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

时间:2024-06-18 21:00:08编辑:小早

《一念之转》读后感

        本书是拜伦.凯蒂最经典的代表作品,她是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她被时代周刊,称为21世纪的灵性创新者。畅销了十余年,被翻译成33种语言,值的一读。


        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心的想法,与外在的事实对抗。拜伦.凯蒂把事情分为三种: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的事。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没管好我的事,却总是去越界管  你的事  和  老天的事。

        当一个人有了一个想法时,他往往会把他的想法当成是事实,所以,首先要让当事人看清楚,那仅仅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并不是事实。




     

被困在一件事情里,作者提出这四句话问自己: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百分之百确定那是真的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那百分之百是真的。

总之,想尽一切办法,让当事人看清楚,那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已,并不是事实。

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你放下那个想法?

你能否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毫不焦虑地持有那个想法?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么样的人?

从相反的角度,让当事人看到没有这个信念的好处。这样,就能让当事人看到持有和没有这个病毒信念  后果 和  效果  的差别。

        经此一问,一般的当事人都会仿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是这个念头让我痛苦,并不是外在的原因。

        所以,改变,并不是强行去扭转某个行为,也不是强行改变某个信念。仅仅是让当事人看清楚事情真相后的重新选择。


      当你感到痛苦时,不妨把你的抱怨写下来,然后,问一问上面的4句话。


解决情绪最好的方法是转念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办?”一个女孩问老师。

“你说的是啥意思啊,你说的是啥意思啊?”他反复问。

女孩刚开始还有点懵,后来就额额啊啊的憋住了。

“孩子,我是在挑战你的情绪。看看你怎么应对,你是我执……你现在呼气,吸气,把问题想清楚……”他在引领她说出问题。

“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那你就来骂我,看看你怎么发脾气!”

“我看着你,骂不出来,你也没有惹我生气呀……我骂你,你还给我笑,我骂不出来呀!”女孩说。

“你以后要发火的时候,就记住我的样子,你就发不出火来了。”他一点点的引导她。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转念。念转了,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念不转,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无限大。情绪不是拿来控制的,是拿来转念的,转念是拿来修正的……”

“那老师,你为什么每天都那么快乐?”女孩问。

“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很渺小,有时候连一只蚂蚁都不如,所以没有我执,没有自以为是。”

“修正自己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老师一再强调。


你把自己看渺小一点,然后你就会对身边的人充满了尊敬,充满了敬畏。此时你再去讲话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倾听,也需要爱的力量。

执着带来监禁,将自己监禁,也将别人监禁。爱带来自由,先是解放了自己,然后所到之处,再将别人解放。


这个老师,不教心理学,他是禅师。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内在的小人”不安分,常常在“我执”上打洞,却不知道转个念。


我怕老妈叨叨,怕她东想西想,怕她把“母亲”变小,更怕她的“分别心”把我们姐妹拆散……

在某些时候,我不去想这些,看一朵花,对个白,走一段路,把“岁月静好”扎个孔,然后咬咬牙,还是觉得当下有些难……

“你呀,心不安,当下的烦恼,自无法成菩提。”朋友戳破我。

也许是我自己太自律太自尊,所以期待别人和我认知一致,行为一致……

一个人一个世界,怎么可能把“二”变成“一”?所以,我只有不动声色的观察自己,修正自己,然后把积压的火变成释放的笑。

不要想别人怎样怎样,要想自己如何如何,把自己放低一些,静水流深,化烦恼为菩提。你看到的人和事不再有刺,而是爱。

看别人不顺眼,问题不是在别人身上,是出在自己身上。为什么看不惯,到底是谁的错……我们要不断的向内看,看清了自己才能做出修正,从而去改变。

原来,修炼也自己是需要爱的,它要你不断的向内观,如植物一样坐禅,或者如本我一样自由自在,让当下的力量在家,然后超越自我。

多年前,我遇见一个医生,他无论遇到什么烦恼,都在微笑。有人骂他,他在笑。有女儿烦他,他在笑。有工商局的来检查,他在笑……

当时我不太懂,大了之后才知道捻花微笑。那力量,可以带你穿越人生海海,然后一笑泯恩仇。

《单独中的洞见》中说:人们的外表只是一个展示的橱窗,他们的内在才是真正的仓库。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医生是道家文化的传承者,怪不得他的笑,能留在我记忆里那么久,并且一想起来就微笑。

原来,微笑也是一种转念啊,它让人们的内外链接得更有心法,更有力量。

随着社会各种压力加大,很多人不是孤独,就是忧郁。真正的原因是内在的我和外在的我不一致。

有没有药方可以解呢?

“只有回到自身当中,我们才能消除自己的重影”。

向前看,向左转,向右转,稍息!活在当下!

这一套动作下来,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念头已经转了?

“当你能够完全安于你自己,你就到家了。”

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真理常常极具颠覆性。所以成佛成仙,活在当下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我们普通人就只有遭罪的份儿啰?

不,转个念想一想,人的认知和行为就会拐弯,在转角处,遇到爱和转机。

以前,我不撞南墙不回头。后来,南墙把我撞疼了,我就转了念,还有七个方向让我转呢?我又何必把自己赶尽杀绝,让别人也不好过。

“当一个人的内在改变了围绕着他的世界就改变了,因为外在的世界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延伸,在不同的人眼里,世界是不同的。”

张方宇这样悟:“生命本来是一次内在成长的机会,我们却把生物完全转变成了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我们把自己的生命逐渐转化成了一样一样的东西,把活的变成了死的,直到最后我们自己也变成了死的。”

由此可见,转一念,我们生命的轴心就动了,它要带你去很远很美的地方。

亲,你还打算,像以前那样苦苦活吗?反正,我不愿意。等我变了,再来告诉你生活有多好玩。


《一念之转》读书感悟

昨天和一群读书会的伙伴线上读《一念之转》,书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生命中遇到的让我们痛苦的各种事件其实都是在教给我们功课,帮助我们成长的。

如果我们能欣然接受,并从中学习到该学习的功课,这些事件就不会再来,让我们讨厌的人也不再出现。这样痛苦就成为成长的资粮。原来周围的人都在这种方式在爱着我们。

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剧本。因此对剧本里注定经历的一切,我选择不再抗拒,选择全然的臣服。不仅如此,还要谢谢眼前让我痛苦的人和事,谢谢他们扮演不受喜欢的角色来成全我。


心随念转

    妯娌经商,五年前,欠债还不上自己逃避了,房东、员工、银行、小贷公司、亲戚…凡是有债务关系的人均联系不上她,婆家人包括丈夫也均联系不上她了,只是托人捎回句话“让婆家人给其还债。”

  恐吓、威胁、大字报、被堵门、劳动仲裁、多个法院传票、派出所…都出现了

  为了赖账,也离婚了。五年过去了,债务能赖的赖,赖不掉的,婆家人基本给还清了。

  妯娌回来了,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照旧出出入入,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住着小叔子刚买的新房子,开着新车。

    我生气、怨恼,不平,

    偶然间,听一老师的课“你不必以示弱和讨好的方式,获得关注”!茅塞顿开,同理,我更不能以失败悲惨逃避的方式获得帮助和支持!

  理所当然,我应以幸福快乐、健康貌美,光彩照人、功成名就…随顺获得喝彩和仰慕!

  心随念转,豁然开朗,就连走步的姿势也有直立变成前倾,一副积极前进的模样!

 


一念之转

你相信自己的念头吗?




你有没有发现,好像越是努力地寻找爱就越是找不到?追求认可反倒让你失去了安全感?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觉,那并非偶然,因为追求爱和认可,必定会让你失去对它们的觉知。不过你只可能失去对爱的觉知,却不可能失去爱本身,因为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爱。



但既然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就是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如此费力地去寻找爱,而且还常常找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相信了自己的想法——那些不真实的念头。



在追求他人的爱、认可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





我们以为他人的爱和认可是通往幸福王国的关键,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得到世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我们以为追求爱情会为我们带来爱、性伴侣、长久的亲密关系、婚姻和家庭;



我们以为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赢得有关人士的赞赏,是获得名声、财富和满意生活的最佳途径。





所以我们以为,如果追求成功,我们就像回到家一样,感觉安全、温暖,被人珍惜和重视。



可是万一失败了呢?我们将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像一片无人注意的落叶一样,孤零零地被所有人遗忘。



如果这就是我们成败的赌注和代价,难怪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如此恐惧和精疲力竭;难怪一句赞美就可以让你开心一天;一句批评就可以毁掉你的一天。







通常,那些巨大的、原始的恐惧很少。很少有人一天到晚都在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从生活中消失。相反,出现的只是成千上万焦虑不安的念头:



“有人注意到我了吗?”

“她为什么不笑?”

“我有留下好印象吗?”

“他为什么不回我的电话?”

“我看上去还好吧?”

“我应该那样说吗?”

“他们现在对我会有什么看法?”



这些念头一刻不停地在我们脑海中浮现,它们持续不断地监视着,我们是否在“认可幸运大奖”中占优势。



它们很少被注意或质疑,然而它们却用尽千方百计赢得好感和赞美,或仅仅是为了讨好别人。这其中不言而喻的信念是:除非是得到认可,否则你毫无价值。



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些为了赢得爱和认可所做的挣扎,使人几乎无法体验到它们。惯于追求认可的人认识不到,他们并不是因为努力才被爱和支持。他们越是拼命追求,就越不可能去注意到这一点。















2



未经质疑念头如何影响我们?



我们是如何陷入这困境的呢?让我们来简略地看一看,这些未经质疑的念头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看看这些常被忽视的念头是怎样使我们总是想要得到、需要得到、渴望得到那些我们早已拥有的东西。



在某些时刻,也许你会有这样的念头:“我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这些念头也许是你昨晚由一个广告而引起的,但是你没有意识到。



接着出现在你脑海里的,是曾经长辈或者某人说过的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除非自己努力,否则什么也不会发生。”这个念头给了你一点鼓舞,但你马上想起,依靠自己并没给你带来什么,你不由得感到十分萎缩。“我有很多需要,但是却没有条件得到。我的生存能力不行,基本上都是假装出来的。我是多么孤单和无助啊!”



但紧接着的一个念头给你带来了一丝希望:“如果我能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哪怕有一个人真的很喜欢我,或者我的老板信任我的话,我就不会这么焦虑不安了,我会觉得心里有依靠。”



例如,“不努力就不会得到任何支持”是许多未经质疑、常被忽视的潜在信念之一,它使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追寻爱和认可。可这是真的吗?







3



开始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念头



当你开始注意自己的念头,你首先看到的一点是:你从未真正和自己独处过。你从未单独地和情人在一起,也从未单独地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你甚至从未单独地和自己在一起过。无论你去哪里、和谁在一起,你头脑里的那个声音都跟随着你。它在你耳旁低语、挑剔、诱惑、判断;它对你喋喋不休,让你羞愧内疚,或对你狂吼乱叫。



早上,你的念头和你一起醒来,它们把你推下床,跟着你去工作。它们对你办公室的同事和商店里的人品头论足。它们跟你去洗手间,跟你一起上车,和你一起回家。不管家里是否有人在等你,你的念头一定会在那儿等着你。



你最亲密的关系,是你和自己念头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害怕独自一人,那意味着你害怕自己的念头。如果你爱自己的念头,无论在哪里,你都喜欢和你的念头独处:坐在车里,你不必一定要开收音机;在家里,你不必一定要开电视。



你和你的念头相处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你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你和自己的关系。









4



关于爱,你的念头是如何说的?



如果你留意自己的念头,也许你会注意到,它们在告诉你爱会带给你什么。



例如,失恋后你觉得自己敏感脆弱。这时,你的念头可能会告诉你:你被拒绝了;你被抛弃、被排除在外;你空虚、寂寞、不完整,只有爱情才能让你的感觉重新好起来。



如果你心里充满恐惧,如果你渴望安全和保障,你的念头也许会告诉你,只有爱情才能拯救你。



当生活令人失望或似乎缺乏意义时,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爱情上面。



现在,查看一下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也许你会从中得到些启发。问一问自己:你希望或期待从爱情中得到些什么?列出五点你认为爱情可以带给你的。



大部分人认为,爱和需要是同义词。“我爱你,我需要你”一直是众多情歌中最常见的主题。







如果你问自己,你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可能会发现,它们和你在爱情中想要得到的相同。人终其一生,要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只是要的方式变得更高级而已。



有关你的需求的念头可能非常专横,如果你相信了它们,你会觉得你必须按它们说的去做,你必须得到人们的爱和认可。



另一种回应念头的方式是质疑它们,质疑你的需求,在质疑的情况下认识你的念头。



比如清楚自己的念头“我需要ta尊重我”,用四问+反转。



四问

    1.这是真的吗?

    2.你能确定这是真的吗?

    3.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有何反应?发生了什么?

    4.没有那个念头你是谁?你会怎样?

反转



    再把那念头反过来——三种形式的反转——反向别人、180度反转、反向自己。

    在如果你认为反转是真实的,在每个反转形式里发现三个真实的事例。



  反转示列



例1:信念(念头):他应该了解我

反转1:他不应该了解我。——转向相反(180度反转)

反转2:我应该了解他。——反向别人

反转3:我应该了解我自己——返现自己



例2:信念(念头):我需要他对我好一点

反转1:我不需要他对我好一点。

反转2:我需要对他好一点。

反转3:我需要对我自己好一点。



例3:信念:他不爱我

反转1:他爱我。(已尽他最大努力了)

反转2:我不爱他。(我找得到例子吗?)

反转3我不爱我自己。(当我不探究那些让我痛苦的念头时。)



例4:信念:保罗不应该对我大吼

反转1:保罗应该对我大吼。(显然地:在现实生活中,他是有时怒骂我。我有在听吗?)

反转2:我不应该对保罗大吼。

反转3:我不应该对自己大吼。

(在我脑海里,我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播放保罗对我大吼的画面?是谁比较仁慈宽大?是吼了我一次的保罗,还是重复播放那画面一百次的我?)



"一念之转"让我们觉察内心的因果关系,一旦认清这个关系,所有的痛苦便会开始自行化解。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一念之转的作者拜伦凯蒂有一句话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给你自由 。类似意思的还有一句:任何人都无法伤害我,除了我自己。

        想想是不是这样 :当你想着我儿子应该好好学习 ,我老公不应该忘记我的生日 ,我妈应该理解我 ,我的同事不应该对我出言不逊  ……等等出现这样的念头时,是不是会生气、愤怒、纠结、痛苦,觉得自己被深深伤害到了 ?而在同样的场景,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脑海里没有这些“应该”的念头,你的内心是否就会平静 ?可见,让你产生痛苦的并非世界或者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世界或者事件的看法和念头 。可见,我们感受到的所有压力和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念头,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 。要清楚的认识到 ,所有你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是应该发生的,它应该发生是因为它已经发生了,世上没有一个念头可以改变这个事实 。也就是说,现在、当下有的就是你配得的,其余的都是妄想。 拜伦凯蒂说 ,当你跟事实争辩,你准输无疑而且屡试不爽。 跟事实争辩如同教猫学狗叫——毫无希望 。而我们的念头其实只是未经质疑的想法,也就是你脑海自行创作的剧本 ,而这成了你的痛苦来源 。借用《当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尔的话说,一切苦皆源自我们认同自己的念头以及终日萦绕脑际的故事 。

        那么怎么样反转念头让自己来到喜悦安宁呢?拜伦凯蒂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实操的工具,即 一念之转。只需一张纸、一支笔和一颗开放的心,像孩子一样认真地写作业单 。

          有一个简单的作业程序 :批评他人——编写下来——问四问题——反转过来 。即:先将手指对外指向他人,尽情的指责评判别人 ;然后向内探究,针对上面的评判,用四个问题质疑 :1.那是真的吗?2.你能确定那是真的吗?3.当你相信那个念头时,你是怎么反应的?4.没有那个念头时,你会怎样呢 ?等四个问题认真回答完后,再角色反转进行反向思考,并用事实佐证。比如用你自己角色替代你评判的人 ,你会发现 ,其实你所看到的身外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你内心的投射,是你创造出来的 。这样的反转会激发出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内心的抗拒融化、放松,能帮助你积极的开放自己,带来身心的自在圆融。

        所以拜伦凯蒂说 ,当你了解一个念头的时候,那个念头就放过你了 。


《一念之转》,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

【无戒学堂,1942字】

这本书很厚,它不但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转念作业的具体方法,里面还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案例,是拜伦凯蒂在带领个案做转念作业时的具体对话。让你代入那样的情境,去看到转念作业如何一步步地让“案主”从痛苦中跳脱出来,感受到自由。




它涵盖了各种主题,如婚姻和家庭生活,工作和金钱,潜在信念,身体和上瘾,最遭境遇等等。你可以从头开始读,也可以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和章节展开阅读。




这是一项很实用的工具,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开始深入内心,一步步看到潜藏的盲点和负面信念。去突破旧有的模式,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随你选择。静下来,给到自己空间,去和自己对话,感受内在的想法和信念。你会发现,答案都在我们的内心。




作者说,“你要对还是自由?我想要自由,于是我总是拿起笔做一念之转。”




清除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审视压力背后的那些想法。用“反躬自问”和“反向思考”,让你发现那些你信以为真的想法全都扭曲了事件的真相。




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想法,而不愿去看真相时,就会产生痛苦。而事实上,真相往往比你以为的更仁慈。













(一) 拜伦凯蒂的故事




拜伦凯蒂是世界知名的心灵导师,她是“转念作业”的创始人。她的理论曾影响了包括著名身心灵导师如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的作者、韦恩戴尔(《正能量》作者)等数千万追求心灵成长的人。




但30多年前的她,却和一般美国妇女无异,结了两次婚,有三个小孩,一份事业。她30多岁患上重度抑郁,长达10年都处于精神低迷的状态,暴躁易怒、偏执妄想,后来更是绝望得足不出户,被送到专门收容厌食症妇女的“中途之家”。




某天清晨,凯蒂躺在地板上,醒来的刹那,她看到一只蟑螂爬过她的脚。她睁着眼睛看着它,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或怎么了。正是那一刻,她体验到了从此改变她一生的了悟。那年她43岁。——

后来的她回忆说“那一刻,根本没有“我”的存在。我所有的愤怒、曾经困扰我许久的想法、我的整个世界、甚至全世界都不见了。周遭的一景一物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内在某个东西突然清醒过来,它睁开双眼,透过我的眼睛看着四周的一切——一切美妙极了……我浸润在喜悦之中,一切万物都融在一起,没有分裂,也无所不容,每一物都活出它自己。”




凯蒂回到家之后,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她焕然一新。人们开始猜测她发生了什么事,是否遇上什么奇迹。甚至特地来找她向她学习。

开始的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她才逐渐描述自己的离奇经历和感受。她常说是“反躬自问”帮她领悟出,她过去的所有想法都不是真实的。于是,她渐渐发展出“转念作业”,开始巡回演讲等帮助人们从当下的痛苦念头里,获得解脱和自由。




(二)转念作业的具体实操方法(三大步骤:批评——反躬自问——反向思考)

1. 写下你的批评。不论是过去、现在或未来,任何让你焦虑不安的情境,可能是某位让你讨厌、担心、生气、害怕、难过的人,如实写下你的批评。(亦可参考下方的批评他人的转念作业单,回答6道题,进行诚实批评)




填写一位你无法完全原谅或让你有心结、有情绪的人。回想当时的冲突场景,感受自己的愤怒或痛苦。此刻不必反省自己的表现,只是如实写下你心里对那个人的不满。




问题1:谁让你感到挫折、愤怒或不满?为什么?他有哪些地方你不喜欢?

(举例回答:我对保罗感到生气,因为他不肯听我说话,不肯定我,我说的每件事他都要发反驳)

问题2:你要他如何改变,你期待他怎么表现?

(举例回答:我要保罗承认他做错了,并向我道歉。)

问题3:他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想什么…,你想给他什么忠告?

(举例回答:他应该照顾好他自己,他不应该老爱和我争辩。)




问题4:你需要他怎么做,你才会快乐?

(举例回答:我需要保罗听我说话并尊重我。)

问题5: 此刻他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人,请详细描述一下。

(举例回答:保罗不公正、傲慢自大、讲话很大声、不诚实、行事逾矩,而且不关心别人。)




问题6:你再也不想和他经历什么事?

(举例回答:我再也不要感受到保罗对我的不肯定。我再也不要看到他抽烟,毁掉他的健康。)




2. 四句反问

-那是真的吗?

-你敢肯定那是100%真的吗?

-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当你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3. 反向思考。

举例:他不关心我。

反向思考1:我不关心他。

反向思考2:他关心我。

反向思考3:我不关心我。

从不同的反向思考中,去觉察内心的感受。

然后,发现潜藏在里面的礼物。

是你的想法让你痛苦,而非事件本身。

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为仁慈。




(三)金句分享
















1⃣️你是要“对”?还是“自由”?




2⃣️这是谁的事?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事。




3⃣️所有事情都是“为我”而来,不是“冲我”而来。




4⃣️任何想法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相信了那个想法。

事实永远比我们编的故事仁慈些。




5⃣️Loving what is. 爱如其是。爱你眼前事物,爱一切本来的样子。


上一篇:三届奇缘

下一篇:伊甸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