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时间:2024-05-31 11:21:02编辑:小早

桃姐的人物原型是谁呢?

桃姐(叶德娴饰)是有原型的,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桃姐的真实名字就叫做钟春桃,罗杰(刘德华饰)的原型是香港著名电影人李恩霖,他后来还写了一本书叫《桃姐与我》。现实中的钟春桃是一名孤儿,从小被寄养给澳门一个家庭。十三岁那年,她被养母托付给了李恩霖的祖母,并被带到香港成为李家的佣人,桃姐从十几岁一直做到70多岁,一辈子未婚。桃姐洗衣、晾晒、擦洗,用瓦锅煮饭,煲老火汤,隔天煮花胶、鲍鱼、海参,将罗杰照料得无微不至。桃姐受凉之后,突然中风,幸亏被回家的罗杰及时送往医院。在医院醒来的桃姐,给罗杰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认为自己没办法继续照顾罗杰了,要辞工,也不想给他添麻烦,然后住进养老院。她小心翼翼地问罗杰,住养老院要花多少钱,罗杰跟她说,住养老院的钱就不用她操心了。为什么罗杰想要为桃姐养老?因为桃姐有很好的分寸感。虽然在罗杰家做了一辈子女佣,但是桃姐并没有居功自傲,在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能继续工作以后,就主动提出去住养老院。试想如果桃姐倚老卖老,罗杰很大可能也会帮她养老,但是自己要来的跟别人主动给的能一样吗?罗杰可能把桃姐放养老院后,就不管了,也就没有后面罗杰一次次去养老院主动探望的温情故事了。没有人喜欢没有分寸感、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养老院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暮年气息的地方,老人们无所事事,护工们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任务。刚去养老院的时候,桃姐是抗拒的,她捏着鼻子上厕所,打不开自己并不想融入那些老人之中,直到罗杰的一次次探望,让她觉得自己还是有人挂念的,心才慢慢打开,有了期盼。


桃姐的原型是谁?

《桃姐》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其实我对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挺感兴趣的,它会让我不断想象,当时的社会真的是这样的吗?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吗?在影片中的那种环境,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毫不例外,这部电影也让我如此。整部影片感觉没有很大的波折,很安静地就看完了,也许这份安静是留给我们思考的吧!影片中,桃姐把Roger服侍得无微不至,经历了家族那么多代人桃姐真的把她的一生花在这个家,显然,她视这个家未自己的家,主人家也没有把她当外人看。与普通的主仆关系不同,我认为这个家的人对桃姐真的是很好了,全家福也不忘带上她,并且坐在很重要的位置。桃姐的一生没有太多的繁华,但是她还是把生活过得如此多彩,虽然“为奴”几十年,但从言行举止间并没有显露出太多卑微与顽固。在于少爷谈话得时候还会开开玩笑,也无时无刻不照顾少爷,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少不了那份真情。桃姐的一生,真的过得非常干净和有条理,把家里擦得一层不染,尽自己最大努力为这个家做贡献。虽然她说,去别人家里要守规矩。有人说,她始终还是外人,老了还要住在养老院;有人说,老人要的不是物资而是陪伴;有人说,为什么生命的最后,没有陪她?觉得这是每个人得想法不一样吧,桃姐自己提出想去老人院,在影片中可以看出桃姐刚开始并不喜欢那里,但是她还是这样做了,为什么,为了不让Roger担心,她早已把他当作自己孩子了吧,而Roger给的也并不是物资而已,也常常陪伴她带她去外面玩。至于后面为什么不陪她老去,我觉得可能是太爱所以见不得吧。


不一样的《桃姐》

        找点时间 找点空闲 放下孩子 我们一起看电影… 哈哈 终于在6月15日18:30 我们几个约好的小伙伴聚集在一起 开启我们“电影俱乐部”的第一期观影《桃姐》




        第一期影片由发起人王莹选定,影片播放前她也是让我们带着疑问去看的,如:影片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等…第二次看桃姐 还是很感动 被纪录片式的细节镜头感染和不同人物形象折射的人间百态感概;下面我写几点感触颇深的情节:

          1.母子关系和佣人小主人关系对比:影片一开头就是桃姐无微不至的照顾 特别是后期桃姐帮忙挑选佣人时候问的一些细节问题“用什么锅煮饭好吃”“哪里能买到活的*鱼”特别体现了桃姐的用心和呵护,罗杰从开始心安理得享受到从头学起到煲薏米粥给桃姐喝;他们之间这种相互照顾与爱早已超越雇佣关系~相比较麻麻美国回来 睡前细节各种挑剔儿子,看出来他们共处的时间并不长;罗杰电影首映发布重要时刻也是带“干妈”出席。我看到了移民家庭母爱的缺席,现实中不同家庭打着各种忙碌不陪孩子的案例也到处都是。孩子是这样:谁爱我更多 陪伴我更多 他都能体会的到…

          2.坚叔的“洒脱”和乐观是养老院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在养老院还想着去深圳去相亲 早上去钓鱼下午学跳舞…并不是赞同他三番两次借钱去找“洗头妹”,但他人生积极态度还是值得肯定;最后桃姐告别仪式他也是手捧鲜花及时出现,懂得感恩~他说得对:人一定要有兴趣点!反观其他几位镜头下的老人,不论是缅怀过去的校长,还是一直期待儿子来看她的某阿姨,都充满了悲观色彩~

      3.年轻的梅姑住在一群老人中间是这部影片中很悲伤的地方~桃姐初见梅姑说你真乖啊 来看麻麻,旁边阿姨说是我来看她;因为需要肾透析,这边方便费用低所以住进老人院。我们研讨了梅姑后面搬走是去了哪里 有人说是回家了 当然是希望她有经济能力去更好医疗设备的地方了…我读到了重疾越来越年轻化,但凡有点结余 还是推荐买份重疾险,看到梅姑老母亲那一头银发,于心何忍~

      4.罗杰姐姐对罗杰说“我和我孩子都是桃姐带大的,你负责给她养老,那我负责给她送终以表心意”办理后事 买墓地 在大城市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养老和送终是独生子女面临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作为父母,那么深爱孩子,又有没有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身后事呢?试问那一个父母会想给孩子增添哪怕一点负担?

    当然这部影片最大的点还是说养老问题,大陆养老院观点也越来越被更多人接受;而住什么标准的养老院这是我们年轻时候就要想好和规划的事情了!!!

        对身边的每一份照顾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多付出爱心,因为我坚信福报始终存在,如桃姐!

      期待第二场高质量影片,也欢迎大家推荐~


桃姐的演员

对于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的电影记忆,大多数也许都同我一样,来自于她2012年拍摄的这部电影《桃姐》。电影《桃姐》根据香港一桩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的是一个女仆,细心照顾一家四代成人,最后自己也慢慢老去的故事。而电影《桃姐》的演员,个个也都是大咖,男主角是刘德华,女主角是叶德娴,通过他们的精彩演绎,才有了这部温情脉脉的好电影《桃姐》。本文将从故事背景,叙事手法,人性思考三个方面来具体介绍这部电影。一,主仆的故事背景慢慢朝母子开始转型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桃姐(叶德娴饰)因为家中困难,所以去了“罗杰”(刘德华饰)家中做佣人。从13岁开始,到六十多岁,桃姐的一生可以说就与“罗杰”一家人捆绑在了一起,她见过了第一代人的出生,更亲手带大了“罗杰”。在之前,“罗杰”只认为桃姐是家里的一个老佣人,只认为她是一个在他们家里拿着工资的可有可无的人。直到某一天,她因为中风,倒下,一下子没了桃姐的照顾,一下子没有了桃姐的料理,罗杰的人生一下子全乱套了。不会自己做饭,不会自己洗衣服,最好玩的是随便穿着一套衣服出门,居然被人认为是修空调的。也是那个瞬间,罗杰瞬间意识到了“桃姐”对于他的人生有多重要,不仅仅只是一个佣人,也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以此为背景,才有了后来罗杰和桃姐之间“母子”般的感情,别人问罗杰,这老太太是谁?罗杰的回答是:“干妈”。虽然桃姐,没有说什么,但是也能看出她脸上的笑容,是真心的,是由衷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就是同样住在养老院的老太太,有儿女,也有钱,但是儿女们在移民以后,就好像消失了似的,再也没有来看过她。对于老太太而言,此后余生,除了等待,除了苟且,似乎已经并无意义。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将自己的房子转让给自己的儿子以后,儿子就消失了,只有女儿时不时的过来看她,只有女儿一再劝她回家过年。而她虽然明知道桃姐只是一个工人,明知道她无儿无女,但是每隔几天就有“干儿子”来看她,每隔几天就有“罗杰”陪她出去玩,其实她眼里的羡慕是藏不住的。


电影《桃姐》桃姐的原型是谁?

电影《桃姐》桃姐的原型是钟春桃。这部电影是以钟春桃真人真事拍摄的电影,讲述了一位生长在大家庭的少爷罗杰,与自幼照顾他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发生的一段特殊的母子情。 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桃姐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买菜做饭,回家却昏迷在地,之后罗杰不得已送桃姐去适合的老人院,罗杰工作之余便会去照顾桃姐,并且主动承担起赡养桃姐的义务,两人的关系渐渐变得像母子。 原型钟春桃(桃姐),原籍台山,自幼家中贫困,出生不久就被人收养。养父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杀,养母没有能力再照顾桃姐,辗转之下,把她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自十三岁起,桃姐已在梁家六十多年。


桃姐罗杰原型

由于罗杰是由桃姐带大,桃姐没有中风前,罗杰生活上的起居均由她一手包办。所以桃姐对罗杰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吃食上,罗杰和桃姐一样的挑剔,罗杰不吃日料鱼片,只吃清蒸游水海鱼,也不吃羊肉。影片里,罗杰说过这样一句话“弄得我们全家人都嘴刁!”这些挑剔的方面或多或少都受桃姐的影响。此外,影片中,罗杰穿衣服的品味几乎是和桃姐如出一辙的,柜子里打开来清一色的暗色系格子衬衫,他的穿着打扮老式旧派,以至于被别人误会成修空调的和开的士的。影片中,我能感觉到罗杰在工作生活中也有桃姐身上的精明,比如和导演们谈生意,和银行谈利息算错问题。其中表现的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在罗杰找养老院的时候,他负责介绍养老院的人问东问西,提出看月结单,问尿片价格,陪诊费,有没有保健员,药剂师,营养师等等。样样事都在打烂沙盘的问,以至于人家都怀疑他是不是来砸场的。通过各种琐碎的细节,影片表现了罗杰与桃姐二人主仆之间的深情。罗杰由桃姐带大,罗杰小时候桃姐特别疼他,偷偷拿汽水给他喝,给罗杰买南国电影,满足小孩子各种小欲望。桃姐有一个旧的手提箱,里面放了许多她珍藏的宝贝,罗杰小时候的照片,以及那条背罗杰的背带。桃姐一辈子都没嫁人,年轻的时候很多人追,可以说是有许多选择的,罗杰打趣问她为什么不喜欢追求她的五金店的老板,桃姐说“腥啊”,我不知道在粤语里是什么意思,我把它看成一种搪塞,桃姐从十三岁起就把一生奉献给了梁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把梁家人当作家人的感情,这种感情甚至是超脱出婚姻大事。桃姐中风后去了老人院,罗杰对她也是细心照顾,时常探望,对老人院的其他人称桃姐是她干妈,罗杰带桃姐去看自己投资的电影首映,对许多工作伙伴也称桃姐为干妈。路上走路,桃姐腿脚不便,罗杰就走着慢些陪她。桃姐的牙补不了了,就坚持给桃姐换一副假牙。为桃姐安排养老院,以及桃姐百年之前要住的房子。在饭店吃饭时,强调饭菜里不要油不要盐不要蚝油。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桃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姐观后感1   衰老   正如人的长大是一瞬间,衰老也是。桃姐的衰老是从她进到冷气房挑大蒜,并不断往身上套衣服开始的。之后她就中风了,中风的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吹了太多的冷气,或者是在空房间守了太久,我觉得她只不过是老了而已,就像有的人老了会看不清楚东西,有的人老了会记不清人们的容貌和名字,有的人老了会颤颤巍巍,有的人老了会疯疯癫癫……她老了就中风了。   她的衰老从中风以后“进展”很快,先是一个人在家晕倒,之后被送到医院,出院后不能再工作,她去了养老院,一边在养老院生活,一边复健。她很努力地康复,也最终恢复,一切欣欣向荣。后来她又生病入院,胆囊手术很成功,她如愿见到了梁家第五代的孩子,她开始坐轮椅。回到养老院不久,又住进医院,肺气肿。她是一个人在医院,慢慢离开的。她走得应该很安详。   她安安静静地生,安安静静地活,也安安静静地死。人生就是疏忽一瞬,生是一瞬,活是一瞬,老是一瞬,死也是一瞬。   尊严   桃姐叫钟春桃,在医院里有人说:春桃,一听就是佣人的名字。桃姐很生气,她说:“我得罪你了吗?”佣人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当别人无意间提起时,才会显得有些激烈,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但她的尊严其实体现在对工作的尽心尽责中。在菜市场和小商贩斤斤计较,精打细算为主家准备每一餐食,她注重荤素搭配,也照顾少爷的身体,剥好的螃蟹、清蒸的鲜鱼,切好的新鲜水果。永不落灰的家具,没有褶皱的衬衫。   少爷说:“很久没吃牛舌了。”她嘴上说着:“很久没吃就不要吃了嘛?你还想搭一个桥吗?”转头就卤起了牛舌。卤好后放进冰箱,等着少爷什么时候想吃就切开吃。   炖煮的燕窝要加生姜去腥。太太来看望她,拿了煲好的燕窝。她一边喝,一边咂摸着说:“腥”。似乎对于做菜这件事,即便是对自己的东家,也丝毫不留情面。不加姜的燕窝是腥的,谁做的也是腥的。   中风后,少爷来看她。她第一件事就是要给太太打电话说:“我不做了,做不动了。”比起自己的身体,她更关注的是这份工作。或者,对桃姐来讲,这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个使命。从她十三岁时来到梁家帮佣起,她的人生便和梁家有了交集,从此便不可分割,她陪伴了梁家六十多年,照顾了梁家五代人。   她为一个家庭付出了一生,临末了,她病了,住院了,也不想给东家添麻烦,她说她要辞职,住养老院。   桃姐做了一辈子的佣人,只会洗洗涮涮、做饭烧菜、看家带娃。她的人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她只会做佣人,她也只知道怎么把佣人做好,她的人生甚至普通得有些卑微,但就是因为对一件事情孜孜不倦的坚守,她有尊严,她高贵。   悲悯   坚叔借钱去找洗头妹,桃姐说:“让他去找,还能找多久。”   演员歌手来到老人院走过场,刚发的月饼,拍好照片要收走,因为是道具。歌手唱完歌,瞬间变脸。老人们充当了道具人,被献爱心,被走过场。蔡姑娘只是说:“再坚持一会儿。”   梁少和两位导演合伙演戏骗投资人的钱,事后的羊蝎子火锅会上,梁少只是说着:“量入为出啊,量入为出。”   养老院中的老人很多不能独自进食,需要看护人员一口一口去喂,一个看护人员要同时喂几个老人吃饭。很难说老人们都吃饱了没,老人们自是说不清楚了,看护人员就更说不清了。   老人院虽价格不菲,但供应的吃食却很简陋。几片水煮的青菜,几块肉,一碟米饭。人老了以后,什么都开始潦草了起来。   母亲在把房子转给儿子以后,儿子再也没有来养老院看望过母亲一眼。倒是女儿经常来看她,给她交每个月的费用,老人却总是期盼着心爱的儿子能来,她一直相信儿子会来的,直到她死。女儿抱着她的`东西,哭哭啼啼地接她回家,儿子还是没有来。   导演无意于去揭示社会的美好或者丑陋,她只是去展现,去表达。在这部电影里,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录,透露着诚恳。如果说有什么,那也就是她的悲悯,承载着温情。 桃姐观后感2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桃姐观后感3   1.这个片子让我越看越激动!!!多么平淡的剧情!多么朴实的情感!多么长的时间跨度!!!可是看下来一点都不累,一点都没有出戏!一直在被电影本身带着走!特别好的叙事节奏!!!这才是伟大的电影语言!!!   2.关于刘德华和桃姐的关系,尤其是最后刘德华对医生说要去内地工作一周,如果桃姐死了就直接推到太平间。有人说这是冷血,有人说这是刘德华不忍看桃姐最后一面。   其实我想说,整部片子其实都是刘德华纠结的心路历程。影片开始,刘德华对桃姐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而且是一种很明显的主仆关系。刘德华坐下就吃,吃晚饭坐在沙发上看着桃姐在厨房站着吃面,而且还要求要吃卤牛舌,并且这一切似乎显得理所当然。   后来桃姐中风住院,刘德华似乎还是没有解开心结,跟桃姐还是保持距离,话也不多。桃姐去老人院也是自己去的,刘德华并没有去送她。   转变是从刘德华第一次去老人院看桃姐开始的,刘德华为了圆场(不过后边好像又有从小就是干妈的说法,又或者是我记错了),说桃姐是自己的干妈,桃姐也赶紧跟着接话,并且很开心。这其实对双方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二人的关系从这时候起才亲密起来。   再说刘德华对于“母亲”或者“家庭”的态度。他妈妈第一次来香港晚上住在家里,对于刘德华似乎挑刺多,关心少,双方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再加上影片中的各种暗示:全家移民去美国只有他自己留在香港;还有一处,桃姐说如果他爸爸看到他拍的电影一定会很高兴,他立刻说,不会的。从以上两点我猜测,刘德华在这个传统家庭中似乎是个叛逆的孩子,并不受长辈的喜爱,所以也许在他心中对“母亲”和“家庭”都有距离感。   但是,自从桃姐“变成”他的干妈之后,整个人都感觉开朗了许多,尤其是与桃姐在一起的时候。我认为这其实是他在桃姐身上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对母亲对家庭的归属感。   再回到影片开头,有没有觉得桃姐吃饭那一段很像我们与母亲相处的情景?坐到饭桌前就吃饭,母亲还在厨房忙碌;吃完了什么都不用管往沙发上一坐,心安理得地看着母亲吃剩饭,而且还在说“我想吃什么什么”之类的,可是母亲很语重心长地说那些东西吃多了不好。我妈总是说她就像个老妈子一样伺候我,这一点都不假……   母亲、老妈子,这两个角色之间有时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本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将二者融合在了一起,或者说刘德华的内心有这样一种渴望。   而在影片最后,经过了一整天的思考,刘德华意识到,桃姐终究是桃姐,他们的关系又回到了主仆关系。   但这时刘德华的内心状态跟开始时又有所区别。影片最开始,桃姐是仆人,但刘德华内心中对桃姐“母亲”身份的投影是隐性的,无意识的。影片中段,经过下意识的“圆场”和自我暗示,刘德华对这种投影开始主动追求,并且在不断加深,看完观影礼那一段背影是这种投影的最深化。有一个细节,刘德华让桃姐走内侧,并且拉着桃姐的手放在自己的背后,那一刻桃姐俨然已经成为了刘德华的母亲。到了影片最后,刘德华似乎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变化,明白了现实,于是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这不是退缩,不是冷血,而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释放。   PS. 码完字才发现,影片虽叫《桃姐》,讲的其实是一个缺失母爱的孩子的内心成长历程……   3.Roger母亲第二次去看桃姐的时候带了两桶燕窝,可是桃姐说这燕窝腥,这显然是不给主人面子。   以前桃姐与Roger讨论过为何不结婚的问题,Roger说桃姐喜欢的是她爸爸;后边Roger妈妈也提到过二人同年,并且桃姐坚持不收她的钱,要求买花祭奠“大少爷”。桃姐服侍这个家五代人六十年,这里的“大少爷”指的大概就是Roger的父亲。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也许桃姐确实对Roger的父亲心存爱慕,所以她与Roger母亲之间就多了一层“情敌”的关系。而此处“燕窝事件”,在我看来,是一种情敌之间的斗嘴。 桃姐观后感4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叶德娴也是一位老人了,从我第一次在《与龙共舞》中看到她,再到现在的《桃姐》,她都奉献出了自己教科书般的表演。她刀子嘴豆腐心,怕罗杰旧病未愈不许罗杰吃牛舌,但又精心烹饪了一块赞不绝口的牛舌;她被罗杰接回家首先摸摸家具上的灰尘,一脸不满但又细微得几乎看不出来;她自己已经不能再照顾罗杰,便想张罗着再找个佣人,絮絮叨叨啰啰嗦嗦提了一大堆要求,好像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佣人,而是一个母亲;她怕给旧东家添麻烦,无论是要自己掏钱住养老院,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绝旧东家的馈赠,都令人觉得那节俭与善良,似乎是出自家佣对主人的客气与感激,但更加是出于桃姐朴实无华的本性,毫不矫揉造作;她盛装打扮跟着罗杰看首映,好心劝告身边的宁浩别吸烟,自己看电影看得睡着,却固执地跟罗杰说电影很好看;她知道坚叔老不修,但豁达大方地对很不满的罗杰说,他还玩得了多久呢。叶德娴与许鞍华一起,塑造了身材矮小可爱可亲的桃姐,塑造了一个成功而完美的桃姐。   没有生离死别,只有一张张空床位,只有一场追悼会,一张黑白照片,和坚叔的一束白玫瑰。导演刻意回避,因为那已经不是桃姐的生活。在末日之前,桃姐仍然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温暖银幕下的我们。   这部不是为了对抗而诞生的香港电影,算是尚存的香港电影。然而它放之四海皆动人。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但却代入感极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对于这样的电影,无法也不忍心从任何技术层面上评判分析,只能如标题所说,不作评论,只谈感受。 ;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桃姐》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姐》观后感1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观后感)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桃姐》观后感2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 *** 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观后感3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与传说中的泪流满面不同,《桃姐》没有使出催泪弹,但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嫺饰演)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演)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以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除夕夜,老人院主任回到院中陪老人们过年,当桃姐问主任家人在哪儿时,主任轻叹一声却一言不发,其中定然有故事,但影片也只是点到为止。 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电影一开始,博纳影业老总于冬出镜扮演电影公司老板,刘德华扮演的制片人则和洪金宝、徐克扮演的两位电影导演联合起来,耍诈来骗于冬追加一部电影的投资。看看《桃姐》的筹拍背景就会知道,许鞍华在拍片前四处寻找投资,却始终凑不齐钱,最终只好请刘德华出手追加投资,影片才得以开拍。在片中,类似对香港电影人的自嘲等笑料不在少数。 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桃姐》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一位观众看片后安慰地说:“我的亲人还在,我还可以去行动,我要去深深地感谢抚养我们的亲人。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都说许鞍华是影后制造机,《桃姐》为女主角叶德嫺带来了威尼斯、金马奖的影后桂冠,还入围了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而在看完《桃姐》后,叶德嫺如入无我之境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在她面前,放弃耍帅、戴上老花镜、穿上蓝色工装的刘德华也失色了几分。 与影片所呈现出的朴实风格一样,叶德嫺的表演也是不动声色。第一天进入老人院时,她顺手在柜子上摸了一把,嘴角微微一瘪,观众立刻领会:这个在殷实人家服务了60年的仆人,对老人院的污秽是不习惯的。而当她打开家中的老式木柜,拿出一样样老物件儿时,观众眼中的她已不是桃姐,而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那个慈爱老奶奶。 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的关系在片中有几层变化,开篇时,少爷在厅中享用美食,桃姐却站在厨房里吃剩饭,叶德嫺呈现出的是一个勤勤恳恳、谨守本分的仆人形象。而当罗杰第一次说“这是 *** 妈”时,叶德嫺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拘谨,继而变成幸福,小人物的卑微与不安全感浮出画面。 《桃姐》观后感4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擡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桃姐》观后感5 低沉优美的旋律拉开电影的序幕,讲述两个人——实则一个人的故事。 桃姐爱面子,中风后要护老院养老,杰说给她出全部费用,她顽固地说自己有钱。看自己“干儿子”杰的眼神扑朔迷离,怕麻烦人,心存感激却又不想要任何回报。我想到自己的奶奶,平时都把自己儿女给的钱存着,每次要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就问爷爷“还有多少还有多少”,其实,爷爷早就用来补家用,可是奶奶心里还存着自己“心底”的那份私房钱。 跟桃姐一样,奶奶也中风,只不过桃姐只是中风了又好了,而奶奶她是瘫了将近十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心。天天也就那么坐着,坐着听着街上来往的老头老太太的一些闲言碎语,“谁家的老爷死了”“谁家的闺女嫁出了”诸如此类的话语。不过她不听这些,不说这些,天天又能干嘛呢? 杰养老院看桃姐,问她缺什么。桃姐慌忙地说“什么都有了,不缺”,我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想到我那已世的奶奶。每次从外地读书放假回来,见到奶奶时总希望她开心些,总会带些糖啊之类的好吃的,奶奶坐在睡椅上也总会摆摆手拒绝,“孙儿你自个留着点钱用啊,自己买点吃的呗”。其实吧,老人也不需要些什么,多些安慰多些陪伴多些倾听,他们就很满足了。 杰的妈妈从美国回来看望桃姐,带了燕窝,桃姐撅着嘴“怪”杰妈没放姜;可是她接到杰妈从飞机上拿来的袜子时,脸上露出喜悦,接着把杰妈送的围巾一并捧在胸中,如获至宝。杰妈最后给桃姐钱的时候,她推掉了。还记得我当初把自己的围巾帽子给中风中的奶奶戴上的时候,她的眼里闪过惊喜,脸上透露着喜悦。后来还会像熟人炫耀自个孙儿送的东西时,别提多开心。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哭过那么多回,是因为电影的真实感人,也是因为桃姐的淳朴善良,更是因为产生了太多的共鸣。 在手机里给桃姐唱打油诗,杰的小学同学们在家里怀念着桃姐。“你是摔了碗还没陪的……”桃姐记性太好,还能一个个数出杰的小学同学,他们等着她回家做最好的饭菜,她等着他们养老院看她。桃姐在养老院这边乐呵呵地讲电话的时候,自己哭得像个泪人,她在笑,我在哭。奶奶经常会在见我的时候,掰着指头数着我多久没来看她了,会摸摸我的头告诉我自己的孙儿的发型很好看,而现在,我想再在她身边听着她唠叨的时候,她却不在了。 “这是你百日时背你的布巾”,一块蓝色的布占据整个屏幕,鲜艳得有点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泪像止不住的洪水开闸般,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颊流下来。或许,奶奶没帮我保存着我百日时的那块蓝布,可是我仍旧记得儿时蛋炒饭的味道,也不曾忘记奶奶给我补的棉衣。现在,东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还存在我心里的某一处,今晚,带着芳香全部开起花来。 桃姐回家收拾东西,犹豫了几次还是决定把缝纫机留下,翻着过的一些照片,还有她第一笔工资——“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时,总会踩着缝纫机“啪嗒啪嗒”地响,也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生了锈的铁盒里,甚至会为了让孙儿吃上冰棒而把领的绿豆冰棒、白糖冰棒放开水瓶里隔着。现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够多的生活费,吃上了进口冰淇淋,可是,儿时的那些回忆都只能在梦里追寻了,那些深深浅浅的情愫也只能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慢慢被翻开被重读被温暖。 我在想啊,终有一天,我也将老。那时,身边没人陪的时候,或许能翻开儿时奶奶留给我的那些回忆,在冷冷的深夜独自品味,偶尔流几滴怀念过的眼泪,纪念那些回不的人,还有那些回不的时光。 标签: 观后感 桃姐


桃姐 演员表

桃姐影片中演员刘德华饰:梁罗杰,叶德娴饰:桃姐、秦海璐饰:蔡姑娘、王馥荔饰:梁母、秦沛饰:坚叔、黄秋生饰:草蜢、梁天饰:校长、许素莹饰:梅姑、许碧姬饰:金姨、江美仪饰:老人院友人女儿、洪金宝、徐克、岑建勋、邹文怀、于冬、刘伟强、宁浩、罗兰、谭炳文、黎燕珊、刘国昌等人。《桃姐》是2012出品的一部文艺电影,由香港许鞍华执导,刘德华、叶德娴、王馥荔、秦海璐和黄秋生等联袂出演。电影是以人命名的电影,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叶德娴饰的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影片于2012年3月8在中国内地上映。叶德娴饰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刘德华饰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罗杰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罗杰,成为习惯。一天,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罗杰,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桃姐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罗杰在百忙工作中为桃姐找合适老人院,期间巧遇昔日电影拍摄认识的草蜢哥--黄秋生饰,桃姐出院来到老人院,环境陌生,院友怪异,桃姐强装镇定。罗杰工余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调侃习惯,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羡慕。罗杰特意带桃姐参加电影首映礼,桃姐首次刻意打扮准备,取收藏已久的名贵衣服出发赴会;首映礼上桃姐大开眼界,更终有机会见到电影明星,桃姐感叹自己有生之年已然无憾。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桃姐”

时常在想,我们跟母亲的距离就好像是一个 椭圆 。

刚从母亲肚子里钻出来的时候,我们脆弱得像个瓷娃娃,母亲日以继夜地伏在我们的床前,喂奶,翻身,换尿布…

等我们渐渐长大了,与母亲的距离也就开始变得遥远。

上幼儿园,

上寄宿学校,

去另一个城市读大学,

定居在一个离工作地点很近,但离她很远的地方,远到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

就这样过了很久很久,久到皱纹从她的脸颊,一路爬到了脚后跟,在她的脚下生了根,把她原本挺拔的身姿拉得很低很低。

她开始变得像个小孩子,做决定之前习惯性地询问我们的意见,拿着高端的电子产品一脸的茫然......

她开始需要我们的照顾,陪伴,直到需要我们也像小时候母亲守候我们那样日以继夜地守在她的身旁。

这样的感觉,在看了 《桃姐》 后变得更深了。

桃姐(叶德娴 饰)是伺候了梁家六十多年的老佣人,从小看着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长大。她亲切和蔼,勤俭持家,房间总是一尘不染,她对食材精挑细选,还因此被卖菜的小贩欺负,给她吹冷风。

一次罗杰出差需要离开两天。走前罗杰说想吃桃姐做的牛舌,几年前他做过搭桥手术,原本这些是要忌口的。

桃姐嘴上言辞坚决地说着不给吃,还是去市场买了牛舌准备给罗杰做。

回到家的罗杰无论怎么敲门都没人应, 桃姐昏倒了, 送到医院才知道是中风。

中风是个很难缠的疾病,有一就有二,担心再次中风拖累罗杰,桃姐决定辞掉干了六十多年的工作搬去老人院生活。

罗杰是个电影制片人,常年在外奔波事业,对于家务,他一窍不通。从前家里总有桃姐,生活的琐碎他完全不用操心,他一直是被照顾的一方。




但现在桃姐病倒了,这一切细小的事物都落在罗杰身上,桃姐也需要他照顾。

罗杰慢慢感受到桃姐对他的重要,他请小学同学来家中聚餐,大家一边吃着牛舌,一句又一句怀念着从前有桃姐在家的生活,想念桃姐做的饭菜。




几个人围着电话打趣桃姐,听着桃姐和同学们的欢声笑语,罗杰一时很伤感。

同样不适应的还有桃姐,养老院的环境一般,饭菜简单,食材随意,而桃姐恰是个生活细致的人, 她早已习惯为照顾罗杰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里住着各种各样的老人家:

金姨。住进养老院前把家里的房子过户给了儿子,转眼儿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本一人一半的费用最后落到女儿一个人的身上。为此金姨没少受女儿的斥责。

坚叔。性格开朗,喜欢热闹。经常以各种理由找别人借钱去泡妞。




院里最老的一位婆婆。90年代初全家移民,再没回来看过她,只能靠着政府绵薄的补贴勉强生活。

随着时间迁移,桃姐慢慢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罗杰也时不时来看望她,陪桃姐外出散心。

两人回到原来住的家里,桃姐搬出承载着满满回忆的旧箱子跟罗杰细数起了往事。




箱子里面有张五块钱的纸币,这是桃姐来梁家的第一份工钱,罗杰感慨钱也太少,桃姐却戏谑称“五块钱在当时能买一层楼”!

她还拿着小时候包裹罗杰的被带笑罗杰小时候一到街上就不哭了,像是生在街上一样。

两人又翻看了以前的相册,看着既开心又难过。




老人们似乎总喜欢把珍贵的回忆倾注在物品中小心封存,然后在某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拿出来,跟我们一一细讲。

不知不觉间,那些我们可能已经忘了的儿时回忆,早已有人帮我们悉数珍藏。

桃姐想给罗杰招聘一个新的家政,但条条框框的要求根本没人能满足。

院长蔡姑娘开玩笑桃姐这是在招媳妇。

明眼人早就看出在她的心里早就把罗杰当作儿子一样对待。

罗杰的家人又何尝不是把桃姐当作家人。

罗杰妈妈回国看望桃姐,又是做燕窝,又是送袜子送围巾,家里的小辈几乎都是被桃姐拉扯大的,跟桃姐亲切无比,拍全家福时起哄式的推桃姐到中间坐。

在梁家人心中,也早就把桃姐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罗杰也变了,变得更细心,更会照顾人了。 他跟桃姐的感情越来越浓厚,对外的介绍也由一开始的老工人变成现在的干妈。

终于到了罗杰电影首映的那一天。桃姐换了漂亮的衣服,化了淡妆,带上首饰,庄重地去参加。看不懂的桃姐即使困到睡着,还是一个劲地夸着电影好看。




回家的路上,罗杰牵着桃姐的手步履蹒跚地走着。

从小到大,罗杰一直活在桃姐的鼓励,宠爱和认可中。

等桃姐再次回到养老院时,已经需要双拐了。

养老院正在举行中秋慈善活动。

歌手带着她的团队过来义演,前一秒还面带笑容地对着镜头演唱,却在一转眼就露出嫌弃的表情,给老人发放的月饼也在拍摄完毕收回。

明星作秀,所谓的慈善活动只不过是资本用来立人设牌坊的工具。

一波又一波的“探访”把老人们折腾的疲惫不堪。

罗杰推着桃姐外出散心,此时的桃姐已经动弹不得,话也说不利索。




想到这个照顾了自己一辈子的女人就快要离开,罗杰眼底的难过已再难隐藏。

故事的结局自不必多说。

生老病死早已是人生常态,真正重要的只是他们有没有被好好对待过。

许鞍华导演不愧是拍摄人文影片的高手,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没有夸张的镜头,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琐碎。

一切都那么真切平实,但就是这份朴实无华,让电影所展现出的温情直戳观众的内心。

正如片名下方的英文 「A Simple Life」 一样,桃姐的一生无疑是平凡的,她没有嫁人,一生都给了梁家,最终收获了一个温暖安详的晚年。

影片记录的也正是一个平凡老人的晚年生活。

相比于直到去世也不见儿子的金姨,全家移民不管不顾的老婆婆,桃姐是幸福的,他们之间虽然不是血浓于水, 但早已胜似亲人。

人到老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亲人尚在自己却仍过得孤苦无依。

如果说“子欲养而亲不待”还留有一丝遗憾,那么若是连“欲”都没有,又算什么呢?




我是十足。

晚安。

图源/《桃姐》

请多多给我点赞评论呀!爱你们~


上一篇:法务网

下一篇:杰克逊-马丁内斯