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形成的直接原因_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在海边住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晴朗的白天,常有风从海上吹来;而到了夜晚,风又从陆地吹向海洋。那么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我在此整理了风形成的直接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介绍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 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高气压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信风的形成原因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三圈环流有关,太阳长期照射下,赤道受热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形成相对高气压,高空高气压向南北两方高空低气压方向移动,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与等压线线平行,大气在此处堆积,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
南半球反之形成东南信风。在对流层上层盛行与信风方向相反的风,即反信风。信风与反信风在赤道和南北纬20~35°之间构成闭合的垂直环流圈,即哈德莱环流。由于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表现特别明显,终年存在,在大陆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热带洋面上终年盛行稳定的信风,大陆上的信风稳定性较差,且只发生在冬半年。两个半球的信风在赤道附近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
信风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但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人认为,东太平洋信风崩溃,可能对赤道海温激烈上升有影响,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其增强、减弱是有规律的,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致使赤道地区的纬向瓦克环流也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瓦克环流增强并向西扩展。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1风的类型台风,就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大气涡旋, 所以又叫热带气旋。当涡旋中心最大风力达到八级以上时,就叫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在六至七级叫弱台风;中心最大风力达八至十二级时,叫强台风。龙卷风:从积雨云中伸向地面的一种范围很小,破坏力极大的空气涡旋。发生在陆地上的叫陆龙卷,发生在海洋上的叫海龙卷,又叫水龙卷。龙卷风是一种旋转力很强的猛烈风暴,风速最大可达每秒100米以上。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沿山坡、山谷往上吹,夜间则沿山坡、山谷往下吹,。这种在山坡和山谷之间,随昼夜交替而转换风向的风叫山谷风。海陆风:在近海岸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大陆上,夜间又从陆上吹向海上,这种昼夜交替、有规律地改变方向的风称海陆风。
信风和季风有什么区别
信风和季风的区别如下:信风(trade 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 “信风”的原因。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并仅限于对流层的下层,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由于信风[1]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季候风”。查《辞源》“信风”条可以看到这个解释及引用文献。所以,信风这个词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这里现代气象学中的专指trade wind的意思。季风(monsoon),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现代气象学意义上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Halley)首先提出来的,即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进而导致了大气中气压的差异。夏季时,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加热缓慢,海面较冷,气压高,而大陆由于热容量小,加热快,形成暖低压,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时则正好相反,冬季风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这种由于下垫面热力作用不同而形成的海陆季风也是最经典的季风概念。到18世纪上半叶,哈得莱(Hadley)对季风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他指出,按照哈莱的理论,南亚地区阿拉伯海至印度的季风应该是夏季吹南风,冬季吹北风,但实际观测到的却是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这是因为夏季当气流从南半球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效应,气流会受到一个向右的惯性力作用,这个力就是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向北的运行过程中向右偏,形成了西南风。
信风和季风有什么区别
信风(又称贸易风)指的是在低空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信风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季风是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扩展资料 信风是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也叫贸易风。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并仅限于对流层的下层,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由于信风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季风是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主要是海洋和陆地间温度差异造成的,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西班牙语“EINino”的音译。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厄尔尼诺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的影响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秋季降水偏少;气温除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偏低以外,其他地区偏高。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大范围海温异常升高(持续3个月以上,海温偏暖0.5 ℃以上)的现象。通常厄尔尼诺现象每2-7年出现一次,每次持续9-12个月,长的可达2年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化引起的。当海水温度升高时,太平洋中部的海水会变暖,而沿岸的海水则会变得较冷。这种冷暖海水的交汇会导致海洋表面的水循环变得不稳定,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温度会出现异常升高,从而导致大气中的温度和气压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另一方面,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温度会出现异常降低,从而导致大气中的温度和气压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
因此,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气候现象,它既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现象。主要表现为太平洋赤道地区海表温度异常升高,并对全球气候模式和大气环流产生广泛影响。它通常与南方涛动(又称南方振动)共同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源于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通常情况下,赤道东部海水较冷,而赤道西部海水较暖,形成了所谓的东西温差。然而,当一系列复杂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发生改变时,导致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会改变大气环流格局,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赤道东部和中南美洲地区降水减少,引发干旱和森林火灾;同时,赤道西部和东南亚地区则可能经历异常降雨和洪灾。此外,厄尔尼诺还会对全球温度、风暴活动、渔业资源和农作物生产等产生重要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名字来源: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一词源自西班牙语,意为“小男孩”或“基督圣婴”,这个名称是因为在过去,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每年的圣诞节附近。早期的渔民和观察者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因此用这个名称来形容这一异常现象。最早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秘鲁和厄瓜多尔地区的渔民们注意到,每逢某些年份,他们所依赖的海洋温度和渔业资源出现了异常的变化。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现象与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有关,于是将其命名为“厄尔尼诺现象”。然而,并非每个年份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它通常以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间隔发生。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机制和影响。现在知道,厄尔尼诺现象与赤道太平洋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有关,它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朝时期,中国在航海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人以全天候的罗盘导航与量天尺定位技术,开辟了当时世界上最便捷、最安全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先进的航海技术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国家开辟了广阔的世界市场,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到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16世界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技术革新的伟大中心。而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宋朝时,就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注意到中国航海技术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指南针的巨大意义。指南针的发明价值连城。早在公元两千年前,中国人就认识了天然磁石具有指示南北方向的特性,并创造了简单的测向工具“司南”。指南针发明后,在中国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航海,二是测风水的“罗盘”。总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大大加速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到来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技术,除指南针外,中国的其他技术发明也对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船尾舵于1180年传入欧洲,它同指南针一样传遍整个欧洲大陆,对西方近代化具有深远影响。到宋元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取得了世纪领先地位,用李约瑟的话来说:“即中国人比西方领先2到3世纪,从‘原始航海’进入‘定量航海’的时期。”而孙光圻先生则论述了中国海员“以全天候的罗盘导航与量天尺定位技术,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地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它们都对欧洲的航海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入欧洲后,直接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宋代时还有发明了什么航海技术?
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有的古籍中叫“针经”,或“针谱”、“针策”。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和船到某地等。至于海图,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已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代初期《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明末时期有些古籍注明海上危险物,比如“有草屿”、“有芦荻”等,还有浅滩、暗礁、沙州以及岩石的记载。这些和近代海图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大洋环流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大洋环流
1、大洋环流是指洋流在大洋中流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表层环流外,还有在下层里偷偷流动的潜流,由下往上的上升流,向底层下沉的下降流,洋流水温高于周围海温的暖流,水温低于流经海域的寒流,水流旋转的涡旋流,等等。
2、洋流遍布整个海洋,既有主流,也有支流,不断地输送着盐类、溶解氧和热量,使海洋充满了活力。
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是什么?
地球上的水可以进行气态、液态、固态三态的转换,可以在海陆间、海上、内陆进行循环,伴随着水循环和水的三态的转化,使能量产生转换和转移.当一种或多种原因使气温升高时,固态的水就会转变成液态的,液态的水也会转变成气态的水,这种转化过程中就会吸收大量的能量,使气温升得不至过高;当一种或多种原因使气温降低时,气态的、液态的水就会转变成固态的水,汽态的水也会转变成液态的水,这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气温降得不至过低.伴随地球上水的三态转变和水循环的实现造成能量的转移和转换,使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域的能量得以交换.
世界大洋面积广大,彼此相通,在大气环流及其他因素作用下海水运动形成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共同作用使高低纬之间的能量得以输送和平衡.
毕业好久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吗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有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给热带的其他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自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后,全球天气、海洋状况和海洋渔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每当厄尔尼诺出现时,秘鲁沿海的一些鱼因为气温升高不得不迁徙他处,但别的鱼被吸引过来了。秘鲁南部沿海的鱼类、扇贝、虾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渔民们网不虚发,收成比平时好得多;同时,厄尔尼诺给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沙漠地区带来的大量降雨,也使这块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湖泊密布的草原。还有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榄等一些经济作物的大量减产,对于过热的国际市场来说并非坏事。大豆价格上升,豆油价格坚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这些都可以限制各国之间不断增产压价的恶性竞争,使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另外,厄尔尼诺事件类型复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气候影响也不相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效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气候异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厄尔尼诺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帮助抑制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在美国,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为干旱的西南部地区带来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风雪将会减少,而佛罗里达州森林大火的风险也会降低。
厄尔尼诺是怎样形成以及对自然的影响
厄尔尼诺-影响 气候影响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 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 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经济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对世界渔业捕捞的打击最为严重,尤其是太平洋东岸的秘鲁。 秘鲁渔场是世界著名的海洋渔场,其可捕鱼面积约占世界的百分之零点零六,而捕鱼量占世界海洋捕鱼量的百分之十六。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海水温度高,海水中的大量浮游生物出现死亡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鱼群以及专食鱼类的鸟类也相继发生死亡。 鱼主要用途是用来加工成鱼粉,作为牲畜饲料大量出口,『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由于鱼大量减产,鱼粉供应不足,只好以大量粮食来补充,结果造成世界性的粮价上涨,影响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最近,巴西气象局宣布,今年逐步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使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下一年度的咖啡产量锐减,国际咖啡价格将因此而坚挺;日本气象厅预计,日本将会出现冬暖夏冷现象;太平洋地区的谷物收成也将受到影响,澳大利亚当局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显得过于乐观的小麦产量的预测。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水稻产区,往年这一现象出现时小麦产量将近减产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