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油画

时间:2024-06-29 16:48:14编辑:小早

呐喊油画是谁画的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这幅画叫什么?作者叫什么?

莫瑞桥 【创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巴黎,1839年-----1899年)【创作年代】1893年【类别】画布油画【风格】印象主义【题材】风景【规格】65×73 cm 【材质】 布 油彩【现存藏处】巴黎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 ————————————————————————————————————————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1839年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西斯莱作为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广为人知。他几乎只是描绘风景画,他对于光线和天气给法国北部田园地带的天空,河流,运河,原野,以及他居住的繁忙村庄所带来的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 ——

希施金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遥远的北方

这幅画是希施金为莱蒙托夫诗集中《在荒野的北国》所做的插图,在遥远的北国冰雪覆盖着大地,夜幕笼罩下,显得更加幽深辽阔。雪岩上银装素裹着一棵亭亭玉立的小松树,仿佛一位冷艳的美女,傲然挺立。皎月的银辉洒落在她身上,分外的显得冰清玉洁,晶莹剔透,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诗意。皑皑白雪让人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希施金以冷俊的色调,描绘了遥远北方山崖上的雪松巍然挺立,雄傲苍穹,高大威严,迎着银色的月光。雪松是画家着力描绘的形象,并赋予它一种精神。事实上希施金的风景画,一直含蓄着诗一般的意境。《在遥远的北方》便是月光的光影特点,结构的简洁,整齐,宏伟来突出其诗的意境,这是俄罗斯风景画史上的不朽名作。

莫斯科郊外的晌午,这是希施金在60年代末,创作的油画《莫斯科郊外的晌午》。



在构图与描绘手法上,就与以前大不相同。这副画面中,希施金为了表现莫斯科郊外天地的广阔,有意将地平线放到1/4处,以表现那极有气势的云彩,道路和原野的透视感画得极其成功,使人感到咫尺千里,无限的深远。左边远处的炊烟和近处回家的农民点亮了晌午的主题。云彩和田野画的形象逼真,从辽阔无边的画面上会感到心情无比舒畅。

画面中秋高气爽,云彩画的特别有气势,庄稼等待收割正午的阳光照耀在麦地,麦田金灿灿的, 回家的农民,边走边笑着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林边的野花,现被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收藏

作者以抒情,欢快的手法描述了林边的野花,表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美感,绿色的调子洋溢着生机勃勃,野花欣欣向荣,充满活力,整个画面流露出耐人寻味的抒情,画面太美令人遐想,使人留恋

透过树林可以看到深远的天空,林边的野花错落有致,作者用左面的树林清晰,右边的树林的浓密而来表现画面的明暗,s型的野花布局使画面优美而耐人寻味。



黑麦田

作者:希施金

希施金:1832--1898,于1868年与他的学生费多尔瓦西里耶夫的姐姐叶普盖尼娅结婚,希施金深爱妻子和三个孩子,然而他的幸福太短暂,大儿子去世,接着妻子也离开了他。这幅黑麦田就是作者为了平复心中的伤口而画。

蔚蓝的天空广阔的麦田,几颗松树昂首挺立,明朗的透视感使画面更加的深远,辽阔,坎坷的路上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创作于1886年,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克夫美术博物馆

《阳光下的松树》整个画面表现的生动而自然,对阳光透过树林表现得明朗,准确,光在画面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希施金一生于树林相伴,常年在树林里写生,对松林的描绘惟妙惟肖,潇洒灵活的笔触使画面跃然生辉,画中构图与色彩的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


希施金风景油画欣赏

这是一个布满朝雾的早晨,清晨朝雾弥漫,金色的阳光透过晨雾洒向林间,在阳光的照射下,茂密的松树暖洋洋的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雾气中的树林渐渐推远,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清新湿润的空气弥漫在茂密的树林中,仿佛可以嗅到树叶和青苔的清香,在这静谧的松林里,几只小熊在嬉戏玩耍,这一生动的描绘使整个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效果。

油画中讲究的光感在这幅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给画面带来生命的朝气,画面清新,明朗,远处的雾化与近处的实景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有探险的欲望。

大片松树虽然布满了整个画面,但是作者处理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虚实相交,使画面多而不乱,密而不塞,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使观者身临其境。

作者用细腻的手法深情的刻画出具有亲情味,在艺术表现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整幅画面充满了朝气,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名橡树林的雨滴

作者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

创作年代:1891

规格:203×124cm

材质:布面油画

现存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橡树林中蒙蒙细雨,潮湿的空气感使观者身临其境,希施金的绘画技巧加上萨维茨基画的打着雨伞的男女身影,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感。

这是名画中最美的一幅风景画,萨维茨基画的男女的加入,使画面有了生机,更加的浪漫,若隐若现的蒙蒙细雨,泥土中的倒影,淡化而漂逸,远处则深远,增加了空间感。

萨维茨基在巡回展览画派中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风俗画家,他与希施金同是皇家美术学院出身,两人相交甚好,常一起参加彼得宝的艺术活动。萨维茨基是希施金画室的常客,希施金经常邀请萨维茨基为他的风景画添加声色之笔。这幅林中的雨滴中打着雨伞的男女就是萨维茨基为希施金作品添加的声色之笔。这幅风景画中有了人物的添加使画面更加的生动浪漫。



创作于1898年

希施金生于1832年----1898年。

《造船用材林》是他生前最后一副巨作,这幅作品气势宏伟,画面布局丰满,生动自然,一棵棵粗壮匀称的大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精神。而树边的小溪,清澈见底,这一景象,把人们带入了生机勃勃的世界。该作品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表现风景的题材中也是一副成功之作。

可以这样评价:它是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同时也是画家理想的境界。希施金笔下的森林具有明朗清新的空气环境,也是作者抒发感情的手段。作者对艺术的内涵理解,是根据艺术美的需要而做出的表现方式。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构图,色彩冷暖关系变化的问题。光对物象产生的影响变化等等,首先构图是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来安排的,这就决定了风景画有取有舍,从而艺术化的加工和表现,把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典型的物像搬到到画面上去。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

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关于油画《自由引导人民》的一个问题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吉里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举着迎风飘扬的三色旗。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莱尔;右侧那个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学生,就是画家本人,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自由的渴望。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这幅画有高清图吗?

1952年,俄国油画大师:弗拉基米尔·谢罗夫 (Vladimir Serov) ,绘制了 1947 年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的原始版本。 现在的作品是艺术家在随后的几年里用自己的作品制作的为数不多的复制品之一。原画描绘的是斯大林、捷尔任斯基和斯维尔德洛夫站在列宁身后的论坛上。这幅画本身被认为非常重要,以至于它被赠送给了毛主席。 在 1956 年之后的绘画版本中,由于同年***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个人崇拜的崩溃,谢罗夫被命令不展示斯大林或其他人,而是用工人取而代之。1947 年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

这张图片上画的是谁?

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一幅画。就你所描述的画面估计应该是法国画家,安格尔 Ingres (1780-1867),父亲是装饰雕刻家、皇家美术院院士。在1856年完成的作品《泉》
详情如下:

《泉》大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就开始酝酿了,那是在1820年的事,为什么事隔36年后才最终完成此稿呢?这还得从他的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两人说起。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上述两个学生协助完成的。 安格尔经常在同一主题或构思中进行复制,有时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工夫。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

安格尔说,曾有五个商人争相购买此画,闹得不可开交。 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终于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1856年象征“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 的最杰出的作品《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泉》也是西方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

他在处理轮廓边线时,始终本着虚--实--虚--实进行,这一 方面是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了一 种节奏感,从最高的右肘向至最下面的右脚为止:强---弱---强-- -弱,清晰——模糊——清晰——模糊,这样就产生了美感。

这幅画的姿势,从最高点肘关节开始,向下穿过头部,上身到右边的臀部,再向下走,直到左边的脚,是一 根长长的s形曲线!从右手的手臂向左沿伸,通过优美的左手指托住了瓶,然后 这一 条线非常流畅地从瓶口的水直泻而下。此画重心在左脚上,因此身体的两边曲线是不一样的。左边较平缓,右边曲的厉害些,尤其是右边的腰和骨盆处。这些都体现了变化和统一的规律。

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泉》使人联想到山泉,联想到生命的源泉,联想到少女的纯洁……《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 气也更理想化了


上一篇:浩扬电子书城

下一篇:纳米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