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一代名相

时间:2024-06-15 11:25:08编辑:小早

康熙年间陈廷敬是个怎样的官?

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上世纪末,陈廷敬后人、蜀中隐士陈光美病逝于四川乐山,其孙子陈恩田不负先辈遗训,在国学领域成果非凡,目前是当代跨领域华人学者、著名书法家,著有《大中华赋》、《中南海记》、《清字文》、《乐亭序》、《新重庆赋》等文字作品,目前出任澳大利亚ISTS(国际七三学社)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陈廷敬家族再次受到海内外瞩目。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故乡】
  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枕山临水,依山而筑,城墙雄伟,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皇城相府旅游景区就是以这组古建筑群为载体兴建的。
  皇城相府分内外城建筑。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于明崇祯壬午年(1642年)年建,外城为陈廷敬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所建,城门正中石匾刻“中道庄”三字。该村在明清里甲制时代,一直属于郭峪里。民国年间及解放后致1960年,该村属郭峪乡或郭峪管理区。1961年成为独立大队,1984年成为行政村。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称黄城村,但该村印章打破禁区刻为“皇城”村。
  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拉开了打造“皇城相府”旅游品牌的帷幕。2001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播映,使该处旅游景区在国内声名大震。同年3月,荣获“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称号。10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3月,通过国家旅游局对38个大项,196个小项标准的评审,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陈廷敬与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42卷,字数达47035个,比明代《字汇》多13000多字,是中国当时的字书之最。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对中国古代汉文字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字典取材丰富,文化内涵颇为深、广,具有辞典的作用,可称为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书所失收的字,成为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国文化上的一大贡献,而实际主持《康熙字典》编纂的,却是陈廷敬与张玉书,由于张玉书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编之责实际留在了陈廷敬一人身上。
  陈廷敬和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均为进士并入翰林,可以说是父子同朝、兄弟为官。据说《康熙字典》实际是陈廷敬在其子陈壮履的协助下编纂成功的。


清朝陈廷敬官居何位?后人是如何评价陈廷敬的?

陈廷敬为政清廉,为官时深受康熙重任,不仅博览群书甚有远见,于朝政之事颇有见解,久居官场,甚知隐忍之重。在文学上具有多部书籍和写过很多诗,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且在政治事业上颇有成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关于陈廷敬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笔下的灵魂人物,当代作家王跃文所著的《大清相国》中便塑造了陈廷敬为代表的大臣群相,书籍中反映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官场中的人物面对眼前之事所作出的决定,再现了历史官场中的斗争和矛盾。

而陈廷敬作为身居官场五十载的人,曾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就算辞官也会被重新召回任职,可见其贡献之大。因而作者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从他的身份描写清朝官场的风云变化,在那个残忍的官场中,一位清廉能干的陈廷敬是如何将政治风气转向清明,又是如何凭借其精明不懦弱的品性捍卫自己的权力,保障着百姓的利益。此书描写了陈廷敬的一生,从初出茅庐到官场的青涩和被人陷害,到认识到官场黑暗腐败,竖立改变和惩治贪官的决心,展现了陈廷敬在官场洗礼下性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便是为国尽忠和为民服务。此书展现的是一个历经种种不安,但终不该初心,为国尽忠的陈廷敬,深受后世人的敬仰和佩服。

陈廷敬和张廷玉均为清朝文臣,深受器重,两人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陈廷敬生平勤于写作,所写诗体清雅醇厚甚得康熙夸赞;张廷玉文思敏捷常能将文谕写的十分有有条理,非一般人能企及,还参与编史之事。陈廷敬和张廷玉两人最大的相似点便是清正廉洁,忠国爱民,十分抵触贪官污吏,在整顿官吏清楚朝政不良风气上煞费苦心。陈廷敬认为朝廷官员贪污的源泉是因为奢侈,要使官员能够廉洁必须要让他们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正是因为奢侈之风的盛行,使得大家竞相攀比,成为一种不良风气,遂贪污、犯法的行为日趋严峻。遂向皇帝提出此谏,得到康熙帝认同,遂行。

张廷玉也是一个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之人,虽是个生性宽厚之人,但面对官员却十分严厉,不允许有和差池,更不允许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当时他为吏部主管时,得知有张姓官员老奸巨猾,人称张老虎,杖权弄势,使好多官员和百姓受到伤害,因此张廷玉不顾众人的阻拦,严厉惩罚张老虎,于是张廷玉一时之间被大家称为伏虎侍郎。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倍受器重,曾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较为坎坷,欲告病还乡但不被允许,乾隆帝执意挽留,且多次告辞惹怒皇帝,多次被降旨切责,最后病逝于宅中,仍配享太庙,他也是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陈廷敬是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大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关于陈廷敬的评价,康熙在陈廷敬逝世后对他的挽诗如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所讲述的便是陈廷敬功名之大,文学诗赋精通,康熙对失去这名大臣甚感悲哀之类的。

其中康熙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便是这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康熙帝认为陈廷敬为人宽厚,老成谨慎,不论是处理朝政之事或是文学方面超凡卓越,可见陈廷敬在康熙帝心中所占分量之达。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王跃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廷敬的一生和品性,在他写陈廷敬这个人物之前,他并没有很大幅度走进公众视野,这部小说使更多人开始了解他。陈廷敬具有超凡智慧而且精明能干,为政清廉,杜绝贪污,尤其注重举荐贤人,一心为国为民。

?陈廷敬为清朝大臣,比康熙大十六岁,曾为他老师,为政清廉,《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为清勤,他对贪官污吏的行为甚是不喜,而且还曾严厉警告家人不得收取他人之礼,为杜绝贪污之事下了很大的功夫。陈廷敬从中了进士入宫为官,可以说是庶出为官,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靠,但却经历了长达五十三年的官场生活。还担任《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一职,虽他在世前并没有见到《康熙字典》的出版,但这个字典能完成是有他很大的功劳的。1712年,对于当时来说高龄陈廷敬老死相位,生前深得康熙帝器重的他不仅率众臣吊祭,亲笔为他写了挽诗,赐予他祭奠典礼,甚是隆重,以表示对陈廷敬的尊敬的缅怀。

陈廷敬的祖坟位于沿阳城县皇城村的静坪山处,山上的一座紫芸阡石碑便是祖坟所在之地,而在这个石碑北边,有一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便刻着康熙帝为陈廷敬所写的挽诗了。因此地石碑林立,故陈廷敬墓也被称为紫芸阡碑林,而紫芸阡这三个字是由陈廷敬的弟弟所书。而陈廷敬的墓在祭亭通道的东边,坟墓前立有石碑,碑文是由陈廷敬之子所书,据当地村民了解到,陈廷敬是和自己的两位夫人合葬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子孙先后也葬在此墓的周围。因来此地参观的游人较少,故得到很好的保存。


陈廷敬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陈廷敬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与教育部长。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清代宰相、学者。
顺治十五年(1658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曾经教导康熙帝。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内阁学士、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历任左都御史、工户二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病逝,时年七十五,谥号文贞。
陈廷敬工于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著有《午亭文编》五十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陈廷敬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陈廷敬曾担任过四部尚书,如果放在现代来说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文化部长之类的官职。陈廷敬简介:陈廷敬(初名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陈廷敬为1658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康熙帝重用。他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曾任《康熙字典》总修官,著有《午亭文编》《午亭山人第二集》等作品。他在任时,严禁奢靡,慎选督抚,公开赈灾账目杜绝贪污。曾因牵连进张汧贪污案而辞官,后再被起用。1712年病逝,享年75,谥文贞。陈廷敬主要成就: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于成龙陈廷敬什么关系 于成龙和陈廷敬是同学

  陈廷敬   陈廷敬历任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擅长诗文,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帝夸其“拟诸姚房李杜”,但其文学创作也颇有局限性。   于 成龙 陈廷敬什么关系 于 成龙 和陈廷敬是同学   陈廷敬出生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于 成龙 出生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两人相差二十一岁,同在康熙朝为官,都深受康熙帝赞誉。两人同朝为官、惺惺相惜,都是清廉刚正之人,于 成龙 死后,陈廷敬为他写了《于端清公传》,于 成龙 的长孙于准曾是陈廷敬的部下。   此外,陈廷敬之子陈壮履和于 成龙 之孙于准结为了儿女亲家,陈于两家从地缘发展成了血缘,后世子孙皆以二人为榜样。   陈于两家从康熙、到朝,有着半个世纪的友情和姻亲关系。


于成龙陈廷敬谁演的历史原型是谁 于成龙和陈廷敬什么

电视剧《于成龙》中于成龙原型是真实历史上康熙朝名臣老于成龙。
其实康熙朝有两位重名重姓于成龙。
老于成龙,山西人,康熙登基的前一年入仕任知县,康熙二十三年死于两江总督任上,谥号清端,追赠太子太保。电视剧演的就是这位。
小于成龙,现在的河北人,治河名臣。康熙七年入仕任知县,官至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九年谢世,谥号襄勤。
两人都以清廉、能干著称。小于成龙在老于成龙手下做过知州,还得到老于成龙的保举,后因政绩升任江宁知府。康熙南巡时,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也是一段佳话。


清代大臣陈廷敬,他有什么做官的诀窍?

虽然官场很腐败,但陈廷敬始终保持正直,终生把君主和人民需要放在首位。陈廷敬从政期间不受权臣拉拢,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重,不入任何圈子,埋头干事,尽职尽责,靠多年积累优秀政绩逐渐赢得皇帝认可,最终有了很大官位。在高位之上廉洁地为百姓干事,也得到了百姓认可。 陈廷敬对于下面地方上报给朝廷各类喜事,都谨慎对待,细细琢磨。他自己不贪图富贵,也严查贪污现象。他弹劾大贪官,为民除害。为国家制定杜绝贪污法律,在他努力下,朝廷官员贪污现象有了很大改善。


康熙年间,陈廷敬为什么不参与朝臣之间的争斗?

康熙年间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陈廷敬为官却善始善终,他为官几乎贯穿了康熙王朝的全过程。在风云变幻的政坛,陈廷敬是一颗官场上的长春树,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不参与一切朝臣间的争斗呢?首先,纵观历史,有很多朝代因为党争而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君子党争”、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以及清朝“明珠索额图党争”,这些都是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党争”。在这些党争的背后,与很多朝廷中的重要官员都有很大的利益关联,他们难免都会牵扯其中。但陈廷敬却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从不参与任何朝臣之间的争斗,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过,这些党争的结果也证明了陈廷敬的选择是正确的。康熙年间,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争斗也是十分出名的,他们利用皇帝的信任招揽大全,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可最终的结果呢?明珠被革职,索额图被处死。由此可见,参与到党争其中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呢?可能在陈廷敬心中,他也早已料到了这样的结局所以才不参与这种“不利己”的争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次,这与陈廷敬本身的性情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官场里,很多人都会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从而做一些有违“君子不党”的事。但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陈廷敬出身名门世家,饱读诗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身上有种不同与其他人的官场气息。他19岁考中进士,22岁成为翰林院的学士,39岁已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他热爱文学,擅长写诗作赋。陈廷敬为官尽职尽责,极具政治智慧。陈廷敬手下其实有很多弟子,如果他想玩弄权术的话,肯定也可以在官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野心,他只为君想,只为天下百姓着想。从而这也避免了很多的政治风险,也为自己在康熙帝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角色。“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能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是后人对他的一段评价,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他的政治智慧。在陈廷敬的为官生涯中,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文渊阁大学士到吏部尚书,仕途坦荡。他勤勤恳恳,不争不抢,忠心不二,深得圣心。也正是做到如此,才能让他最终保全了自己,从而在政治风云中独善其身。(陈廷敬为官生涯)《清史稿》中记载,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在清朝很少有朝臣能够像他一样得到皇帝如此眷顾。这除了与他的政治智慧有关外,也与他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做那颗官场上的长春树,屹立于政坛之上而不倒。

陈廷敬的后人现在如何

陈廷敬的后人:陈家是书香门第,有6个进士,10个举人。陈廷敬的次子陈豫朋和三子陈壮履都是了进士,孙子陈师俭也是进士,三人都入了翰林院。陈恩田乃是大清陈廷敬的后人,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以一首《耕田命》出名,加上是翰林学士陈廷敬后人,更是倍受关注,而他一直在国学领域成果卓著,加上很少露脸,致使外界一直认为他是一名八旬老人,却不想是一名少年,少年得志,甚是令人敬佩。陈廷敬是清朝名士,曾为康熙皇帝器重,在官位数十载,严守克己,尽心尽力,深受好评。陈廷敬十分有才华,还对能人十分重视,常举荐有识之士。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逝世时,康熙甚感悲哀,可见其对他的重视。


陈廷敬夫人是谁背景介绍 传说陈廷敬三位夫人是真是假

  陈廷敬才华过人,是一个不靠任何背景在朝为官五十多年的大清忠臣。陈廷敬待人宽厚,老成谨慎,不管在政事上还是文学方面都比较有成绩,康熙也是看重陈廷敬的品性才会如此重用他。陈廷敬一生是传奇的,想来和他的贤内助分不开,历史上陈廷敬夫人是谁?传说陈廷敬有三位夫人,到底怎么回事呢?   陈廷敬几个老婆   陈廷敬在朝为官,比康熙年长十六岁,曾经做过康熙的老师,而康熙对他也格外的看重。陈廷敬对贪官污吏的做法最为反感,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情雷厉风行下必定会有一番惩治。他是好官却很精明,他可以为百姓做事,但遇到刁民还是会用狠辣的手段。   陈廷敬为官气场强大,回到家中对待自己的妻子又是格外的温柔。历史记载中陈廷敬只有一位妻子王氏,并不是传说中的三位,唯一的妻子王氏是明代政治家王国光的玄孙女。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妻妾,典籍记载中陈廷敬和妻子生育两个儿子。   两个儿子分别是陈豫朋和陈壮履,这两位儿子有陈廷敬的良好教育,长大成人之后和父亲同朝为官,一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始终以父亲为榜样。   陈廷敬老家是哪里   陈廷敬出生山西,是书香门第,但祖父多次考试不中后来从商。陈廷敬从小喜欢读书,后来考中进士开始他的仕途,开始为大清朝尽忠职守。   陈廷敬的故居于1429年开始修建,其故居分为两个部分,内城是明代建筑风格,而外城是陈廷敬的住宅区,是清代建筑。因为内外两城是不同时期所修建,而内城是由陈廷敬的长辈主导,外城主要是在陈廷敬时期修建。目前陈廷敬故居已经是国家级旅游景点,被后人称为皇城相府。

有名的出家尼姑是谁啊

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出生在广元,其父在朝为官,曾先后人利州刺史、工部尚书等职。武则天自幼姿色出众,聪颖好学,爱好文学和历史,为人精明能干,性格刚柔相济,倔强好胜。她十四岁那年,唐太宗闻其美貌,纳入宫中,封为才人。贞观末年,太宗病笃,问武则天在他死后有什么打算。武则天毫不犹豫便答道:陛下百年归天之后妾立誓削发为尼,以报天恩于万一。”太宗本意是要她殉葬的,她机智的回答,使本来就崇佛的太宗正中下怀,她也因此而保住了性命。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武则天被送进长安感业寺出家,从皇帝的崇妾,一下子沦为僧尼。早在太宗病危时,太子李治已在暗中与武则天建立了感情。所以,李治继位不久,就把武则天接入宫中,武则天又从小尼升为皇妃。 几年的空门生活,武则天并没有虚掷光阴,面对青灯古佛,她参透了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后来的实践证明,她十分娴熟而巧妙地利用佛教,已步步叩起了通往最高权利的政治之门,圆了女皇梦。


上一篇:聊宅

下一篇:放放电影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