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军使用的M1刺刀详细资料。
M1刺刀实际上是从M1905刺刀发展出来的。
一战中,美国军队广泛使用的是16英寸的M1905型和17英寸的M1917型刺刀。在战斗中,士兵们普遍认为它们不适合于近战搏斗,因为长长的刺刀并不适合于相对比较窄的战壕内使用。所以,战后对设计一种更短一些的刺刀的要求被提了出来。1920年在军方的授权之下开始进行缩短刺刀长度的测试,测试在乔治亚州的陆军学校进行,全面的测试于1921年结束。测试采用了3把不同风格的刺刀:16英寸的M1905型、11.5英寸的M1892型和8 1/2英寸双刃的M1921型。
测试的结果认为:短刺刀更适合于训练有素的士兵进行近距搏斗,并且更适合于在复杂环境下——如:战壕内及建筑物内--使用。但是,对于未经训练的或没有经验的士兵来说,长长的刀锋起到的壮胆作用更明显一些。但是一战的情况表明,刺刀在战场上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对低的,很少的情况下部队才愿意采用刺刀来结束战斗,人们更愿意依赖来福枪的威力。测试并未很快改变美军配置情况。二战爆发后,美国卷入其中,初期美军配置的依然是一战时期的M1905刺刀和两种型号的步木仓(M1903型来福枪和新式的M1型来福枪)。随着战争的进行,军队再次提出了将刀锋长度从16英寸改短到10英寸的要求,这种改变的好处是更便于随身携带,并且在紧急情况下更能够发挥出武器的效能。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响应,好几个部门,包括美国陆军部,领导了将16英寸的M1905型改短为 10英寸的工作。改短试验所用的M1905型刺刀数目不详,改短后的刺刀被称为M1905E1。
据统计,1943年9月至1943年末期间,共有超过22.5万把 M1905E1刺刀经由装备部门列装到部队使用。
美国陆军部对于采用10英寸的M1905E1型刺刀给出的评论是:
1、 刺刀更轻便,上刺刀更迅速,格斗中反应更迅速。
2、 易于在受限的空间内(如:战壕内、室内)使用。
3、 易于离枪单独使用。
4、 可作为一般用途刀使用。
5、 比16英寸的M1905型节省钢材近25%。
报告表明:欧洲各国在一战中就开始采用短刺刀。就这样,M1905E1型刺刀被作为标准型号确立下来,并于1943年4月,正式将其命名为M1刺刀。同时,刀鞘的改型也由Beckwith制造公司的胜利塑料分公司进行,将原来的M3刀鞘改短以便用于M1刺刀。新型的刀鞘被命名为M3A1,由于担心造成名称上的混乱,随后正式将其命名为M7刀鞘。
如何鉴别真假美国M1刺刀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市场最常见的一种美军二战刺刀:M1,,他是很多商家喜欢方的一种制式刺刀
看刺刀套枪的那个圈,老的包浆自然,不会有工具撮过或砂纸磨过的痕迹,切颜色深黑
看刺刀条子,不应该非常新且亮,真品的血槽开的深而且长,下方常见的“炸弹”厂标以及年号都应该很大,估计宽度达到整个刀的宽,有的仿品把厂标什么的印的非常小
最后一步,看刀鞘,很容易啊,,仿得基本上为了节省材料都用塑料,敲敲看,听声音,脆生生的就是塑料壳子,颜色也很鲜艳
求美国的美日二战的大片名,谢谢
美国的:
《直捣东京》
《目标东京》
《太平洋》
《海军地狱猫》
《鱼雷出击》
《孤岛浴血战》(又译《南太平洋大捷》)
《硫磺岛浴血战》
《菲律宾浴血战》
《虎虎虎》(又译《偷袭珍珠港》,日美合拍)
《中途岛》
《细细的红线》(又译《红色警戒》)
《太平洋潜艇战》(又译《太平洋喋血记》/《静静地,深深地》/《霸海双雄》)
《太平洋航空作战》
《巴丹战役》
《复活岛》
《反攻缅甸》
《印第安纳波利斯历险记》
《飞虎群英》(介绍美军援华飞虎队作战的)
《珍珠港》
《风语者》
《父辈的旗帜》及姊妹篇《硫磺岛的家书》
…………
日本的(多有美化侵略的意味):
《珍珠港空袭》(日本第一部特摄片,1941年)
《肉弹》(反战喜剧片)
《血战冲绳岛》
《太平洋之鹰》
《太平洋之岚》
《啊,特别攻击队》》(又译《神风特攻队》)
《啊,空军》(又译《啊,零战》)
《零式战斗机》
《决战航空队》
《大战末日》
《姬百合之塔》
《轰炸冲绳》(又译《爱与梦飞翔》)
《啊,海军》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
《暴风女神》(又译《魔女潜艇》/《潜艇风暴》)
《男人的大和》
《为我们所爱的》(原名《我愿为你赴死》)
《没有出口的海》(又译《血海无涯》)
…………
求:一首二战时期的歌曲
莉莉·玛莲
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
歌词:
沉醉其中吧……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俄国有句著名的话是:“大炮开口,缪司闭口”。战争是非常态的,但有时共同的人性可以藉着艺术超越国界,超越残酷和血腥,《莉莉玛莲》就创了这样的奇迹。
这首歌歌词源自1915年汉斯·莱浦的一首德语诗作,1938年罗伯特·舒尔兹作曲。作曲家的女友薇莉是德国一位美女歌唱家,为了生计与纳粹上层将领有联系,她始终坚持只唱男友罗伯特为她写的《莉莉玛莲》。这首歌讲一个姑娘,思念上战场的男友,真切的情感打动了所有战场上的士兵,成为德国民族精神的鼓动力。但歌声没有国界,战场对面的英美军队,也流行起她的英语版本来。美国大兵们甚至都拜倒在英语版演唱者,玛琳·迪特里希——一个坚决的反纳粹德裔美国演员——的石榴裙下。
一位作家写道:“前线的生命在歌声中延续着,为爱而延续,为每个人心中的莉莉玛莲延续。从巴伦支海附近的北极哨卡到北非酷热沙漠上的非洲军、从在东线血腥地狱里苦战的步兵到大西洋底默默守候的战士,被鲜血染红的天空下,坚毅雕刻的脸庞上终于流下两行清泪,硝烟退却成皮肤深处的丝丝眷恋,眷恋生命的寂寞,成为了战场上不分敌我的共鸣。”
纳粹以为这是精神统治武器,反复播放,并要求薇莉进入纳粹上层为战争歌唱。然而他们没想到歌声可以穿越国界,甚至穿越战争,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但《莉莉玛莲》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战后德国拍摄的电影《莉莉玛莲》中表现:歌声安慰着在生死边缘的困苦的人。在战壕中,刺刀的光又脏又冷,士兵们听着《莉莉玛莲》,迷醉在最后的希望中……令许多中国观众感怀的一个镜头是:战壕里的德国兵听到远处广播里头的《莉莉玛莲》,很是感动,在军官的带领下朝广播方向靠近,播放音乐的苏军发现后,开枪射击,德国兵在歌声中全中枪倒下。军官倒在广播的电线杆下,听着音乐表情陶醉,笑着说:俄国人,然后死掉。
1940年,静坐战的八个月里.德军为了消除法军的斗志,在法军的马齐诺防线外,天天放这首悠扬的情歌,歌曲主要讲因为战争分离的一对情侣的故事
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反战歌曲.从此,演唱者MARIENE DIETRICH女士成为德军和英法联军心中的偶像.
1938年的瑞士,犹太作曲家罗伯特与德国歌女维莉正在热恋中。
罗伯特的父亲领导着一个帮助犹太人逃出德国的地下组织,他对儿子的德国女友很是担心,于是利用两人到德国去的机会,把维莉留在了德国。
维莉无奈之下只能到酒吧卖唱,谁知一曲《莉莉玛莲》竟在德军将士中大受欢迎,维莉在德军高官甚至希特勒的支持下一举成名,进入了德国上流社会。
罗伯特知道了父亲的行为,冒着危险再次来到德国,却见到已经成了红星的维莉。
两人冒着危险曲折相见,却无法互相理解,罗伯特在回去的途中,被暗中监视维莉的特务抓获,查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但罗伯特却误以为是维莉出卖了他。
罗伯特的父亲托维莉搞到集中营屠杀战俘的胶卷,以换取罗伯特的生命。
罗伯特获救了,维莉却因此进了集中营。罗伯特得知真相,多方努力,而德军将士也对唱出《莉莉玛莲》的维莉怀念不已,维莉终于离开集中营,再次登上舞台。
战争结束了,维莉赶到瑞士寻找罗伯特,却看到罗伯特已经成了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并且已经结婚。维莉竭力克制失望,伤心的黯然离去。
《莉莉.玛莲》,德国四十年代流行的一只哀怨感人的士兵恋歌,由当时的歌星拉拉.安德森演唱。
无数德国青年,就是在“莉莉玛莲”的歌声中,英勇地奔赴保卫祖国,强大祖国的世界大战战场。
随即,这首歌扩散到世界各国,敌对的双方,英美苏各国,都传唱着这只不朽的歌曲。
八十年代,“莉莉玛莲”的故事被德国后现代电影大师法斯宾德拍成同名的电影。
该影片成为法斯宾德的代表作。
很多年前汉堡一位作家汉斯普莱为水手写了一首词,内容大致是即将分手的爱人在路灯下殷殷道别,三十年后柏林作曲家诺伯修兹为之谱曲,一九三八年在慕尼黑首次由歌星拉莉安德森公开献唱,当时未受到重视。
但是在偶然的机会下,纳粹占领的贝尔格勒电台将此曲向北非作战的兵士广播,目的在鼓励德军士气,结果引起空前的回响。
在士兵的热烈要求下,电台每晚在十点差三分准时播放该曲。不久,英国BBC广播将之译成英文播放,《莉莉玛莲》这首歌立刻成为轴心同盟两方战士的精神食粮,也是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歌曲。
前苏联AKM式步枪刺刀
前苏联AKM式步枪刺刀前苏联的AK-47式突击步枪的改进型--AKM式步枪是于1959年开始生产的。AKM 步枪采用的刺刀与AK-47式步枪的刺刀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种多用途刺刀,不仅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取下作剪丝钳使用,还可锯割较硬的器物。该刺刀无论在设计、结构还是在使用性能上都比较成功。这种刺刀也被安装到前苏联后来研制的AK-74式5.45mm突击步枪上和СВД7.62mm狙击步枪上。武器性能中文名:前苏联AKM式步枪刺刀;现 状:装备;用 途:用于步枪;也可作:匕首和多种工具使用。基本资料产品名称:AKM和AK-74式步枪刺刀;现状:装备;用途:用于步枪,也可作匕首和多种工具使用。结构特点AKM刺刀的刀身用耐磨损高硬度工具钢经精细加工和磨削制成,单刃,无血槽,刀口较钝。刀背有锯齿,可锯割金属材料。刀身表面镀铬,白色反光。刺刀的横挡护手上有枪口环,刀柄端部有一按钮,用于与枪连接。刀柄夹板的材料为紫色玻璃钢。该刺刀的刀鞘也用玻璃钢制造。刀鞘前部金属镶件上有一T型驻笋和剪切刃。将驻笋穿入刀身上的长孔,刺刀和刀鞘就可作剪丝钳使用。由于刀鞘和刀柄均绝缘,可用于剪断电压较高的电线而无电击的危险。性能数据刀长----273mm;刀身长----150mm;刀柄长----123mm;刀身最大宽度----30mm;刺刀总质量----438g;刀质量----312g;刀鞘质量----126g。
前苏联AK-47式突击步枪刺刀
前苏联AK-47式突击步枪刺刀40年代末,苏联研制了由著名枪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式突击步枪,于1951年开始装备苏军,为它设计了一种与传统刺刀稍有不同的新刺刀。武器性能中文名:前苏联AK-47式突击步枪刺刀;外文名:ШтыкАвтоматаАК-47;国家:苏联;用途:用于步枪,也可作匕首使用;服役时间:1951年。基本信息产品名称: AK-47式突击步枪刺刀——ШтыкАвтоматаАК-47;用途:用于步枪,也可作匕首使用。结构特点AK-47式刺刀是一种剑形刺刀,钝尖,中央有血槽,单边开刃。刀身表面经磷化处理。刀柄前部的横挡护手只向刀刃一侧伸出。钢制刀柄上左右两边安有塑料平夹板,夹板用两颗槽头螺栓固定。刀柄靠枪口环一侧开槽,用以装枪时容纳通条。槽内有两个尖爪,装枪时尖爪卡住准星座和通条,使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枪上。两个尖爪由横挡护手上靠刀背一侧的卡扣控制,卡扣两端有网纹,便于用手指夹持操作。刀柄后端向枪口环一侧弯曲,且分开形成两个突耳。刺刀装枪时两个突耳从枪口沿枪管后滑,卡在枪管两侧,使刺刀定位更加可靠。AK-47式刺刀的刀鞘用金属制造,黑色。刀鞘的挂带上有搭扣,用以固定刺刀。挂带用两个金属圈与刀鞘连接。性能数据钢鞘AK-47刺刀全长:34.5cm;刃长:22.5cm;刃厚:0.45cm;刃宽:2.5cm;材质:440C高碳钢;此刀开有双面血槽,刃口锋利,带有枪环和卡笋,带有皮质腰套,可挂于腰件。此刀硬度56-58HRC。
工兵铲刺刀谁更强一些?
两种物品想要比较的话,必须先对它们设定一个比较范围,比如是比战斗能力? 还是比综合使用范围? 否则,光是泛泛的一个“强”字,那是无从比起的。
毕竟,刺刀和工兵铲,它们设计出来的目的不同,其所要面对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也不同。
刺刀主要是用于战斗,属于刀具范畴。
工兵铲主要是用于挖掘(战斗能力只是它的一个兼职项目),属于工具范畴。
两者不属于同一个类别,各自都有其擅长的方向,很难说谁比谁“强”,只能说在某些场合刺刀更合适,而到了另外的某些场合则工兵铲更合适。
小编推荐:军事的指挥军刀,你们知道么
军刀是军官的珍物,冰冷的刀身常使尚武的军人们的热血激荡不已。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下称“军博”)兵器馆二楼展厅,令人瞩目地陈列着一系列中外军刀,它们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的见证。因展厅陈列的军刀只概略的注“军刀”或“战刀”、“指挥刀”,我这个刀剑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不惴冒昧,对军博展厅的军刀在辨识的基础上,择要作一概略介绍。军官佩刀或称“指挥刀”即仪仗刀,在我国出现于清末。据《故宫:陆军部档》记载,清末新建陆军第六镇(师)装备有“军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 军佐佩刀九十七把; 书记佩刀四十六把”。在军事展厅中挂有一把颇具中国特色的龙头柄的清末新军军官佩刀。(图1上)此刀是1911年-1912图1年间,清政府向日本订制。通常刀身近护手处有一篆字“真”。我认为“真”应是日本兵工厂的刀剑标识“真金入”的简化,有刀身是加钢锻制的意思。民国初年,北洋军队中的军官仍然将佩刀作为礼仪之用。如军队检阅,军官行撇刀礼,士兵则行持枪礼。这一时期的军官佩刀型制与日本礼仪军刀大致相同,惟刀柄花饰为辛亥革命时使用的九星图案(图2和图3下),刀鞘为双挂环。北洋政图2图3府的高级将领的军刀多为日本订制。军刀装饰为狮,以九狮为最高,如蔡锷将军的九狮军刀,甘肃督军张广建之九狮军刀之类,张广建的军刀上有篆刻“我武维扬”四字。我国的工厂也造军刀,据《近代中国兵器工业》一书片字只言的记载,清末民初我国虽有个别兵工厂制造指挥刀,如1908年新疆分伊犁枪子厂、1912年湖南金工厂(后名湖南军械局),1912--1920年山西军械局修械所等。其后国民党,乃至抗日战争中的汪伪南京政府的军官佩刀刀柄以交叉的青天白日旗和梅花为饰,型制大致相同。有的刀刃以薄钢片制,全无实战意义。军博展馆军刀最引人注目,且陈列最多的是日本刀。这与我国抗日战争中缴获最多有关。据英国富勒和葛里高利著的Japanese Military and Civil Swords and Dirks一书统计,1945年8月15日各战场投降日军上缴的陆军军官军刀为336629把(其中上将21把、中将560把、少将432把),还不包括士官的军刀,以及海军军刀。
有人知道龙泉剑和太阿剑的来历吗
太阿: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史记.李斯列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参见“龙渊”。
龙渊:
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
龙泉:
古代名剑。亦称“龙渊剑”。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又,浙江龙泉县所铸之剑,亦称“龙泉剑”。
龙泉剑是谁铸造的?
龙泉是一类剑。龙泉是地名。 应该是在春秋时期楚国出现的,当时剑是主要的短兵器,士必随身佩备。比如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 那时天下大乱,兵器发展迅速,各国都有自己成名剑器。《初学记·武部·剑》说“其后楚有龙泉,秦有太阿、工 ,吴有干将、镆耶、属镂,越有纯钩、湛卢、豪曹、鱼肠、巨阙诸剑。 ”就是当时的名器了。 据《越绝书》载:春秋战国有个叫欧冶子的人,奉越王聘为楚王铸剑。他遍访闽越,在龙泉秦溪山下见到七口斗井,附近还有一湖。湖水甘寒清澈,适于铸剑。欧冶子遂取当地铁矿石,铸成“龙渊”、“工布”、“泰阿”三剑。它们削铁如泥,风吹发断,能屈能伸,精美绝伦。敬献给楚王后,楚王大喜,于是封欧冶子为将军。欧冶子不愿当官,仍回去铸剑,龙泉剑名气渐扬天下。 据说当年欧冶子铸剑处的七口井,其状如北斗星座。后人将秦溪山湖改名为剑池湖,建立了欧冶子庙,在以后所制的剑上刻镌七星和龙凤,故龙泉剑又名七星剑。 辛亥革命后龙泉剑的生产日益繁荣,剑铺著名的有“沈广隆”、“千字号”、“万字号”等十余家,年产利剑百余把。为鉴别优劣,1921年龙泉剑举行过铸剑比赛,“沈广隆”号匠师沈庭璋所铸的剑,能一剑刺穿三个铜板而不卷刃,被誉为最佳。在武侠作品中,常以“龙泉”命名宝剑,“太阿”等名剑也时常提及,但将其性能过分夸张,“斩金断玉”之类未免言过其实。 遗憾的是 它的铸造者目前还无据可查。
二战各国对冲锋枪的理解和应用
二战各国对冲锋枪的理解和应用都知道冲锋枪在战场上的应用始于1918年,也就是一战末年。而它的主要职责便是让士兵突破敌方阵线后,在堑壕内收人头,扩大战果。也正由于这种战术的应用场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冲锋枪只是作为特种武器使用,并没有下发到各个部队。但二战时期则变成了冲锋枪较量的主战场,不管是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还是半履带装甲车上,冲锋枪都成了不可获取的武器。但各个国家之间对冲锋枪的应用理解也有差别。先从毛子来,毛子二战经典形象就是一群拿着波波沙的大头兵从T34上跳下来,然后高呼乌拉一波带走对面德棍。而在二战开打之前,苏军其实对冲锋枪的应用非常有限,在苏芬战争开打之前,当时的PPD冲锋枪总产量才4000多支,而且多数是装备给边防或者内务部,野战部队几乎没有。到苏芬战争时期,PPD的产量才开始增加,但由于这批铣削为主的冲锋枪结构复杂,制造昂贵,所以最终产量也才9万不到。后来随着PPSH41的改良,外加苏联对大纵深作战理解的加深,苏军开始将Ppsh41、Pps43作为机械化先锋步兵的常用武器,我们经常能看到整个排(苏联机械化步兵连下属的冲锋枪排)甚至是整个连都装备冲锋枪的编制。外加ppsh41属于那种全尺寸的沉重冲锋枪,因此苏联对于冲锋枪的理解是大量下发,作为近距离的决战性兵器使用。或许这也是战后苏联那么快将突击步枪(AK)全军列装的原因,因为自动火力太适合机械化了。而德国人对冲锋枪的理解就和毛子不一样,MP38刚开始只是作为装甲车乘员的自卫武器,至少在入侵波兰期间,德军的MP38就没发给常规步兵师。而不管是MP38还是40,从他们枪口下方的阻钩和折叠的枪托不难看出它本身是专门为装甲兵设计的。而后,这批枪逐渐列装到全军。但也只有步兵班的班长班副有,其他98K德棍还是围绕MG42展开战术,冲锋枪在德军步兵班里只是作为一种火力补充,不像苏联一样唱主角。再到了43年以后,冲锋枪的自动火力地位逐渐被Stg44的原型,MP43取代,产量也逐渐朝着Mp43倾斜。但后者是突击步枪,德军对其的理解和射程极短的冲锋枪又不一样。(德军的9mm手枪弹在弹道上比不上苏联 7.62托卡列夫,因此100米外就基本打不了,而托卡列夫弹在150米外还能干活)美军方面其实一开始压根没多考虑打仗的事儿,你可以看到美军陆军装备除了加兰德之外,其他都是老爷货。汤姆逊冲锋枪只能说是没赶上一战末,但赶上二战的幸运儿。然而它这种沉重、铣削、结构复杂、昂贵、体型巨大(前期使用没实质用途的布里希闭锁)的枪实在不能说适合这么一场全面战争。但美军当时确实拿不出替代它的玩意,毕竟美军当时步兵班里头全面列装了半自动加兰德,但全自动火力只让20发弹容的勃朗宁自动步枪来担当实在有点难为别人。而真正算的上机枪的M1919/M1917则是排级配置,编制少、重量高,应急什么的别想了,所以汤姆逊属于那种没办法的办法。等到M3黄油枪出现,汤姆逊的产能也被转移了。按我的说法,黄油枪是真不错,二战一定要给我说两把最好的冲锋枪,一个是黄油,一个是PPS43,他两的共同点就是便宜,紧凑,简单。不过黄油和汤姆逊用的都是.45ACP子弹,这种弹口径大,停止力猛,但弹道太难看了。如果说9mm还能有100米,那.45ACP撑死就75米,所以这种枪不可能像Ppsh41/Pps43那样整排的装备,人家随便一支步枪就能放风筝了。但美军也确实没把它像苏联那么用,它更多的是发给技术兵、重武器操作兵当作自卫武器用,顺便还能押送个德棍什么的打个比方说,二战美军伞兵步兵连其实没有标准的冲锋枪编制,即便是机枪手、通讯兵、士官军官这些带的也都是M1卡宾枪。只有连部备着6支汤姆逊或者M3,根据任务需要而下发。英国的司登用法上类似M3,因为战前英国同样没有准备冲锋枪,等法国战役后,英国也算见识到了德军MP40在班组中支援火力的重要性。而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军也遗失了大量武器装备,所以急需一种简单易制造的武器来补充,所以司登这种“钢管”冲锋枪就登场了。它确实简单,比M3还简单,但简单到人机功效几乎=0。我看过一份战场调研报告,司登和黏弹并列属于士兵最不喜欢的武器。看步兵编制的话,司登和MP40一样,属于班长专属,同时因为结构紧凑,因此也普遍发给特种部队或者伞兵以及武器操作员,这和M3黄油的定位类似。总的来说,当时这四国对冲锋枪的理解如下苏联:主战武器,左手Ppsh,右手伏特加,怀抱娜塔莎,今晚白宫是我家德国:特种武器,MG42不香么?吃瓜要什么冲锋枪,拉栓去!帝国产能和补给有限。近战?汉斯,拿好这枚手雷。美国:我就没搞明白冲锋枪到底是啥玩意,是自卫用的么?英军:德军怎么玩我就怎么玩,美帝怎么发我就怎么发。
二战时期,八大常见冲锋枪,
冲锋枪早在一战期间就开始使用,作为单兵轻型自动武器,在50-100米的近距离上战斗,冲锋枪非常好用,尤其是进入巷战,或者战壕短兵相接的地方,以冲锋枪全自动的凶猛火力,发射出密集的弹药,完全可以压制住对方,再加上短小的尺寸,操控性和使用程度,远大于又重又长的步枪。到了二战期间,冲锋枪再次得到发挥,而且也有好多地区,都在纷纷研制这种武器,那么本期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在二战期间,最常见的八大冲锋枪,其中的波波沙41型,在当年表现极佳,它当之无愧。MP40德国二战期间,最常用的一种冲锋枪,它在1936年开始研制,1940年开始服役,在MP38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发射9x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使用32发金属垂直弹匣供弹,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具备单发射击和全自动射击,射速为每分钟500发弹药。MP40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是,握把和下方护木采用了工程塑料,在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设计,是非常超前的,而且枪身重量也很轻,枪托也很简易,并且能折叠,不占用空间。在二战期间大量装备德军步兵,伞兵,和指挥官等,也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汤普森M1二战期间美军最常用的一种冲锋枪,它的造价很高,枪械内部机械结构很复杂,但是性能非常优越,几乎每一个步兵班都会装备汤普森冲锋枪。它发射11.43×23毫米手枪弹药,可以使用30发或50发弹鼓供弹,战斗射速,单发为每分钟40发,全自动为每分钟720发,在近距离战斗中非常有优势。汤姆森冲锋枪也进行了不断的演化,分为很多种型号美军所采用的是M1和M1A1型,使用30发标准弹匣供弹。它出色的性能和超高的射速,以及凶猛的火力,深受美国士兵的喜爱,后期也成为了帮派的武器。100式它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在太平洋战争中所使用的一种冲锋枪,在1938年处于研制阶段,1940年装备军队,不过它的产量并不是很高,在1940年到1945年之间,仅仅生产了3万支,再加上日军仍保留一战时期的作战理念,追求步枪精准和白刃战,还有为了节省弹药,所以100式冲锋枪,并没有大规模使用。它发射8×22毫米的南部手枪子弹,使用30发,50发弹匣供弹,战斗射速为每分钟700发,伤害距离为120米,全枪长度为900毫米,重量为4.2公斤,必要时还能在枪管处安装刺刀,但100式冲锋枪在二战期间表现不是很好。PPSH41它是二战期间,苏联装备的一种冲锋枪,也是二战期间最牛的一支冲锋枪,在1941年正式定型,并装备苏联陆军步兵,和摩托化部队,在194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该枪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600万支。它的别名也叫做“波波沙41”型冲锋枪,发射7.62×25毫米的托卡列夫手枪弹,可以使用35发弧形弹匣,或71发弹鼓供弹,全自动射速可达到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为200米,火力和射速,以及弹容量都远比美制的汤普森,或德制MP40强很多,就连敌人缴获了都非常喜欢使用,在近距离作战中是一把好助手。司登英国在二战期间所装备的一种简易冲锋枪,也是当时造价非常低的武器,一支司登冲锋枪仅仅为9美元,内部的结构非常简单,机匣是直接用钢管冲压而来。因为当时自大的日不落帝国对冲锋枪不感兴趣,认为只有精准的步枪才是正道,冲锋枪没有得到发展,但后来在1940年末期,在装备自动化武器的德军面前吃了大亏,此时才意识到冲锋枪的重要性,为了快速生产,只能把成本降到最低,生产速度提升到最快,因此司登就诞生了。它早期使用美制的11.43×23毫米手枪弹药,但由于后勤问题,补给不能按规定到达,后来改为9x19mm手枪弹,弹容量为32发,重量仅有2.95千克,全自动射速为每分钟550发,有效射程为200米,但这种简易的冲锋枪却在二战期间意外走红,受到很多国家士兵的欢迎。M3它是美国在二战末期所装备的一种冲锋枪,因为所使用的汤姆森冲锋枪造价太高,而且内部复杂,不便于大量装备,所以研发出类似斯登一样的简易冲锋枪。M3是由一家汽车修理厂,用钢管冲压而成的武器,内部结构相当简单,配上铁丝一样的简易枪托,和冲压式的弹匣,但也却成为了二战名枪。M3发射美制11.43×23毫米的手枪,使用30发简易弹匣供弹,全自动射速仅有每分钟450发,有效射程为200米,单发威力要比司登强。很快M3冲锋枪就成为士兵最爱的武器,还被称为“黄油枪”,“注油枪”等称号,因为外形确实有点相似。该枪也一直使用到上世纪50年代。索米芬兰军队在二战早期装备的一种冲锋枪,全名:为索米M1931冲锋枪,在1931年开始生产,它发射9×19毫米鲁格手枪,但可以使用20发、36发、50发弹匣供弹,或者40发、和72发弹鼓供弹,全自动射速为每分钟700发,有效射程为200米,并且还可以调节快射速、慢射速,和半自动、全自动射击模式。在二战前期的苏芬战场上,索米冲锋枪发挥出很大的性能优势。所以苏联也仿照索米冲锋枪的特点和原理,研制出了波波沙41型冲锋枪。M1938A它是二战期间,由意大利博莱塔生产的一种冲锋枪,发射9×19毫米手枪弹药,可以使用15发或20发弹匣供弹,具备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射击能力,每分钟射速为600发,它的性能很可靠,后坐力小,实用性很强,但是由于意大利战败得比较快,该枪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只有后期的游击队曾缴获使用过。不过它也是二战期间,比较完美的一种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