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4-06-15 10:06:12编辑:小早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李鸿章的宦海起伏

文/山河拾荒者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李鸿章时年21岁,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意气风发的少年李鸿章大有天下公爵舍我其谁,晚清历史为我是著之意。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运转晚清机枢,捭阖欧美交际,尽李公”只手”而已”,这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的病一发不可收拾,胃血管破裂。大口大口的吐着紫黑色的血块。

李鸿章在临终之前依旧心系大清朝,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流芳百世了,遗臭万年倒是有可能。李鸿章满含忧愤,虽已咽气,但双目炯炯不闭。

“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去吧。”老臣周馥痛哭流涕,李鸿章至此双目乃瞑,魂归九泉。

太息斯人去,萧条徒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在签字的最后关头,李鸿章老泪横流,“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终必会失败求和。”

最后,经过多次谈判,李鸿章为清政府省下一亿两白银,使得清政府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但他是否想过,若自己没有过于抓权和采取“保船避战”的政策,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但历史没有假设。

也正是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使得李中堂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后回朝,途经日本横滨,老人家无论如何不肯登岸,无奈需要换船,在老人家的坚持之下两船之间架起了一块木板,已过古稀之年的李中堂,在狂风呼啸的海面之上,毅然决然的蹒跚着步子,慢慢腾挪了过去。

一道残阳映照在老人的身上,须发飘飘,涕泗横流,望着近在咫尺的小小岛国,老人家睁不开那双浑浊的老眼,这里是毁了他一生荣光之地,是毁了他心爱的国家的罪恶之都。

老人家不愿再当卖国贼,不愿在成为替罪羊,奈何慈禧太后一再电催中堂北上。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中堂再次签订《辛丑条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李中堂病倒了,一病不起。此时他再也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到了濒危的程度。李中堂双目含恨,浑身颤动,在病榻之上指挥下级官员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从十亿两降到了四亿五千两,“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中堂接受了这个侮辱。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迎来了自己一生的最后时刻,望着这个他奉献了一生的国家,想起自己年轻时曾有过的流芳百世的梦想,忆起创办洋务,高举富国强兵的旗帜。李中堂难以瞑目!

呜呼哀哉!从此天下,再无李公!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有称李合肥,世人多称李中堂。官至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俾斯麦略显高傲,向李鸿章问道:听说李大人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可有此事?李鸿章强势回应:我只听闻,宰相有西方李鸿章之称。”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封疆大臣之首(也有说是东三省总督),有人说李鸿章权倾一时,只对一半,实际上的李鸿章有权没有势,有势又没有权。总所周知,大清朝的统治,是以贵族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就是说,清朝,是满人的王朝。实权都被军机大臣(满人贵族亲王)所掌握,汉人想要位极人臣那比登天还要难,就连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建立大功之后,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即便在用兵之际,也要裁减湘军,怕的就是功高盖主,引来猜疑。说李鸿章谤满天下,那倒是对的。无论从洋务运动,还是甲午海战,到随后的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受到了无数的指责。朝廷指责他丧权辱国,被世人唾骂成卖国贼。

  显然,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李鸿章吧。

初露头角,平内乱

 李鸿章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太平天国时期。金田之乱爆发,当时李鸿章在安徽老家,作为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参赞军事。随后李鸿章主动请缨,指挥军队一举攻克含山和巢县,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名声就此传出。随后跟随曾国藩到江西剿灭叛乱,曾国藩曾经多次举荐李鸿章,但是都被朝廷驳回(可能不是满人),但是跟随曾国藩的几年,正是他学习积累的时间,也成为他终生受用的一段经历。

  当时对抗太平军的是满清常备兵——绿营兵也称八旗兵,他们都是些平庸无能的军人,而且腐败作风严重,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于是曾国藩向朝廷请示,要求在体制外训练新兵,组织地方团练。由此,地方军队成为了对抗太平军的主力,其中有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

  在李鸿章的麾下,有一支常胜军,是沪商最初雇佣的洋枪队来保卫上海的之用。之后常胜军收归李鸿章的麾下,也因此李鸿章与常胜军的首领华尔,白齐文和戈登有深交,也慢慢对西方先进技术产生兴趣。

  自同治元年二月开始,李鸿章率领8000人东下到上海,统领淮军和常胜军,转战各地,开始于松江保卫战,终止于嘉兴常州攻坚战,到同治三年四月,终于平定苏南。

太平军平定后,捻军乱起,李鸿章又临危受命,破东西捻军,中国的内乱也暂时平定了。

开放视野,创洋务




  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报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所办的洋务,大体就是这些。而李鸿章下功夫最多的事业,就是陆海军事了,平定太平军后,李鸿章意识到中国的兵力平定内乱可能有余,要抵御外侮就不行了,所以他把加强国家兵力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海军实力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位。

晚清第一外交家,李鸿章

  弱国无外交,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所面临的困境,而在此之前的满清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列强的面前,闭关锁国的晚清是弱国,而李鸿章为自己的弱国和戎外交思想付诸实施所做的不懈努力,尽管存在着种种的缺陷,虽然缺陷是由晚清自身封建性所带来的,和李鸿章并无关系,但是李鸿章对于推动晚清政府的外交现代化,对于消弭战争的灾祸,维持中外相安的局面,保证自强运动的逐渐开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濮兰德的《李鸿章传》中写到:作为辞令巧善的谈判者,作为守护者通往北京外交通道的忠实卫士,作为中国冤情的主要申诉者,作为试图尽可能减轻战争失败而导致外国施予的阶段性惩罚和折磨的周旋者,他明显地成为清王朝唯一可以寄托和不可缺少的人物。

甲午风云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当时中日双方因为出兵援助问题僵持起来,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的李鸿章本着“内需变法,外须和戎”的思想,力求国内和平,争取富国强兵的时间,于是利用和其他列强驻外大使的私交,寻求西方列强的帮助,试图“以夷制夷”,调停战事,却受到了朝廷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猛烈攻击,其中不乏一些得力大臣:左宗棠和张之洞。他们盲目求战,为的就是不损大清得国威,说到底还是没有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桎梏。战争还是爆发了,结果也像历史教科书那样惨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布破产。上面说到,北洋水师的海军实力居世界第八位,亚洲第一位,为什么在日本面前却那么不堪一击?答案能在清流党人的身上找到,一方面是翁同龢等人和李鸿章的私人恩怨,在战事上多加掣肘,另一方面户部用来制造舰队和加强防御的钱,长久以来一直用于重修颐和园,更不用说卫汝贵克扣军粮,叶志超谎报军情,方伯谦不战而降等笑话了。既然战败了,那就签约吧。

  起初,清廷派往签约的是张荫桓,但是日本政府只认可李鸿章,于是李鸿章被任命未全权大臣,前往日本签约,此时他已经72岁。条约的内容相信大家也知道,赔款割地。但是李鸿章通过自己的外交手段,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在签约之前李鸿章被日本一名青年开枪打中脸颊,李鸿章当场倒下,在他醒过来后,随行官员都在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而李鸿章却说:“此血,救国矣!”,在当时国际法规定,双方外交大使都应该受到保护,而李鸿章却遭受此祸,李鸿章派人将消息传开,联合媒体和其他列强向日本施压,日本方面迫于无奈,将赔款3亿两白银降到2亿两白银。时任外交大臣陆奥宗光痛斥:“狂热爱国者真是误国啊!”这名老人顽强的在病床上继续谈判,给文明世界留下了一个有教养,有韧性的良好印象,表明他遵守了儒家学者的优秀传统,无不引起普遍的钦佩之情。

随后,李鸿章又努力寻求国际斡旋,动用所有外交手段,联合英美法德俄等国干涉和谈,不惜引狼入室也要保住清国疆土,于是日本在列强的干涉下,交还辽东半岛。李鸿章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可能维护中国国体大致完整,保护了中国没像其附属国一样沦为殖民地,为中华的去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不该是卖国贼

日本媒体评论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就连当年李鸿章遇刺后,改道的那条小路,被日本官方命名为“李鸿章道”。美媒将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李鸿章称为19世纪三大伟人。梁启超在《四十年中国大事记》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清史稿》也说: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李鸿章一人将老态龙钟的满清从野蛮带进了文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生不逢时,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好的诠释,李鸿章说:一生风雨裱糊匠,李大人,真中堂也。

这是李鸿章的一首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参考文献:

《李鸿章传》——梁启超

《李鸿章》——濮兰德


韩毓海的介绍

韩毓海,男,1965年11月生,山东省烟台市人1。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8年)、日本东京大学教育教养学部特任助教授(2005年)、韩国高丽大学人文学部客座教授(2000年)。并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学术机构从事学术研究。 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

韩毓海的荣誉

北京大学工商银行教学奖,2008年;北京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2006年;上海市第七届上海文学奖(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香巴拉的中国》),2004年;五个一工程最佳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1.《天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2.《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黄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3.《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4.《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主编、第一撰稿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5.《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7.《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8.《我亲爱的祖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9.《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摩登者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1.《五百年来谁著史》,九州出版社;12、《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陆港澳三地著名学者合著);13、《伟大也要有人懂》(副标题:少年读马克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该文被SCI 收录(2008)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该文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编入亚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21集电视剧《我亲爱的祖国》,与姜立煌 莫言 刘毅然王炳根 共同编剧,1999年32集电视剧《星火》,与刘毅然 张文钟 毛建福 共同编剧,2007年34集电视剧《毛岸英》,与张丽王军钊 刘毅然 共同编剧,2010年 2009年(1-6月)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晋商兴衰的历史考察,《文化纵横》2期2,曼哈顿的秘密,《天涯》,2期,(《文摘报》、《天天新报》、《世界博览》转载)3, 从世界到中国:重新检视五四的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5日4,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教育,《绿叶》,5期5, 崇高,令我们荡气回肠――纪念《讲话》发表76周年,《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3日6, 大地法挑战海洋资本主义,《绿叶》,6期,7, 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7期8, 达尔文主义与近代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月13日2008年1,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2, 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3, 关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反思,《粤海风》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4, 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历史态度,《粤海风》,1期5, 从基层重建中国当代文化时空观,《绿叶》,7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6, 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绿叶》2期,并收入《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三联书店,2008年7,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80年代的继承与反思,《绿叶》5期,(人民大学包括复印资料转载)8, 别了,美国式发展道路,《绿叶》11期9, 鸦片、白银和战争――“天朝”经济体系的瓦解,《世界博览》8期10, 西部为体,东南为用,《世界博览》,4期11, 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耦合,《天涯》5期12, 明代的陆地与海洋贸易,《世界博览》18期13, 明代与世界白银货币体系,《世界博览》20期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权力,《世界博览》16期15, 债务经济瓦解美国?《世界博览》22期16, 90年代反思录(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5期17, 90年代反思录(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6期2007年1,《星火》编剧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3期2,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小说选刊》7期3,“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天涯》3期,《三农中国》4,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粤海风》,5期6,“他们的命运交织,就是中国现代史”――谈《星火》的编剧及中国现代史问题,《人民日报》,2月2日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时代――对话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4月16日8,我们在什么时候失去了梁生宝――重读《创业史》,《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9,从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权力与大国兴衰,《第一财经日报》5月1日2006年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变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0月16日2,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假设”与“求证”――1954年《红楼梦》大讨论再回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3,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读书》4期4,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上),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3期5,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下),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4期2005年1,狂飙为我从天落——为小说《那儿》而作,《书城》1-2期2,中国历史的动力结构 ,《书城》5期3,重新开眼看日本,《书城》8期6, 多元时代的文化自主(黄平姚洋 韩毓海),《书城》12期7, 经济学与文学及其他,《天涯》2期2004年1,新的现实与可能性-城市与农村:当前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参照,《文学评论》4期2,自远方,《书城》4期3,香巴拉的中国,《书城》6期8,卢舍那《书城》, 10期9, 所谓无词的言语,《现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10, 何为帝国,帝国何为?《文艺理论与批评》6期11, 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2003年1,上海的租界,《书城》 1期2,京华烟云,《书城》2期3,鸟致院 ,《书城》3期4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书城》4期5,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书城》4期6,“共和”的秘密,《书城》6期7,城市的月亮 ,《书城》9期8,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幽灵?――从市民道德与政治生活解读近期电视剧》,《书城》10期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间:历史与实践的可能性,《上海文学》6期10,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上),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411,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中),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512, 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下),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62002年1,“我没意见”,《书城》1期2,由汨罗江到大泽乡,《书城》4期3,NEW BEIJING 小剧场,《书城》6期4,北京的“后院”,《书城》7期5, “发展靠政策”,《 书城》8期6, 一篇读罢头飞雪 ,《书城》10期2001年1,夜阑卧听风吹雨,《读书》1期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中关村,《天涯》1期3,世界体系中的法国大革命,《天涯》,1999年1, 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4期2, 我们是否要接受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8期3, 吁请一种有活力的文学思想,《上海文学》,2期4, 强劲的思想激活现实,《亚洲周刊》11期5, “资本”等于“自由化”吗?《科学时报》1月3日1998年1, 市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批评的困境,《天涯》1期2, 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后,《天涯》5期3,中国当代文学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位置,《战略与管理》5期4, 我的大学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30日5, 相约98,告别98:就当前中国思想论争答朱学勤先生,《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12月31日6, 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5期7, 有话好好说,《读书》8期8,“历史进步时代”反思的可能性,《读书》1期1997年1,从文学史到思想史,《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6年1,平原忽兮路超远――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管见,《当代作家评论》3期2, “理论还有什么用?”──我看“当代理论”,《当代作家评论》2期3,中国现代性修辞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战略与管理》2期4,谢冕的“现代”,《文艺争鸣》4期5, “大悲”:“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3期6,春花秋月何时了――鸳鸯蝴蝶派与文化生产的近代兴起,《作家》1期1995年1, 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郑敏、韩毓海,《上海文学》9期2, 几度风雨海上花――新感觉派的兴衰与中国的现代性,《上海文学》5期1994年1,“和平年代”――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当代作家评论》5期3,钱钟书的天才,《当代作家评论》4期4, “现代性”与“现代化”,《学术月刊》6期5,王朔与当代文学的转型――90年代“市民社会”话语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1993年1,“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读《蒲桥集》琐记,《当代作家评论》1期2,杰姆逊的文化企图――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上海文学》3期1992年1,大地梦回——《呼喊与细雨》的超验救赎意义,《当代作家评论》4期2,“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期1991年1,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当代作家评论》2期2,人活天地间——《泥日》随感录,《当代作家评论》5期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内容简介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五百年来谁著史的相关书评

1、这是一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不同,韩毓海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豆瓣书评2、读大学时在《中国青年》上读到《北大,魂兮归来》,淋漓酣畅,切中时弊。只有爱之深,忧之切的人才写得出来,但也感觉到,这杂志也许会给停刊。现在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才知道此作者正是彼作者韩毓海,时光流逝,他依旧目光如炬,这不是书生意气,才子情怀,而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身居书斋,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曾说过“任何民族也必定有它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献身于这个将终生忧心如焚上身清贫的行列”。他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 3、谈史与著史,不是一回事。韩教授知识的广博和思维的活跃都令人佩服;但韩教授一会儿用技术性分析取代历史现象的定性分析,一会儿又用简单论断来代替必需的数据分析,用这样的“学术工作努力”来横扫一个学术领域,就难避 “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嫌疑。韩教授在本书绪言里说“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大概是为了谦虚,却不失为自知之明。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从情感上讲,我们都不愿意接受中国近代的衰落是一种必然过程的观点,而宁愿相信是出自某种技术性失误的偶然,甚至宁愿选择许多“排除消极面”的假设:假设明朝高度的商品化生产带来了国家的近代化;假设皇家的财富转化成为科技进步的源泉;假设慈禧太后没有挪用海军费用修建颐和园……但这一切假设除了带来阿Q式的精神胜利,别无他用。韩教授将历史归于简单因素的努力,无疑为类似的想法提供了土壤,这或许就是韩著如此畅销热卖的深层原因。这种共鸣中透露出的今天某些国人的历史诉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倒真是值得社会学和历史学界认真关注、仔细思考、深入解读的。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五百年来谁著史》(韩毓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PWoZ4q7cZ-XOHrICEgc5A 提取码:6cn2书名:《五百年来谁著史》作者:韩毓海豆瓣评分:7.0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2页数:308内容简介: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作者简介: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著有《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摩登者说》、《从“红玫瑰”到“红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天下:江山走笔》等。多年来,韩毓海以其大气磅礴的思想气度、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慷慨恢弘的人文抱负,成为“士”的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有力接续。

《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五百年来谁著史》(韩毓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A267xzs7NyKNRPlEpLH3Q 提取码:zwbe书名:五百年来谁著史作者:韩毓海豆瓣评分:7.0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2页数:308内容简介: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作者简介: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曾任纽约大学东亚系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著有《锁链上的花环:启蒙主义文学在中国》、《摩登者说》、《从“红玫瑰”到“红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天下:江山走笔》等。多年来,韩毓海以其大气磅礴的思想气度、汪洋恣肆的文字风格、慷慨恢弘的人文抱负,成为“士”的精神传统在当代的有力接续。

五百年来谁著史出处

1、这是一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和通常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不同,韩毓海放弃并批判了通常人们所采用的“现代化”理论,这种分析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暗含着一个逻辑,现代化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模式,发达国家遵循了这种模式就发达了,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没有遵循这种模式,后者要想发展必须从制度上效仿前者,改变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教育系统。韩毓海认为这种分析理论,如今在非洲和拉美遭遇重挫,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解释。整体来看,韩毓海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豆瓣书评2、读大学时在《中国青年》上读到《北大,魂兮归来》,淋漓酣畅,切中时弊。只有爱之深,忧之切的人才写得出来,但也感觉到,这杂志也许会给停刊。现在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才知道此作者正是彼作者韩毓海,时光流逝,他依旧目光如炬,这不是书生意气,才子情怀,而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身居书斋,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曾说过“任何民族也必定有它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献身于这个将终生忧心如焚上身清贫的行列”。他正是这样的哀痛者与幸福者。3、谈史与著史,不是一回事。韩教授知识的广博和思维的活跃都令人佩服;但韩教授一会儿用技术性分析取代历史现象的定性分析,一会儿又用简单论断来代替必需的数据分析,用这样的“学术工作努力”来横扫一个学术领域,就难避 “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的嫌疑。韩教授在本书绪言里说“这当然不能算是史学,连历史研究也可能谈不上”,大概是为了谦虚,却不失为自知之明。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从情感上讲,我们都不愿意接受中国近代的衰落是一种必然过程的观点,而宁愿相信是出自某种技术性失误的偶然,甚至宁愿选择许多“排除消极面”的假设:假设明朝高度的商品化生产带来了国家的近代化;假设皇家的财富转化成为科技进步的源泉;假设慈禧太后没有挪用海军费用修建颐和园……但这一切假设除了带来阿Q式的精神胜利,别无他用。韩教授将历史归于简单因素的努力,无疑为类似的想法提供了土壤,这或许就是韩著如此畅销热卖的深层原因。这种共鸣中透露出的今天某些国人的历史诉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倒真是值得社会学和历史学界认真关注、仔细思考、深入解读的。


推荐几本国外学者写的历史研究的书,最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


荐《剑桥中国史》另外个人极推崇黄仁宇教授,他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尤其是政治经济史极富见地,如《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中国大历史》。韩毓敏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也还可以。

8.我想我们会在一起的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我不再是一条孤独流浪的鱼,我有岸可度,岸的一端你在那。


研究中国历史应该参考哪些书籍?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开始于明代。在《隋唐演义》问世之前,著名的罗贯中曾经编纂了《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清代的褚人获就是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无名氏《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编写了这本《隋唐演义》。这本书基本忠于史实,但大量掺杂了民间传说,大的事件还算符合事实,但其他情节猜测、想象成分居多,如隋炀帝的爱情等等。


高中生有哪些必读的历史著作

  高中的生活可谓是忙里偷闲,空余的时间不妨拿来看看这几本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希望大家会喜欢!


  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推荐1
  孟子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推荐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柯察金(Павел Корчагин, 英文:Pavel Korchagin)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 做封面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佩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佩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 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推荐3
  庄子

  庄周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她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看了“高中生必读的历史著作”的人还喜欢看:

1. 高中生有哪些必看的励志书籍

2. 高中生必读的十本书

3. 适合高中生经典的必读好书

4. 高中有什么必读的名著

5. 2017高中生必读名著书目


高中历史必看书籍

1、较新中国通史有高教社的六卷本《中国历史》,从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2、世界史比较新的是高教社2006年出版的4卷本《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一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国历史部分必读部分:1、《史记》:作者:司马迁出版社:中华书局或《白话史记》(全译本(全3册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编译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2、《资治通鉴:柏杨白话版》(第1-9辑全三十六册(作者:司马光撰;柏杨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或《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套装共19册作者:柏杨出版社:中信出版社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作品系列》作者:钱穆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6、(美黄仁宇著作系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7、《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作者:葛剑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8、《中国历史十五讲》作者张岂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9、《中国文化导读》作者:叶朗、费振刚、王天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0、《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商务出版社11、《中国近代史大纲》(平装作者:蒋廷黻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或《中国近代史纲》作者郭廷以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2、《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赵复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3、《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作者:萨苏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14、《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作者:许倬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西行漫记——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作者:(美埃德加·斯诺翻译:董乐山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6、《美的历程》(彩图本作者李泽厚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作者:(美麦克法夸尔18、(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戈利高里

下一篇:金莎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