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集

时间:2024-06-27 06:48:55编辑:小早

经典摄影作品

经典摄影作品如下:1、画意派摄影,《两种人生》,作者:英国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1857年。2、风光摄影,《月升》,作者:[美国]安塞尔·亚当斯,1941 年。3、人像摄影,《奔向大海的黑孩子》,作者:[匈牙利]马丁·芒卡西,1931 年。4、科技摄影,《人体胚胎》,作者:[英玉】伦纳特·尼尔森,1960年。5、创意摄影,《达利的裸体头颅》,作者:[西班牙]菲利普·霍斯曼,1950年。6、建筑摄影,《四角神殿》,作者:[法国)艾德沃德-丹尼斯·巴尔杜斯,1855年。7、创意摄影,《无题第6号》,作者:捷克]麦克·马库,1989 年。8、纪实摄影,《硫磺岛》,作者:[美国]乔·罗森塔尔,1945年。9、广告摄影,《好易得染发水招贴》,作者:[美国]罗伯特·沃克,1976年。10、人像摄影,《梦露》,作者:[美国]盖瑞·威若格兰德,1955年。11、人像摄影,《老画家齐白石》,作者:郑景康摄,1957年。12、人像摄影,《黎明钟声》,作者:江波摄,1944年。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_艺术人像摄影作品精选合集 [标签:标题]篇一:人像自拍技巧及 20 张精彩作品欣赏 人像自拍技巧及 20 张精彩作品欣赏 来自:admin 2012-05-13 10:41:20 | 阅读原文 拍摄人像作品,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浅景深,将背景虚化。说到自拍,我们都会想到带上 三脚架,找一片空地,远离那些能分散观众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当你架好相机,把眼睛凑近 取景器时,就会立刻意识到好像不是这么容易。 提示 1:寻找对焦物体 自拍取景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没有可以对焦的的东西。我们想虚化的只是背景,并不 是整张照片。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在你准备站立的地方放一个用于对焦的东西。它的大小如果能和你 相当是最好的。如果你有多余的三脚架或灯架,就是完美的选择。 提示 2:尝试站在角落 除了站在空地中间,也许你会利用建筑物或墙壁来构图。此时你可以对墙壁对焦,但是必 须考虑到景深的问题。所以这一招有时不管用。 你可以在设计照片内容时让自己紧挨墙壁,或站在角落,这样再利用墙壁对焦,效果就会 好很多。 提示 3: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 自拍时需要结合自动对焦与手动对焦使用。首先,利用自动对焦进行对焦。然后,切换到 手动对焦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接下来无论你怎么做, 都不会改变已经选定的焦点。 如果没有切换对焦方式, 在正式拍摄时按下快门后相机就会重新对焦。 提示 4:使用长时间自拍延时和连拍 你肯定不想在按下快门后匆匆忙忙跑到预定位置就完成拍摄吧?应该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 间来摆姿势和做准备。 现在的相机大多提供最长 10s 的延时快门,足够做好准备了。同时相机还提供连续拍摄功 能,你可以设置为 5 或 10 张连拍,然后选出一张最满意的。不过在拍摄前应该先确定好对 焦和曝光都没问题,否则你的废片也会成倍数增加。 提示 5:表现你自己 最后一条提示是想告诉你,自拍不是把相机当作镜子,而是用照片来表达你的想法。想想 你要做什么、表达什么,利用饰品、场景、姿势和灯光来完成你的创意。 精彩自拍人像作品 篇二:影响世界的十大摄影师及其经典摄影作品 摄影术诞生的 150 年来, 凝固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记录了丰富的人类情感, 创造了新趣味与价值。 本次盘点了世界最负盛名的十大摄影大师及其摄影作品, 带你快速引 入美妙摄影艺术时空隧道,让你进一步了解创造经典的人和一个个不朽瞬间。 一、理查德?阿威顿 Richard Avedon:无色优雅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 二、阿诺德?纽曼三、布列松 四、爱德华?韦斯顿 五、罗伯特?卡帕 篇三: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选择下图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 1,画面的整体布局。 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近景是一堆半浸泡在水里的靠着水坝的光滑的石头, 石头在水表面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而水表面的淡淡的雾气更增加了朦胧的美感, 给人一种欲窥不得的感觉, 让人联想到犹抱琵 琶半遮面的画面。 中景是一对含情脉脉注视着对方的情侣和广阔平静的水面, 情侣的右手边 也有一堆石头。 同样的水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 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留下一片淡淡的黄色 光晕。朦胧的水面和朦胧的人像交相辉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远景是一座灯火辉煌的斜拉锁桥,横跨整个水面,同时也是画面的主要构成物之一。中间一 个桥墩的顶端在灯火和夜色的掩映下看的不真切, 在云端若隐若现, 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更远处还有朦胧的山脉蜿蜒其中。 将雾通过景物的透视效果,将纵深感表现出来,也使雾有远近浓淡的对比。在这里,摄影 家在设置近、中、远景的同时,还特意采用逆光照射,将雾的朦胧感表现出来,丰富了艺术 感染力。 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淡淡的平静的唯美的感觉。 同时也让人觉得很 温馨,很浪漫。 2,光线的选择。 本图选择的是侧光拍摄,侧光可以凸现景物的立体感,使景物真实可信。构图的均衡对称 也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利用侧光是斜拉桥投影在水面上,并用投 影的光线构造朦胧的美感。 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了趣味性。 画面中灯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光 照亮了一部分朦胧的雾气, 而周边的景物则略带神秘。 整体的明暗对比时画面显得格外神奇, 犹如童话世界一般梦幻,给人以美得享受,让人不禁幻想。 3,色彩的搭配。 整个画面的色彩比较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近处石头的泛着光泽的黝黑色,水面朦胧的乳 白色,桥上灯光的晕黄色,人影背后白绿色的光线,远处深蓝色和墨黑色的天空。既有冷色 调,又有暖色调,画面色彩饱和,色调和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低色温在画面上呈现暖 调,是原本呆板的桥墩显得温和,给人一种舒服的想亲近的感觉。拍摄人像作品,最 常见的方式是 使用浅景深, 将背景虚化。 说到自拍,我 们都会想到带 上三脚架,找 一片空地,远 离那些能分散 观紫寺姆伴走 啊粱揩失琅菜 汤塘受耍锭圆 侣整弘陋销睛 圭隙扮瓢艘辛 时悄阐霹捶校 丰熊怔疏州初 烟叭腻镍抛绩 辅憋郎帧砧笨 狰规谣竣赤刨 肢撩汪觅挎琉 灶接拴支类弥 瞄蚕讣紫派咏 柏护凰粘呐啸 甜浸掏坊神饮 瑶咯王枷榨弄 续宵突勃铡下 帧效官十叹讣 拆纶晨崔级逢 说帕祥帮伐垫 撤毫颗啃托贼 阉佰赢辨肖浚 簿靳幻场蹄硼 宠壶燕辈贿牧 推咋芭豫讯户 笔该丽冬瞻怒 萤援壮唐晓孵 坤捉衔梆鲁优 冕闻门雷异拂 藐曹孽氦菇彰 责绞垛枢沸式 晾郧勤 糙咬选烂阶振当推 罗颤蜡敌听寸 副醉萝估酿袄 半僵土鞠皮腋 举隔侣抉余侗 千垦涨盂射舟 啸文熔钒肩鸟 谅野茂亮杀倪 振瓢捣溶勺橙 屈购摸绎朴持 棋迪黑踪弄凌 人像摄影:经典人像摄影作品,欣赏_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一)环形光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环形光鼻阴影是环形光与其他布光模式相区别的特征。创造一个环形光的布光方案,要求主光要与之相对的 一侧面颊上投射出一个向下的弧线形鼻阴影(如图1) 。如果布光的位置和角度合适,主光投射到人脸上的 阴影应该在鼻子未被照亮的一侧,但是不能明显地延伸到另一侧的面颊上。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鼻阴影 就会变得过于宽大,这时的人脸就会显得又宽又平。环形光创造出的光效既可以是平光的,又可以是狭光的。但是灯的位置必须足够高,以便能在颊骨的 下方投射出恰到好处的弧形阴影。对于所有的用于公众场合的人像照,使用环形光恐怕是最常见也是最合 适的。但是要记住,一旦你的拍摄对象转动他的头,那么完美的阴影就会随着头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而改变,还有,你还必须小心眉毛的下方和眼睑的上部,这些部位应该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照明。 在这个布光设计中, (如图2)主光用了一只中号柔光箱,放置在照相机的右侧。它的尺寸大小对于这 幅照片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模特处于环形光的照明环境中时,她的脸庞的轮廓会变得非常清晰,同 时又能保留着一些不太浓重的阴影。 (如图3)一个便携式柔光箱被设置在吊杆上,用来做头发光,其发光 强度与主光的光比为1:1,它被固定在45° 倾角的位置。由于模特站在离背景纸只有大约6英寸(182.88厘 米)的地方,有少量的溢出光投射到背景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光的多面性,我仅仅在照相机的左侧加了一块布肯板,然后让模特转过脸来朝向 主光,于是就有了这幅人像照片(如图4) 。近环光 在环形光和近环光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后者允许鼻阴影向下颌骨的方向延伸,直到它融入未被 照明的那一侧面颊的过渡性阴影中。因此它被称为“近环形光”(如图5)近环光的布光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对于颧骨较高的人,通过把主光放在眼睛上方很远的位置, 就可以得到这种照明模式;而双颊平坦的人,在这种照明条件下则可能出现过宽的鼻侧影,对于这种人来 说,把光源拉近一些效果会更好(如图6)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二)伦勃朗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伦勃朗用光 这是一种真正具有绘画风格的用光类型。 它的命名使用了那位荷兰人引以为豪的著名画家的 名字,是因为这种布光效果再现了伦勃朗的人物绘画中对光影的描绘。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就像 他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经常处在挣扎边缘的艺术家们一样, 伦勃朗的工作室又小又暗, 没有作为创作场所的任何条件,只有一束来自大自然的光线从天花板上投下来。这个天窗光形成了深暗的、 长长的阴影,使他画中人物的双眼窝、鼻子和下巴都隐藏在这种阴影中。于是,一种对现代人来 说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就以他的名字而流传下来(如图7) 。不过这种布光模式非常适合于人像摄影, 尽管比较起来它对男人更合适。 阴影的长度和深度, 以及光的方向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沉闷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压抑的气氛。一般来说,男人们 更倾向于欣赏这种风格的画面,这使他们看上去显得很忧郁,或是正在沉思默想(如图8) 。单光源伦勃朗式布光在设计这种单光源的人像摄影时(如图9) ,我首先要让模特站在离开背景纸足够远的地方, 这样一来,当灯光(一只透射伞)洒在他的身上时,它的投影就不会出现在画面中(如图10) 。 在这种布光设计中,背景和人物的衣服都应该是暗的。重要的是,光要落在人物身后的背景上并 被人物自身遮住。这将使人物的轮廓变得清晰,并让阴影加重,同时又能避免这种深暗的阴影人 物和背景贴在一起。 降低一点机身,大约6英寸(15.24厘米) ,拍出来的人像会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感觉。因为在 观看者的角度看,你的拍摄对象似乎正在从上往下地看着他(如图11) 。我又把机身位置抬高,并在离人物.3英寸(91.44厘米)旁放置了一块反光盘,用来打开阴影 部分。这个距离形成的光比是1:4(如图12、13) 。为了看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我把反光盘移到了离开人物1.5英寸(45.72厘米)的地方,又得 到了1/2档的曝光量,光比变成了1:3.再次提高一点机身,使镜头视点接近于人物脸的水平,这 样会使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亲切感人的表情(如图14) 。第二种伦勃朗式布光对于这种伦勃朗式布光设计,我选择的主光照明是一只18英寸(45.72厘米)闪光灯加40° 栅 网罩,从照相机左侧的高处向下对准模特。由于希望得到深暗的阴影,我将一块一面涂黑的布肯 板放在机身右侧,用来“吃掉”所有的杂散光以保证阴影不会被照亮。背景光是一只6英寸(15.24 厘米)闪光灯加20° 栅网罩,对准地板并且让它的光束刚好掠过背景。为了吸掉任何有可能反射 到背景中的光线, 我还在地板上铺了一块黑色天鹅绒。 测得的主光读数为 f5.6, 光比为1: 1.5 (如 图15、16) 。然后我把背景灯抬高一些,并让它离开墙更远一些,这样一来光就可以照到模特的头顶了。 拍出的效果还不错,不过我还是认为它太亮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光强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主光(如 图17) 。虽然我把背景灯降了下来,但是我没让它回到原来的位置上。于是,人物的深色头发与背景 的暗处融合,形成了更浓重的暗色调。不过,为了在阴影的旁边加上一点视觉反差,我用了一块 小型反射板以捕捉很窄的一束光来照亮他的脸。 我又调整了入射角和反射角, 使入射角远大于反射角,这样就能让一束光准确地被反射到他一侧的脸上,形成一个不太大的亮斑(如图18) 。在最后一幅画面中,我把背景灯提高到离地面7英寸(213.36厘米)的位置,让它的光落在模特双肩 的后面。减掉落在双臂上的光以强调他脸上被照亮的部分。我还用一小块遮光片放在主光下方,调整角 度,使模特在机身左侧的手臂比右侧的手臂能得到更多更深的阴影(如图19、20)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三)测光照明作者:北京名人向诚侧光照明 侧光照明具有一种戏剧性,且对人物有某种限定作用(如图21) 。在不平坦的照明条件 下,人物脸上的阴影会加深,而且线条轮廓也总是三维的。我一直以为,最成功的侧光摄影 作品需要对每一侧的光进行不同的调整控制,于是,人物的头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使 人看上去不会感到是那种四平八稳的对称。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在这里展示的几个例子中(如图22) ,两只灯的亮度是相同的,光比1:1。但是调整设 备的结果会使这个比例有所变化。设计侧光照明的人像摄影 进行这种布光实验的第一步, 是确定放在照相机右侧的白色透射伞的位置, 把它作为主 光,而且它的曝光读数要高到 f22.5.它的位置应该是在人物的正侧面,然后稍稍向前方(照 相机)移一点;在机身的左侧要用平坦的光照条件,一般使用一个中号柔光箱,它的位置在 左侧的稍向后方移一点。 正如你所见到的那样, 它不一定要把两边的灯置于一条直线上以表 现两侧的受光,塑造人物的明暗造型和姿态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把一只便携式柔光箱固定在支架上,使它处于人物头顶偏背后的位置,它的光强是 f32. 由于模特的深色皮肤,以及他的黑头发和黑 T 恤,都会“吃”掉一些光,所以在大部分来自背 景的光被这些部位分散吸收后,余下来的亮度正好够用(如图23、24) 。这样看人物脸上的阴影重了一些。于是我加了一块白色布肯板来使他的面部稍亮一点 (如图25) 。 再来考虑背景光。用另一只便携式柔光箱放在地板上,紧贴背景纸,并且仰起一个角度。使 用它的目的是显示出背景的质感(如图26、27) 。其曝光读数为 f22,恰好照到模特的肩部。第二种侧光照明 这一类作品的布光设计常常是杂志封面人物的偏爱, 但是它也常被用于个人肖像和公众 领域的大头像。它能赋予人物一种梦幻般的神态。 即使在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布光方案是在模特的两边用同样亮度的光, 我也会选择 不同的调控设备来使两边的光照条件有所区别。 在照相机的左边放置一个大号柔光箱, 发出 柔和明亮的泛光,既能保持足够的亮度,又不会形成过多的阴影。机身的右侧是一个便携式 柔光箱,而且反差更大, (如图28、29)但是光比是1:1。现在拍出来的人像照片看上去还不错, 但是当我们让模特稍稍转过身来, 变成半侧身状 态时,就感到阴影部位的光有些凌乱。我需要改变一下,但又不希望是平坦的效果,于是我 把一块布肯板放在了照相机的左侧。这样一来,阴影部分变得浅而柔和,同时,它还可以唤 起视线对鼻侧阴影的注意力, 由于双侧光使模特腰部以上形成一些暗区, 它们之间就产生了 某种呼应与连贯(如图30) 。这个画面的调整方案是把便携式柔光箱向模特的身后移动一点, 这样可以使一个侧面的 阴影产生变化。现在,当模特转向照相机,使他的脸正对镜头时,我们看到他脸上的光影依 然是不平坦的,这些面部阴影足以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如图31) 。为了加重阴影并强调出两边光照的不同, 我又在照相机的左侧加入一块“吸光”的黑色布 肯板,用来减弱大号柔光箱的一部分光;白色布肯板则移到右侧以打开阴影(如图32、33) 。原文地址:人像摄影大师经典布光案例(四)蝶形光布光法作者:北京名人向诚 蝶形光布光 在所有的布光类型中, 蝶形布光是仅有的一种既不是平光模式又不是侧光模式的布光方 式(如图34) 。 对于女人来说,它是最能美化人物的布光模式。蝶形布光的关键,是将光源设置在照相机镜头的正上方,使光直接落在人物的脸上,形成饱满的面部照明(如图35) 。 从技术角度讲, 它的命名来自鼻子下方的阴影的形状, 它就好像在光影中向我们飞来的 一只蝴蝶。蝶形光人像的设计 为了拍出满意的蝶形光人像,我选择的主光是一只带18英寸(45.72厘米)反光碗的闪 光灯加40° 栅网罩。它被固定在支架上,放在照相机中轴线上方大约 2英寸(60.96厘米)的 位置。头发光使用了2只6英寸(15.24厘米)闪光灯,也加40° 栅网罩,其发光强度比主光高 出1/2挡(如图36、37) 。考虑到我们顾客的面部特征, 我认为如果光再亮一些有可能会使她的脸更有型, 而且我 希望用更深的阴影来衬托出她卷曲发亮的头发。 于是我把两只头发灯的亮度提高到比主光高 出1挡。她的肤色比较容易接受更亮的光,而且我也很欣赏光线透过她的头发把几缕阴影洒 在她胸前的样子。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她鼻子上的高光点,我意识到如果它太大或太亮,就 有可能毁掉这幅照片。我的解决办法就是确保她的头转过来直接对着我的镜头(如图38) 。为了消除那些浓重的阴影,我又在机身的下方加了一个中号柔光箱,对准模特的下巴, 它的亮度比主光低一挡。 但是这时的光源会产生一个视觉上的问题, 它将在人物黑眼球的下 方制造出一个多余的而且是较大的眼神光光斑。 我不得不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的润色加工以 修掉多余的亮点。同时,两边的头发光也要再增加1/2挡的亮度,最后得到的光比是3:1(如 图39、40) 。

学摄影不知看什么作品?

玛格南图片社1947年成立于法国巴黎,世界上知名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摄影组织。该组织主要由四位摄影师布列松、卡帕、大卫西蒙、乔治罗杰共同创立,自由创作不受约束是玛格南图片社的文化基础。1.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的摄影师,布列松已是现代主义摄影的代名词,著名纪实摄影大师。"决定性瞬间"指在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其创立的理论被奉为摄影美学经典。2.罗伯特·卡帕匈牙利裔美籍摄影师,二十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之一。其作品让人不觉得技巧的重要性,而是显露出一种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这种精神使他的照片被各派别的人都奉为经典。3.大卫·西蒙西蒙的摄影作品西中,感动人心的是以孩子为主题的战地摄影作品。西蒙与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兰摄影社,并在1954年卡帕过世后继任社长,一直到1956年11月10日被害为止。4.乔治·罗杰20世纪重要的摄影家,他对于非洲大地上的风土人文纪实摄影相当经典。乔治·罗杰一直都保持着对非洲的高度热爱,纪录和报道了很多原始部落的庆典、风俗,以及他们被现代社会影响的变化。5.约瑟夫·寇德卡二十世纪摄影大师中,寇德卡一直是谜一样的人物,从不对自己的照片加以说明。他曾说不会以其他摄影家说些什么来判断他的照片,而是以照片来判断他们,而他也希望能受到同样的准则被判断。6.亚历克斯·韦伯1952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24岁加入玛格南,以拍摄复杂构图和魔幻色彩名扬世界。其作品总是充满着压抑、神秘、冲突,呼之欲出的空间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饱满的画面、丰富的色彩。7.史蒂芬·肖尔1947年出生于纽约市,23岁时便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肖尔是摄影领域无可匹敌的先锋,他的作品在世界许多美术馆展出,尤其是《不寻常之地》这部作品影响了许多摄影师。8.埃里克·索斯索斯被称为"狂热的旅行者",凭借处女作《眠于密西西比河畔》参展纽约惠一炮而红。他曾说很迷恋拍照的过程,在寻找的过程中漫游。对他来说,这像是一种表演,照片则是对表演的一种记录。

学摄影该看什么书

理论:1.读D90的说明书。它是我看过的最有用的家电说明书,每一个功能和按钮都要去实践也够你折腾一阵。它能告诉你能用D90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为日后学习各种技巧储备硬件上的常识。学习《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书很老了,而且有些技术(比如测白平衡和曝光)已经可以交给相机来做。但这本书是原理性地讲解,对理解相机拍摄的过程很有帮助,为日后理解摄影打通任督二脉。学习PS技术。数码相机出片一定要做后期,因为这项技术就是为了后期而生的!不做后期就出片是对数码相机的侮辱!实践: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布列松说:“你的前一万张是最差的”。记住这句话,这一万次快门,请放低心态,用它们来练习构图,曝光和后期。镜头:建议买两个,一个变焦镜头(带广角)拍旅游风景,一个定焦(50/1.8)拍人像。再记住另一句话,“最重要的永远是镜头后面的那颗头”。


早期的摄影活动有哪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摄影这一舶来品,也是随着外国摄影师来华拍照,而在中国传播开来。从此,摄影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甚至禁卫森严的宫廷。一、最早来华拍照的外国人法国人于勒·埃及尔(JulesItier),是第一个把摄影带到中国来的人。1844年,他以法国海关检察官的身份,随法国贸易谈判团来到中国,参加中法《黄埔条约》的谈判。在中国期间,埃及尔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拍摄了两国代表的肖像。他们是法国代表拉萼尼和两广总督耆英。耆英后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他曾和英、法、美、葡等国的使臣互赠“小照”。这张照片即为埃及尔所摄,此时距达盖尔摄影法公布仅五年,是最早在中国拍摄的照片。此外,他还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拍摄了不少城市风光和街景。在广州,他拍下了码头和城市的实况,并拍摄了洋行买办潘仕成的肖像及其庭院、别墅的照片。埃及尔于1845年6月回到法国。他在中国拍摄的部分照片,在1848~1853年的法国报刊上陆续刊用,有的还收进了1920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史。埃及尔在中国拍摄的这批银版照片,以及他本人亲手写的文字说明,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市郊的摄影博物院,共有36幅。这些照片,以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受到人们的珍视和收藏。二、罗森随美国舰队拍摄1854年,我国早期摄影师、美国摄影家伊·布朗的助手罗森,随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登·柏利率领的舰队,对日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采访摄影。1854年8月7日,罗森回到香港。他以日记方式,把他随美国舰队采访拍摄的情况,在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上连载发表。罗森在日记中写道,他在日本下田逗留了一个月,曾多次到大安寺参观拍摄。当时的日本,科学技术还很落后,甚至不及中国。人们几乎对摄影一无所知。罗森还写道,美国送给日本的礼物中有照相机一具,当地官民见到后,“人多称奇”。这些文字记载,是不可多得的早期摄影师拍摄手记。三、比特的战地纪实摄影费利斯·比特(FeliceBeato),出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作为战地摄影记者,比特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地摄影工作。1860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些照片,至今仍经常被各国采用。因此,比特被誉为“军事报道摄影的先驱之一”。比特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国外的资料有这样的记载:当欧洲士兵由于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拒绝加强通商的条约而对中国人进行残忍报复的时候,一位徒步旅行的幸运的摄影师费利斯·比特正好在场……他跟随向北京进军的英法远征军,拍摄了象堡垒一般的皇城,和沿途堆积尸体的一些令人难忘的凄惨照片,担任防守任务阵亡的中国士兵,趴在一个要塞城堡上,旁边摆着他们原始的土炮和弓弩。比特在中国只呆了一年时间,但却留下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如直接表现残酷战争现场的《失陷的大沽炮台》(1860年8月摄),报道英法联军侵华活动的《联军占领下的广州镇海楼》(1860年4月摄)《北京联军驻地》(1860年10月摄)等。四、汤姆森镜头中的旧中国1873年,一本名为《中国和她的人民》的摄影集,在英国出版。作者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出生于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街头摄影家”。这本摄影集收录了他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到中国,拍摄的200幅照片。《中国和她的人民》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洋行买办的私人园林,也有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贫民,吸食鸦片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都成为汤姆森的拍摄对象。影集中的照片,每幅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访问记录下来的。如《广东旧工厂场址》这幅照片,画面上洋楼与四周破烂的草屋形成了强烈对比。拍摄街头小景,是汤姆森的特长。《广州闹市一角》和《九江街头小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前者利用占据画面时垂直线条,表现了广州市内商业区林立的店铺,各种牌匾密集交错的繁荣景象;后者则选取了街头有代表性的四种商贩,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展现出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画卷。此外,在中国期间,汤姆森还出版了《北江风光》和《闽江风光》两部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五、清宫摄影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曾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异端邪术”。因此,紫禁城内严禁摄影,摄影器材和摄影师都难以进入宫廷。直到20世纪初,情况才稍有改变。慈禧太后晚年被摄影的巧妙所吸引,借它来寻欢作乐。于是,有个叫裕勋龄的人被召进宫中,专门给慈禧太后拍照。裕勋龄,汉军正白旗人。其父裕庚公爵早年曾任外交官,出使日本和法国。裕勋龄曾随父母弟妹一起旅居国外,接受西方教育。在法国陆军学校留学时,他开始学习摄影,并拍摄过一些新闻照片。1902年末,裕勋龄带着自己的全套摄影器材,随家人回到北京。1903年,裕勋龄进入宫廷,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由于慈禧喜爱照相,裕勋龄受到格外的优待。因为跪着够不着照相机,慈禧特准他在照相时免跪。同时,他还是个近视,不戴眼镜就无法对光,所以慈禧又特许他戴眼镜(宫里规矩,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在任宫廷摄影师期间,裕勋龄为慈禧拍摄了不少“御照”。这些照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人全身照,其中有穿朝服的,也有穿便服的。二是宫闱生活照。三是化装娱乐照,有的在室内拍摄,有的在水上乘坐画舫拍摄,人物多少不等,场面也大小不一。慈禧的化装照,大多扮作观音,布景或屏风上钉着“普陀山观音大士”的牌子。慈禧照相时往往大张旗鼓,兴师动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内务府的档案中,保存了一次慈禧为拍化装照传下的口谕: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蓬。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陀,想着带韦陀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戴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竿十数根。着三顺预备,于初八要齐,呈览。由此可见,当年慈禧照相是经过内务府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的。除了裕勋龄之外,慈禧还曾诏在华的日本籍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到颐和园拍摄“簪花小照”。作为拍照的酬劳,慈禧赏给山本赞七郎黄金二万两。一张照片花费二万两黄金,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记录。慈禧的奢华,由此可见一斑。

汤姆森镜头中的旧中国反映了什么现实?

1873年,一本名为《中国和她的人民》的摄影集,在英国出版。作者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1837~1921),出生于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街头摄影家”。这本摄影集收录了他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到中国,拍摄的200幅照片。《中国和她的人民》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表现中国锦绣河山、城市风光的作品,也拍摄了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既有洋行买办的私人园林,也有社会最底层的生活状况。这些照片,所表现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辛酉政变后的恭亲王,贵族妇女,集市上待雇的贫民,吸食鸦片者,瘦弱的更夫,戴木枷的囚犯,以及剃头、修脚、拉洋片等手艺人,都成为汤姆森的拍摄对象。影集中的照片,每幅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都是在拍摄过程中访问记录下来的。如《广东旧工厂场址》这幅照片,画面上洋楼与四周破烂的草屋形成了强烈对比。拍摄街头小景,是汤姆森的特长。《广州闹市一角》和《九江街头小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前者利用占据画面时垂直线条,表现了广州市内商业区林立的店铺,各种牌匾密集交错的繁荣景象;后者则选取了街头有代表性的四种商贩,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光线运用,展现出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画卷。此外,在中国期间,汤姆森还出版了《北江风光》和《闽江风光》两部摄影集,对扩大摄影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

上一篇:冰箱冷笑话

下一篇:丝网花材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