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族

时间:2024-06-30 15:34:12编辑:小早

普米族的饮食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普米族地区多种核桃树,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来炸粑粑、点灯等。此外,在四五月间采摘青刺果,晒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机榨成油脂食用。猪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时用。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杀一至五头肥猪用来食用,平常逢年过节要宰杀牛羊、鸡鸭等家禽。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在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做燕麦炒面先给老人装上一袋。孙儿孙女去赶集串亲外出归来。要给老人捎些糖果、草烟。千百年保持的这种习惯,亦让老人少吃多餐调剂胃口。普米族热情好客,每当亲友来访,总是导上座,奉上酥油茶和炒面,接着就端上热气腾腾的牛羊肉和猪膘肉,另加上一碗拌有葱、蒜、辣椒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汤,主人在旁殷勤陪侍,等到客人吃饱以后,家人才开始用饭。普米族具有农耕民族的特点,也有游牧民族的特点。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和核桃仁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过去十三岁以上的男人都吸烟、喝茶,每人都有一个茶罐和烟杆,不论走亲访友,耕种放 牧,只要一体息就取出烟杆吸烟,拿出茶罐煮茶。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普米族特色饮食是什么?

普米族特色饮食是什么?追根溯源,现代意义上的普米族是古代羌戎的分支之一,他们的先民又叫做西番族,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区。普米族的聚居地气候变化较大,他们的祖先长期迁徙,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断地适应与发展,最终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一、普米族的日常饮食习俗当地人的主食以玉米为主,也会吃大米、小麦、青稞、红薯、土豆等食物。早餐的话,普米族的人喜欢吃面食,喝酥油茶或者盐茶,和汉族一样,中饭和午饭要正式很多,而在正餐中,饭和蔬菜、肉食是必不可少的。勤劳的普米族人会将稗子和大米做成干饭和稀饭,玉米碎粒掺和着大米煮成粥,面粉的话则多是做成粑粑、面片、面条等各种面食,或者和青菜还有酸菜做成面汤喝。二、普米族的蔬菜烹饪特色普米族当地人种植的蔬菜有南瓜、茄子、萝卜、番茄、韭菜、豆类、青菜等,还有一些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他们或煮或炖或炒,也可以生吃或者腌制成各种美味的咸菜。此外,瓜豆也是普米族人普遍食用的一款食物,嫩的老的都可以吃,全凭个人的爱好。三、普米族的肉食烹饪特色肉食类的则有猪、牛、羊、鸡等,烹调方法有烧、煮、炖、蒸、炒等,有的也会制作成奶酪或者乳饼。腌腊和石烹是普米族当地人经常使用的烹饪方法,比如腌腊常用于杀猪之后对于猪膘、猪腿等的制作上面,腌制后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石烹则多用于羊肉、牛肉的制作上,像是木桶煮蚝牛肉,就是将卵石烧得通红,放在盛有水和牛肉的木桶里。

普米族的历史

1.明朝时候的普米族历史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2.介绍普米族的来历和分布 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共有29721人。根据1998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普米族人口1997年已增至3。 11万余人。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 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 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 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 崇山峻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铅、锌、铁、锑、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过去,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在大多使用汉文。 إ 普米族信仰多种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إ 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普米族原聚居于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处的游牧部落,以后他们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地区迁移,这个过程延续了上千年。 一个民族,从大西北到大西南,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不断迁徙,历时千年,然而民族的特色却能保持至今,这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现今生活在云南云岭山区的普米族可以说是中国迁徙最远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建在半山腰上,房屋一般采用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垒成,再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人称之为"擎天柱",认为这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普米族人居室的布局,一般是门朝东方,进门靠右边是火塘,火塘后面有神龛,火塘四周设卧铺。 屋外门边,悬挂着牛头牛骨,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普米族人的食品以玉米为主,主要做玉米饼食用。 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是普米族人制的"猪膘肉",它是将宰过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骨头,再将盐巴和花椒酒洒在猪肚子里,缝合后进行风腌,味道极佳,是招待客人的上品佳肴。 普米族人还喜欢吃猪头肉,他们炖出的猪头肉色香味美,远近闻名。 普米族男子服饰是上身穿麻布或氆氇、布呢质的短衣,下穿宽大的长裤,披白羊皮领褂,膝下用布毡裹腿,腰间佩刀,脚穿自制的牛皮或猪皮鞋。妇女服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包大头帕,穿大襟衣,着百褶裙,有的喜欢用牦牛绒和丝绒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她们以发辫粗黑为美,喜欢用宽大的红、绿、黄等颜色的彩带束腰,显得美丽大方。 普米族十分喜爱“四弦琴”,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他们居住的木楞房中,到处都会听到抒情、纯朴的四弦琴声。 当游子归来,家人要用琴声抒发感情,当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更要通过优美的四弦琴声表达爱慕之心。 按照古老传统,普米族人在过年时要为满13岁的孩子举行成丁礼。 成丁礼的仪式由母亲或舅舅主持,成丁的孩子要脚踩象征财富和丰收的猪膘和粮袋,在巫师向火神及祖先的祈祷声中,给男孩儿穿上短上衣、长裤,给女孩儿换上百褶裙;孩子要向亲友一一磕头,敬酒致谢,从此以后,孩子就可以作为成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 按照普米族的古老传统,缔结婚姻、建立家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而请一个能说会道、精明能干的媒人是十分必要的。 结婚仪式是非常神圣而隆重的,双方先要请巫师,选择吉日,然后由男方选派迎亲队伍,带着彩礼,骑马跨骡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中;而此时在女方家,人们一面为新娘梳洗打扮,一面准备丰富的婚宴,当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时,那里早已在用青松翠柏搭成的大棚上挂起两块红布,将迎亲的人挡在外面,双方要请歌手一里一外地唱《认亲歌》,唱完后才能掀开帘子,进行其他各项婚礼仪式。 结婚出嫁的新娘总是哀婉悲泣,不忍离去。 告别了少女时代,离开了父母兄弟的关怀,新娘在难舍难分中饮酒上马,离开娘家,随着迎亲队伍渐渐远去,到了男方家依次举行过祭祖、撒糌粑等仪式后,新娘就成了婆家的人了。仪式结束后,男方家要在院子里摆开宴席,宴请宾客,把整个婚礼推向欢乐的 *** 。 (内容出自雅嘎热、韦鹏飞、祁崇海等编著的《中华各民族》一书。) 。 3.介绍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2965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白、纳西、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 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怀恋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 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 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 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 快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 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民居】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 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 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 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 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 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 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 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 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 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成丁礼】──人生的新起点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 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 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 如果是男孩,。 4.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舞蹈 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传统的锅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中为亡灵开路时跳的驱邪舞,进行“送替神”等巫术活动时巫师跳的“醒英嗟”等都属于宗教舞蹈之列。巫舞大都伴以法器或刀剑等器械,通过舞者的舞蹈,力图制造出一种威严而具震慑力的气氛 饮食 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原料有大麦、燕麦、荞麦、玉米等。 饮食文化 普米族面食类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两种,各种粮食都可以加工成粉,成年人常食用较硬的烤粑粑,老人和儿童常食用烤稀面饼,普米人也常吃煮面片。 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普米人大多集中在冬天杀猪,一方面便于贮藏,另一方面也是为大过年做准备。猪膘肉是普米人加工整猪的一种特殊方法,即将猪杀死后去毛、头、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腐部缝合成即成猪膘 ,猪膘一般可以放置数年不变质,食用时要一圈圈地切下来,一般每个普米家庭每年都要制作一至两个猪膘,猪膘的多少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普米人食用牛肉则是随杀随吃,一般是煮牛肉、骨头做牛排汤。普米人吃羊更为普遍,食用方法也与牛肉类似。 普米族已经广泛开始种植蔬菜,主要有洋白菜、青菜、白菜、南瓜、萝卜、土豆等,做菜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煮、炒、腌等方式。 普米人有喝茶的嗜好,每天起床后以及中午和晚饭前都各喝一次茶。酒也是普米人喜爱的饮料,有烧酒和水酒之分,在婚丧和 *** 时,使用牛角杯盛水酒,称为牛角酒,主人以将客人灌醉为体面事。 除了通用的烹饪器具以外,许多普米族人家至今还使用着先辈留下来的烹饪器物,如铜罗锅、铜盆、铜壶、土锅、木碗、木指油盐茶具等。 在普米家庭内,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文学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5.普米族如何祭祀神山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米族的宗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神山祭祀是宗教文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普米族的神山祭祀仪式有两种,一是私祭,一是公祭。 私祭就是各个家庭宗族自己组织的祭祀活动,祭祀时间不固定,较为随意,次数频繁。 公祭庄严而隆重,仪式在神山林举行。 此赴兰坪,有幸亲历普米族百年未能进行的神山大祭。 祭祀活动在神山老君山下的情人坝举行。 驱车越过“三江之门”,北行约两公里,便到达罗古箐村。眼前呈现一幅风光画卷:虽是隆冬时节,但一块巨大的草坪却绿草茵茵,与北面的河流、四周连绵的群山、茂密的参天大树相映衬,令人心旷神怡。 这便是著名的情人坝。 情人坝因草甸中间有两株高矗的大树而得名。 情人树南面,普米族兄弟搭起了祭祀台。台四周木柱上,五额六色的旗子和条状的旗幡迎风飘舞。 身着节日盛装的普米族男子腰佩长刀剽悍威武这;女子着白长裙配彩色上衣,头顶花巾帕,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 从云南宁蒗、永胜、维西、丽江以及专程从北京、昆明等地赶来的普米族兄弟代表,聚集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阳光过山林,草甸披金辉。庄严而隆重的神山祭祀活动开始了。 “汗归”(神职人员、主祭师)手拿法器,念诵祭文。与此同时,乐队吹响牛角号,敲起皮鼓、铜锣、铜铃铛。 古老而又动听的乐曲在山谷间回荡。汗归吟诵的祭文大意是:“在日出洁白的东方,在发白光的南方,在发红光的西方,在发金光的中央,我们神山下的普米弟兄和各族朋友们,在辛己年里,在腊月初六这一天,在吉祥的年辰、吉祥的月辰里、吉祥的日子里、在老君山庇佑下,把所有的阴气、秽气、霉气都洗干净……”,在祭师的吟诵声中,一位普米族领导干部介绍,与青山共存共荣,是普米族文化的底蕴。 青山、绿水是普米族亘古至今的伴侣,是生活的全部,是赖以生存的财富。他们从山林中得到盖房的竹木、治病的神草、鲜美的野菜、甘甜的山泉。 因此,千百年来,普米族视老君山为神山,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神山,表达对神山的敬畏和崇拜。千百年依山靠山的普米族,总结出了这样的质朴之理:先有树,后有水,才有人的发展。 呵护山,才能保住树,才能保住水,人才能继续发展。这一生态文化的原动力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吟诵完毕,剽悍的普米族汉子手举利刃,把捆绑在木杆上的两头牛、两只羊、两只大公鸡杀死,将其头供在祭台上。其余祭师跟随汗归边吟诵,边围着祭台旋转,诵以祈祷。 待念经告一段落,将剩余的牛、羊、鸡砍成小块,放进祭坛旁准备好的大锅里煮熟,当作神山所赐的食物,共同分享。吃了神山所赐之物,可保当年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 6.民族礼仪中的普米族日常习俗礼仪文化有哪些 普米族热情好客,当家中来客人时,主人要当着客人的面宰猪、羊、鸡、鸭,以示 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 盖新房时,亲友邻 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婚丧和 *** 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 以客醉为体面。 居住在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在过年的时候,不管认识还是不 认识,也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路过普米族人家的家门口,都会被热情地 邀请到家中做客。有时候,几家人家同时在村口等候,可是只来了一位过路人,都 要把客人拉到自己家做客,常常会发生几个人争一个客人的事。 谁能第一个把过 路人拉到家里做客,主人会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大年初一这天没有过路人,普米族人就把寨子中道德高尚、勤劳懂礼的人 请到家中做客。 被邀请的人会不加推脱,带上礼物到请他的人家做客,这是出于对 主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的荣耀。 到了主人家,客人在进屋时向主人祝福:“我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和睦 幸福! ”主人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也祝愿你万事如意! ”然后,宾主举杯畅饮,品 尝丰盛的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客人告辞时,主人还会拿上糯米粑粑、猪头肉 或黄酒塞到客人手中。


普米族的人物

鲁若迪基,普米族,汉名曹文彬,当代著名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之一,1967年12月3日出生于宁蒗县翠玉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等。曾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大家》、《星星》诗刊、《作家》、《诗选刊》、《诗潮》、《上海文学》、《芙蓉》等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1999中国新诗年鉴》、《2000中国新诗年鉴》、《2004中国诗歌精选》等。部份作品被译成外文。其作品1990年11月获《云南日报》“南国云”诗歌比赛二等奖;1997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创作骏马奖;1999年10月获第三届边疆文学奖;2000年12月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2001年9月获第五届边疆文学奖;2002年8月被宁蒗县委、政府授予“小凉山十大文化人”;2002年9月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4年12月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文艺报》作品推介榜第一名;2005年2月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提名奖;2005年3月获首届丽江市文学艺术创作奖最高荣誉奖、单篇作品二等奖;2005年12月获第七届《云南日报》文学奖;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提名作品。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简介   普米族共有2.9 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 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和宁蒗等县。“ 大分散,小集中” 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自称“ 普米英” 、“ 普日米” 、“ 培米” ,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 博” 、“ 巴苴” 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他们一般使用汉字。“ 普米” 意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里森林环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长饲养家畜和放牧,畜牧业发达。狩猎常常是男子的集体活动,猎物实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构造简单的腰机和水准织机织出图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区出产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药材、野藤等,很有开发前景。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后由于白雪皑皑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气候宜人、水草丰茂的南方迁徙。约在西元七世纪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纪后,普米人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饲养家畜、耕山种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占居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游牧生活。   普米族音乐   普米族约有二万三千多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兰坪等县, 其他散居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等地。普米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 使用汉文, 他们信仰喇嘛教, 并崇拜祖先。普米族人每逢节日喜庆, 对歌跳舞, 赛马, 打鞭是他们喜爱的娱乐活动。该曲采用『 四弦琴舞』 , 『 羊皮舞』 的音乐素材,节奏变换丰富, 旋律欢快动听。   普米族礼仪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晋米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总是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边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语,'黄酒”之意)到村旁路边去等候。只要见到来往行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熟人生人,都要给他敬上一碗“啤依”,接着就把他请进自己家里当作贵客招待。有时候,因为只有一位行人,几家人、甚至十几家人争着邀请,互不相让。因为按照普米族的 *** 惯,大年初一这一天,谁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请到自己家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最荣耀的事情。这一天谁家招来的客人多,也就意味着谁家的欢乐多。请到谁,谁就得手持礼品,在邀请者的陪同下很快来到主人家。这屋前,要在门外祝福道:“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生活和睦!”这时主人则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礼相送。礼物一般是糯米耙耙、猪头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这种习俗,随着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除请稀客外,还要请老人、五保户和孤儿。   当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门,不论是生人或是亲友,主人家都会出来迎接,热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语:“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青棵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浓茶,要端给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习惯围着火塘而坐,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边。如果主人有长老,客人则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杀鸡煮肉,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饭时,主人摆出饭菜,先请客人用餐,家人则有的添菜,有的加饭,有的敬酒,将食物的最佳部分请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饱吃好后,主人家才围坐 旁用饭。   普米族有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白天主人下地劳动或外出,一般都不锁门,但不会丢失财物。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发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或损坏,要捡起来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对生人不能乱骂乱吼,遇路人要下马让道。对人以诚相待,日常生活中决不破坏公共财物。   普米族庆节   “大年”节,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   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留人守岁。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   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酥油茶、糯米饭。家里若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或兄嫂还要为他(她)们举行隆重的“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仪式由母亲主持。如果年满十三岁的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着妇女有享受物质利益的权利和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腰间系上一条绣花腰带。如果年满十三岁的是男孩,便走到火塘左边前方的男柱旁,在舅父的主持下,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着刀,左手拿银饰,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并用牛角酒杯向客人敬酒。表示他(她)们已经成年。成年男女的父母,还要杀猪宰羊庆贺,给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一些猪心、羊肝,表示大家都是骨肉至亲、心肝相连。至此,仪式完毕,穿裤、穿裙礼结束。男孩、女孩便算成人,开始正式参加劳动生产和社交活动。按照普米族人的传统习惯,年节期间除亲友互相拜年、祝福外,各村寨还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主要有唱歌、跳舞、打靶、荡秋千、赛马、赛跑和捕捉飞鸟等项目,内容颇有民族特色。节日最末的一天,男女青年身带炒好的米花、包谷花等,到附近山上举行传统的“灭虫”仪式,即每人将自己带的炒米花,放在一个大簸箕内,姑娘们把自己的手锡取下,埋入炒米花里。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坐下,吃着、喝着、说着。吃一个炒米花,象征消灭一条小虫。直至吃完炒米花,便戴上自己的手镯,返回村寨。   普米族转山节   宁蒗县普米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转山节,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这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带着祭山神用的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字巾、纸幡等,前往约定的山头过朝山节。途中,要“过水”(洗脸、喝泉水)、“过烟”(燃香佛身),到达山头后举行传统祭仪,朝拜干木女神的化身狮子山;入夜,人们露宿山头,燃火跳舞,彻夜娱乐。   普米族婚俗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个别地主家有多妻的。但通婚范围很严格,实行氏族外婚、等级内婚的规矩,一般人不与奴隶结婚,贵族和平民也不通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结婚中龄较早,女子到十五岁、男子十八岁多已完婚;也有在男女十三岁“ 成丁礼” 后完婚的。婚期多选在冬腊月农田季节举行,礼节很隆重普米族人好定婚,双方喝完定亲酒之后,男方要杀猪杀鸡,托媒人把猪心作为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杀猪并将两家的猪心都切成两半,分成两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带回,表示“ 永结同心” 后便娶亲;   宁蒗地区普米族至今保留着古代“ 抢婚” 习俗。“ 抢婚” 是青年男女为婚姻受阻,采取一种“ 生米做成熟饭” 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外出若无其事地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 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 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普米族地区则有独具民族风格的“ 对歌” 迎娶仪式,可以说,他们的婚礼,从始至终都是在欢乐的歌声中进行。在头天晚上,新娘要同兄弟们对唱《出嫁歌》( 米冬吉) ,表示感激父兄养育恩德,和倾诉借别之情;次日迎着朝霞,在家门东面山坡上梳妆,亲友们前来祝贺,又唱《梳妆调》( 苦揣吉) ,并向新娘赠送各种礼物。中午,男方迎亲的人到时,却被挡在挂着两块红布的青松喜棚前,双方须对唱《认亲调》( 直直吉) 后,始入棚饮茶。但女家照例紧关大门,在房里用唱歌方式提出种种质问,要男方对答。于是新郎、媒人或聘请来的歌者回答后,才由新娘的弟弟背送新娘上马。女家送亲的人走到半路时,大伙要同吃— 顿牛骨汤,表示“ 贴骨至亲” 。新娘至男家,也要齐唱《开门调》、《送亲调》( 米朱吉) 和《聚会调》( 乃宗吉) 等。这是普米族先辈传下来的古规。   普米族服饰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 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永胜、宁蒗一带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 三须” 、“ 五须” 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番茄、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番茄等。   普米族建筑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 三方一照壁” 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 米、宽3 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 擎天柱” (普米语为“ 三玛娃” ),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 人” 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 木楞房子” 或“ 木垒子” 。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平时人们在此食宿、议事,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宗教祭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房左边是灶房,门外悬挂有牛、羊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 避邪” 的意思。   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 神台” 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 神台” ,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 神台” 。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 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 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毁坏地界、水界。不能戴着斗笠进屋。不能在屋里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 不能将刀口或枪口对着别人。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普米族宗教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 神林” 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普米族主要有晋昔节、转山节和尝新节。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从初八开始视为新年的第一天,欢度“ 晋昔” 。转山节的日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区在七月二十五日。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当地农作物收获情况而定,大多以村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样,但最多相差5 ——10 天左右。尝新节一般过两次,也有过一次的,在小春人库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几天中进行。节日期间,走亲串戚,举行文体娱乐活动,说唱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祈求五谷丰收。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56个民族之普米族

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普米族 http://flash.qianlong.com/406/2005-5-30/pumi.swf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传统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节、绕岩洞、尝新节、雪门槛游山节等。

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三天至半月。宁蒗以腊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过春节。大十五节在腊月十四举行,节日当天,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端午节要举行“绕岩洞”活动,并到洞中烧香,祈求多子多孙。在收获的时节,要过尝新节,各家都酿酒做新米饭,有时还把第一餐新米饭中的饭团先给狗吃,以示对狗的尊敬。


普米族的传统节日

普米族民族的节日都有那些? 普米族传统节日转海会
- 普米族的大十五节
- 普米阀的端午节习俗
- 普米族节日 七月半祭祖宗
- 普米族的转山节
- 普米族的尝新节(

过大年的普米族节日 过大年是云南普米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满了十三岁的孩子们,按照性别各自团聚在一起,通宵作乐,告别可爱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鸡高唱,东方吐白,他们立即回到自己家中,准备参加专为他们举行的成年仪式。家里人根据要举行成年礼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火塘边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猪膘是将杀好的猪掏空内脏、抽去骨头,在猪肚子里抹上花椒、盐巴后风干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 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 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 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 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

双色球下期开奖结果? 本人蛮有研究:如今蓝色球11号已经爆出!你应该:(持续性)鼎跟踪6号球~它已经有50多期没来了!红色球我给出一组我的心水号码:2-9-11-18-19-28~~考虑一下.中不到也不要怨我.

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 *** ,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 ***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

介绍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服饰,由于受所在地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略有不同,但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普米族的儿童,不分男女,在十三岁以前一律穿一件麻布衣衫,其形状大体如满族的旗袍,右开襟,腰部扎一根麻布腰带,头戴帽子,脚蹬皮鞋。女孩留长发,编成小辫,栓于前方,其上佩戴珠珠,以红珠为主,多者达千颗以上,重至一、二斤,衣领上配有银扣。女孩的帽子用布缝制,上边呈猫头形状,双耳挺立。
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辫子,后面没有,辫子比女孩多。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撮头发,编成一个小辫子。男孩喜欢戴用羊毛线织成的套头帽,在面部留有孔眼,帽顶有一个大线穗。
不论男孩、女孩都戴耳环和银质手镯;过去通常戴大耳环,近代改为以彩线穿耳,下系碧玉。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钮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老年男女所穿衣服与成年男女基本相同,只是衣服大多用黑色,不戴饰物,也不用假发,有的也缠帕子,但多用蓝包,包头布也比青年人长得多,一律扎素色腰带,很少穿鞋。
住房
普米人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在定居以后,盖房大多以树木作原料。住房都是木头结构的,较有特色。以比奇村为例,村子坐落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靠水面坝,背风向阳,比奇河流经村边,既有取柴汲水之便,又兼得农牧渔猎之利。各家自成院落,互相为邻。
每户都有一座宽敞的四合院,宛如一座城堡。院门一般面向正东,院内有一幢方形或呈长方形的平房为正房,比较高大,是院子的主要部分,也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通常的布局是门楼一排为四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左厢房的楼下堆火柴,右厢房楼下养牲口、堆草,所以又称草楼。楼下一般都不住人。三栋楼房依次相连,二层的走廊相通。
普米人一家盖房,全村帮助。只要通知一声,全村的青壮年都来帮忙。主人只供吃食,不给报酬,备料是盖房中最繁重的劳动。据说盖一栋正房用三百多根木头,由四栋房子组成的院子,就需要用一千多根木头,外加大批滑板和椽子。普米族盖房无砖瓦,房顶通常是在椽子上面覆盖滑板。滑板是一米长、三十公分宽的木板,覆盖在屋顶上,以挡风雨。
正房的四壁全由圆木上下叠接而成,称作木垒子。一个木垒子约用圆木100根左右,在四角交接处,用斧子砍出码口,上下左右卡紧,不用铁钉。木垒子成正方形,大的约有七米见方,小的约五米见方。
盖房,一般都是先平整房基,然后将木垒子架在地基上,再在......>>

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40分


华为手机距离感应器失灵

光线距离传感器失灵有两个可能:1、是手机进灰,清灰可以解决.2、传感器故障,需要更换解决.先自检一下是否是手机距离感应器失灵:1.打开华为自带【手机服务】app.2.找到【硬件检测】模块.3.第三页打开【距离感应】,测试是否失灵.具体解决方法:方法一:其实很多情况距离感应器不准是因为手机贴膜贴的不好,或者说贴膜不好引起的,只要撕掉手机贴膜就好了。方法二:1.我以自己的魅族max2为例子。首先打开手机在点击设置选项。3.然后在“设置”里面找到“辅助功能”,找到“距离传感器校准”。4.点击“距离传感器校准”开始校准手机。校准的时候要保证没有强光和不能有物体挡在手机前面。5.然后手机就会自动校准了。等手机校准完成,重新开机就好了。

上一篇:新普力马怎么样

下一篇:普森集成环保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