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座

时间:2024-06-25 13:49:12编辑:小早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那本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是一本以视频讲稿形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作者是郝万山。该讲稿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进行详细解读和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代中医经典。郝万山是一位知名的中医学者和教育家,他在中医内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通过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将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享。这本讲稿以视频形式出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或其他方式获取。视频讲稿通常包括演讲者的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讲解和思路,并从中获得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请注意,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出版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存在多个版本的视频讲稿。因此,如果您有具体的需求,建议您查阅相关的书店、图书馆或在线资源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具体的视频讲稿。【摘要】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那本【提问】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是一本以视频讲稿形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作者是郝万山。该讲稿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进行详细解读和讲解,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代中医经典。郝万山是一位知名的中医学者和教育家,他在中医内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通过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将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享。这本讲稿以视频形式出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或其他方式获取。视频讲稿通常包括演讲者的讲解、示范和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授。通过观看这些视频,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讲解和思路,并从中获得对《伤寒论》的深入理解。请注意,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出版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存在多个版本的视频讲稿。因此,如果您有具体的需求,建议您查阅相关的书店、图书馆或在线资源以获取最新的信息和具体的视频讲稿。【回答】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那本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郝万山精讲伤寒论·实战版2021》。这本书是郝万山老师所编写的,主要讲解伤寒论的相关内容,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参考书。书中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同时也不失深度和广度,对于进阶学习者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哦。【摘要】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那本【提问】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2021视频讲稿是《郝万山精讲伤寒论·实战版2021》。这本书是郝万山老师所编写的,主要讲解伤寒论的相关内容,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参考书。书中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同时也不失深度和广度,对于进阶学习者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哦。【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郝万山老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名医,他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深厚造诣,同时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很多讲解都非常生动有趣,让人听得非常过瘾。如果您对于中医医学有兴趣,不妨多多关注他的讲解,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回答】


伤寒论笔记:太阳病篇

      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寒恶风,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

        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

(1)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

(2)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伤寒论-太阳病篇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 (1条)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卫气驱表抗邪,脉气鼓动。

*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气不能正常温煦体表。

△本条指出了太阳为病的基本脉症。太阳经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有卫外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为一身之外藩。当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卫行脉外,必先受邪,卫被邪扰,与邪搏争,阳浮而盛,肤表必热,脉搏必浮。卫阳因邪扰不能正常卫外则恶寒。足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外邪袭入太阳经络,经气不利,营阴滞涩,则头项强痛。

❤《灵枢·经脉》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体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前额、巅顶、枕部,连及项背,或颈部连肩。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骨、面颊,或痛及齿龈,或颜面疼痛。

少阳头痛:侧头部。可及耳、目外眦。

太阴头痛:不定。全头痛or局部痛。

少阴头痛:不定。全头痛多见。

厥阴头痛:不定。巅顶、颜面痛多见,or全头痛。

❤《医学传心录》六经头痛歌诀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12条)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群方之冠)

*阳浮而阴弱:卫强营弱,卫阳病理性亢进,营阴相对性不足。

*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则见鼻鸣。

*干呕:胃为卫气之源,表气失和,影响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是阳浮而阴弱,在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病机是风邪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疗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3.(34条) 热证·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里同治,治协表热利证)

△误下导致部分表热被下引,内陷大肠,形成肠热下利。肠热上迫于肺,肺气不利而作喘。肠热外蒸于表,津液外泄而汗出。当汗反下,必致表证不解,阳气仍然趋表抗邪,故脉搏上促两寸。(只要下后脉促,就说明表证未解)所以此证是里热下利兼表热不罢,治疗应解表清里,燥湿止利。

协表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未解,又兼下利

协表寒利桂枝人参汤

4.(35条)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营阴瘀滞,故疼痛明显。(故开腠理)

*无汗:伤寒证的特点。寒邪收引、凝滞,腠理闭塞,汗孔不开,卫气不宣,故无汗。

*喘:表闭,肺气不宣。

△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滞,营阴滞涩。治疗: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5.(40条) 太阳伤寒兼证·小青龙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或然证: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渴

水饮下趋于大肠则下利

水饮流动不拘水气上逆咽喉则噎

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则小便不利少腹满

影响肺气的肃降则喘

△病机:表寒里饮。治疗: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肺又为水之上源,中焦与肺宿有寒痰水饮,复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外寒内饮证。

6.(71条)蓄水证·五苓散证

[if !supportLists]1) [endif]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2)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汗不如法→伤津-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伤阳-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渴:不要急于滋阴,可能是阳气不通。伤了三焦、膀胱之阳,水液代谢失调。

△表里同治。

水气为病的临床特征:口渴与小便不利并见。

大汗伤津,胃燥生烦,影响睡眠,此为一时乏津。大汗伤阳就不这么简单了,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大汗耗伤三焦、膀胱的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乃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液难以上承于舌则消渴,难以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7.(102条)太阳病变证·脾虚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里虚不耐邪扰。治疗:建补中焦,补益气血。寓汗于补,表里兼顾。

8.(138条)太阳病变证·结胸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夏连蒌)

△热实结胸的轻证,部位局限在心下,不按不痛,远比不上大结胸的疼痛拒按,故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为主。

9.(157条)太阳经变证·痞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皮散水饮,勿去。

*干噫食臭:饮食不消则作腐,胃气不降则上逆。

*雷鸣下利:升降失常,水走肠间,故见。

△痞硬兼水气不化。且水气较重。

治疗:和胃泻心消痞,宣散水气。

素体脾胃虚弱,汗后表虽解,胃气却呆滞,痞不运化,湿浊壅聚,形成痞硬。

10.(161条)痞证类似证·痰气痞(痰阻气逆)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只嗳气,无利,以气上逆为主。

△汗吐下后,表证已解,中气必伤,但并不是心下痞硬,故并非痞证。

治疗:和胃消痰降逆。

11.(177条)太阳病变证·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里面的酒是清酒(冬酿夏成)

△治疗:益气养血,复阳通脉。

病机:素体心阴阳不足,感受寒邪,导致心阴阳俱虚。心阴血虚则无以所养,故脉行滞涩;心阳气虚则无力鼓动,故心阵阵悸动。

❤促结代:皆为脉搏节律不齐有间歇。

促: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结: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代: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歇止,且间歇的时间较长。缓而一止,止有定数。


郝万山:《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1)——清宣郁热法

中医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奠定了中医治法的基础,郝万山教授认为还可以加一个“涩法”。其中在《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主要有:①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② 辛寒折热法 ,代表方剂白虎汤;③ 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白虎加人参汤;④ 清胃消痞法 ,代表方剂三黄泻心汤;⑤ 清热燥湿法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⑥ 清余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

作为第一篇分享的文章是首都国医名师、当代伤寒第一人郝万山教授对“ 《伤寒论》中清法 ”的运用。由于篇幅有点长,所以需要分篇推送给大家。今天分享第一部分:清法中的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 栀子豉汤类方 。

清宣郁热法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 ,原文条目 7条:76、77、78、79、80、221、228。

栀子豉汤 组成只有 栀子 和 香豉 两味药。《伤寒论》原文说,栀子14个(擘),现代临床10-15g。香豉即豆豉,四合(棉裹)。一合为20ml,四合即80ml;棉裹就是用棉布将其裹起来,现代临床运用10-15g。

原文条目提到: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内豉即豆豉后下。

栀子豉汤加减方有:栀子豉汤加甘草为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加生姜,即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为 栀子厚朴汤 ;只有栀子、干姜两味药,即 栀子干姜汤 。这五个方剂,均用到苦寒的栀子。

栀子即可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又可导火下行,畅利三焦。他除热于下,还有通利血脉,止疼痛之效。豆豉气味俱轻,既能透表宣热,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憹的有效良方。郁热宣散,则气机畅达,气机畅达则血脉流利,其胸中窒和心中结痛两证自除。既不必加理气之品,亦不须增活血之药。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以及栀子干姜汤这五个方剂,在《伤寒论》原文最后皆言“得吐者,止后服”。因为在发汗方剂后,常有“得汗后,止后服”,在泻下剂后,常有“得下后,止后服”一类的话,所以看到“得吐者,止后服”,容易使人误认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有催吐作用,实际上,栀子和豆豉都不具有催吐作用。 那为什么药后会出现呕吐呢? 这是因为栀子豉汤一类方剂,治疗热郁胸膈证,服药后火郁得开,胃气得升,正气驱邪外出,往往有一吐为快的机转,故有可能作吐而解。特别是在病人心中懊憹,欲吐不得吐得情况下,服药后更容易一吐为快。吐后胸中郁热随呕吐物得以外泄,所以就不必继续服药了。这正像表邪可随汗出,里热可随下泄,湿热可从尿液除一样。胸膈郁热越重,药后出现呕吐的机会也越多。不过临床上也常见服栀子豉汤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而不呕吐的情况,因此药后是否呕吐,并不能一概而论。

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栀子豉汤的呢?栀子豉汤一类方剂适应症为热扰胸膈证,也叫胸膈郁热证。其成因,从《伤寒论》的角度来看,是太阳病发汗吐下后,余邪胸中化热,或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所致。但《伤寒论》中的热扰胸膈证是无形热邪蕴郁心胸,郁热扰心所致。什么叫无形热邪?就是邪热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郁热扰心。临床症状表现,轻症可见虚烦不得眠;重的可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心中烦恼,无可奈何的程度。火郁胸中气机,气机不畅,可见胸中窒,即胸中窒塞憋闷;郁热气机,气机不利,由气及血,血脉不利,可见心中结痛。在此,仲景对无形之邪不用“实”字,而用“虚”,这里不是指正气不足,而是热邪没有和宿食、淤血、痰饮等等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合,故与“实”相对应,仲景采用“虚热”这一说法。以上症候,运用栀子豉汤类方后,清宣郁热,郁热得以宣泄,气机通达,血脉通利,心烦、胸中窒闷,心中结痛等症状均可消除。如结合“阳明病篇”所论栀子豉汤证来看,本证还可见到饥不能食、舌苔黄腻、但头汗出等症状。

除了在外感热病后期可见上述症候,我们常常见到焦虑症的病人,部分抑郁症的病人也有心烦不得眠,坐卧不安的症状。这些病人有的也属于胸膈郁热,但此类“热”来源于气郁化火,或是痰阻化火,已经不单单是无形热邪。而是兼有气郁、兼有痰阻,需要结合疏气化痰的药物。

在《伤寒论》中,仲景还提到几个加减方。如果火郁伤气,兼见少气,可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益气,即栀子甘草豉汤。 为什么不用黄芪、人参? 这些都是补气之品。因为毕竟是火郁。补气时,不能用太过温、热,影响气机畅达的药物。故仲景轻描淡写的加了一味甘草。如果火郁下扰,导致呕吐,可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呕,方即栀子生姜豉汤。

如果火热下扰,出现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仲景用栀子厚朴汤,清热行气除满。因热邪下行,其病变部位较栀子豉汤证更深、更下,故仲景不再用豆豉发散宣通,因为豆豉气味较清,其作用偏上、偏外。而用栀子加厚朴、枳实行气宽中消满。栀子毕竟苦寒,如果兼见脾虚,大便溏,仲景用栀子干姜汤清上热下,注意方中亦不用豆豉。

栀子豉汤禁忌证:《伤寒论》原文第81条提到: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意思是病人素体脾阳不足、大便溏薄,忌用栀子汤。(栀子汤指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等以栀子为主要药物的方剂。)栀子药性苦寒,施之于热证,可以清热除烦。但如果错用于寒证,则可能更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之阳。所以体内无热,反而阳虚中寒者,栀子汤类则禁用。中阳不足之人,多见平素大便溏薄,故仲景以“病人旧微溏”为例,说明对于中焦虚寒的病人,不可予服栀子汤。推而广之,凡腹满、腹痛、纳差、呕逆,只要是由于中焦虚寒所造成的,都不可轻用栀子豉汤一类的方剂。

不过,如果遇到上焦郁热,中下焦又有虚寒,可以仿栀子干姜汤法,用栀子清上热以除烦,用干姜温中阳以除寒。若药力不够,可上予栀子豉汤,下予理中汤。

现代临床单用栀子豉汤一类方剂的机会较少,但栀子配入辩证论治的方剂中,可用于治疗神经病、抑郁症、躁狂症、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火盛的心烦,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呈心前区灼热疼痛者。

                                                            (未    完    待    续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f5bXymeM-MrYfNrDBdlbQ 提取码: u8mw书名: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作者:郝万山豆瓣评分:8.7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1-1页数:300内容简介:郝万山伤寒论讲稿,ISBN:9787117094801,作者:郝万山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的内容简介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上一篇:好自然

下一篇:一之味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