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牛棚杂忆txt全集下载
《季羡林·随想录牛棚杂忆》小说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BIu6Tx-qOgqNRGxHZBZsQ 提取码:gl3h 《季羡林·随想录牛棚杂忆》是2010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季羡林。内容简介: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
季羡林写的 《牛棚杂忆》有哪些名言警句
1. 我孤独,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届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树叶,逐渐飘零。年轻的对我来说像日本人所说的“新人类”那样互不理解。难道我就怀着这些秘密离开这个世界吗?于是我孤独。
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
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
《牛棚杂忆》美文摘抄
读过中国《玉历至宝钞》一类描写地狱的书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谁能不五体投地地钦佩呢?东方文明超过西方文明,东方人民的智慧超过西方人民的智慧,于斯可见。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赏他们对地狱的描绘。我原以为这些幻想力和这些描绘已经是至矣尽矣,蔑以复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待过以后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我怀疑,造牛棚的小将中有跟我学习佛教的学生。我怀疑,他们不但学习了佛教史和佛教教义,也学习了地狱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在建造北大的黑帮大院时,由远及近,由里及表,加以应用,一时成为全国各大学学习的样板。他们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学活动,没有白费力量。我虽然自己被请入瓮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
犹有进者,这一群革命小将还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在这个牛棚里确实没有刀山、油锅、牛头、马面等等。可是,在没有这样的必需的道具下而能制造出远远超过佛教地狱的恐怖气氛,谁还能吝惜自己的赞赏呢?在旧地狱里,牛头马面不过根据阎罗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钢叉叉入油锅,叉上刀山而已。这最多只能折磨犯人的肉体,绝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绝没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等的办法。我们北大的革命小将,却在他们的“老佛爷”的领导下在大院中开展了背语录的活动。这是崭新的创造,从来也没有听说牛头马面会让犯人背诵什么佛典,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背错一个字,立即一记耳光。每天晚上的训话,也是旧地狱中绝不会有的。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短截说,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发明。里面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阴森刺骨。我们住在里面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让神经紧张到最高限度,让五官的本能发挥到最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绝对空前的。对门外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读《牛棚杂忆》有感
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 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文革时期。《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文革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 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安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在那罪恶的十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再寄希望于明日,俨然,那是行尸走肉的十年。
由古至今,中国文学大师愈来愈少,直至屈指可数。季老随风而去了,那瓣最炫丽的花瓣落了,扼腕长叹,只可惜那厮人已逝。
面对生命的生与死,我们无力制止,而我们默读您留下的最后锦句,铭记于心。您一代国学大师,千秋伦理圣人。您生如夏花绚丽,逝如秋时静 ……
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时代烙印不同,花虽殇,但却足以让我们刻记于心,入怀。
浅谈《牛棚杂忆》
记忆中季老的文章总是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总给人一种老学究的感觉,因此之前好多次推荐首页上出现季老作品的时候只是一扫而过,以为这样的文章应是枯燥乏味的,直到前两天看到《牛棚杂忆》,坦白说吸引我的不是作者而是书名。
初读时总是怀了一颗敬畏之心的,总以为没有人再会肯提起那慌乱的十年,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出生在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孩子来说,那样的历史只是听一听罢了,之前从晓松奇谈上也听过一段,总以为可能会有点夸大其词,尤其是讲到他叔叔那段时候,虽也觉得可惜抑或震撼,但终归还是理解为只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季老因为写这篇文感到孤独,感到悲凉,感到恐惧。孤独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在道路上踽踽独行,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同情他;悲凉的是竟然有别有用心的人以为他这是夸大其词,是在讲天方夜谭,对于一个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而言,怎么可能还有那份闲情逸致;恐惧的是这一场空前的浩劫如果起不到成为民族前进照耀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当年所受的那些负累岂不是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
罄竹难书,书中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姚文元当年那篇红遍大江南北的罪责,得是遭受了什么样的罪责才能够把一个文人、一个学者,逼到这个份上,客观来讲季先生还算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还能在N多年之后笑谈当时的恐惧和哀伤。本来自古文人多清高,在那样一个年代,好多文人墨客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苟且着被欺辱,就连吃安眠药选择长眠甚至于都要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因为我们自己是没法生产出可以致死的安眠药的。难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年代,什么父母亲人朋友老师,毫无感情可言,只有互相揭发互相伤害。
可能现如今的我们很难想象当时那样一种情境,因此更需要有人讲这段史实讲出来给后人可留下可以参考的史实,古语有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寇; 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就这样吧,写到一半的时候又看到一篇抨击牛棚杂忆的,题目就叫解开谎言,书中详细列举了种种季老所谓的“谎言”。一言以蔽之,既然乜有亲身经历就不要妄加评论,本人如上所说也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含任何政治色彩,看官们权当一看,仅此而已。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牛棚杂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篇1 著者和译者究竟谁用的力量多呢?不用思索就可以回答,当然是著者。所以在欧洲有许多译本封面上只写著者的姓名,译者的姓名只用很小的字印在反面,费许多力量才能发现。在杂志上题目的下面往往也只看到著者的姓名,译者的姓名写在文章的后面,读者念完文章才能看到。他们的意思也不过表示译者和著者不敢抗衡而已。 在中国却又不然。我看到过很多的书,封面上只印着译者的姓名,两个或三个大金字倨傲地站在那里,这几个字的光辉也许太大了,著者的姓名只好逃到书里面一个角落里去躲避。在杂志的封面上或里面的目录上有时我们只能找到译者的姓名,甚至在本文的上面也只印着译者的姓名,著者就只能在本文后面一个括弧里找到一块安身立命的地方。从心理上来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译者就害怕读者只注意著者的姓名,但又没有勇气把著者一笔抹杀,好在文章既然到了他手里,原著者已经没有权利说话,只好任他处置,他也就毫不客气地把著者拼命往阴影里挤了。我不是心理学者,但我能猜想到,变态心理学家一定在他们的书里替这些人保留一块很大的地盘的。 我前面说过,有的译者没有勇气把著者一笔抹杀。但这里正像别处也并不缺少有勇气的人。有一位姓丁双名福保的大学者“著”了一部几十册厚的佛学字典。我们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因为这种工作需要多年的搜集和研究。我们从来没听说中国有这样一位专家,现在却凭空掉出了这样一部大著,不由人不怀疑。书的序里提到日本织田得能的佛教大词典,我们拿来一对,才知道原来就是这部书的翻译。但丁先生却绝对否认是“译”,只承认是“著”,因为他添了些新东西进去。我又有点糊涂起来。译一部几百万字的大著只要增加十个字八个字的新材料就可以把这部书据为己有,恐怕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来译书了。但丁先生的大“著”并非毫无可取,里面插入许多丁先生的玉照,例如,研究生理时代之丁福保,研究医学时代之丁福保,也颇琳琅满目。丁先生的尊容也还过得去,虽然比畹华博士还差一筹。但我终于恍然大悟。以前有的人想把自己的玉照登在报纸上,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给兜安氏大药房写信,当然附上玉照,信里说吃了某某药,自己的某某病已经好了,特此致谢。于是隔了不久,自己的尊容就可以同名人一样出现在报纸上,虽然地方不大对,也顾不了那样许多了。现在丁先生又发明了一个,使以后想出名的人再也不必冒充自己有梅毒或瘾君子写信给大药房了,真是功德莫大。我们能不佩服丁先生的发明能力吗? 另外还有一位更有勇气的人,当然也是一位学者。他译了几篇日本人著的关于鲜卑和匈奴的论文,写上自己的名字发表了。后来有人查出原文来去信质问,他才声明因时间仓促把作者的名字忘掉了。这当然理由充足,因为倘若在别人和自己的.名字中间非忘掉一个不行的话,当然会忘掉别人的,谁不爱自己的名字呢? 我上面只是随便举出两个例子。像这样的有勇气的人,在我们中真是俯拾即是,比雨后的春笋还要多。只是在我们国内耍这一套,关系还不太大,因为好多人都是彼此彼此,心照不宣,但偶尔让外国学者知道了,就不免替我们丢人。我上面说的丁福保的字典,一位现在剑桥大学任教授的德国汉学家就同日文原文对照过,他把结果告诉了我,弄得我面红耳赤半天说不上话来。在外国这是法律问题。倘若一个人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里偷了人家的东西而不声明,以后发现了,立刻取消博士头衔,我希望中国的法律也会来制裁这一群英雄!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 篇2 阅读此书,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好好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如此恶劣情景之下生存下来的智慧,如何鼓励自己,如何看淡外界的起伏纷扰…现在读来平淡,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的现实,外人看似乎很容易,入局之后,我们这批天天高喊公平正义的人都难以忍受过一个星期。 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我一直以为能够熬过这样岁月的人,必定是用顽强坚韧意志支撑自己鼓励自己的,也必定是高歌猛进不怕任何困难的,我也会想当然的认为,如此度尽劫波之人必然会有远大的抱负… 季老实在,每一段文字,都在承认面对毒打,辱骂,折磨时候自己的软弱和动摇,最后因着麻木而成就的坚强,反而成了最有血有肉的坚强,可以为我等平凡之人可以学习的榜样。他也像在那段岁月中无数用生命自证清白的人一样,有过要自决的想法,甚至本着治学严谨的态度,对自杀做过学术上的比较,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通读全书,我觉得才是季老能够坚持下来的心理蜕变之始。 常言善恶有报,但在人性的善恶毫无约束之下,是否真的能如先贤所言,善恶终有报呢?应该是有的吧~ 《玉历至宝钞》中的地狱学说既然是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集中表现,既通人性,那就表明,纵然不学梵文不搞研究,这些精力过剩的革命小将们,在释放了人性的恶以后,自然就能建立起媲美地狱的牛棚来。 过去师生,今朝敌我。蜷曲在厨房里,季老内心一定思潮翻滚,宛如大海波涛,我曾试着闭眼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内心满是绝望,满是痛恨…睁眼来,已是内流满面。此时书读过半,依旧是做不到如季先生一般的心态,假如真是身陷囹圄,我无法想象自己会做出怎么得选择… 面对那些自己曾经的高徒,曾经给过帮助的人,在动荡时期结束后,在职务恢复,名誉平反的那时,那些棍棒相加,满口污言秽语的人,季先生又是如何面对呢?亦或说今日提笔回忆往事,季老是怎样的心情?是原谅,还是漠视?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被抛之脑后,仅仅只是成为阶级敌人,就欣欣然拿大棒看守一个善良的老者。 我有太多太多疑问,也有无数次的将自己带入那样一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假设跟随本心走,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错乱时代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在面对困局心生绝望时,还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坚守内心的价值观,而不被外界的染缸侵蚀,这是季先生的选择,也该是我辈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只是一种口号,否则读书何用?纵然可能做不到,但至少我知道有人做到过,如灯塔指引航向,如暗夜之中星辰,能够在我选择自我放逐时,可以多坚持下来,这应该就是读此书的意义。
牛棚杂忆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牛棚杂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
《牛棚杂忆》名言警句摘抄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中国古代的哲人强调人禽之辨。他们的意见当然是,人高于禽兽。可是在这方面,我还是同意鲁迅的意见的。他说,动物在吃人或其他动物时,张嘴就吃,决不会像人这样,先讲上一通大道理,反复解释你为什么必须被吃,而吃人者又有多少伟大的道理,必须吃人。人禽之辨,也就是禽兽与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换句话说,禽兽比人要好,它们爽直,肚子饿了就吃人或别的动物。新北大公社的“人”,同禽兽比一比,究竟怎样呢?既然决心活下去了,那就要准备迎接更残酷更激烈的批斗。这个思想准备我是有的。我孤独,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届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树叶,逐渐飘零。年轻的对我来说像日本人所说的“新人类”那样互不理解。难道我就怀着这些秘密离开这个世界吗?于是我孤独。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牛棚杂忆》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牛棚杂忆》(季羡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RVUvJB6KCZosuglSg-TDw 提取码: q86f书名:牛棚杂忆作者:季羡林豆瓣评分:9.2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11-1页数:188内容简介:《季羡林散文新编:牛棚杂忆》是一本用血换来、和泪写成的书,它不为仇恨和报复而写,而是怀着爱与祝福,期待那场浩劫可以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恶和善、丑与美,让人们时时警醒,不再重蹈疯狂。如此,作为一个记录者,作者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也就能够因为被阅读而获得其意义和价值了。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