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是哪个目的?
飞蝗
Locusta miratoria
昆虫纲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重要的作物害虫。俗名蚂蚱。仅 1种,但因地理分布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L.m.manilensis)、亚洲飞蝗(L.m.miratoria)和西藏飞蝗(L.m.tibetensis),以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东亚飞蝗为代表。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昆虫。常大量发生,长距离迁移,为害甚大。有两型︰散居型和群居型。二者的颜色、体型、生理学和行为各不相同。散居蝗蝻体色随环境不同而异,不集群,代谢率和摄氧率低,群居蝗蝻体色不变,黑黄色,聚集成大群,代谢率和摄氧率高。散居型翅短,足较长,前胸背板窄,群居型前胸背板呈马鞍形,肩宽,翅长。
如散居蝗蝻成熟时量大,则变为群居型;如群集密度大,持续时间长,则形成群居迁移型。如群居蝗蝻分散成熟,则转为散居型。散居型是物种的正常状态,群居型是对环境激烈变动的生理反应。处於适合的生长区即不形成迁移群,而形成於缺少合适栖息地的边缘地区。连续好季节使种群扩大,迫使散居型进入边缘区。环境条件不利时,又迫使扩大了的种群返回常住的小区内,形成群集。群居型好动,乾热天气时体温升高,本能地集群飞行。飞行时肌肉的活动促使体温更升高。只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如下雨、降温和夜晚才停飞。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分布范围最广,遍布非洲、泰加林以南的大部欧亚大陆、东印度群岛、大洋洲热带部分和纽西兰。较小的义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和摩洛哥戟纹蝗(Dociostaurus maroccanus)在地中海地区对植物造成重大危害。南非的褐飞蝗(Locustana pardalina)和红翅蝗(Nomadacris septemfasciata)危害极大。中美和南美的主要迁飞种是南美蝗(Schistocerca paranensis)。落矶山蝗(Melanoplus spretus)和迁徙蝗(M. sanguinipes)在1870年代破坏了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草场。
蝗灾一旦发生,几乎无法制止。防治方法包括消灭卵块、挖沟捕蝗蝻、撒毒铒、飞机灭蝗、根治其孳生地等。1945年在伦敦成立了治蝗研究中心,其宗旨为记载和说明蝗的暴发和迁飞,对受威胁国家发出警告,规画并监督防治手段,也对蝗虫的生活史等方面进行研究。
大陆广阔的草原地区,飞蝗屡次大规模发生,结成遮天盖日的大蝗群,集群迁飞。被侵入的地区,农作物时常遭到毁灭性的灾害。旧大陆广泛分布的飞蝗( Lo- custa migratoria),高加索、地中海地区的Doci- staurus marrocanus,非洲沙漠地区的Schistocercagregaria,南非洲的Locustana pardalina,南美洲的S.paranensis,北美洲的Melanoplus spretus是其代表种,飞蝗正是这些蝗虫种类的群居型。
东亚飞蝗和棉蝗区别
东亚飞蝗是飞蝗科、飞蝗属昆虫飞蝗下的一个亚种。体大型,绿色或黄褐色,匀称。头大而短,头顶宽短,顶端钝圆,侧缘隆起明显,颜面微向后倾斜,复眼长卵形,触角丝状,细长。前胸背板前缘中部略向前突出,后缘钝角形突出,中隆线较高隆起,两侧具暗色纵纹,有时不明显。前翅发达,褐色,具许多暗色斑点,超过后足胫节中部,后翅略短于前翅,无色透明。后足胫节上侧外缘具刺10-11个。
棉蝗是蝗科、棉蝗属昆虫,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胸背极中隆线凸起,淡黄色,前翅长桨状,背面青绿色。后翅扇状,中部与基部淡紫红色。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基节和腿节均绿色,胫节和附节呈淡紫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青绿色,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具两列刺;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初产时黄色,数日后变为褐色,跳蝻6龄,体淡绿色。随着虫龄增长,翅芽及触角也增长。
成虫通常选择沙壤土幼林地,萌芽条较多、阳光充足的疏林地,与林中空地交接的林缘产卵。跳蝻食量较小,成虫食量大,无明显的群聚迁飞危害习性。棉蝗广泛分布于亚洲。棉蝗每年发生1代,其卵块在土中越冬。7-10月交尾。
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1)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增大,衰退型的种群密度将减小,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则相对稳定。(4)性别比例也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一般来说,种群中雌性多于雄性,出生率增大,导致种群密度增大;种群中雌性少于雄性,出生率减小,导致种群密度减小。扩展资料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的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常同时伴随虫灾。
调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应在什么季节进行
调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应在夏季进行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
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
东亚飞蝗的简介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
东亚飞蝗的防治方法
①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大面积垦荒种植,减少蝗虫发生基地。②植 树造林,改善蝗区小气候,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③因地制宜飞蝗不食的作物,如甘薯、 马铃薯、麻类等,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④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 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准确 掌握蝗情,歼灭蝗蝻于3龄以前,每公顷用50%马拉硫磷乳油900~13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 750~1050毫升,或25%敌马乳油2250~3000毫升,也可每分顷用4%敌马粉剂30千克,喷粉 防治。采用微量喷雾防治
东亚飞蝗的防治有哪些指标?
东亚飞蝗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①防治适期:根据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和目前防治水平,应采取从蝗蝻出土开始,大搞带药武装侦察,巧打初生,堵窝消灭,对蝗虫主力应消灭在三龄扩散危害前。②防治指标:依据1984年全国治蝗会议精神,飞蝗发生标准放宽到0.2头/米2。667米2残蝗标准放宽到6头,每667米2有残蝗10头列入下一代防治计划。药剂防治标准每平方米0.5头。
比较东亚飞蝗和粘虫的迁飞有何不同
您好亲,东亚飞蝗飞翔和迁飞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取食活动、便于逃避敌害、便于选择有利生活环境、有利于寻找异性、有利于寻找产卵地点等。【摘要】
比较东亚飞蝗和粘虫的迁飞有何不同【提问】
您好亲,东亚飞蝗飞翔和迁飞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取食活动、便于逃避敌害、便于选择有利生活环境、有利于寻找异性、有利于寻找产卵地点等。【回答】
您好亲,东亚飞蝗迁飞特点: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官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回答】
您好亲,粘虫迁飞特点:粘虫在我国东半部每年有4次大范围的迁飞活动,具有2种迁飞方式——春季和夏季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或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迁飞,秋季回迁时,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或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飞。【回答】
1.比较东亚飞蝗和黏虫的迁飞有何不同?
迁飞习性不同,东亚飞蝗远间隔迁飞,粘虫群体迁飞。东亚飞蝗有远间隔迁飞的习性,当食料缺乏时,能够从一地迁飞到另一地,对远间隔的作物构成威胁。粘虫具有群体迁飞的习性,粘虫蛾羽化后,需要寻找并吸取食物作为补充营养,才可促使其卵巢发育成熟。粘虫在不同季节和夜间不同时间空中飞行高度具有明显差异,空中飞行行为受气象条件尤其是空中风场影响较大。
怎样养殖东亚飞蝗
一、做好建棚前的准备工作
1、地形要求:建棚地形必须地势较高,排水通畅,光照适宜,防止地势低洼夏季雨水过大而浸泡种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地面处理:建棚前对地下害虫(如蝼蛄、蜘蛛、蚂蚁等)进行综合防治,杜绝此类害虫在棚内生长繁殖。防治方法:蝼蛄可用灯照结合大水平灌的方法进行人工捕捉。蚂蚁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用一次性针管吸取甲胺磷、敌敌畏稀释液注入蚂蚁洞内即可。
二、建棚材料及方法
1、建棚所需材料:竹竿、竹片、木棍、纱网、拉链等。
2、建棚方法:建议建造拱形棚,其抗风能力强,结构简易。规模因地制宜,棚长一般不超过15米,宽不超过5米,高1.8米,以便于投喂饲草、清棚、捕捉成蝗等。间隔一米用两根4米的竹片做成拱形顺序延伸,再用木棍、竹竿等材料连接在一起,然后用纱网罩上。在与地面接触边沿部分挖出深15厘米、宽10厘米宽的边沟,将纱网绷紧,埋深踩实即可。在棚的一端留门口,用拉链或粘条封上。
三、育卵前的准备工作
1、每年的三月初安排种植饲草,高产的饲草主要有:黑麦草、俄罗斯玉米等。此类草苗只要地肥水好,一般能收割5-6茬,每茬每亩能收割鲜草一万斤左右。按每建1亩棚种植3亩草的合理比例进行规划筹建。
2、在棚内也可以种植麦苗:先整平畦田,浇水造墒,翻地整平,密密地撒上麦种(当地麦种即可),然后盖上3-5厘米厚水分适当的浮土即可。也可以在闲散地地块种植玉米苗等饲草,以备幼蝗食用。
3、按照技术要领孵化种卵:适宜温度25-30℃,待幼蝗全部孵化出来后,必须加强管理,勤于观察,发现破损地方及时处理,避免幼蝗逃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东亚飞蝗”的综合管理
1、做到“三勤”方能保证养殖成功:即勤喂、勤观察、勤清理(变质蚂蚱及时清除)。保持棚内清洁卫生,水份适宜,发现蝗虫外逃立即捉回,按照技术要领进行正常的饲养管理。
2、夏蝗的饲养管理:日常饲养当中,必须保持有充足的饲草,投喂前把饲草用清水冲洗一至三遍,一则增加饲草水份,二则清洗掉饲草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物。在气温高达32℃以上时,注意遮棚和喷水降温,及时清棚,防止蝗虫吃到发霉变质的饲草,避免引起霉菌感染,造成损失。
3、秋蝗的饲养管理:秋蝗和夏蝗一样,主要预防阴雨天气,注意遮盖防雨,及时清棚,保持棚内干湿度,连续大风天要及时防护,防止纱布开裂或边沿泛起造成损失。秋蝗后期要有充足的饲草,并注意保温以延长饲养周期。露天模式常规饲养华北地区年可养殖2-3批。
4、怎样保证蝗卵安全越冬:成蝗销售后,棚内杂草粪便必须清除干净,然后除治棚内害虫,防止蝼蛄、蚂蚁等盗取蝗卵,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把种源用麦糠、杂草、树叶等覆盖10厘米左右即可,这样才能保证种卵正常发育,安全越冬
提醒,您到正规专业单位引种,切不可贪图一时省钱随意盲目引种,那样会造成孵化成活率低,虫体小等损失,价格也不稳定,直接影响产量和降低收入。
只是参考,自己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