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琐碎
书里有八个中短篇,但是吸引我的《一地鸡毛》,最令我深有感触的也是一地鸡毛。
书封上那一句“小林认为,他家的豆腐馊了,比八国首脑会议更重要”像是整篇小说的暗喻。
小林是普通的单位人士,努力念书去四方城,如愿进入单位,找到一位当地妻子,日子也算顺风顺水,但古人云,人生在世,不如意十常八九。
小林职位不高,事情却不少,一头忙着工作,一头又是家里的琐事,那边工作才放下,家中又来了客人,妻子愤愤不平,与邻居对准边界线,生出龃龉。正所谓鸡毛蒜皮没小事,妻子的唠叨令小林生出烦厌,孩子上学名额不够,送礼无门,唯有重金去砸,幸而对门人家送了一个名额,可细细思忖,又觉着心里不舒坦,莫不是让自己孩子去给人家孩子做陪读。识时务者为俊杰,且先咽下这口气,带以后再计较。昔年的恩师生病在林家借宿,而后孩子发烧,小林的妻子更加埋怨。若说这些尚属于外来因素,小林夫妇瞧着家里的保姆,越发地心堵,此人受他家的薪水,不好好做事、不好好照顾小孩,还吃独食,偏偏吃不得生菜、要吃新鲜的,因而最后演变成小林夫妇每日先去吃昨日剩下的饭菜,保姆反而每日得以享有新鲜的饭食。太荒唐。雇主竟连保姆亦不如。
小林遇见学生时代的同学,外号“小李白”的,发现其在买板鸭,两人叙旧,小林为看数日摊子,得了几百块钱。此刻的小林才晓得原来孔方兄最令人心安。
且说“小李白”原先也颇具文采,后来屡次结婚、离婚,现如今独身一人、身后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就只得往红尘中去,到泥潭里打滚,把旧年的理想都抛弃了。
读到此处,心里不禁感叹一声。
理想主义者们的结局无非三种,一则变为现实主义者,二则为理想殉葬,三则终身为理想的事业而奋斗。大多数成为第一种,而后两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小林在妻子与邻居争吵后心中腹诽,“一个大学生,什么时候学得这么市民气,偷了两桶水,值不了几分钱,丢人现眼让人数落了一顿。”
是啊,象牙塔里出来的不说满身光洁如新,至少不该如此市侩才对。
但小林自己个儿也在无形中变了,在他看板鸭摊子叫卖时,初初遇到熟人还会羞赧,慢慢地,他也想开了。家中用度支不开,没有旁人回来贴补家用,还得他把那些虚假的脸面都扔了。及至后来领导过来,也能撒谎瞒过去。
只是一时的家用填上去,一刻的难关也度过去了,人生却还很长,余生的路途连九九八十一难都不止,还要更多。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企盼。企盼是什么?就是理想、猜想、梦想,永远得不到的水中的肉骨头。”
唐吉诃德对着风车挥剑,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而小林则要无休止地面对一地鸡毛。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之精力和时光,大多数都消耗在琐碎中了。
一地鸡毛什么意思
“一地鸡毛”的含义是指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满地乱七八糟,主要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出处】这句话出自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原文节选】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让你,上刀山下火海,严峻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来自刘震的《一地鸡毛》的经典语录【译文】生活中的挑战并不总是像上刀山下火海那么危险,而是指那些每天重复出现、看似琐碎的事情。这些琐碎的事情可能比那些大事更加严峻和繁琐,因为它们每天都会发生,需要我们不断地面对和处理。----这句话出自刘震的小说《一地鸡毛》。【赏析】这句话主要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却可以让人心烦意乱,让人感到生活无趣。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琐事中找到乐趣,将琐事化为乐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作背景】《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小说以幽默、讽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当时小市民的生活状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注释】鸡毛指的是鸡的羽毛,这里用来形容一些琐碎微小的事情。【生活启示】“一地鸡毛”指的是事情弄得一团糟,乱七八糟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不加以处理,就会像积攒的鸡毛一样越来越多,最终让我们烦躁不安,感到力不从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解决问题,不要让它们不断积累。比如说,家里的杂物不断堆积,可以制定一个整理计划,每天花上几分钟把东西放回原处,避免让杂物一直累积;工作上出现了麻烦,不要逃避问题,应该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鸡毛”,才能避免它们变成“一地”,让生活更加美好。此外,“一地鸡毛”还有一个比喻意义,即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大局观念,不要只看到琐碎的细节,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方面。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避免被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才能和能力。综上所述,解决琐碎的小事,建立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都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地鸡毛”的状态,让生活更加有序和美好。
书评|《一地鸡毛》
初次听说《一地鸡毛》是从高中班主任那,在图书馆找了很久才看到《刘震云精选集》,迫不及待找到这篇,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生活压迫使两个大学生晚上不把水表关紧只为了偷水,而一吨水才几分钱。
故事从一斤豆腐变馊开始,故事主人公小林早起去公家副食店排队买豆腐,匆匆忙忙又赶去上班,后来豆腐忘记放到冰箱里了。而就是这一斤馊豆腐影响了家里的气氛以及人物关系:小林怕产生矛盾开始承认错误,后来又不甘心,觉得自己也很委屈,开始翻旧账抱怨起老婆打碎了一个暖水壶,两个人争论不休,而保姆却在一旁若无其事的剪起了指甲。
这时查水表的老头出现了,“偷水”这件事情被老头知道了,但是并不知道是门洞里的哪户人家。这对夫妻忘记馊豆腐这个茬,开始撒谎说自己怎么可能会干出这种事,急于从自己身上撇清。而小林心里却看不起老婆,一个大学生,竟然干起了这么市侩的事情,就为了几分钱被别人数落了一番。
小林老婆从一个眉清目秀富有诗意的小姑娘如今变成了爱唠叨头也不梳的家庭妇女,孩子生病了舍不得花钱买药;主张收下查水表老头的贿赂(一台微波炉);对待老家来的人当做是“麻烦”冷言冷语。
而小林呢,年轻时为之热血澎湃的世界杯足球赛现在被他嗤之以鼻,看他有什么用?在他眼里看来,谁年轻时还没有宏图大志理想事业呢?但这些后来在房子,孩子,蜂窝煤,保姆,老家来人面前都成了狗屁,一文不值。于是他——堂堂一个国家干部,为了赚个外快,帮同学卖起了板鸭,一开始的不好意思烟消云散。别人求情时 ,他学会了装模作样摆架子,却在自己有求于人时在心里对对方恶语相加。
在小林眼里,生活让自己被这种排队买豆腐的琐碎磨灭了去追寻乐趣的勇气,“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
的确,大家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东西所忙活,但生活并不只有这些,小林是在混生活,而不是过生活。就算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老师来了也舍不得招待,临别之际忍心让老人家挤公交。“看着公共汽车开远,老师还在车上微笑着向他挥手,车猛地一停一开,老头子身子前后宽晃,仍不忘向他挥手”。当做起那些让他脸红的事情也变得理所当然,他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一切都是为了生活!
这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小林只会麻痹自己,安慰自己,在不能再次等的选项里做出了认为最好的选择,他认为生活越来越好了,其实只不过是自己的期待值放得越来越低,对生活以外的事情充耳不闻。
小说最后才提到了鸡毛,“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鸦鸦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对对祈雨的蚂蚁”。这个梦境表达了小林对生活的整体感受,在现实面前自己的力量如蚂蚁般弱小,无法抗争,而他对这种萎靡的生活已经足够满意,没有其他追求。
《一地鸡毛》简介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非常传统、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个"豆腐"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化的东西,作者从一个如此渺小的东西切入生活,展开故事:
自视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随着生活烦恼的不断增加,使曾有过宏伟理想,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开始转变.为了调动工作,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开始四处找关系,买贵的礼物不值得,买便宜的送不出手,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被拒绝后感到窝心也为花了钱感到心疼;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买大白菜可以报销,为了不吃亏,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卖鸭子,被单位发现,小林本着"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quot;的想法,说谎逃过了领导的责备;从前帮人办事,小林"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后来发现"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所以在帮查水表的老头办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说成不好办,得到一台微波炉作为报酬;过元旦要给幼儿园阿姨送礼,小林怕别人说自己抠门、寒酸,跑遍全城买到高价炭火送给阿姨.当天晚上小林梦见一地的鸡毛和蚂蚁般的人群.
《一地鸡毛》耐人寻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小事,小事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有那么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确实像"一地鸡毛"这样卑微,也像"豆腐"这样琐碎,而且是一块"馊豆腐",这意象给我强烈的冲击:无奈、烦琐的现实生活就像小说里描写一样,生活越物质化,越现实化,就越显得空虚.人的斗志和锐气在一点点的被腐蚀掉,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随着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随着对权力、金钱的渴求,人们开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动地攫取一些权力和利益,我不明白,难道这种攫取就是对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自觉地放弃自我、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我感到悲痛、义愤、困惑……
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写得是凡人大事.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无小事.泛泛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角度不同而已..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这七八个人摆不平,日子就不好过.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不能掉以轻心.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是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说它很消极,我不同意.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没有反面人物.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形中势不可挡.
《一地鸡毛》
转某位书友的评论:
“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一地鸡毛》
要理想还是要面包?这似乎是不同年代共同的生存难题,而每个人的不同抉择,决定了其一生的人生轨迹。大部分的我们,平凡而渺小,是主人公“小林”,是小林的妻子,是他的某个同学或者同事,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从稚嫩到成熟,也从天真到世故。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小说合集,这本书太过于真实。通过八个小篇章讲述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众生故事,在家庭生活里鸡飞狗跳,在工作单位上勾心斗角,为的不外乎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房子、车子、票子,甚至只是一只烧鸡、一瓶啤酒、一块豆腐。晋升评调是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有人一时得意就开始平步青云,也有人一时失意从此一蹶不振,而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变故里浮沉。
这是一部关系学范本,只要人活在世上,就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生活的一地鸡毛远比想象的更多。
它一层层揭开生活的陈痂,把琐碎的日子剜得血肉模糊,淋漓尽致地刻画每一个小人物谨小慎微的心理活动,也展现出小市民最原始的生存图景:在困顿的生活里疲惫不已,谁不是一边失意还一边坚持。
生而为人,就有他的责任、道义与无可奈何,这是生活的真相。
人人都在琐碎平凡的生活里摸滚打爬,一点点褪去青涩,长成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非常有代表性的是在故事《单位》一文中,小林刚毕业的走进工作岗位的几年,“常常迟到早退,上班穿个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一身的孩子气的小林,什么都是不在乎的样子,工作拖拖沓沓,日子得过且过。
时间是公平的,人在时间里投入了什么,时间就会回馈以什么。换句话说,糊弄时间的人,终会被时间糊弄。
让小林幡然悔悟的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句话,而是时间冲刷下的现实。同一年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有人入了党,有人升了职,有人住上了大房子,而他还跟几年前一样一事无成。优胜劣汰的法则一直都存在,跑得慢的人就注定会落后于别人。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为了尽快入党、晋升,小林脱胎换骨了,上班穿布鞋,主动打水、搞卫生,尊敬老同
“世界说起来很大,中国人说起来很多,但每个人迫切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是就身边周围那么几个人,相互琢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
主动帮领导搬家,抢着做脏活累活,给上级送礼,拉拢人际关系,揭发“问题”领导,小林开始周旋于复杂的社交,看起来平静的小小的办公室,其实波涛汹涌。人人心里一个江湖,每个人都在用尽心思为自己打如意算盘。
小林是可悲的吗?他的可悲在于太过有目的性地改变自己,也就是改变是做给别人看的,并非自己本来的初心。当一个人开始琢磨他人的眼光,为他人而活,他就开始长大,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毕竟粥就那么多,有人得到,就必然有人要失去。为了得到那“一碗粥”,可能要处心积虑地好好表现数月甚至数年,和所有人搞好关系,甚至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每个人都不能免俗。
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最难的不是看透生活的本质,而是在经历生活的辛酸波折之后,还能用十二分的热情去对待生活;是在看透人情冷暖后,还保留内心的一隅温软,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追求更好的生活。
当生活的琐碎扑面而来,压倒最后一根稻草的,也许只是一个芝麻大点的小事。
一斤豆腐变馊了,在《一地鸡毛》篇章里,小林为了买到一斤豆腐起早床,排长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急着去上班,忘记放进冰箱的豆腐馊了。一场家庭矛盾就此引发,从馊豆腐说到暖水壶,从暖水壶说到碎花瓶,杯杯盘盘地就扯个没完。过日子就像绕毛线球,有时很顺,有时一团乱麻。
“贫贱夫妻百事哀”,真正引发家庭矛盾的,并不是那一块豆腐,而是让人无望的、喘不过气的生活本身。
保姆的不尽心、孩子的入学问题,家人的工作调动,个人的晋升,节衣缩食的生活状态,长期处于这样压抑的空气里,每个人的神经都变得十分敏感。小林的老婆原来是一个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少女,在生活的磨练下变成一个唠叨邋遢、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生活对谁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岁月静好,都是短暂抛开现实进行的高谈阔论的理想。
最怕老家来人,最怕孩子生病,最怕求人无门,因为自己“没本事”,就只能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一件小事就像一把刀子把生活豁开一个大口子,那些沉积和压抑已久的灰色碎片就一股脑儿涌了出来。
生活太过于苟且,是否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塔铺》里为了父亲的医疗费而弃学嫁人的李爱莲,《新兵连》里因犯羊角风退伍后死去的“老肥”,《头人》里染发、封井的几代传承,《官场》里全金礼工作上的被动……
一个故事有一群人的鸡毛蒜皮,每个人都是踩着一地鸡毛,无论成功与否,都努力去够自己心中的理想。升学、转正、分配,当官,发财……支撑一个人的,先是生存,再才是生活。天下没有比生死更大的事情,当为了生存都还要不留余力的时候,空谈理想无异于纸上谈兵。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最起码的理想,推动每个人为了生存而而努力,也推动社会进步,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兜兜转转找回自我。
而理想是什么?对小林而言,“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烧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经历了太多鸡零狗碎的小事以后,他显然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悟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有诗和远方吗?有的,至少曾经有过。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各人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无可厚非,最怕的是在一地鸡毛的琐碎里找到一点安逸,让人忘记了抬头仰望星空。
在《一地鸡毛》这本书里,刘震云把每一个小市民都写活了,写出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们所处的那样一种微妙状态: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又放不下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把人在“围城”中的挣扎和矛盾写得跃然纸上。
这是直击人灵魂的一本书,以小见大地描写生活的琐碎,其实琐碎就是生活本身。用诙谐的语言,接地气的故事,无情地揭露人的伪装,讽刺小市民的懦弱和虚荣,批判在物质社会中浑噩度日的人生态度,却又不乏对生活的诗意寻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一地鸡毛,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一地鸡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反抗到妥协,最后被同化,写出无言的悲哀。
无论何时何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做什么,依然是人人都需要思考的主题。没有坚定的立场,就没有不屈不挠的灵魂,鸡零狗碎的日子于谁都是一场硬仗。人,因思想而伟大,因理想而崇高。
阅读丨刘震云《一地鸡毛》却看鸡毛满天飞
落笔之前,我还是想问一问自己,当初的梦想是什么?现在离自己的梦想是越来越近了?还是渐行渐远了?梦想就像是天上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等到多年之后,才嘲笑当时的自己多么幼稚,可笑。
该书是由几个短篇梦幻联动而成,其中的《一地鸡毛》在我看来,是所有故事里的精华,贴近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
其中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塔铺》里的“我”,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重返高考之路,父亲虽然嘴上说不管我,随我怎么干,可是到了关键时刻,那深沉的爱便倔强地流露出来。听说我需要复习资料,他走了几百里路,脚都磨出了血泡,只为了节省出更多时间,让我复习。和我一起复习的室友,因为各种原因,都落榜了。我喜欢的那个姑娘,也没有参加考试,我跟她已经私定终生,奈何却逃不过命运的裁决。她家里的老人病了,没有钱买药,只能把她出嫁,等我再次出现在心爱的姑娘面前时,她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媳妇。学生时代的爱情都是纯洁美好的,如果爱,那就是真的爱你了,即使多年之后,想起当初两个人的过往,美好的回忆要更多一些。那种渴望而又得不到的幸福,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新兵连》里的几个人,为了争夺一个入党的机会,不惜举报自己的战友,甚至还嫁祸给别人。也有人甚至在最后关头,没有经得起考验,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论善人还是恶人,终将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惩罚。《单位》里也是如此,总有闲言碎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对你友善,如果你站错了队伍,你就会得罪一大帮人,而如果你想处在中立,两边都不得罪,那么恭喜你,你成功被所有人敌对。很多人都见不得你好,只要你有一些把柄被抓住,大家也不嫌事大,为你造谣生事,人云亦云,任你千万张嘴也解释不清楚。女老乔最后一个人偷偷地来告别自己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单位,让我唏嘘不已,墙倒众人推,最后灰溜溜地离场。《官场》里官官相护比较明显,只要你关系硬,解决一些问题很简单。当你官小,别人兴许看都不会看你一样,甚至会在你面前耀武扬威的,当你要升职了,当初看不上你的那些人会跑来巴结你,说你好话,真现实啊!《口信》一文,交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回家结婚,拜托了村里的朋友给自己传话,而这个朋友又因为遇到了一些难言之隐,又把这个“口信”传给了另外一人,就这样,经过了好几个人的传递,竟然真的传到了孩子的耳朵里。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值得信赖的,我始终相信人的骨子里都是善的,只是身处的大环境,让我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
一块馊豆腐引出了《一地鸡毛》的故事,小林就是刚入行的典型的小青年,周围多的是指手画脚的前辈,但他显然既不聪明,也不个性,也容易听风就是雨,好在底子还算纯朴,没有野心需求,实际按这路数,踏踏实实,以后的生活也应该过得去。他积极入党,是为了能得到提拔,提拔就是为了有吃,有穿,有房子,为了这个梦想,他踏踏实实工作,在大家的心里,小林是一个很不错的青年。这个淳朴的青年,年轻的时候也有诗和远方,只是工作了之后,被那些生活中的琐事给消磨了精力。
小林遇见了自己卖烤鸭的大学同学,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人生匆匆忙忙,争个你死我活,面红耳赤,回头望也不过短短一瞬间。
小林的老婆没结婚之前,也是一个文静,眉清目秀的姑娘,小巧玲珑的,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打扮不时髦,却很爱干净。现在成了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整天都是在埋怨中度过。
我仿佛看到了今后自己生活的样子,为了那点碎银两到处奔波,会因为没有挤上地铁而痛苦流泪,成年人的奔溃往往就在一瞬之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就必须要学会观察别人的脸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还要学会送礼,不然别人也不会为你尽心尽力的办事。找人办事,如同在单位混事,只能投靠一个主子,人家才死力给你办;找的人多了,大家都不会出力;何况你找多了,证明你认识的人多,显得你很高明,既然你高明能再找人,何必再找我?这时除了不帮忙不说,还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说不定背后再给你帮点倒忙,看你不依靠我依靠别人这事能办成!这也是一门学问!
小林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鸦鸦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很真实的写照,年轻时的棱角都要为一地鸡毛的生活让步。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虽然有着宏大的梦想,也不过都是如祈雨一般虚妄渺茫。
小时候总想着长大以后要拯救世界,帮助弱者,长大以后才发现根本连自己都拯救不了,更别说世界了。有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最终我们还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安慰,而是源自骨子里的卑微。
——文/紫青 2022/3/27
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有感
说起刘震云的名字,可能大家不是很熟,但看过《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的话,就应该好好认识一下他了。 七八十年代从北大毕业后,从事作家行业。最近看了他的一篇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有点感触,随记之。
讲述发生在北京八九十年代,一对在国家机关单位工作的小职员家庭、生活间的琐事。男主人公小林,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的机关单位工作。女主人小李,也是大学毕业生,但家庭来自城市,经人相亲,两人认识并组建家庭。有个两三岁的女儿,他们工作忙,请了个保姆照顾小孩。
《一地鸡毛》人物分析
《一地鸡毛》可以说是微缩的一步琐碎人生的范本,一步关系学的教科书。王朔也曾经说过这部小说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是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
《一地鸡毛》以冷峻的笔调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单位的纠缠和磨损中一步步地放弃理想,消解诗意,不断沉论。围绕着小林展开两条线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单位工作中的尴尬,每天周围都是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我从三点来解析小林不断沦落的过程:
(一)日常生活的纠缠和磨损
作者在一篇创作谈里所说的:"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
小林在单位没有混上去,在家里同样一团糟,日常琐事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纠缠和磨损.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小说情节的起始所在。这当然是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但正是诸如此类的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内容:和老婆吵架、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拉蜂窝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对所有这些琐事的叙写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全部情节。"一地鸡毛",这个标题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结尾处通过小林的一个梦境直接表述出来:小林"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齐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这显然不是那种追求深刻性的象征,而是以十分表浅的意义述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二)理想的放弃和诗意的消解
1,由学习往买豆腐的转变."过去临睡觉之前,小林有看书看报的习惯,动不动还爬起来记笔记.现在一天家务处理完,两个眼皮早在打架,于是这一切过程都省略了.能早睡就早睡,第二天清早还要起床买豆腐."
2,看足球(精神生活)——买蜂窝煤
"小林前几年爱看足球,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过瘾,世界性的明星,都能说出口,那时觉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几个四年 但后来参加工作,结婚以后,足球就渐渐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 人家球踢的再好,也不解决小林身边任何问题.小林的问题是房子,孩子,蜂窝煤和保姆,老家来人.所以对热闹的世界充耳不闻."
向老婆提出夜里看足球,遭抢白:"家里的蜂窝煤都没有了,你还要半夜起来看足球,还是累得轻!你要能让马拉多纳给咱家拉蜂窝煤,我就让你半夜起来看他!"于是只好放弃.
3,人生追求——生存妥协
刚毕业时很有理想,"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机关,都不放在眼里".但几年之后,"很快就淹没在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满足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拉下面子帮同学卖盐水鸭挣外快,以每顿饭喝瓶啤酒为快乐:"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 。
小说里还借小林的妻子小李失去诗意,同学丧失去诗才诗情,来烘托小林的沉沦,也是小林的生存样式在另一层面的折射,反映了生命个体被扭曲的普遍性.
(三)原则,操守和良心的丧失
1,成熟——圆滑世故
小林"成熟"的内涵就是虚伪的耍心眼,当瘸老头央求办事时,小林就表现出了这种成熟:"小林已不是过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如果放在过去,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但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不帮忙不好办最后帮忙办成了,人家才感激你.一开始就满口答应人家,最后没办成,反倒落人家埋怨."
2,"加入其中"——同流合污
这时小林也得到一个启示,看来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加入其中就是不仅认可了原先自己不耻行为,还放弃自己的操守.
卖咸水鸭刚开始不好意思,后来就习惯成自然了:"小林感到就好象是娼妓,头一次接客总是害怕,害臊,时间一长,态度就大方了,接谁都一样."
骂保姆——夫妻算计保姆,并扬言"让你滚蛋!"在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身上发泄不平情绪.
忘记老师——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来找他帮忙看病,他没帮上.不久老师的死讯传来,小林虽然为此难受了一天,但"等一坐上班车,想着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发热,等他回去拆开散热,就把老师的事给放到一边了.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可见小林的良心已经彻底泯灭了.
小林的沦落轨迹随着成家立业,工作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过去深恶痛绝的世俗关系下的人和事低头,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读者的人生经验,小林的形象不是单个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环境,他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旧有的思想价值观念在现实面前越来越不相称,甚至荒唐滑稽,但是新的价值尚未确立,信仰的真空使人们无所适从。作品适时的表现了现实中人困窘的生存状态,把文学视线移向深处,移向生存在这种境遇的普通中国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物质生活生存空间狭窄,物质资源贫乏,无法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诸如工资低,吃穿住行都受限制,从而对改善生存状态提出了要求,造成了小林这个典型人物由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转变为失去原则、操守、良心的小市民。每天奔波在单位、家庭两点一线之间,上班下班,洗衣做饭弄孩子,对付保姆,还有如何巴结人搞到房子,如何求人让孩子入托,如何将老婆调进离家近一点的单位。说不上崇高,也谈不上卑下,就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普普通通。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整个《一地鸡毛》皆可看作是对这个过程的如实记录。
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含义 主要形容什么?
1、一地鸡毛的含义:指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满地乱七八糟。
2、一地鸡毛主要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
3、一地鸡毛出自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1991),这是一部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
4、一地鸡毛造句
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也没有必要活得一地鸡毛,艺术就更没有必要跟一地鸡毛纠缠了,而且还要得意和满足得一塌糊涂。
一地鸡毛
“单位”,讲诉了中作中每个人的曲折,不易。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等。当然,主题依旧是一地鸡毛,错综复杂的人生际遇,没有谁是一路平坦的。
觉得有几句话特别有意思。人这一辈子,琢磨的无非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大人物琢磨身边同样的大人物,一般人亦然。这样一来,每个人的世界也并不太大。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办公室的几个人。老张因为机缘巧合当了副局长,后面和老乔闹出误会,作风问题。不过好在局长生病,又一个副局长有事,局里缺人,他就没被撤职。
老孙和老何老张是一起进的单位,起初大家同吃同住,感情不错。慢慢拉开差距。老何依旧是一般人员,只分得十五平的房子,一家四代人挤在一起。搞得生活很拮据。老孙副处长,但是老张升职后他老想着晋升为处长。和老何一起想办法,可最后一场空,老何倒是被提为了副处长。
老乔是党组长,一直因为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办公室的小彭闹别扭,顺带卡住小林,不让他入党。最后因为和老张的误会,无脸见人,决定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