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松

时间:2024-06-16 18:19:11编辑:小早

吴三桂残忍地杀死永历帝,他为何这样做呢?

吴三桂要向满清表忠心,要让清政府觉得自己不会和“反清复明”的势力存在任何瓜葛,要达到这一目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杀死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事实证明,杀死朱由榔后清政府对吴三桂确实放心了不少。当然,由于吴三桂手握重兵且盘踞云南地区,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云南王”。清政府认为吴三桂一旦起兵谋反将是一场灾难,只是苦于吴三桂拥兵自重,无法通过解除兵权的方式拔掉这颗“毒瘤”,只能伺机而动。直到几十年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康熙一纸诏书要求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削藩,吴三桂表面上答应暗地里为自己起兵做准备。换句话说,当时吴三桂杀死永历帝的行为只是权宜之计,为了取信于清政府永历帝就成了被牺牲的“筹码”。至于吴三桂为何要投靠满清政权?吴三桂原本在辽东地区驻守,李自成北上时崇祯一纸诏书想要将吴三桂召回京城,可是吴三桂还没赶到京城便被李自成攻破。李自成的部下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将吴三桂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祸害了,听到这一消息后吴三桂气急攻心,直接导致李自成招安吴三桂的计划破灭。经过一番计量,吴三桂决定打开山海关放清军进来,让清军替他找李自成“报仇”。这是个冲动的决定,事后吴三桂应该后悔过,毕竟清军入关后他自己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忧心忡忡的吴三桂活捉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后,觉得这是个让自己取信于朝廷的好方法,于是他在众人面前杀了朱由榔。这一举动的目的是表示自己和南明残余势力一刀两断,同时展现出他对满清政权的绝对“忠心”。

永历帝被处死前,连问了吴三桂三个问题,吴三桂听后瘫倒在地

虽然崇祯皇帝死了,但逃出京城的明朝皇族,很快就在南京建立了王朝。在将近40年中,先后历经4年皇帝,随着最后一位朱由榔的去世,这个王朝才彻底从历史上得以终结。当时已处乱世之中,到处都是在打仗,为此他的这个皇帝当的很辛苦、很狼狈,为了躲避追兵不断地逃亡。 虽然两广以及云南等地尚未被清朝占领,当地的总督、巡抚虽然拥戴这个皇帝,却无力抵抗清军,只能是为永历帝的逃亡,尽可能的提供一些方便而已。穷途末路之际,他只好逃到了缅甸,所幸被当地收留。这时候命倒是保住了,但生存就成了大问题,因为他无钱无兵,追随的臣子和家眷都是累赘。 寄人篱下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偏偏缅甸又发生了政变,新王登基后对永历帝的态度,就明显由友善转为敌视。很快新王就带着军队把永历帝一行包围了,他的那些追随者和下人都被杀得一干二净,只留下了他一家老小。转年也就是1662年,吴三桂率领大军压境,目标就是永历帝。 缅王当然不敢和吴三桂的大军动手,当即就把软禁起来的永历帝,献给了吴三桂。心绪难平的永历帝,在见吴三桂之前,可以说是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然而对方见到自己,神态却相当的倨傲,只是很敷衍的长揖,根本没有像君臣那样的行跪拜之礼。 尽管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但永历帝却依然怒不可遏,他直直地看着吴三桂,连问三遍他到底是谁。吴三桂见遮掩不过,只好道出自己的姓名,一听眼前这位就是放清军入关的大汉奸,永历帝生气地问,你难道不是 *** 吗?你是怎么做大明臣子的?你这么做有没有良心? 听到他接连问出的三句话,吴三桂哑口无言,当即瘫软在地,如同死人一般,后来在左右侍从的搀扶下,才退了出去。经此一事,吴三桂再也不敢与永历帝见面了。得知亡国之君被押到了昆明,当地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大家为皇帝落得如此下场而纷纷落泪。 按原计划本应将永历帝押解回京,然而这时候吴三桂却唯恐生变,于是就向清朝皇帝建议,不如就在当地处决为好。在得到清朝皇帝同意后,吴三桂作出了将永历帝斩首的决定,但对他的这个想法,麾下的满族将领却认为不妥,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太不尊重了。为此先用绞刑,其后火化,至此明朝正式灭亡。


崇祯自缢后,南明朝廷其实还可以翻盘,为何后面却被清军全歼?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内部相当混乱,二是严重轻敌,三是忽视了起义军的作用。先说内部混乱。南明朝廷建立之后,朝廷内部的政党势力并不唯一,也就是说,整个南明朝廷由不同的党派组成,一旦有了不同的党派,党派之间必然会产生纷争,而党派之间纷争的来源,就是每个政党势力都想要自己立功,并且在日常中集中精力于维护党派的权力与地位,而不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党派之间的纷争持续到后面,变成了各党派拥护的人也不同,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分歧,产生了由利益导致的矛盾,严重的内部混乱使得朝廷的实力滑坡严重,失去了翻盘的重要基础,因此南明朝廷难以翻盘。再说严重轻敌。虽然在南明朝廷建立之前,灭掉明朝的人是李自成,但是在南明朝廷建立之后,南明朝廷真正面对的对手是清军。可是南明朝廷相当轻视清军,认为清军只是想在南明朝廷内获取一定的利益之后跑路,所以一直以联合清军剿灭李自成的身份开展战斗,以至于后来,给了清军入侵的机会。最后说轻视了起义军的力量。在后期,南明朝廷已经认清了清军的来意,那时的南明朝廷,人民相当团结,一致对外,农民起义军本可以跟南明朝廷合作,共同对付入侵的清军,但是但是的南明朝廷极为自大,排挤起义军,没有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打败清军,后来的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可法血战扬州

当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这座明朝的陪都陷入了惊恐和慌乱之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立谁做皇帝、继承明朝皇室的血统呢?南京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另一派是腐败乱政的官僚,凤阳总督马士英是他们的头。马士英为了独揽大权,拥立昏庸荒淫的福王朱由崧称帝,历史上称为弘光帝,把这一政权叫作南明政权。史可法本来并不赞成朱由崧当皇帝,但这时也只好同意了。

朱由崧是个沉湎酒色、荒唐透顶的皇帝。他没有一丁点收复失地的进取心,而是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还派出宦官去民间搜罗美女。马士英利用弘光帝的荒淫作乐,不问国事,疯狂地结党营私,为非作歹。他把魏忠贤的余党阮大铖(chng)拉进朝廷,让阮大铖把持了兵部的要职。马士英还公开卖官鬻(y)爵,大量收受不义之财。百姓们愤慨极了,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的歌:都督满街走,职方贱如狗。相公(指马士英)只爱钱,皇帝但吃酒。

史可法对南明小朝廷的乌烟瘴气非常焦虑,他恳切地劝谏弘光帝:陛下应该迅速振作精神,光复故土,决不能满足于江南半壁河山。朱由崧只是嗯了几声,连一句像样的话都说不上来。史可法感到自己在南京一点劲都使不出来,便主动要求上抗清前线去统率军队,杀敌报国。

史可法到了长江北岸,发现情况比他的想象要复杂得多。原来,长江北岸驻扎着四支明军,叫作四镇。四镇的将领飞扬跋扈,割据一方,互相攻杀,纵容士兵残害百姓。史可法一到扬州,便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们,国难当头,要以大局为重,为国分忧。终于使这些将领服从他的号令,稳住了江北的局面。

史可法坐镇扬州指挥,大伙都尊称他史督师。他治军严明,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将士们的爱戴。这年的大年夜,将士们都去休息了,他独自留在官衙里批阅公文。到了深夜,他让当班的厨师拿点酒菜上来填填饥,厨师报告:督师,照您的吩咐,今天厨房里面的肉都分给将士去过节,下酒菜一点都没了。

那就拿点盐和酱油下酒吧。史可法说。

第二天天刚亮,扬州的文武官员照例来到督师衙门,却见大门紧闭。大家很纳闷,督师平时都是起得很早的。这时,有个士兵出来说,督师昨夜喝了点酒,还没醒来。扬州知府任民育听后,难过而又欣慰地说:督师平日那么操劳,太累了,昨夜睡得好,实在难得。我们别去惊动他,让他再好好休息一会。

任民育把打更的更夫找来,要他重复打四更的鼓,意思是天还没亮。

史可法一觉醒来,发觉天已大亮,而更夫还在打四更鼓,便立刻把士兵叫进来,厉声责问:是谁违反我的军令,在那里乱打更鼓?士兵将任民育关照的话说了一遍,史可法才沉默不语。然后赶紧接见官员,处理公务。

史可法的酒量本来很大,到扬州后就戒掉了。昨天大年夜太疲乏了,想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一点。边喝边为国事的艰难、朝廷的腐败而痛苦得落泪,不禁多喝了几盅,随后睡着了。为这件事,史可法下决心彻底戒了酒。

公元1645年,清朝政府在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派豫亲王多铎(du)带领大军大举南下。史可法指挥四镇将领抗击,打了一些胜仗。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南明政权内部却发生了内乱。驻守长江中下游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不满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横跋扈,发兵进攻南京。弘光帝急忙下诏给史可法,命他率军回撤,对付左良玉,救援南京。史可法只好带兵回南京,刚过长江,得知左良玉已经兵败而死,而清军已经逼近扬州,便急忙赶回江北。

史可法下令各镇将领火速增援扬州,集中兵力,抵抗清军。但四镇将领中,只有总兵刘肇基率兵从高邮前来救援。面对源源开来的十万清军,史可法的手中只有一万兵力,形势万分险恶。他给远在南京的母亲和妻子写了遗书,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多铎为了不战而胜,一连派了五个人拿着劝降书来劝降,史可法看都不看,统统扔进了护城河里。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清军严密包围扬州城。一些胆小的将领吓坏了,第二天,就有一个总兵和一个监军借助夜色,带着本部人马溜出了城,投降了清军,使得守城的力量更加薄弱了。

清军开始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爱国精神的鼓舞下,誓死抵抗,打退了清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三天过去了,扬州城岿然不动。

多铎恨得咬牙切齿,调来西洋大炮轰城,而且把炮口对准了史可法亲自防守的西门,一颗颗炮弹呼啸着落到西北角,终于将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

潮水般的清军冲进城来,史可法一看城破,悲愤万分,拔出佩剑就要自杀,被随从的部将夺了下来。部将们连拉带劝,将史可法保护出小东门。这时,一对清兵路过,见他的明朝官员装饰,便吆喝着问他是谁?史可法生怕连累部下,大声说道:我就是史可法。

多铎听说抓住了史可法,便亲自前来劝降。讲了三天,口干舌燥,但史可法毫不动摇。多铎到底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却又假惺惺地说: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杀了你,成全你的名节吧。

史可法微微一笑,大义凛然地回答:与扬州城共存亡,是我早已决定好的事。哪怕碎尸万段,我也心甘情愿。但是扬州百万生灵,你们不能杀戮。

公元1645年4月,史可法惨遭杀害。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伤亡严重,竞惨无人道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作为报复。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十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惨案扬州十日。

扬州失守后不久,清军轻而易举攻占了南京。弘光政权宣告灭亡。清军扬言要在两个月内占领最富饶的江浙地区;还发布了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按照满人的习惯,在十天之内一律剃发,只留一簇编成辫子拖在脑后,违抗命令的杀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暴行激起了江南人民的英勇反抗。江阴军民在典史(县衙里的一种小官)阎应元的领导下,用包括磨盘、界石在内的各种武器杀伤清兵,坚守八十多天,使清军死伤累累。全城没有一个人投降。嘉定军民坚持抗清斗争一个半月,恼羞成怒的清军先后三次屠城,制造了血淋淋的嘉定三屠惨案。

后来,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养父的遗体,由于尸体太多,天气炎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辨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衣袍和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也就是人们今天见到的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血战扬州的故事,史可法死守扬州的经过和结果

史可法血战扬州 清军南下,并把主力部队全部集中于江南一带,其阵势势如破竹,有一举拿下扬州城的预兆,果然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三路一同进攻,从陕西出发,向东直取洛阳,直逼扬州。 在这万分焦急的情况下,史可法却惊慌失措,没有展现出一名大将该有的基本素质,军中将领乱作一团,对于是否驻守扬州城也产生了一系列分歧,其手下部队见形式不利,纷纷倒戈投降清军,这对史可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扬州城由于城墙较高,素以易守难攻著称,这一次史可法没有错失机会,利用地形优势,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当然这也和清军的攻城大炮没有运到有关,但毕竟扬州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为史可法对抗清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此刻的一系列缓兵之计不能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城墙外清军的摇旗呐喊,试问有谁不会心生胆怯,部下多次劝史可法投降清军,然而一代名将怎能卖国投降,这岂不是要被世人耻笑,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告诫部下,我生是扬州城的人,死是扬州城的鬼,你们要是觉得跟着我不能享尽荣华富贵,那么请你们自便。 结果当晚部下就叛逃清军,真是一派凄凉之景啊。看着城下的清军,史可法明白自己兵力有限,双拳终归难敌四手,总兵刑肇基为史可法出谋划策,如果能将淮河的水引进来,便可以借助地势高的有利条件,淹掉清军的大本营,史可法义正言辞的回绝了,用水攻会淹死城中百姓这是万万不可的计策啊,并命令之后再有危害百姓的计策一律不能采纳。清军大炮一到,开始猛烈的进攻,扬州城眼看就要沦陷,史可法已别无他法,想要拿刀自刎,众人见状,忙出面阻止,史可法大义凛然,对清军喊道:“我就是史可法,你们来抓我吧。”史可法被清军俘虏,清军将领多铎很敬重其爱护百姓的做法,希望他能为清朝效力,史可法破口大骂,多铎没有办法下令斩杀了史可法。随后,多铎在扬州城内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屠杀,造成了“扬州十日”的悲剧。史可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用性命换来的和平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也许这就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 史可法的故事 史可法是明朝著名大臣,崇祯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迁户部主事,管辖池州和太平两地,在抗击农民军起义的作战中立下战功,受到认可。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升官成为兵部尚书,李自成攻占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自缢而死,福王子当权,授予史可法礼部尚书和东阁大学士的职位,史可法开始组织抗击清军,为保卫明朝的疆土而努力。 期间史可法北上平凡农民军的暴乱,希望联合民众共同抗击清朝侵略者,顺治元年的时候,清军并分三路南下,气势汹汹目标直取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史可法开始严守把关,发动群众,利用扬州地势优势,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立下汗马功劳,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成功捍卫了明朝最后一块自己的国土。随着清军红衣大炮的到来,城池保卫战变得开始一边倒,史可法内部也出现了不安定的声音,主张投降的一派势力越来越大,内忧加上外患,史可法进退两难,整个扬州城人民的生命都在自己手上,史可法痛心疾首,感叹时局的不公,为自己不能报国悔恨,写下绝命诗,投降清军,希望能换来百姓得一条生路。史可法壮烈牺牲,城中百姓却不能幸免,因为清军在扬州城耗费了太多兵力,为首的将领下令屠城,短短十天,扬州城从一座歌舞升平,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变成鬼城。因为史可法临死之前还不忘平民百姓,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在起义时往往打着史可法的名号。

上一篇:自由季

下一篇:徐怀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