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文集

时间:2024-06-28 06:03:15编辑:小早

李贽的“童心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李贽的“童心说”认为天下至文出乎童心,要求作家“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有了童心就能写出好作品,用不着什么“道”,“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盂》乎?”,“童心”的提出是和“道”相对立。因此李贽在《童心说》里对道学大加攻击,甚至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童心说”虽然是唯心主义的文学观点,但它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起了“反复古”及“反道学”的积极作用。

李贽及其“童心说”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先秦的诸子时代,魏晋南北朝,再一次发生在明代中晚期。


明代中晚期这一次,旗手就是李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出生于泉州晋江(今福建)一个商贾世家;自言从幼小之时,就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李贽如此富有个性特点,文章更有特色,他曾写过一篇《童心说》。

当时社会“假道学”盛行;所谓的道学家,“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你为自私,我欲利他。”(《答耿司寇》)。

为何说是假道学?因其心口不一,讲论道德却不能丝毫为他人所想,只为一己利益考虑;还善于伪装而不知羞耻,例如“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与焦弱侯》)

李贽在《童心说》里指出,这些人已经失去了为人的本真亦即“童心”;假如社会风气普遍如此,后患则非常严重,因为: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童心说》)

世界也就随即成为假人的世界;“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人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同上)

读着《童心说》里这般描述,不由想起了19世纪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在《神密日记抄》里所记录的、阅读斯威登堡著作之时的感受:

“当他去别的星球访问时,得出的结论是,地球是最糟糕的星球,因为其居民从来不说心里话,只说一些心非所想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居民有帝王、贵族、臣子……这些是别的星球上没有的。别的星球的人都生活在自己家里,所以不用撒谎。”

《童心说》收录于《焚书》卷三;李贽曰:“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也”;“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李贽于后半生竭力表彰“童心”,他在评点《水浒传》时,非常欣赏鲁智深,称其所言所行,坦露了真情性而不虚伪;并且还说,只有鲁智深才是真正的活佛,那些个闭眼合掌的和尚,一辈子也成不了佛。

虽说每个人都有过“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但童心也会受到社会风气的污染而失去;尚要失而复得,李贽认为,主要在于“好察”“百姓日用之迩言”(《答邓明府》),而非假道学的什么“闻见道理”。

他明确地这样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答邓石阳》)亦即道德伦理只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而不是在穿衣吃饭之外更有所谓的“理”。

既然如此认识,立场也就始终站在劳动大众一边;比如当时有渔民林道乾,在福建沿海一带聚众反抗官府,李贽认为这是官逼民反:

“唯举世颠倒,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英雄怀罔惜之戚,直驱之为盗也”(《因记往事》)。

所怀的“童心”因其不受世俗见解的污染,故而李贽在《藏书》里评价历史人物,总能超越成见。

比如,依据传统儒家的观点,五代时的冯道历事五主,是“无耻之尤”;而李贽却认为,在那个战乱时期,冯道能够忍一时之辱,不顾名声,却使百姓免去了刀兵之苦;安民养业,岂是无功?而用“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来作评判,则为迂腐观念。

又如,西汉寡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恋爱,礼法之士斥责为“淫奔”;而李贽为之辩护:

“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日抉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归凤求凰,安可诬也!”

李贽厌恶道学家的所谓“闻见道理”;他说这是人云亦云,犹如矮子看戏,前面被遮住而目无所见,于是前面叫好,也就跟着叫好,不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又说自己五十岁以前,也象一只狗似的;前面的狗叫,也跟着叫,问为什么要叫,自己也哑然失笑。

对于科举考试必得依据朱熹《四书集注》等道学家的见解,李贽极其反感;他回忆起自己应试之前,由于背诵了五百篇八股文,很快就交了卷;他自嘲说:

“但作缮写誊录生,即高中矣!”

李贽认为,所谓“闻见道理”无非就是人云亦云,其实只是些受了传统伦理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世俗观念,却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童心说》)

这也反证了无所依傍、独出心裁的“童心”之可珍贵;所以他说:“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何心隐论》)

当然,一种学说的产生,也不能完全否定与前人之间的继承关系;有人就认为李贽的《童心说》,由挖掘、改造了王阳明的“良知说”而形成。

这个说法似乎有所依据;李贽认为“童心”会受到外来的闻见、道理、名誉等的刺激、引诱,而失去本来面目,这与王阳明的“良知不昏蔽于物欲”,就有相似之处。

但王阳明的“良知”,可以说是“天理”的人格化;而李贽的“童心”,却是不受所谓“天理”这等“闻见道理”蒙蔽的真诚之心。

李贽的“童心说”,其实是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坛经》里说:

“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复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

李贽所说“闻见道理”复盖了“童心”,意思上是与之相通的;禅宗要破除妄念,所谓“闻见道理”亦即妄念。

又如,禅宗反对偶像崇拜,即便是佛经,也只是看作“临时开设的药方”;而李贽破除教条、反对迷信权威的精神及其勇气,则与禅宗契合,他说:

“《六经》、《语》、《孟》”,是“其于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其中“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便是圣人之言,也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因为圣人也是“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均引自《童心说》)

李贽后来自称为学佛人;在给焦竑的信中说:“今于佛法分明有见,虽未知末后一着与向上关捩,然从稳定。”

他的代表作《焚书》里,百分之七十的篇章也都和佛教有关系;他从禅宗里找到了思想武器,用以反对当时的假道学。

但万历十三年(1585)以后,李贽虽在麻城龙潭湖上的芝佛院居住,为的是安静地研究学问与讲学,并非出家。

他后来在芝佛院剃了发,其实来自于偶然所生一念。

万历十六年的夏天,气候特别闷热;他在房内看书、汗流浃背,发髻中也犹如水洗过一样,于是想到,剃光了头发岂不痛快?

然而这件事,却在社会上掀起大波;也成为假道学诽谤他的一个口实,指责他不曾炙顶,也没有举行过皈依佛门仪式,还不着袈裟,违犯了佛教戒律。

亦在这个时期,朝庭大臣梅国桢的女儿梅澹然向他请教佛学,而屡通书信——后来结集为《观音问》出版。

李贽却从此开启了祸端,乃至于芝佛院被地方官烧毁;假道学们此时是众口一辞,说要“维持风化”、说要“逐游僧、毁淫寺”。

除了梅澹然之外,李贽也确与几位女子如明因、善因等,有过交往,但也仅止于议论佛法与人生而已——有许多友人、弟子,证明李贽在削发以前,早已断绝了情欲。

当时社会上普遍的风习,纳妾、置婢、狎妓、养娈童,他全未沾染;好友沈德符还曾说过,“此老狷性如铁”。

袁中道亦曾感慨,李贽有常人不能学的五点,其中就有:“公不入季女之室,不登冶童之床,而吾辈不断情欲,未绝嬖宠,二不能学也。”

万历八年(1580)三月,李贽辞去云南省姚安知府之职;以前从政期间,曾将妻子黄氏及三个女儿安顿在河南辉县,以耕作自食,有一年大灾荒,两个女儿相继饿死,可见为官之清廉。

辞官以后,他到大理鸡足山,潜心钻研《大藏经》;其后著书、讲学,大力倡导“童心说”,终而以宣扬异端思想的罪名,在北京附近的通州被捕入狱。

李贽被捕的诱因,应与率性而发、刚直不阿直接相关。

据袁中道回忆,李贽读书每至精采之处,就拍案而起,“泣泪横流,痛哭滂沱而不自禁”——真性情乃至如此!

又如他在写给耿定向的信中,直接就指责对方:“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反不如市田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者但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答耿司寇》)

耿定向,号天台,官至户部尚书,当时有名的道学家。

李贽除了讲学之外,终日闭门不出;有人说他倨傲无礼,而无容人之量;他则回应说,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够看到几个象“人”的东西,他其实会很高兴。

被捕那一年,李贽七十六岁;那一年是万历三十年(1602),春节过后,漫天飞雪,通州寒风凛冽。

其实在芝佛寺居住期间,李贽就已经预感到了危险;那个时候,他已经写成《焚书》——后来又于南京编成卷帙浩繁、为历史人物翻案的《藏书》①。

《焚书》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在麻城刊印,主要收录了信札和议论短文;取此书名,表明他明白这部书,肯定会为假道学所不容。

《焚书》“自序”里这样说:“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

然而,李贽偏要起这样一个叛逆的书名,偏要刊印出来,事情本身就是向假道学挑战;即便在被捕以后,他也毫不屈服,一身傲骨。

三月十五日,有一个狱卒正在为李贽剃头;他夺过剃刀割了颈脉,鲜血淋漓。

狱卒问:“和尚痛否?”

这时的他,已经不能出声,便在狱卒的手掌上写道:

“不痛。”

又问:“和尚为何自寻短见?”

李贽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②


注:

①《藏书》编成于南京永庆寺,并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在南京刊出。

②李贽死后,有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写有《系中八绝》;录两首于下:

“四大分离象马奔,求生求死向何门?

杨花飞入囚人眼,始觉冥司亦有春。”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改毕于2021—3—8,农历正月廿五,虚龄六十四岁生日之前;时住于乐清蒲歧,此为出生之地,多住老家几天正是为此——回顾童年的天真与欢乐,对照衰年的落寞与心苦,无尽感慨!


《焚书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焚书》([明] 李贽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aD-dBVe9IlHsgYJZreTYA 密码:lh6f书名:焚书作者:[明] 李贽 著译者:张建业 译注豆瓣评分:9.0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8-9-5页数:1502内容简介:《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作者简介:张建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焚书全二册》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焚书》([明] 李贽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UMB1zJSvlORfLcInousGA 提取码: 1zhd 书名:焚书作者:[明] 李贽 著译者:张建业 译注豆瓣评分:9.0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8-9-5页数:1502内容简介:《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简介:张建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北京市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美国《现代周刊》特约评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诗歌简史》、《中国词曲史》、《历代名臣上帝王书》、《中国诗歌史》等25部,主编《文学原理》、《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李贽文集》、《中外文学名著精彩议论辞典》等1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诗歌和散文500余篇,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专著《李贽评传》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曾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

请各位道士帮我解解签!谢谢了!

“滚滚飞花值岁终 争看六出兆年丰”是说在年终的时候雪花飘飘,争著去看雪(六出乃雪的别名) 希望能看出来年的好兆头。相信这句正说你当前想抢先看出你能否找到女朋友的先兆。

“有秋已在此时卜 单恨严寒日不同” 大概是说大丰收(即“有秋”)已经在此时卜卦得知,只是恨这严冬的日子难熬。

大概是说已经占到好卦,可是日子难熬,示意你必须耐心等待。

【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 南朝 陈 徐陵 《咏雪》:“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农喜盈尺,六出儛崇花。” 唐 元稹 《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 宋 王禹偁 《贺雪表》:“靡神不举,有感则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农之望。” 清 赵翼 《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


【有秋】丰收,有收成;丰年。《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司田春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唐 元稹 《范季睦授尚书仓部员外郎》:“乃诏执事,聿求其才,乘我有秋,大实仓廪。” 明 李贽 《复杨定见书》:“如种田相似,年年不辍,时时不改,有秋之获如此,无成之岁亦如此,安可以一耕不获而遂弃前事耶?


我想逐一了解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应该读哪些书?(通俗的,最好有书名,出版社名和作者)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上下五千年,书店很多版本 清朝那些事 史记 二十四史 中国通史 补充: 夏商周- 王玉 哲《中华远古史》 胡厚宣等《殷商史》, 杨宽《西周史》, 朱顺龙等《战国史》, 以上几部代表目前中国关于那几段历史的最高成就。 秦汉时期-- 吕不韦 所编的《吕氏春秋》, 刘安 的《 淮南子 书》, 董仲舒 的《天人三策》,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 的《汉书》。 隋唐--《隋唐历史实记》《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五代十国 --十国春秋 新旧五代史 马,陆的南唐书 宋元朝《话说宋元那时候儿》《元朝秘史》 原名《蒙古秘史》 追问: 您能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分别向我推荐一本吗? 比如明 明朝那些事 之类的。 回答: 我分开介绍了,你别急,在追加 追问: 还有就是通俗点的,嘿嘿,我高中生, 文化程度 比较....低水.... 麻烦了。 回答: 上边补充到了元朝 辽金夏-- 《 龙争虎斗 中国史:辽金夏传奇》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明清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 清朝那些事儿 补充: 好了就写到清朝,书名都在朝代后面,你记下,有空去书店阅读下


成语故事有哪些

石邑深涧 蔡邕救琴 得见青天 问一得三
半老徐娘 白衣送酒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白龙微服
巴蛇吞象 校人烹鱼 东坡画扇 巧诈不如拙诚
带经而锄 暮夜无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卢马
枭将东徙 不知不识 踊贵屦贱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月怀一鸡 温人之周 成者英雄败者贼 风起云飞
圣人之勇 原宪桑枢 铁杵磨针 霜露之疾
二者必居其一 二五耦 二桃三士 二竖为灾
二卵弃干城 儿皇帝 扼臂啮指 阿匼取容
阿斗太子 紫芝眉宇 朽木不可雕 暮夜无知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叶障目 周公吐哺 掷地有声
糟糠之妻 忧心如焚 一字千金 一暴十寒
一饭千金 言过其实 心灰意冷 徙薪曲突
五里雾中 同心同德 松柏之志 树欲静而风不止
市道之交 潘文乐旨 鸥鹭忘机 鸟道羊肠
木梗之患 鹤归华表 感戴二天 反裘负薪
冻浦鱼惊 草船借箭 不贪为宝 胸有成竹
闻所未闻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一箭双雕 四面楚歌
中流击楫 捉襟见肘 玉汝于成 小心翼翼
重见天日 自惭形秽 纸上谈兵 指鹿为马
忠心赤胆 凿壁偷光 争先恐后 专心致志
直捣黄龙 钟鸣漏尽 郑人买履 之乎者也
月下老人 有备无患 越俎代庖 欲罢不能
羽毛未丰 远走高飞 有恃无恐 有名无实
有脚阳春 倚门倚闾 异军突起 一丝不苟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经典话语

口蜜腹剑
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李林甫在唐玄宗前排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李林甫在唐玄宗前排挤与他意见不合之人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蜜腹剑的中文解释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政权。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连续16年任宰相之职。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是盖棺定论为"口蜜腹剑"的奸臣,是祸乱国家的罪人。"口蜜腹剑"的成语,便是出典于李林甫其人其事。当时朝中人都异口同声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宋代的司马光说得更明确:"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那么,李林甫真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按辈分来说他是唐玄宗的远房小叔叔呢。他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人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御史中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坐上宰相之位,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林甫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殡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到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林甫"柔候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殡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当时,杨贵妃尚未进宫,后宫最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也得到玄宗格外恩宠,李林甫便通过宦官表示会尽力推荐寿王为太子。为此,惠妃十分信赖李林甫,并不时地通过宦官袁思艺把玄宗的动静告诉李林甫。不明就里的玄宗还真把李林甫视为心有灵犀的知己,恩宠日甚。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暗中与李林甫有勾搭,想通过高士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谋相位,未成。而玄宗正想用韩休为宰相,裴夫人就让李林甫公开向玄宗推荐韩休。韩休居相位后,很是感激李林甫,就推荐李林甫人相,武惠妃从中帮忙,于是李林甫就升为黄门侍郎,进人了宰相行列。李林甫为了达到专权用事的目的,首先排挤的便是同时的宰相。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张九龄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林甫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张九龄大权在握,李林甫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林甫从不敢公开反对张九龄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阱,向玄宗打小报告,挑拨离间,制造君臣间的矛盾。
机会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来到。蔚州刺史王元淡贪赃案发,而王元淡的妻子是张九龄的好友严挺之早已离异的前妻。严挺之想为王元淡一家脱罪,李林甫把这个消息秘密地告诉了唐玄宗,于是玄宗要追究严挺之的包庇之罪。张九龄不知道这是李林甫设下的陷阱,极力替严挺之辩护,这样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等人被扣上了结党营私的罪名,唐玄宗罢了张九龄、裴耀卿的相职。旁观者都说这是李林甫一石二鸟之计。此后,李林甫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李林甫专权之时,竭力"杜绝言路","蔽欺天子耳目"。当时,有大臣向玄宗进谏,李林甫竟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他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所谓的"立仗马",是指宫廷里仪仗队的骏马,平时吃上好的饲料,养得高大肥壮,每天八匹骏马分为左右两队,立在正殿侧宫门外,候仗下即散。李林甫把众臣比做立仗马,无疑是要他们摆摆样子,谁要提意见谁就会被贬黝。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权势地位,不敢再向玄宗进谏了,谏净之路断绝。李林甫是权欲熏心之徒,喜欢独揽大权。因此,他专门引荐一些唯唯诺诺、没有才智和主见的人与其共事。由他引荐的牛仙客,一切政事都听任李林甫处置,只"独洁其身",不直接参与干坏事。牛仙客死后,玄宗命刑部尚书李适之顶替牛仙客的左相之位。李适之也出身于宗室,欲与李林甫争权,结果也被李林甫设法除掉。后来李林甫又推荐陈希烈为左相,也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可见,李林甫专权时期,只任用易于制服的柔接之人与其共事,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同时,他还极力阻挠玄宗启用新人。天宝六年(747年),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李林甫怕玄宗启用有识之士会对他不利,狡猾地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略施小伎,最终使全国无一人被选中。他还假惺惺地恭贺玄宗"野无遗贤",似乎天下贤士都已被录用,草野之士尽是"卑贱愚啧"之人。李林甫不仅把无才能者"引与共政",阻挠玄宗启用新人,还对朝中有声望的大臣加以诬陷、排挤、打击,史称其"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前面提到的严挺之,虽被玄宗贬默,但玄宗始终认为他是有用之才。在时隔多年之后,仍问起他的处境,想重新调他回京加以重用。李林甫又耍花招,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疾,建议玄宗给他个闲职,让他回家养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李林甫的专权,使唐王朝逐步走向衰弱、混乱的政治局面。唐宪宗时就有大臣尖锐地指出:"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后代许多史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是后来安史之乱,唐王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李林甫的为人及为官给予全面不过,全面否定李林甫的,唐玄宗其实是第一人。李林甫死后不久,还未下葬,其政敌杨国忠就指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勾结阿布思谋反。结果,李林甫被削去一应官爵,还剖棺夺去所碱的金紫朝服和含碱的珍珠,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下葬,家财籍没,子孙流放。唐玄宗后来逃到四川后,给事中杜元淹问起李林甫,玄宗说:"这个人妒忌贤能,专门推荐比不上自己的人。"杜元淹说:"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任用他这样长久呢?"玄宗低头不吭声了。这说明对李林甫的否定并不是后代史学家才开始这样做,而是当事人已经有这种看法了。也许有人会问,李林甫真的只是一个口蜜腹剑、妒贤嫉能、一无是处的奸相、小人吗?他的得宠仅是因为他用那套奸臣的智术迷惑了唐玄宗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他之所以长期地宠用李林甫,除了被他的巧言迷惑外,恐怕还有其他的原因。应该说,唐玄宗是一个较为精明能干且有作为的皇帝。从他早年剪除伯父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继而又剪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建立自己的政权以及开元盛世的出现,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无奈岁月不饶人,到开元后期,他已逐渐老去,加上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户口赋税都有所增长,使他对朝政之事都不再像当初那样有兴趣、有精力去过问处理。这样,他就需要一个精明能干且又能了解、贯彻他意图的人代替他去处理政事。李林甫正是这样合适的人选。他城府深密,在处理朝政重大军国事务时,是一个颇为老练的官僚。史称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一些学者认为,李林甫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处理政务也算得上是尽心尽职了。而且李林甫又善于领会玄宗的政治意图,并能贯彻执行玄宗制定的方针政策。正因如此,李林甫成为玄宗的合适人选,代替玄宗主持朝政长达25年之久。许多学者在批判李林甫的为人和种种恶行的同时,也看到了他在玄宗时期所起的积极作用。李林甫确实是一个玩弄权术、口蜜腹剑的小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在政事的处理上,做到"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他们认为玄宗时期的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有李林甫的参与,最有代表性的是有改革税制和修订法典。他协助玄宗在财政、军事、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及法律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李林甫执政时期的政府对外战争连续获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唐王朝达到鼎盛。由于政府体制的变化,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
看来,唐朝政坛上的李林甫,的确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他的长期执政,是唐玄宗和中唐政治的需要。
说一套做一套
虚情假意
【解释】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
虚与委蛇
【解释】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矫饰伪行
【解释】善于掩饰,行为虚伪。
道貌岸然
【解释】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口是心非
【解释】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含沙射影
【解释】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张建的简历

1995年8月工行淮北分行房地产信货部 副主任;1997年8月工行淮北分行城建办事处 副主任;2001年3月工行淮北分行资金营运部 副经理;2003年1月工行淮北分行机构业务部 副经理;2003年11月工行淮北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 副经理(主持工作);2004年11月工行淮北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 经理;2011年6月相山区政府副区长(挂职时间一年)。

《焚书全二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焚书》([明] 李贽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VNejbYcQIKJHX750L8qrw 提取码: fw54 书名:焚书作者:[明] 李贽 著译者:张建业 译注豆瓣评分:9.0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8-9-5页数:1502内容简介:《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贽在《自序》中说:“一曰《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又说:“夫欲焚者,谓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谓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杀,是可惧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 余幸其庶几也,故刻之。”这就表明,李贽已经预料到,《焚书》的出版,必将引起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迫害,但他还是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将《焚书》刻印了。在《焚书》里,他尖锐地揭露了当时那些讲理学者的丑恶嘴脸,并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学派的祖师孔子及其所谓“经典”。李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的批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来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简介:张建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生。历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北京市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美国《现代周刊》特约评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中国诗歌简史》、《中国词曲史》、《历代名臣上帝王书》、《中国诗歌史》等25部,主编《文学原理》、《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李贽文集》、《中外文学名著精彩议论辞典》等1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诗歌和散文500余篇,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专著《李贽评传》获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曾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

上一篇:咏乐大典

下一篇:里美化妆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