则是从原始人用固体或液体颜料涂抹面部与躯干开始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可见到原始人对简单色彩的自觉运用。 在色彩的应用史上,装饰功能先于再现功能而出现。 人类制作颜料是从炙烤动物肉时流出的油与某些泥土的偶然混合开始的,逐渐发展为以蛋清、蜡、亚麻油、树胶、酪素和丙烯聚合剂等作颜料结合剂。 在古代中国、印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颜料多用在家具、建筑内部、服装、雕像等的装饰上。 早期中国绘画上的色彩主要是轮廓和形象的修饰手段,用色简练单纯。 古罗马的墙面、地板镶嵌上则已有丰富的色彩。 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色彩材料,凡·爱克兄弟等人在“油-胶粉画法”的基础上改进而形成了亚麻油等调制的油画颜料,为油画的产生提供了媒介材料。 自此,绘画上色彩表现的手段大为丰富。 尽管人类的色彩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独立意义上的科学的色彩学研究却晚于透视学、艺术解剖学而到近代才开始,这是因为色彩学的研究须以光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 文艺复兴时代的画家为了取得自然主义的表现效果,曾经研究过光学问题,注意到了色彩透视问题。 直到17世纪60年代,I.牛顿通过有名的“日光-棱镜折射实验”得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光线混合而成的结论之后,颜色的本质才逐渐得到正确的解释,由开普勒奠定的近代实验光学为色彩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感知心理学的研究为解决色彩视觉问题,心理物理学的方法为解决视觉机制对光的反映的问题,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而视觉艺术所提出的色彩问题,尤其是印象派出现之后遇到的外光描绘、色彩并置对比、互补色等问题,促使理论家、艺术家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产生、接受及应用的规律。 到19世纪下半叶,色彩学研究的专门著作开始出现,如薛夫鲁尔的《色彩和谐与对比的原则》(1854)、贝佐尔德的《色彩理论》(1876)等。 进入20世纪,色彩学更在现代光学、心理物理学、神经生理学、艺术心理学等基础上获得了长足进展。 而色彩学的发展又促进了视觉艺术从19世纪向20世纪多元化时代的转变。
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哪些?
色彩是指当光线照射到物体后使视觉神经产生感受,而有色的存在。关于色彩背后可是有很深的学问的,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色彩基本理论知识,仅供大家参考! 色彩基本理论知识 色彩分类:分为三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属性:分为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对比:分为色相对比,冷暖对比。 相信这些系统的知识对你的色彩起步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 颜色的分类 1、三原色: 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称之为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它们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注意: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现在给大家讲的是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它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 2、间色(二次色): 三原色中任何的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红+蓝=紫色、黄+红=橙色、黄+蓝=绿色) 童鞋们注意啦!!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的分量不等话,又可以产生其他种种的颜色哦。如黄和红混合,黄色成分多则的中络黄、但珞黄等的黄橙色等其他颜色。童鞋们也可以用颜色调来练习下,熟练准确的调色也会为你的色彩加不少分的哦。 3、复色(三次色): 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调出的颜色则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黑色的深灰黑色,所以任何一种颜色与黑色混合得到都是复色。即凡是复色都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成分。) 颜色的属性 1、色相: 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同波长的色彩被感觉的结果。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基本色相。 2、明度: 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的差别,它取决于反射光的强弱。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本身的明与暗,二是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明与暗的差别。 3、纯度: 指色彩色素的纯净和浑浊的程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纯正的颜色无黑白或其他颜色颜色混入。纯度底颜色,给人灰暗、淡雅或柔和之感。纯度高颜色,给人鲜明、突出、有力,但是感觉单调刺眼,而混合太杂则容易感觉脏,色调灰暗。 颜色的对比 1、同类色(相邻色): 同一色相中不同倾向的系列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如黄色中可分为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等,都称之为同类色。 2、对比色(对冲色): 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指在24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 度之间的两种颜色,称为对比色。 3、互补色: 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被称为互补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补色。补色相减 ( 如颜料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 ) 时,就成为黑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色彩原理
色彩原理如下:人类眼球底部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细胞被称为视网膜,光就是由它接收的在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杆状细胞在低亮度是用于接收,并且只有一种,而锥状细胞则不同了,人类有三种锥状细胞,分别感应红,绿,蓝光。当看到颜色时,每个锥状细胞会将各自接收到的信号传向大脑。但是,在黑暗环境下,人们为什么不能辨别颜色呢?这是因为在低亮度的环境下,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掌权。人们只有一种杆状细胞,所以只能告诉大脑亮或暗。由于只有一种光探测器,所以没有办法看到颜色。色调与色彩的关系:色调与色彩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色彩关系有序、合理,画面色调感就强;色彩关系凌乱无序了,画面就缺少色调感。换句话说要想获得画面的整体色调,就必须建立和谐统一的画面色彩关系,推敲用色的纯度、明度,并对色彩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概括。对现实的色彩进行归纳与概括,或者说准确把握一幅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是完成一幅作品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落笔前就能明确表现出对象的整体色调,那么局部色彩也会随之变得明确而容易把握,色彩的整体关系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时,色调就成了作画者对缤纷的自然色彩进行归纳和概括的有效手段。
色彩理论知识
色彩理论知识 所谓转色,是纹唇操作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原有唇色中注入别的色彩以求产生第三种视觉色彩的色彩调和过程。为了便于区分,把用于转色的颜色(别的色彩)称作底色,转色后的颜色(第三种视觉色彩)称作混色,顾客挑选的颜色称作目标色,操作完成后呈现的颜色称作完成色。做了十几年纹绣的老师,对纹唇中的黑唇、乌唇、暗唇都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好对付。因此,要比较透彻地了解“转色”,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进而做出更加接近于顾客需要的目标色,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色彩调配方面的理论知识。 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7、色彩差异。 在现实中,没有人规定什么颜色要达到什么样的彩度和明度才能叫特定的颜色名,就拿最基本的三原色来说,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每个原色都存在着若干不同彩度或不同明度的个体原色,与之相应的混色在色相上肯定也有差异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想用同一色系不同色相的两种原色来分别与另一色系的颜色相混而得到相同色相的颜色,依靠的往往是调配者的感觉而非科学的量比关系。 ;
水彩画的表现技法有哪些?
水彩画是利用水彩的性能、特点,形成表现的技法,随着不断实践,技法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但最常用的基本技法有下列几种:1.透明画法:这是最基本的水彩颜料使用法,是从管中挤到调色盘中,在笔上蘸些水,调成为叫淡彩的有色水。徐在画面上,就能通过这一透明色层看见下面的色。等颜色干后,再把第二层重叠地涂上,最初的那层色就被改变,两个色层看着就象混合起来一样,下层不被遮盖住,因此叫透明画法。2.湿画法:很近似中国水墨画,也是水彩画最常用的一种技法。首先把水彩纸泡在水中,等纸吃透水以后,把纸平放在画板上裱好,用水彩颜料略多调些水,颜色较薄,趁湿时一笔笔画于纸上,利用水与色的相渗化,产生一种润泽、轻快感,这种方法无明显笔触,衔接自然,适用于画雨、雾天和远景,有独特效果。湿画法,用笔宜大,落笔要快,一气呵成。3.干画法:用笔蘸了颜色以后,尽可能地把笔甩干,持笔要有一定的角度,使笔的侧面能接触纸头,动作要快,尤其是在色块的边缘外,这样可以画出所需要的粗糙效果。用这种手法在作画中可画出一个调子的变化,如最暗处可画实点。而亮面颜色可涂得有粗糙感。这种手法适应表现天空的云、波浪、水流和瀑布等的点点闪光。4.刀刮法:局部的高光如果不能完全留出来也可用刀“刮”出来的办法。用较厚的水彩纸,用普通的小刀,使刀口与纸面成30·角刮,用刀的动作,最好要快些才能刮出肯定的线条。这种方法除刮高光以外,还可用来刮细小树枝、细线等。另外,还可视画面需要,在未涂色之前,把纸头对着光线放,用刀刮出肯定的线条,每条刀痕都一样。接着就用水彩颜色,用一支大小适当的笔,在刮出线条的地方平涂,马上就出现两种颜色,刮过的地方纸头表面微发毛呈有规律的沉淀花纹。这种刮出的线条表现树皮、建筑墙面等,很有效果。除此外,还可用橡皮在作画之前在纸上摩擦,或用细砂纸在纸上来回擦,使之起毛,再涂透明色,作大面积的色彩天空、地面等等都是很适宜的。但要避免再作二遍色,以免出现灰脏现象。5.洗涤法:画水彩画洗涤法运用是很普遍的。如画面上亮光,由于用色不当或过重。都可以用洗涤的方法来加工改正。其方法有二:(1)湿洗法,如画面背景部分褶纹,物体暗部反光,人物面部的高光等等。在画面未干时,把洗干净的笔上水分挤掉,然后刷洗出它的亮处,效果很好。但这只能用于画面不重要的部分,因洗涤后,被洗部分容易色彩单调,笔触柔软,所表现的景物也易软瘫无力。这种方法作人物面部高光,可多用。(2)干洗法,就是在作品完成以后,为增强作品的完美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如静物的高光部,流水和瀑布,薄如蝉翼的花瓣及其他部分凡认为不恰当的,都可经过干洗、其方法:用较硬的笔蘸清水在已画好部分轻轻反复洗涤,再适当地施以薄薄的色彩。就会得到极好的效果。6.水彩色和油画棒混合运用的方法:这是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法,油画棒原是油画颜料的一种。它作为水彩画的一种辅助颜料配合水彩颜料作画,取得很好效果。如画雪景,先用油画棒点画出空中飞雪、地面积雪,然后用水彩颜料画出天空与地面明暗处,因油画棒与水彩不相融合,于是画面的明暗处和天空就会出现点点飞雪和积雪,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容易的解决了,这就是油画棒突出的优点。除此外,还可用白蜡来和水彩颜料配合运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要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法来。水彩画的作画方法、步骤:(1)观察了解对象,这是在作画前很重要的,在全面、充分的理解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胸有成竹”再开始描绘。(2)用铅笔起稿,画出大体位置和轮廓,注意构图、画面的主次关系和大体明暗关系,为下一步色彩造型打好基础。(3)轮廓画好后,开始上大体颜色。要求从整体着眼将对象的基本明暗色调及背景用大色块铺起来,要时刻注意基本调子的正确性,大体明暗对比的正确性。用笔要胆大,从浅色入手。在大体设色基础上,下一步进入深入理解和表现工作,在这里不能抓住局部不放手。要与整体关系相互联系比较。抓住明暗结构的关键部分,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色彩的感染力。在处理背光和受光面,用色宜薄,水分用足些。在画最深处或在部分加工时,调色水分宜少,以干画法为主。(4)细致刻划这是最后阶段的工作,部分作重点处理。不是做普遍加细工作,用笔、落笔要审慎,检查一下整体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必须减弱。但对个别地方,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题下,为保持水彩画特有韵味,尽量少改或不改。使其充分体现水彩画特点。总之,要注意提炼取舍,不能平均对待,把对象充分的表现出来,这幅作品才算完成。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色彩是水彩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语言,学好水彩画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 原理、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规律以及色彩如何在水彩画中进行运 用。 一、 色彩与光 光是色彩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光,我们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没有光,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人类的视觉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常见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灯光等。色彩学是以太阳作为光源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通过一个小孔将射进屋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将太阳分离成色彩的光谱,被称作光的散射,即可产生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顺序排列的标准色带。牛顿又对每种色光再进行分解试验,发现每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他又把光谱的各色光用透镜重新聚合,结果又汇成了与日光相同的白光。由此牛顿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相混合可出现另一种色光,如红光与绿光相混合呈黄光,蓝光与红光相混合是品红光。 光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们的波长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现代的光学手段不仅能测出每种光谱中色光的准确波长,而且还对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光学中,波长在 400-750毫微米的光称作“可见光”。例如波长在640-750毫微米呈红色,波长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长在550-600毫微米呈黄色,波长在480-550毫微米呈绿色,波长在 450-480毫微米呈蓝色,波长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长度更短的还有紫外线、 X射线、宇宙线等,比红色光波长度更长的还有红外线、雷达、电视波、无线电波等。这些光波是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实,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那么,平常的物体为什么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发光体。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发光体。金属在常温下是不发光的,如果对它逐渐加温, 也可以变为发光体,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彩逐渐由红橙色转化为黄绿色,温度极高时转化为蓝白色,这种转化在光学上叫做“色温”。“色温”的学名是K,色温至300OK,相当白炽灯的光谱色,色温至600OK接近阳光的白,至200OOK则蓝光炫目。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对不同色温的发光体进行测定时,可以看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例如,白炽灯 (火光、烛光等),含有较多的红黄光波,蓝紫光波较少;而日光灯含有较多的蓝紫光波,红黄光波较少。所以看起来,前者发红,后者倾白蓝紫。晚上我们观看楼房中不同灯光时, 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形成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夜晚灯光颜色对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体。当人们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来观察外面的景物时,似乎是给自然景物“染”上了颜色。达 . 芬奇就做过类似试验 ,他发现“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有的物体颜色增强了,有的物体颜色削弱了 ”。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透光体的色彩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透光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根据这个原理,在舞台灯光照明,幻灯放映,夜景灯光,只要改变一下滤色体就可以任意调整照明的色彩。在绘画写生中,当我们看到逆光的树叶、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动物的某些部位 (如人的'耳轮、眼皮,鸡的冠),色彩较鲜明均属透光所产生的。大气层也是一种透光体,每当日出或日落时云霞似锦,太阳变得“大如磨盘,红似火盆”,也是大气层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视觉奇观。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发光体。 平常的物体(指不发光体)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色光的特性。如红色物体,就是因为它有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来的红色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因此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白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物体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对较弱,程度不一样。不发光物体有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光照强度的大 小使该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效应,也能影响其他物体的颜色。如一个白色物体的背光部附近有一个红色物体,白色物体的暗部反光部就会带有红色的感觉。所以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影响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 色彩与视觉 人类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须依靠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人眼视网色彩与视觉膜上的生理构造和大脑,人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一视杆细胞 (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能分辨出明 暗、黑白,而视锥细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较强的光线时,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视锥细胞分辨颜色,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感红、感绿、感蓝这三种视色素,也称之为“红敏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蓝敏视锥细胞”,它们好像是色光的三种不同接收器,能分别对红、绿、蓝色光引起兴奋,把接收到的光波转换到神经脉中,把信息传到大脑,使得我们能感觉到色彩。 ;
色彩构成是什么?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可以理解为色彩的作用,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配 色有三类要素:光学要素(明度、色相、纯度),存在条件(面积、形状、肌理、位置),心理因素(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朴素华丽),设计的时候运用逻辑 思维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产生恰当的色彩构成。最优秀的配色范本是自然界里的配色,我们观察自然界里的配色,通过理性的提炼最终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色彩混合对于效果有很大作用,通过它,可以实现物体透明,例如玻璃、水、窗户等等。
alpha是混合的基础,前面说过,色彩是由RGBA表示的,A就代表alpha,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透明度。A值为0代表完全透明,1代表不透明,指定A的值0到1之间可以调整色彩的透明度。
当使用混合时,始终要记住两个不同的颜色,一个是源色彩(用来参加运算),一个是目标色彩(已经存在于缓冲区)。混合就是进行两个色彩的运算。
一、色彩构成三原理
1)色彩的印象方面
指从自然界的色彩效果入手去发现色彩的规律,对我们的视觉造成心理的反应。
A、有色彩表现温度感肌理效果。
B、体现喜怒哀乐。
c、用色彩表现抽象效果。
d、色的表现方式: 属于色彩心理表达各种色彩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感受。
2)色结构方面
美的结构是决定美的独立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表现。
A、缺乏象征性真实和没有感人印象的视觉艺术效果。
B、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没有感人力量的象征。
C、缺乏结构象征和视觉力量其感情效果也只会被局限在表面的感情表现。
3)色彩构成的原则
图形色和底形色:图形色要有前进感,底形色要有后退感,取绝于色彩的明度、纯度。
A、色彩的明度、纯度面积,图形色要比底形色更为明亮、鲜艳,明度、纯度比底形色略高一些。图形色和底形色的明度、纯度不能太接近。
B、面积明亮颜色稍少一些,暗的稍大一些。
C、色的平衡:有单纯视觉感强的感觉,属对称平衡;面积方向大小形状相互平衡属非对称平衡。
二、色彩定义
在黑暗中色彩消失。四周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都有各种色彩和色调。这些色彩看起来好像附着在物体上。然而一旦光线减弱或称为成为黑暗,所有物体都会失去各自的色彩。
看到的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1)牛顿的光谱
光是电磁波,能产生色觉的光只占电磁波中的一部分范围。而其中人类可以感受到的范围(可见光),是780毫米到380毫米之间。太阳光属于可见光,牛顿第一次实验时,利用菱镜分散太阳光,形成光谱。
2)单色光和复合光
这种分散的光谱,即使再一次透过菱镜也不会再扩散,称为单色光。我们日常所见的光,大部分都是单色光聚合而成的光,称为复合光。复合光中所包含的各种单色光的比例不同, 就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
三、色彩的的产生
1)光源光。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
3)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四、色彩的范畴
色彩分为无色彩与有色彩两大范畴。
1)无色彩指无单色光,即:黑、白、灰;
2)有色彩指有单色光,即:红、橙、黄、绿、蓝、紫;
五、色彩的三要素
1) 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物特征。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
2)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色相环:在从红到紫的光谱中,等间的选择5个色,即红(R)、黄(Y)、绿(G)、蓝(B)、紫(P)。相邻的两个色相互混合又得到:橙(YR)、黄绿(GY)、蓝绿(BG)、蓝紫(PB)、紫红(RP),从而构成一个收尾相交的环,被称为孟赛尔色相环.
3)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成度。混入白色,鲜艳度降低,明度提高;混入黑色,鲜艳度降低,明度变暗;混入明度相同的中性灰时,纯度降低,明度没有改变。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纯度最高为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绿色纯度为红色的一半左右。
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五、色彩表示
1) 混色系统:分为色光混合与色彩混合。实际上,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减色混合和加色混合。舞台灯光使用的色彩混合就是色光混合,而我们绘画时常用的调色法就是色彩混合。
2) 显色系统:显色系统的理论依据是把现实中的色彩按照色相、明度、纯度三种基本性质加以系统的组织,然后定出各种标准色标,并标出符号,作为物体的比较标准。通常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明度、色相与纯度的关系,因而获得立体的结构,称为色立体。
A 明度进阶表位于色立体的中心位置,成为色立体垂直中轴,分别以白色和黑色为最高明度和最低明度的极点,在黑白之间依秩序划分出从亮到暗的过渡色阶,每一色阶表示一个明度等级。
B 色相环:色相色阶是以明度色阶表为中心,通过偏角环状运动来表示色相的完整体系和秩序的变化。色相环由纯色组成。
C 纯度色阶表呈水平直线形式,与明度色阶表构成直角关系,每一色相都有自己的纯度色阶表,表示该色相的纯度变化。以该色最饱合色为一极端,向中心轴靠近,含灰量不断加大,纯度逐渐降低,到达另一个极端,即明度色阶上的灰色。
D 等色相面:在色立体中,由于每一个色相都具有横向的纯度变化和纵向的明度变化,因此构成了该色相的两度空间的平面表示。该色相的饱合色依明度层次不断向上靠近白色,向下运动靠近黑色,向内运动靠近灰色,这样的关系构成了该色的等色相面。
E 等明度面:若沿着明度色阶表成垂直关系的方向水平切开色立体,可以获得一个等明度面。
3) 三种主要色立体:
美国画家孟谢尔的孟谢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关于这几种色彩立体的详细说明十分复杂,请读者自己参阅相关书籍。
六、色彩混合
色彩有两个原色系统:色光的三原色、色素的三原色。色彩有三种混合方式:加法混合、减法混合、中性混合。
1、原色
不能用其它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它色彩。
原色有两个系统,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三原色。
三原色: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GB模式)
三原色: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用于印刷的MCY)
2、色彩的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指色光的混合。两色或多色光相混,混出的新色光,明度增高,明度是参加混合各色光明度之和。参加混合的色光越多,混出的新色的明度就越高,如果把各种色光全部混合在一起则成为极强白色光。所以把这种混合叫正混合或加法混合。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光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较近,中等,较远相混,形成的新色光均为两色光的中间色光。相距近混了的新色光纯度高,相距远混出的新色光纯度低,相距最远的补色光相混,混出的光为白光,其纯度消失。混出新色光的明度为参加相混色光明度之和。
电脑显示器的色彩是通过荧光屏的磷光片发出的色光通过正混合叠加出来的,它能够显示出百万种色彩,其三原色是红(Red)、绿(Green)、蓝(Blue),所以称之为RGB模式。
RGB是加法混合。
图片说明:相近的两种颜色相混合必得到它们中间的那种颜色,也就是说红色和绿色混合肯定是得到黄色,相对的是互补色,互补色混合会得到白色。
3、色彩的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指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所以叫负混合或减法混合。颜料、染料、涂料等色素的性质与光谱上的单色光 不同,是属于物体色的复色光,色料的显色是把白光中的色光经部分选择与吸收的结果,所反射的和所吸收的色混合的结果,而是吸收部分相混合所增加的减光现 象。
在色环上相混合的两色距离近,距离中等,距离较远的色相混,混合的结果均为相混两色的中间色。两色相距较近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少;两色相距远时,混出的色纯度降低得多。若两色为相距最远的互补色时,混出的新色纯度消失,明度降低为黑灰色。
因此要混合出纯度较高的新色彩,一定要选择在色环上距离较近的色,如用黄绿和蓝绿混出的绿色,一定比用黄色和蓝混出的绿色的纯度高。由于各色料的本质的不同及混合时分量的误差都会影响混色的结果。还有些色彩是无法用其它色彩混合出来的。
在理论上,将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三种色素均匀混合时,三种色光将全部吸收,产生黑色,但在实际操 作中,因色料含有杂质而形成棕褐色,所以加入了黑色颜料(Black),从而形成CMYK色彩模式。这是电脑平面设计的专用色彩模式,在印前处理中有着最 重要的作用,是四色的基础。
4、色彩的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它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井置混合)。
(1)回旋板的混色
回旋板的混色是属于颜料的反射现象。如把红色和蓝色按一定的比例涂在回旋板上,以每秒40-50次以上的速度旋转则显出红紫灰色。可是如果我们 把红和蓝两色光用加法混合则成为淡紫红色光,明度提高。把红和蓝颜料用减法混合,则成为暗紫红色,明度降低。通过以上不同方法的混合对比,发现用回旋板的 方法混合出的色彩其明度基本为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所以把这种混合方法叫中性混合。回旋板的中性混合实际是视网膜上的混合。正如上面举的例子,由于 红、蓝两色经回旋板快速旋转使红、蓝二色反复刺激视网膜同——部位,红、蓝,红、蓝,交替而连续不断,因此在视网膜上发生红、蓝两色光混合而产生红紫灰色 的感觉。
(2)空间混合(并置混合)
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把各不同色块廓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混合或井置混合。
如果把红、蓝色点(或块)井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灰紫色。同样,胶版印刷只用品红、黄、蓝三色网点和黑色 网点便可印出各种丰富多彩的画面,除重叠部分的网点产生减色混合外都是色点的并置混合,这种井置混合叫近距离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的距离是由参加混合色点 (或块)面积的大小决定的,点或块的面积越大形成空间混合的距离越远。回旋板的混合和井置混合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的混合。
这两种混合均为中性混合,混合出新色彩的明度基本等于参加混合色彩明度的平均值。
七、色彩心理
1) 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照射任何色都会产生暖和感。相反,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冷色和暖色除去温度不同的感觉外,还会有其它感受,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密度强,冷色稀薄;冷色透明感强,暖色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在退远感,暖色有迫近感。
色彩的明度与纯度也会引起对色彩物理印象的错觉。颜色的重量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暗色重,明色轻。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还会给人色彩软硬的印象,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2) 颜色的表情:
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视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剌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在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高度的庄严肃穆。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
在蓝色的底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
在黄绿色的底上,红色变成一促冒失的、鲁莽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
在橙色的底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象焦干了似的。
橙色:是十分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橙色稍稍混入黑或白色,会成为一种稳重、含蓄又明快的暖色,但混入较多黑色,就会成为一种烧焦的色;
橙色中加入较多的白色会带有一种甜腻的味道。
橙色与蓝色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
黄色有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财富和权力,是骄傲的色彩。黑或紫色的衬托可以使黄色达到力量无限扩大的强度。
白色是吞没黄色的色彩,淡淡的粉红色也可以像美丽的少女一样将黄色这骄傲的王子征服。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稍微渗入,黄色即刻会失去光辉。
绿色: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或黄色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
蓝绿色青秀、豁达。
含灰的绿色也仍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只不过表现出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
真正令人情感冷酷悲哀的色,是被弄混浊的蓝色。
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
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和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黑、白、灰色:无彩色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价值。
黑和白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的阴极和阳极。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
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
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又令人感到它们之间有难以言状的共性。
白色和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
色彩构成有几种基本形式?
色彩构成的形式有如下七个基本法则:
一、色彩的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从物理学上讲,是左右相对称的状态;从造型艺术上讲,是作为要素的形、色、质等在视觉中心轴线两边的平衡,以及视觉上获得的安定感。 色彩构图的均衡并不一定是各种色彩所占有的量,包括面积、明度、纯度、强弱的配置绝对的平均布局,而是依据画面的构图,取得色彩总体感觉上的均衡。
二、色彩的节奏与韵律
在造型艺术中,形体的大小比例,起伏变化以及色彩的冷暖、明暗、浓淡、强弱、调子的虚实,都能构成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建立在重复基础上空间连续的分段运动形式,并由此表现出形与色的组织规律性。它是构成美的基本形式之一,从配色角度来看,节奏的规律形式可分为重复节奏和渐变节奏两种基本类型。
韵律是在节奏之上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它不像节奏那样具有明显的格式化规律可循,而是在节奏的运动规律之上体现为一种 内在的秩序,具有多样性的变化,可以说是重复节奏和渐变节奏的自由交替。它的规律往往隐藏在内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自由表现形式,实际上则体现着组织的内在规律性。
三、色彩的单纯化
色彩单纯化是指在配色过程中色彩统一性倾向的表现。色彩单纯化的配色原则,主要表现在色彩配色过程中色彩的“整体划一“和”高度概括“两方面。
四、色彩的主次
一幅色彩设计往往需要多种色彩搭配构成,在这些色彩的组织搭配中有一些色处于画面的主要地位,起到主导色彩的作用,我们把这种色称为“主色”;其他色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起到陪衬主色的作用,我们把这类色称为“宾色”。主宾色的搭配,构成了色彩视觉的基本层次。
五、色彩的呼应
色彩的呼应在色彩设计中表现为各种颜色不应孤立地出现在画面的某一方,而应在与它相对应的一方(如前后、上下、左右等)配以同种色或同类色构成呼应关系。色彩的呼应有两种基本形式:局部呼应和整体呼应。
六、色彩的点缀
色彩的点缀是利用色彩面积强对比的手法,以小面积的鲜亮色在大面积的灰暗色调中加以点缀,从而达到激活画面的效果。点缀色在色彩构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七、色彩的互补
任何一色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补色,在色相环中相隔180°左右的色相都是互补色组。由于补色相配对比强烈、刺激、醒目,并能在视觉生理上得到平衡的满足感,因此,色彩设计中补色是常用的配色手法,但应注意补色运用不当,也会产生生硬、动荡不安的消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